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其實不管是讀完什麼樣的書籍,我們都需要注重讀後感的書寫過程,當我們看完一本書之後就要及時寫好適合自己的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細胞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細胞讀後感7篇

細胞讀後感篇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也曾追求過夢想。今天我看了《偉人細胞》這篇文章,讓我更深刻地瞭解了怎樣才能更好的追求,實現夢想

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賈裏,主要介紹了賈裏想成為偉人這一夢想的四件事。偉人計劃一是教訓邱士力;二是追求矮個風度 ;三是打工計劃。 雖然前三次打工計劃都失敗了。但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因不怕吃虧,要了一本有些破損的書而轟動全校,受到了老師的表揚,獲得了意外成功。

哎,想想自己以前,也像賈裏一樣。想成為怎樣怎樣的作家,説要寫小説,才寫幾句話就沒興趣寫了,便把買回的參考書,寫作本子丟在了一邊,只有幾分鐘的熱度。過了一陣子又想當生物學家,買了個顯微鏡和一些實驗器材,整天託着顯微鏡東瞅瞅,西瞧瞧,拿着酒精燈,燒杯燒這個,看那得,弄了半天也沒搞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發現。現在再想想,那些作家不都是靠着勤奮和堅持,靠着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走上成功之路的?才走向人生的輝煌的?

偉人好比金剛石,一般人是石墨,那麼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碳元素。由一般的普通人鍛鍊成為偉人,猶如石墨加工成金剛石,只有巨壓和高温才能達到標準。我們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盲目地追求夢想,只有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細胞讀後感篇2

?細胞生命的禮讚》是戲稱自己是個“生物學觀察員”的劉易斯·托馬斯的一本手記,包含了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倫理、社會乃至整個地球的思考。

書中的觀點使我煥然一新。“人們把羣居性昆蟲和人類社會做了很多類比,這是不奇怪的。然而,這種種類比是錯誤的,或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總以為螞蟻、蜜蜂這些低級動物,沒有思想,也沒有自我,而人類才是最偉大的生物,但事實也許不是這樣。細心觀察的人會發現,它們有很像人的一部分。“它們培植真菌,餵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還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組織蟻屬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也是由動物發展而來的,而自認為比動物層次高出許多,帶着一種不可一世的姿態看待動物,殊不知,人造蜘蛛絲依然比不上天然蜘蛛絲,防毒面具的構想是從豬那裏借鑑而來。

人類,有時卻是不如動物的。螞蟻,可以勤勤懇懇地工作,團結一致,而人類,有時卻會為了個人的利益而爭吵得面紅耳赤;蜜蜂,永遠服從着蜂王的命令,任勞任怨,人類又有幾個可以做到如此呢?

托馬斯堅持不懈地刺穿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優越感,揭穿我們把自身和其他生物劃開界限的荒謬。也許,只有我們不宣稱“征服自然”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與自然和平共處。就算人類具有思考的能力,實際上我們不也就是地球的一個個細胞們嗎?我們在地球這個複雜的系統中生存、工作。我曾經以為人類主宰着世界,但實際上還是人類也只是地球這個大的生命下面的一個個細胞吧?

所以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美麗的世界,其實也是那麼多的細胞建造的,包括有思想的人、思想或許不那麼多的動物和沒有思想的那麼多其他的生物,和諧地凝成一個巨大的圓球,共同生活。

所以 這細胞生命值得禮讚!

細胞讀後感篇3

暑假裏我看了《細胞生命的禮讚》。它內容非常豐富,就像一個比宇宙大好多萬倍的海洋,而我是海洋中一條自由自在游泳的魚。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看完《細胞生命的禮讚》後的感想吧。

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心中帶有一種好奇、興奮的感覺。

?細胞生命的禮讚》,作者是美國劉易斯?託瑪斯博士,在文章中作者以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的身份對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進行了思考。在書中,作者懷着謙卑之心,以科學的、萬物一體的態度去看待細胞所組成的各種生命體。作者認為: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大到人類這樣偉大的存在,同樣是由細胞構成。我們需要科學地去認識細胞。電視、電影上描述的致病的細菌、人類與細菌的戰爭等等都是人類錯誤認識細胞作用的結果。

書中的觀點讓我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人類主宰了地球,所以人類是偉大的。我們總以為螞蟻、蜜蜂這些低級動物,沒有思想,也沒有自我。它們的生活只是過完每一天,它們永遠在幹同樣的事情。它們不懂得休閒,享受它們只是為明天而奔忙。“假如我們想從它們的活動中看出什麼顯示人類特點的東西,那就是在違反科學”但事實也許不是這樣。細心觀察的人會發現,它們有很像人的一部分。“它們培植真菌,餵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還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組織蟻屬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看到這些語言,我不禁震驚。沒想到小小的螞蟻竟然能幹這麼多的事情。它們的行為,它們的頭腦,簡直讓人無法相信這只是普通的螞蟻。也許在它們的世界裏,它們和人類一樣。只是我們不曾瞭解它們的世界。

