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7W

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自己肯定也是在學會思考,撰寫教學反思能夠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閲。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篇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篇1

折線統計圖是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數據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折線統計圖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稍複雜的統計圖奠定基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成功之處:

1、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德育滲透潛移默化。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教材的預設,播放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和“某地年汛情報道”兩個視頻,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數據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情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及抗洪搶險取得勝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讓他們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2、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在“議一議”這個環節,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讓學生在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既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又鞏固了所學的新知。本節課,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的能主動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能體驗感悟的素材,使學生在用眼觀察、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的主動性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發展了他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的能力。

3、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使他們能可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裏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讀“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變化統計圖”時,先讓學生認真讀圖,交流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獲得的數學信息。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數據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這是表面的信息。緊接着讓學生思考:從這些數據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信息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數據組織起來的有聯繫的信息。如:水位是在變化着的,水位從幾日到幾日是上升的?水位從幾日開始下降?這些信息是需要學生根據數據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篇2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並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增減變化趨勢。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情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用兩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這一個情境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繪製一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然後出示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從而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並且強調讀統計對象和項目、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局部,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

二、體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的現實意義上來説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涉及這樣的例題是小明的身高情況、某病人的體温圖,這些題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篇3

一、“讀懂教材”

初讀教材,我認為這一節課有三個教學價值。另外,起初我覺得教材裏的條形統計圖不必讓學童畫出來。當時我想,一節課四十分鐘,畫條形統計圖就要用到十分鐘,多耽誤時間,這節課是折線統計圖的認識,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在作業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並不會畫折線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設計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是一箇舊知識,但是教材以條形統計圖引入,兼具複習的作用,同時又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兩種統計圖制橫軸和縱軸的方法是一樣的。教材這樣設計真是獨具匠心。即便不畫,書中有一個問題,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如果這個問題追問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也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比如,看橫軸,我們知道了年份;看縱軸,我們知道了人數。把這個過程説一説,就加深了孩子對橫軸和縱軸的理解。因為製圖時制橫軸和縱軸實在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讀圖它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讓學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是一個重點。孩子怎麼能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呢?我覺得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就是比較。橫軸,一樣;縱軸,一樣;每一年份的具體數量,條形統計圖是用豎條,折線統計圖使用點;接下來還有一個比較很關鍵———條形統計圖的每一個數量是單獨的,而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現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現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關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必須要經歷這種比較的過程,才會使他們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這個比較的過程還有一個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孩子在例二繪製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瞭解每一步繪製過程的必要性。比如,點是必須繪製清楚的,因為它表示的是具體的數量;繪製過點之後還要把點連起來,這樣才能用折表現出變化。第二個策略就是讓孩子到折線統計圖中找到在條形統計圖中獲得的信息。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看折線統計圖。比如在條形統計圖中,1998年是佔了3個格子的豎條。表示3萬人;在折線統計圖中,1998年是在第三個格子點一個點。還有一點,我覺得二者的區別在繪製方法上,觀察背景,條形統計圖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線統計圖通常用座標格作為背景。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人們製作折線統計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利用座標作為背景描點連線。也有不使用座標的,但很少。

看,簡簡單單的兩幅圖,通過閲讀教材,能夠解讀出這麼多的教學價值呢。

我覺得我的課堂就是缺乏這樣的細緻的學的過程。孩子必須塌下腰來學,課堂才有真實的感覺。我感覺自己這節課上的假就在這裏,雙方都很客氣,蜻蜓點水,禮儀性的對知識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有對學習的知識做很深入的思考,這真要不得。拿過教材之後,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兩幅圖,但是,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細思量細琢磨細設計。上過這節課再讀教材,在這兩副主題圖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這樣幾個教學價值————

1、複習條形統計圖製圖的方法,為學習折線統計圖製圖的方法做鋪墊。

2、運用比較的策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運用在折線統計圖中找到條形統計圖中呈現的信息的策略,學會讀折線統計圖。

