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讀後感精選優秀模板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1W

對於一名教師而言,書籍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讓我們知曉教育的目的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發展,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教育的目的讀後感精選優秀模板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精選優秀模板三篇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1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回答還是隻是讓學生獲得一個漂亮的分數,那恐怕這樣的教育觀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當然沒有人能真正的為此蓋棺定論,我想,價值觀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剛入職的時候,學校請池主任到校做講座,他當時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教授給學生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過來,這樣的學生也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樣的循環才是良性的,才是長久的。這樣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會的發展,個體的發展是為了集體的進步。這樣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集體主義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書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在某個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是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如藝術般高雅。

在書中,他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雖然我們有時也這樣説,但我們真正做到了嗎?家裏還在讀國小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為了考試。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是基礎,文化則引領他們進入更高遠的境界。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我們的學生成為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失去了對美的感受,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缺乏責任感——這一切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慢慢滲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為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至於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只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總會漸漸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2

歷史和現實中影響較大的教育目的觀是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兩種。從價值取向上看,我國一直以來傾向教育目的觀是社會本位為主。從各方面上分析,過去的教育目的觀傾向社會本位是無法避免的。當然,教育目的觀由社會本位到個人本位轉變也是必然的,這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的必然選擇。正如王坤慶教授所認為的,“對於教育目的的確定,唯一需要把握的教育精神乃是教育是專門培養人的事業,它的唯一出發點是人的發展,它的最高鵠的只能是人的完善。”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實現,但是也要承認因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階段性。

教育目的觀的社會本位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傾向與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等因素有關,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對人的發展、人的自我實現的制約。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中分析了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係,認為人的發展是社會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 在人類,也像動植物界一樣,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為自己開闢道路的”,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體的歷史過程為代價”,但是,“人類的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這也是過去的教育目的觀傾向社會本位無法避免的原因了。

另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求是從低級向高級逐級發展的,也就是説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高等層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實現。所以,要想人的實現自我能夠得以實現,就必須要先實現人的最低層次需求。如果人的低層次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人們就會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我國的基本國情還是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總體的經濟與社會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依舊存在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有人把獲取生活條件和物質財富當做首要、直接的目的,忽視了個人價值、創造精神等內心的發展需要。為了獲取生活條件和物質財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個人的社會價值,所以也不奇怪為什麼過去的教育目的觀會傾向社會本位。

從戰亂、動盪不安的年代到和平、穩定發展的時代,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到現代化的工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多少曲折,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轉變。但是不可否認,我國仍舊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的發展仍然無法擺脱對物的依賴所帶來的片面發展問題。不過,隨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人的自身價值,而不再是隻關注人的社會價值,教育目的觀也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這一點可以從我國教育方針政策(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變化以及其對人的培養側重變化可以知道,就以我國中學化學的教育目的變化為例,從大綱教學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牢固地、系統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瞭解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到如今的課程標準“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但是,社會的發展程度還是極大地制約了教育目的觀的轉變。以2001年的課程改革開始,歷經十幾年的改革,雖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績,但是中間也歷經“尷尬”,尤其是改革開始幾年,最大的體現在於“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踏踏實實”。歸根到底還是教育的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所以説,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可能實現。

我認可,“教育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幫助人成為一個人,盡他的可能成為一個完全符合人性的人”。,也堅定不移地支持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實現。但與此同時,我也承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而教育目的觀點而不同,並且認為以社會發展的最終態是以人的自我實現為目的。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3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以及教育理論家懷特海所著。在寒假讀了這本書後我有以下一些感觸分享給大家:

懷特海説“在衡量技術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絕不能把書本知識當做唯一的學習方式。第一手的知識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書本學習很大程度上只是傳遞第二手的知識。因此,永遠沒有直接實踐來得重要。”我們都知道,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都是他人總結的經驗,是抽象的難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強調學習任務的完成,不顧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的發展,那麼知識便會以填鴨式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大腦中。最終知識也不過是學生腦海中的一個過客,停留片刻之後轉瞬即逝。但是當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發現知識,瞭解其中的奧祕,主動地探索知識,學生定能發現學習的樂趣,不斷學會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獲取知識路途中所發生的各種困難,最終獲取知識收穫快樂與成就感。

本書以“教育的目的”為題,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把他們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沒有靈魂和思想的機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孩子們才能夠走上最好的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需要我們每位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我們需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思維發展。唯有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着鮮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能夠不忘初心,為孩子的個性自由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