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5篇 "拾起那些流淌在歲月長河中的年味兒——回憶中國人過年的故事與情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5.57K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着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深厚情感和集體記憶。無論身在何處,中國人總會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思鄉、聚族而食,共同感受着家的温暖和團圓的歡樂。本次主題徵文將聚焦過年這個特殊的節日,邀請大家分享自己與過年相關的經歷、感受和思考。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5篇

第1篇

新年的鐘聲漸漸遠去,新的一年正向我們走來。回憶新年發生的“快樂”的事,那笑聲似乎又在耳邊迴盪……

貼春聯是春節的一大習俗,這喜氣洋洋的事卻被我貼的“快樂非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道來。

大年二十九早上,爺爺將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十幾副春聯聯交到我的手上,對我説:“孩子,你也大了,貼春聯的任務就交給你吧,希望你也能沾到一些福氣……”拿着爺爺心血的結晶,我不禁激動萬分,小時候就渴望貼春聯,但大人們總説我年齡太小,想不到今天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接過奶奶熬的漿糊,飛奔出門,生怕爺爺反悔。

往年看大人們貼春聯,不過是一抹,一貼,再一按,沒想到自己貼起來卻這麼麻煩。由於我海拔不夠,加之老家門又高,我必須踮起腳,伸長了胳膊才勉強夠着門框頂。雖然累,但我依然高興,每帖完一張都要仔細的校正好久,生怕貼歪了。忙碌了進半個小時,所有的春聯終於貼好了。

此時,老爸走出來,仔細打量着新貼的對聯,高興的説道:“不錯不錯,貼的很端正嘛!”“那當然,我費了不少勁呢!”我有些得意。“滿園春光管不住,——少年莫笑白頭老?”爸爸的表情頓時晴轉陰,大叫道:“壞了,你貼錯了,這根本不是一幅!”我也下了一跳,跑到另一幅對聯前:“開門喜迎春光,——人和家祥是福?完了,這根本不是一對!”

爸爸不禁怒火中燒,嚷道:“你貼的時候就不看看是不是一對啊?春聯能亂配嗎?”“我只想着別貼歪了……”我還覺着委屈“這咋辦啊?”“趕快揭下來!”我趕忙撲到門前,但為時已晚,奶奶熬的漿糊以牢牢的把春聯粘在了門上,揭下來時,十幾幅春聯已經殘缺不全。

當全家知道這個“噩耗”時,爺爺高呼:“救心丸……”奶奶大叫:“扣你壓歲錢!”爸爸惡狠狠的威脅:“過了年再找你算賬!”我低聲道:“下回打死我也不貼春聯了。”

在我們家鄉,有一種習俗叫“迎家堂”,過年時,每家都要在八仙桌上擺放供品,在堂屋中央掛上家譜,然後到村後的山腳下把如土多年的長輩“請回”家來過年。

三十傍晚,奶奶對我説:“到村後山腳下去請你的老爺爺老奶奶回來過年吧,我腿腳不太靈便,你自己去吧!”“有必要嗎?”我輕聲嘟囔。“心誠則靈,心誠則靈!”奶奶一臉嚴肅。我也不再多説什麼,點了三炷香,跑到村後山腳下,做了個拘,衝着空氣説道“老爺爺老奶奶,請您倆回家過年啦,let'sgo!”説完,覺得十分滑稽,哈哈大笑着跑回家去了。

晚上,大家正津津有味的吃着年夜飯,六歲的弟弟哭鬧着非要吃八仙桌上的供品。奶奶仍是一臉嚴肅,説道:“那是給你老爺爺老奶奶享用的——他年紀小,不懂事,您老人家不要見怪啊!”那神情,彷彿我老爺爺老奶奶就坐在他眼前似的。

這時,我突然冒出一句:“他倆可能沒來,我來時跑的太快,他倆腿腳不好,可能沒跟上。再説,他倆不明白“let'go”是嘛意思,説不定現在還在山腳下等着呢!”頓時,大家噴飯大笑,我奶奶笑得最起勁,剛才她還一口一個“心誠則靈”,現在卻反過來笑我,唉,真沒辦法!”