再者,為什麼例一和例二要分開教學呢?我認為一體下來比較合適。因為例一孩子們只是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沒有進行數據分析,也沒有嘗試完成折線統計圖的一部分也沒有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一些合理的數據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開了,就是把知識是什麼,和知識怎樣運用分隔開了。

二、讀懂學生

在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很細微的聲音,用很沒自信的聲音在説:“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線統計圖。”這番話沒頭沒尾,放着書中的例子不用卻另起爐灶。後來我才明白過來,其實我是錯過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的很聰明的思考。為什麼這麼説呢?據一位專家介紹,曾有老師上完課問過這個問題,他覺得條形和折線的許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麼必要還學其他的呢?這就是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刻畫了。條形統計圖一般都是刻畫離散量,比如幾年或幾個月的數據對比。而折線統計圖則更多的是刻畫連續量,比如,一個人一天的體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數學學習的天賦,他朦朦朧朧的感覺到了這兩種統計圖的區別。孩子第一種舉例説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兩種離散量嗎?孩子舉例想説明的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組連續量嗎?“離散量”、“連續量”,不必讓學童瞭解這些專業術語。但是也許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班級裏面七個小朋友的跳繩考試成績;一個星期的温度的變化。讓孩子考慮一下選擇哪種統計方式比較合適。

課堂瞬息萬變,有時候囿於我們的本體知識的匱乏,真是很難在瞬間讀懂孩子的想法,讀出這些想法裏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們可以關注,多問一問自己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説。

三、讀懂課堂

今天的課堂,劉義愷一個人和全班小朋友“單挑”,當孩子們都在異口同聲的認為折線統計圖優於條形統計圖時,當孩子們都在説,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時,劉益愷堅持認為,條形統計圖也可以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呀。這裏有一個思辯和交鋒。很可惜,當時我沒有讓孩子們不僅辯,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説一説。這表現出我應對課堂偶發事件還缺乏教育機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開説一説,比如説,折線統計圖怎麼表示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呀,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線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線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那,條形統計圖能不能表現變化?看,柱子的高矮,我們直觀可見,這不就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變化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不是誰取代誰,以及誰比誰在某一方面有優勢的問題。是的,確實不是取代的問題。教參上為了説明折線統計圖引入的必要性,説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但是,數量的變化,因為條形統計圖很直觀,所以一樣看得出來呀,從中我感覺,我的數學課還上得太假,當一個問題一個交鋒真的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時候,我們肯不肯舍不捨得會不會讓孩子去交鋒?假如真的這樣一交鋒,孩子們對兩種統計圖的認識就更加深了,其實這是加深了知識之間橫向的聯繫啊。這個課堂偶發事件使我掌握了一個策略—今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辯雙方組織起來交鋒。不要讓孩子們只是堅持論點,更要緊的是拿出論據來。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篇4

第一課時先主要複習了一下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讓學生從統計表中能看出什麼信息,學生會説可以看出某一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條形統計圖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有多少支,並且還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這主要體現了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如果畫成折線統計圖又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自己發現,研究交流發言,其實學生説的非常好,能看出增減變化的趨勢,從2001到2010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總體呈上升趨勢,再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感想,學生説的也很好。

然後有練習做一做,記錄的陳東0到10歲的身高變化的統計表,讓學生繪製折線統計圖並回答問題,學生做的非常好。老師又提問了有關陳東身高增長快慢的問題,學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預測11歲陳東的身高大家也預測的比較合理,説明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學生理解的還是很好的。接着做練習二十六的第一題的練習1,把1到6年級的喜歡看科普讀物的人數繪製成折線統計圖,學生都畫得很對,只有個別同學用鋼筆作圖,老師再次強調一定要用鉛筆作圖,錯了便於修改。後面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也很好。並且學生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練習也都做的很好。

總之,這節課學生學得還不錯,自己動手畫的也很多,老師能及時發現問題。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篇5

帶着學生去光盤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説説兩個統計圖中的數據,並問你獲得了哪些數據?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説出圖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説: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時,很多學生想説,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