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數乘分數的教學反思3篇 從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整數與分數相乘的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本文主要探討整數乘分數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運算方式並熟練掌握,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總結,為教師提供一些實用的教學經驗。

整數乘分數的教學反思3篇 從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整數與分數相乘的教學反思

第1篇

在教學分數乘整數之前,其實班裏已經有不少學生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於是在教學時,我提出:“為什麼結果是9/10?為什麼要把分子與整數相乘?”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着“為什麼”去探索。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是從自己特有的數學現實出發來構建知識的,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視角。在本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有的學生通過對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的理解,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有的學生通過在老師給的練習紙上塗色來得到結果;有的學生講清了為什麼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將分數轉換為小數,同樣得到了正確的結果。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包括教師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我們成人的或者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些單一的、刻板的要求只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時一節枯燥乏味的計算課,因此我利用烏龜和兔子進行智力比賽的方式來刺激學生求知解題的慾望,讓孩子們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氛圍下,不知不覺地完成書本上的基本練習。當然我也對教材的聯繫題目進行了重組和改編。如練一練第一題,我就把4個改成了3個,這樣就使得這題避免約分,先解決不用約分的計算方法,再進行約分的教學。使整節課自然分成兩部分來進行。

本節課總體來説比較成功,課堂上的內容都比較順利的完成了,但是在讓學生體會先約分比較簡單時,出現了些問題。在做完例題第二個問題之後,依然有不少學生依然覺得先計算好,於是我就出示了四道題目,其中最後一題數據較大,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我現在覺得,如果在例題教學完之後就直接完成那個8/11×99,這樣就更加直接了,學生立刻就能體會到先約分的好處了,那麼再做其它需要進行約分的題目就方便了。

整數乘分數的教學反思3篇 從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整數與分數相乘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在教學分數乘整數之前,班裏已經有不少學生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可學的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於是在教學時,我提出:“為什麼結果是9/10?為什麼要把分子與整數相乘?”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着“為什麼”去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是從自己特有的數學現實出發來構建知識的,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視角。在本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有的學生通過對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的理解,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有的學生通過在老師給的練習紙上塗色來得到結果;有的學生講清了為什麼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將分數轉換為小數,同樣得到了結果。

讓學生體會先約分比較簡單時,出現了些問題。在做完例題第二個問題之後,依然有不少學生依然覺得先計算好,於是我就出示了四道題,其中最後一題數據較大,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我現在覺得,如果在例題教學完之後就直接完成那個8/11×99,這樣就更加直接了,學生立刻就能體會到先約分的好處了,那麼再做其它需要進行約分的題目就方便了。

第3篇

?分數乘整數》是分數乘法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瞭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知道“求幾個幾分之幾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初步理解並掌握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而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相乘的意義相同,這節課在引入課題時,葛文娟老師設計了下面的兩道習題:

(1)做一朵綢花要30釐米綢帶,小麗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釐米綢帶?

(2)做一朵綢花要0.3米綢帶,小紅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米綢帶?

通過讓學生列式並追問為什麼都用乘法計算,激活學生已有的對整數乘法意義的認識。然後再通過改題呈現例1:做一朵綢花要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綢帶?學生順理成章地列出了例1的乘法算式,通過我追問這題為什麼也用乘法計算?學生自然地將整數乘法的意義遷移到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中,實現了知識的正遷移。

在學習本課之前,其實已經有許多學生大概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但對於為什麼要這樣算就不清楚了。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呈現問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恰當的教學形式,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在教學時×3的算法時,小葛老師問:你知道怎麼乘嗎,你認為整數3與分數的什麼相乘呢?重點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乘。抓住這一質疑點,提出:“為什麼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着“為什麼”去探索。由質疑開始的探索是學生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迫不及待地,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疑問。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是從自己特有的數學現實出發來構建知識的,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視角。在本節課中,葛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有的學生通過對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的理解,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有的學生通過計算分數單位的個數來理解;有的學生講清了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只能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將分數轉換為小數,同樣得到了正確的結果。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包括教師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我們成人的或者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些單一的、刻板的要求只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