回憶新年的趣事,彷彿我又回道了那歡樂的氣氛中,體會着當時的尷尬,歡笑,愉悦……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話説得好:“大人望種田啊,小孩望過年啊。”過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餃子、放鞭炮、還有更實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壓歲錢了。

今年過年我就學習包餃子了,我跟着媽媽到了姑媽家。媽媽首先走進廚房興致勃勃的幫姑媽包餃子,我閒着沒事幹也來到廚房學着包起了餃子。我看見媽媽把包x攤開放上瘦肉料然後捲起皮子,做成了一個彎彎的大餃子,我也學着她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我包了一個歪歪扭扭的餃子。媽媽悄悄的在我的餃子裏放了一枚硬幣,我也乘着媽媽不注意也在她的餃子裏放了硬幣。不一會我們就在説説笑笑中將餃子包完了。過了一會我聽見姑媽叫着:“吃餃子了”。我的姐姐妹妹們都等不及的跑過來。媽媽笑着説:“今天我要嚐嚐我兒子的餃子”。我也高聲叫起來:“我也要嚐嚐我自己的餃子”。媽媽“笑裏x”地笑起來了。我也x地笑着。媽媽一口咬下去,我兩眼看着媽媽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媽媽異口同聲地説:“我的餃子裏怎麼也有硬幣啊?”這時可把大家都給樂壞了。

到了晚上,姑媽説:“給壓歲錢了哦”我一聽,第一個衝了上去。姑媽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x,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一看裏面放着一個紙條。我看了一看,條子上面寫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哎!”還是二爹豪爽地給了我們一個大x,我打開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樂壞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們最淘氣了,她們三個可在我家裏是出了名的“淘氣三劍客”啊!她們對我説:“哥哥我們也送給你一個x”,我想今天她們給我送x,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啊!這裏面肯定有鬼,於是我想了想就把x對着她們一打開,突然一隻只蟲子向她們面前跳過去。她們嚇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後邊哈哈大笑。

你們看,這個春節夠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謎語等等活動都是在我們家裏開展的,房間裏一直充滿着歡聲笑語。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5篇

第2篇

過年了,最期待的自然是拜訪親戚,因為既可以收穫紅包,也可以大吃一頓。但是過年,最熱鬧的那天是春節的晚上。那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

對我們家而言,過年是件大事,因為在我們眼裏,年夜飯就同等於團圓飯。這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其實就是平常吃的家常便飯,不過在以前,在媽媽小的時候。過年,就是有肉吃,有新衣服穿。不像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大魚大肉吃,有新衣服穿。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過年期盼的大魚大肉,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了。現在這些家常便飯拿到了年夜飯裏,卻像以前一樣,變成了平常都吃不到的美食。因為這些美食代表了一年的新期望,代表了一家人團圓,代表了這一年正式的開始了。這已經不是一頓簡單的飯了,而是一桌滿懷着期盼的美食。

為了這些美食,媽媽和奶奶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就開始準備。殺雞,買菜,做魚.....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就是為了讓大家吃好喝好。看着大家津津有味的吃着年夜飯,一家歡聚一堂,舉杯共慶新的一年到來。我想,此刻大家的心裏應該都很安寧,歡鬧吧。

吃過了年夜飯,自然就是放煙花,打爆竹了。點燃導火索,寂靜了幾秒後,絢爛的煙花從煙花筒裏噴射出來,在空中分散,形成了一朵朵絢麗的彩花。很快,“煙花展覽會”便關門了,但我們的祝福卻沒有因此“關門”。

這樣的温暖,這種幸福感,這種滿足感。將會永遠留在我們心裏,也會繼續譜寫着春節發生的一切,記錄着中國人過年的故事。或許,多年以後,回憶起小時候過年,還會像孩子一樣發出童年時的笑聲吧……

第3篇

傳説,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它經常到村子裏危害人類,吃牛和羊。所以,人們一心想除掉它。可是,無論人們用什麼辦法,都無法趕走“年”。最後,一個小孩無意之中點燃了竹子,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音,“年”被嚇跑了。人們都很高興。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格高興的日子,就在每年的這一天放鞭炮,家家户户張燈結綵。以後,又逐漸演變成了“春節”這個節日。

我每年都回老家過年,每年都很熱鬧。過年的前一天,就是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户户都貼上了春聯,貼上了“福”字。有的人心靈手巧,把自己剪的窗花貼在窗户上,像降落的雪花。還有的人把燈籠掛在大門上,張燈結綵,非常美麗。

這天晚上,一聲聲花炮聲,像打雷一樣,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禮花映紅了整個天空,像一朵朵美麗的花。放完了鞭炮,人們又抱起了又香又大的餃子,吃上了團圓飯。兒女們也都和父母團聚。人們一邊吃着熱騰騰的餃子,一邊看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直持續到晚上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

第二天早上,人們都起得很早,無論大人小孩都喘着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每個人的臉上都帶着笑容,嘴裏説着吉祥的話。

第4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在這個少雪且日漸温暖的季節裏,春節不知不覺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撲來。看着牆上新買的掛曆,數着本世紀最後一個春節臨近的日子,不禁感歎歲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個平靜而忙碌的一年。

每到春節,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大家穿着漂亮的新衣服,一家人一起吃餃子。我們小朋友還可以收到許多壓歲錢呢。知道為什麼叫“壓歲錢”嗎?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從前,有個叫“祟”的怪獸,每到小孩睡覺的時候,它就會在孩子的頭上一點,那小孩第二天就會變傻。有一次,有個孩子把包着紅紙的錢,放在枕頭邊,把“祟”給嚇跑了。因“祟”與“歲”是同音字,因此就有了“壓歲錢”的説法。這就是“壓歲錢”的來歷。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掛起了彩燈,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爸爸還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吃了年夜飯,我就會和爸爸一起去玩。開始點煙花了,只見爸爸把它小心翼翼地點燃,“撲”的一聲,煙花飛上了天空。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一顆顆流星雨從天而降,有的好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真是奼紫嫣紅,絢爛極了!

