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教學反思5篇 從合歡樹到教育現場:反思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6W

近日,合歡樹的教學方式備受關注。本文通過對合歡樹的教學反思,探討教育中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學生評價等方面,旨在尋求一種更加優秀的教育模式。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5篇 從合歡樹到教育現場:反思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第1篇

?合歡樹》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登台在眾多老師面前講課,心情自然是緊張加激動。無奈,多媒體操作不熟練,再加上電腦的卡機,在展示第一張幻燈片的時候ppt就徹底不能播放了。當時很是驚惶,內心的緊張失措加上被眾多老師學生注視,既擔憂薛老師第一天回來聽我在班裏講課就講的不好,又怕會令師父失望。真的是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好在薛老師來到講台幫我收拾電腦,使我突然感覺有了支撐。我相信哪怕不用ppt,我也可以用板書,也可以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嘴,來把我所認為的《合歡樹》,講給大家聽。

雖然開始的時候比較慌亂,有點斷片,忘記了重點生字詞的提問,但好在還是順利的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以下是我經過反思,總結的本堂課經驗。

備課時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合歡樹》的`開始,需要示例合歡樹的照片;中間借《秋天的懷念》體會母親的愛,需要朗誦音頻;我,合歡樹,母親之間的聯繫,需要分欄對比。

教案應以教材為主,教學參考書為輔,佐以相應蒐集來的資料。要根據教材的版本要求,按照會考標準,瞭解側重點,講課內容詳略得當。

上課怎麼開頭,怎樣結束,要進行反覆推敲。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應留有餘味。板書演示要清楚明瞭,重點和關鍵可用彩色筆進行突出。堅決守時,決不壓堂。

在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互相討論時,對待優秀生和後進生要有所區別,體現因材施教的方法。善於提出恰當問題,給學生以充足時間,放慢講課速度,務求讓學生聽懂聽會。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儘可能做到讓學生自己主導。

提問題要深淺適度,啟發學生;要有生活背景,激發興趣;要有現實意義,為今後學習奠基。問題的解答要及時反饋,真正鞏固,要教會學生轉換思考方式:“選擇思維”,增加思路;“換位思維”設身處地;“情感思維”嘗試體驗。尤為重要的一點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問題,多思考,並進行系統探究,努力做到切實幫助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知識疏通,促進共同進步。

講課之後要學會反思自己,有沒有遺漏某些知識點,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的更加完善。如果有老師或者同伴聽課的話,多問問她們意見建議,完善自身,不斷自我提高。將一堂課(有時是不同班的幾堂課,但為同一授課內容)的得失如實記錄下來,思考這堂課的哪幾個教學要點講的透,學生理解深,互動性好.而那一點講得不形象,不具體,不吸引人,部分同學不愛聽,甚至打瞌睡.沒講好的原因是備課不充分,還是講解的當時沒發揮好?今後如何改進。務必要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不斷成長。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5篇 從合歡樹到教育現場:反思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第2張

第2篇

接到要到二中講課的通知,心裏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底。對於《合歡樹》這篇文章,雖然説已經上過一次,但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

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格外珍惜這次重講的機會。通過反覆的文本閲讀,我最後決定從文本出發,抓人物,分析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和不同時期作者對待母親的情感歷程。畢竟史鐵生的文章不同於他人,每讀一次總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的感情,總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後順着設計好的思路上完了這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惟一遺憾的地方是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沒能將準備好的音頻朗讀和一段緬懷史鐵生的`視頻展示給學生,沒有將學生帶到我預計的一種情景中去。(主要是因為二中教室還沒有安裝多媒體。)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將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

第3篇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着眼於此文,而因為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本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説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着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着《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從文本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藴,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説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大學聯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裏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着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第4篇

接到要到xx中講課的通知,心裏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底。對於《合歡樹》這篇文章,雖然説已經上過一次,但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

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格外珍惜這次重講的.機會。通過反覆的文本閲讀,我最後決定從文本出發,抓人物,分析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和不同時期作者對待母親的情感歷程。畢竟史鐵生的文章不同於他人,每讀一次總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的感情,總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後順着設計好的思路上完了這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惟一遺憾的地方是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沒能將準備好的音頻朗讀和一段緬懷史鐵生的視頻展示給學生,沒有將學生帶到我預計的一種情景中去。(主要是因為xx中教室還沒有安裝多媒體。)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將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

第5篇

散文是真的藝術,需要反覆讀,在讀中感悟理解,昇華感情。讀的方式應該多樣化。

整堂課,教師説的太多,應該給學生更多表達機會。一堂課,老師出彩了是好事,但只有老師出彩了確實一件麻煩的事。三流的老師,自己點火,自燃,燒周圍有限的地方;二流的老師,自己點火,讓學生燃燒,這是不錯的,好的老師也能讓它燒透;一流的老師,讓學生點火,讓學生燃燒,“添油加醋”,“煽風點火”,燒得痛快!

三、講堂內容設計偏多,有點面面俱到。

內容鋪的太廣,勢必影響深度的挖掘。《合歡樹》寫的是一個很普遍的.主題:母愛。普遍的主題尤其要講出“這一個”的獨特性。史鐵生的母親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對兒子不是簡單的關心呵護,而是希望他尋覓到人生的出路,好好活下去,這是她至死都在努力做到的。

教師課堂設計不能貪心,與其蜻蜓點水,不如真下幾滴雨,給學生以更深刻的印象。實際上,曲徑通幽,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個好的問題足以啟發學生髮現文章的真諦。一節課,一個問題討論清楚了,也是好課。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大膽取捨,我就是因為有些好東西不捨得扔,所以負重而行,走得匆匆忙忙,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好課,平淡之處,絢爛之極。不患得患失,方能豁然開朗。

此外,補充內容要適度。如果這篇文章已經表達的夠透徹,就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旁逸斜出”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