我想作者之所以要寫這本書,不僅是因為想讓世人去了解細胞生命的世界,更是呼籲我們去尊重這些生命,去由衷地讚美這些生命,甚至去學習這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生命。

細胞讀後感篇4

看過《細胞生命的禮讚》之後,感觸很多,幾個大的感觸一一道來:

1、整體論

劉易斯·托馬斯以超人的學識和洞察力,把握了所有生命形式共同的存在特點,批判地超越了19世紀以來一直統治生物學界、並給了整個思想界和人類社會以深刻影響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他指出進化論過分強調種的獨特性、過分強調生存競爭等缺陷,強調物種間互相依存的共生關係,認為任何生物都是由複雜程度不同的較低級生物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並以生態系統的整體論為我們指示了理解物種多樣性的新的途徑。針對社會來説,美國人太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強調個體利益的不受侵犯,相比之下中國就做得好一些,但是也帶來了人權、腐敗等問題的更加突出,只要解決了整體利益的執行決策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問題,那麼中國就是最棒的了!

2、生命論

他把許多事物看作整體的、有生命的活的系統。羣居性昆蟲羣是一個生命,魚羣、鳥羣是一個生命,社會、城市是一個有機物,科研機構是活的生物,人類語言是活的生物,地球是生物、是發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單個細胞。從表面上看似遊戲的文字裏,我們領略到不可企及的哲人的達觀。對於科研、科研機構、社會、地球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為的干預,人的干預是徒勞而且有害的。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遠一點,別碰它們,讓它們自然地發展。就連預言發展也是不可能的和可笑的。讓我想起了老子的“無為”思想,也讓我想到土壤和平台的重要性,當今美國雖然深陷金融危機,但是他們仍然掌控着當今高科技的前沿,而科技在他們國家的發展僅僅歸結為他們有很好的促進科技發展的土壤——(保護專利),有了這個土壤,至於科技怎麼發展如何發展就是她自己的事情了,她自己會慢慢的長大成長;不過話説回來,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道德的約束和對人類整體利益的考量,很有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説近幾年一會兒這個國家要進行核試驗那個國家又研製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現在已存的核彈已經能把整個地球炸燬幾個來回了!再比如説淨空大法師提到的山東一家專門給全聚德提供烤鴨來源的養鴨廠,他們養鴨採取的就是填鴨式的方式,每天到規定時間就給鴨子胃裏塞滿灌滿食物,不管鴨子想不想吃,然後結果就是鴨子長得可快了,長得也是相當的肥了!這些鴨子吃了對身體對健康會好嗎?

3、快樂論

人有很多恐懼,最大就是對於死亡的恐懼,整本書都是對於生命的讚歌,讚頌地球生命的堅韌,讚頌萬物的生機,慶幸人的存在的幸運,感謝人體自我平衡、自我調節的功能。甚至在講到病和死的時候,托馬斯博士也能以他獨特的學識和魅力,把陽光灑滿這些陰暗的領域。托馬斯博士非常崇尚音樂,他認為音樂高於個別的生命形式,因為音樂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樂高於任何科學技術,因為科學技術會過時,而音樂則是永久的;快樂的生活吧!

細胞讀後感篇5

這篇課文的主人是賈裏,他很可愛。從他的日記裏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他充滿信心,一心想當偉人。偉人細胞就是偉人素質,他自以為具有這種素質,但得不到別人承認,因而“痛苦”。這“痛苦”或苦惱,促使他去制定和實施“偉人計劃”引出三個故事:1.化敵為友。邱士力欺侮了妹妹賈梅,賈裏把他當作敵人,想報復他。可是在運動會與邱士力一同失敗,聯手對付流行音樂,被人説成七年級的“兩條好漢”。2。健美風波,矮個風度。賈裏追求矮個風度,參加健美班,可原來是減肥班,賈裏壓根兒無肥可減,他徹底改變了矮個風度的理論,認為輕巧矮小的身材符合新潮標準。3。打工失敗。自動報名勤工儉學,“走在潮流前頭”,虛報年齡,寫信自薦,到服裝廠打工。接受面試,剪線頭動作過火,把借來的西服夾裏剪了一個小口子,狼狽逃回來。終於獲得一次以外的成功,主動領取破損的教科書,引起轟動,大受表揚。賈裏嚐到了特別的滋味,酸甜苦辣都有。

