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版《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W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在生病的間隙所寫的一本著作,雖然生病了,但是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編版《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精編版《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1

這一本書裏,史鐵生老師不僅是以獨特的視角注視着生命,更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書寫着鮮活無比的道理。雖然他已經離開人世,但卻將永遠在精神的高度遙望我們。他的樂觀豁達,他難以想象的意志力,與他親手寫下的這一些人生的體檢記錄,將是我們精神上的營養補給與堅實依靠。

對於史鐵生老師來説,寫作不單單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他的寫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歷經世事洗練之後的一方淨土,一片樂園。

在他的筆下,文字總是樂觀幽默的語調,他也時常調侃自己的`病痛。這是一種勇敢的調侃,是一種堅強與釋然的表現,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自己的軟弱與缺陷。竊以為,人總是破碎的,因為破碎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然而有的人,總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個人哭訴自己的不幸,以為換取別人的同情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救贖,試圖用賺來的眼淚點燃自己灰敗的人生;也有一些人,總以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變身完美,就能夠扞衞他們的尊嚴。前者將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憐自怨,而後者易碎的強勢裏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鐵生老師,顯然具備足夠的勇氣與自信。不需要哭訴,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強者。

畢竟,傷心並不是幾滴眼淚就可以流出來的,尊嚴也不是幾個口號就可以吶喊出來,最動人的漢語,就是把傷口變成智慧,然後從中汲取人生的夢想與真諦。

而史鐵生老師,正是這麼做的,而《病隙碎筆》,正是這麼做的。這些看似破碎實則連貫的文思,就是傷口經過治癒,成為了帶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歷經苦難的豁達,超越苦難的人格力量,盡在書中,這一本《病隙碎筆》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敢於堅守其中,更願意擔任清掃的苦役。因為歷經人生谷底,猶如死了一回,但也會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場。

這是一份苦難,更是人類的福祉。

讀《病隙碎筆》,是感悟歷經滄桑後的明徹和超脱,是找尋苦難中的光明與希望,是發現那份悲壯中的靈性,是一種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

它將永遠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塵中疲於趕路的心靈。

也許,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筆》讀後感2

作家總是需要在文字裏隱含什麼東西,對於殘疾人來説這顯得很方便,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讓人以為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鐵生對生命世界和各種深刻問題的認識,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譁眾取寵的工具,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頭腦帶給他的彌補內心傷痕的禮物。他很難有機會擁抱自然,接觸社會,這使得他能擁有這種層次的思想境界顯得更為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水平並不是因殘疾而生。如果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史鐵生也許不會從事作家這個行業,但他對世界的認識依然可以獲得我們的認可。

可以認為史鐵生的人生是悲慘的,連生命最後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縫隙裏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鐵生飽嘗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醫院作一次透析,而剩餘的日子裏狀態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同情他。畢竟人在臨終前大都是悲慘的,在花叢裏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數。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悲慘的自己。我們會因為一些一時的慘劇而同情某個人,但那種同情是不可能恆久的。我們最終同情的還是自己。

《病隙碎筆》讀後感3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脱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説:"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於"職業是患病,業餘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説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鬥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絃,終成絕響。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