第5篇

過年,是中國人的春節,作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是最熱鬧的節日。每至年關,東南西北的人們都要卸下一身的風塵回家過年,相聚一場繁華的味覺盛宴。收紅包、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早已成為兒時最深刻的記憶,深深刻在中國人的骨子裏。辭舊迎新、團團圓圓是中國人始終信奉的幸福標準。小年一過就開始各種忙活,大掃除、購年貨、煎炸蒸煮,儘管習俗千差萬別,卻承載着共同的希冀。那些烙印在心中的味道歷久彌新,那些藏在“年”裏的故事也代代相傳。

我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員,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中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泛,影響最深遠,人數最多的民系。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客家本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經豫、鄂、皖等輾轉南遷,漸次定居在贛、閩、粵三角地帶,後來更遠播於海外。贛、閩、粵三角地帶是客家的大本營,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處在大本營的最前端,中原漢人南遷進入現在的客家區,最早就是定居在寧都一帶。因此,寧都便成了客家祖地。肖田吳村地處寧都最北端,是贛南的“北極點”,也是客家祖地。這便是生我養我的故土。

肖田鄉吳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北面,距縣城75公里,東鄰南豐、廣昌縣,南鄰洛口,西接東韶鄉,北連宜黃、樂安縣,系四縣交界處。這裏是贛江源發源地,一條小溪過梅江,貢江直接匯入贛江。這裏羣山綿綿,山清水秀,風景優美;這裏民風淳樸,日出而作,日落而居,是江西省食用菌生產基地。

因為家鄉偏僻、落後,我們三兄弟畢業後一直在深圳打拼。將近20年了,每年春節放假後,便從深圳出發,乘火車或汽車回寧都。近10年因寧定高速開通,三兄弟都各自購買了小汽車,年年擠入春運的大潮中。

回到老家後,第一件事情便是打掃衞生。房前房後,樓上樓下,通通都打掃一遍,全家動手,不分男女老小。往往需要一天或兩天時間完成。

第二件事便是做肉丸。寧都縣是個客家遷徙之地,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寧都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樂寧和,特地製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那就是團團圓圓的客家肉丸。寧都肉丸中的豬肉丸和魚肉丸是寧都客家過年或辦喜事必做的一道菜,意指團團圓圓、美滿幸福。剔除魚骨,留下魚肉,按比例加上紅薯粉,然後煮好魚肉丸子供過年使用。

第三件大事便是準備年貨。殺雞殺鴨,備好白酒,自釀“客家娘酒”。糖果花生瓜子及各種小吃,鞭炮、對聯、紅包、小孩子新衣服等等,小年農曆二十三便祭祖膜拜,農曆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沐浴更衣。客家娘酒又是客家一絕,據《嘉應州志》記載,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煩為開甕”的詩句。客家人用糯米放入蒸籠蒸成飯加入酒餅和紅菊發泡來釀酒,稱這種酒為“扒酒”,因這種釀酒呈暗黃色,被稱為“客家黃酒”或“客家娘酒”。

第四件大事便是過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祭祖過年。對聯、紅包、鞭炮則是大放異彩,有的村落晚上還放鳥槍、火炮之類的,鎮壓各方妖魔。年夜飯,是春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所有的恩怨在這一刻化解,所有的祝福與希望在這一刻升起。

第五件事便是七年級開門大吉。當新年的鐘聲響起,農村每家每户便祭祖禱告,放鞭炮祝賀來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更上一層樓。早上8點祭完灶神,便吃湯圓,全家都要吃的,並且這天不能講粗話髒話,更不能打架吵嘴等等。過了年九年級,老家開始在廟宇唱大戲,我們這邊叫贛南採茶戲,本土味濃烈。各家各户的親朋好友便來拜年,並且來看戲,主要是團聚交流,增強相互間的感情。寧都採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寧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藝術,客家採茶戲吸民間藝術之養料,採中原及其他劇種之所長,經長期交流和相互影響,逐步從三角班演變到半班、半整雜乃至行當齊全,劇目、音樂豐富的大班,現已列入全國320多個獨立的地方劇種之一,載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百節年為首”,與全國多數地方一樣,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過完九年級,大家便可各奔前程,又為工作和事業忙碌了,等到元宵節再次相聚,共享開心幸福一刻。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