我明白了:賈裏天真幼稚,嚮往偉人偉業,動機單純,只求豁達灑脱,有很有愛,轟轟烈烈,一鳴驚人。他的所謂恨和愛多半是一時衝動,缺乏理性分析。他的“偉人計劃”都帶有好表現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帶有主觀幻想的盲目性。我們要去思索,自己選擇,大事由小事積成,只有從有意義的小事做起,才能學會做大事的本領。再説了,為人民服務並沒有小事,涉及人民羣眾的利益,小事也是大事。我們要明白不做小事,也就幹不成大事的道理。

偉人好比金剛石,一般人是石墨,那麼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碳元素。由一般的普通人鍛鍊成為偉人,猶如石墨加工成金剛石,只要巨壓和高温達到標準。

細胞讀後感篇6

20世紀70年代初,《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生一件值得紀念的事。它斷斷續續刊載了一系列文章,總題目頗謙遜,叫做“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後來,這些文章結集成兩本書,面向大眾,其中一本叫做《細胞生命的禮讚》。

因為這樣,人們逐漸從醫療技術推斷到死亡,作者寫了我國醫療技術的好與不好、費用太高對患者不利也因此無法公平地對待每一個患者和舉了一些例子,例如:白喉、腦膜炎、小兒麻痺症、大葉性肺炎、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中風和晚期肝硬變還有肺結核等等一些易見的毛病。然後從醫學的角度研究這些易見的毛病。最後,推斷到細胞在這些毛病中的變化和一些壞死的現象。

這就是細胞的運作,它們在人體中活動,把人的身體變成它們運作的空間,久而久之就成了它們的“家”。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死亡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但在細胞的“思維”上來講,死亡並不可怕,它們把這種死亡看成一種理所當然,可能就在一瞬間、一秒、兩秒,甚至更多的時間,每到一個週期,細胞就會死到上億個,或者更多更多。

在細胞面臨人身上的一些疾病,就會加速死亡時間,然後再生。

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製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兒,現在卻漸漸現出活動基因的樣子。進化的過程仍舊是遙無盡期、宂長乏味的生物牌局,唯有勝者才能留在桌邊繼續玩下去,但玩的規則似乎漸趨靈活了。我們生活在舞蹈跳蕩的病毒組織體中,它們從一個感染體竄逃到另一個生物上,暫時生存,繁殖後代。然後,繼續竄逃,沾上他的dna,又移植到下一個目標的身上,就這樣傳來傳去,傳來傳去。漸漸地,這一系列就成了它們的標誌性動作。

細胞的祕密還有很多很多,怎能不耐人尋味?

細胞讀後感篇7

第一次讀到這本小書,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劉易斯·托馬斯博士的這本《細胞生命的禮讚》的小冊子給我的思想造成了強大的衝擊。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我崇拜於托馬斯博士的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他認為人類自然界實質就是由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構成的,大到宇宙、人類社會,小到螞蟻羣體、細胞。他的生態學思想和方法,在行政管理學方面具有重大的比較研究意義。

其實,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任何國家的行政體制和行政管理,都是一個有機生態系統或是有生命的行政組織系統,都是一定文化環境的產物,在這個系統當中,輸入各種的環境反饋的信息,並通過整合這些信息作出決策輸出。

托馬斯在《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中提到“人們把羣居性昆蟲和人類社會做了很多類比,這是不奇怪的。然而,這種種類比是錯誤的,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羣居性昆蟲的行為具有先天的指令性決定的,它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人類社會的經驗和知識可以不斷地積累和傳播,然而昆蟲沒有學習和領悟的能力,因此,它們無法根據經驗發展社會傳統的能力。但是,羣居性動物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性要遠比多樣性讓我們感到驚訝。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往往忘記了我們也是由動物發展而來的,動物性使我們社會的原始積累,這是我們不能逃避的事實。托馬斯認為地球上黑壓壓的人類,從太空往下看,其實跟一個蟻羣或者一個蜂窩差不多,但是人們大多時候不相信這類説法,因為人類自認為比動物層次高出許多,常常是帶着一種近乎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姿態看待動物。在自然界,羣居性強的動物習慣於羣體生活,也只能適應羣體生活,像螞蟻羣,它們只有在一起分工合作才能生存下去。

羣居性的動物往往傾向於專心地做一件特別的事,通常對他們的個頭來説是件龐大的工程,它們用遺傳的指令和遺傳的驅動力不停地幹,用它來做羣體的住房和保護所。人類社會何嘗不是這樣呢?在大地上建造高聳入雲的小區高樓,配置物管保護他們,羣居在一起使得他們感到安全。人類生活也是需要羣居的,我們吃的米要靠農民種植,穿的衣物要靠裁縫,用的生活用品要靠不同的商人提供,現代化的分工合作更加使得人類社會是需要羣居性生活的,其中一個環節出錯了就好像生物鏈斷開了一段那樣使得人類社會這個系統崩潰。

人類為了過羣居性的生活,往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各種各樣不同的機構和組織,還要建立複雜的制度來保證我們的羣居生活。政府就是這樣產生的,人類社會的運作要靠一個高效運作的控制中心和指揮中心,這就是政府的本意。政府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過好羣居性生活。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的提供,需要政府在協調,各行各業的規範要靠政府去制定不同的指標和制度來確保。政府就是這樣一個人類為了保護他們的權利建立起來的機構和組織。

然而,區分人類是羣居性的動物,還是散居性的動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分工合作讓人們必須羣居,人們更加傾向於羣居在大城市,因為那裏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源,而不願意生活在僻遠的地區。所以,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即羣居性動物。但是,另外一方面,研究人類社會我們又不難發現,在生活需求上人類要求羣居合作使生活變得更好,精神上有時有要求獨立生活,有迫切的獨立的意願,需要有私人空間。比如,私人住宅和私人財產一樣神聖不可侵犯,人們在假期喜歡遠離人羣和喧囂的城市生活,去到安靜的郊區過獨立的生活。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既是羣居性生物,又是散居性的動物,具有兩面性。人類的羣居性和散居性需求反映在政府上則表現為:一方面,羣居性要求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設施,各種各樣的制度規章保護人類的羣居生活;另一方面,散居性要求政府不得干涉個人的權利,要保證人類的自主性發展。

在《作為生命的社會》一文中,托馬斯詳細講解了螞蟻的羣居生活,提到作為一個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個生物一樣的進行活動。政府也是這樣的一個組織,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能夠像生物一樣具有生命。政府既然是一個生命系統,所以政府也是跟生命體一樣是具有壽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長期活着”這樣一個長期的習慣而讓政府過於安逸,看不到滅亡的挑戰,認為政府會理所當然的一直存在下去,造成的結果就是政府已經忘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托馬斯·布朗説道:“活着這一長期的習慣使我們不願死亡。”當下,這習慣成了政府的常態。由於長期的存在,讓政府安逸過久,相信這些機構能永存,而不願接受來自任何社會組織和其它機構的挑戰或者介入。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糟糕了,沒有任何個人和組織可以約束得了政府的權利氾濫,政府就可以為所欲為了。為了保護人類更好地生活的初衷,就會被政府拋之腦後了。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可以對生物系統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為改善政府做出一點建議。生物界中的蟻羣可以被看做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系統。蟻羣的合作是通過它們的有趣而高效的通信系統完成的:螞蟻通過互相之間不斷地接觸,它們能告知蟻羣們關於外部世界的情況。我們如果仔細觀察螞蟻,會發現長長的螞蟻隊伍裏,每兩個小螞蟻見面都會“碰碰頭”,那是它們在進行信息溝通。正是這些通信系統的作用,讓蟻羣迅速地獲知信息。所以,當暴風雨來臨前,它們會有效地組織搬家。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政府也是一個系統,如果沒有很好地與市民們以及外部的環境進行信息溝通的話,政府就會困死在自身的系統裏面。

托馬斯在《自治》一文中,談到我們身體內部有一整套自治體系,進行着一系列的複雜的,協調的,奇巧無比的操作,我們身體內部的細胞生來就帶有全套的指令,一點也不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不需要學任何事情,一切都在他們的自治當中,運行得如此的順暢。如果沒有這種自治,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控制的話,將會變得一團糟。關於我身上其他的部件,我有同樣的感覺,不管它們幹什麼,沒有我的干預,它們會更加幸運。

關於出路何在,我有一個建議。如果我們有能力控制自動功能,調節腦波,指揮細胞,那為什麼沒有可能把完全一樣的技術運用於正好相反的方向?為什麼不能做到不攪和進去,不接管事務,而是學着與事務徹底分開、分離、拆散,學着自由飄動?對於政府事務來説也是如此,為什麼政府會陷入困境呢?因為政府管得太多了,社會是有一套自治的體系的,為什麼政府就不能放手讓這套自治體系起作用,而是事必躬親呢?

所以政府應該充分利用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的自治作用,大力發展智庫、npo、ngo等社會組織,如果一切都需要政府來管的話,一切將會變得一團糟,政府沒有那個能力去管理所有的事務,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或機構有這個能力。

總之,讀托馬斯的《細胞生命的禮讚》,通過對比研究生態學,可以給予行政管理學很多有益啟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