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樑家河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7W

優質的讀後感是需要花費時間認真思考的,讀後感可以是閲讀文章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樑家河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讀樑家河讀後感8篇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1

用了三個晚上看完了《樑家河》,讓我對習總書記的知青生活有了更親近、更深刻的瞭解。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青年時代對習近平,也跟我們很多青年一樣,有過迷茫、有過彷徨、有過失落,但不同對是,習近平在經歷理想與現實對博弈之後,毅然選擇了紮根農村。這種抉擇,不是逃避,不是退縮,而是實事求是、迴歸理性,並且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對意志,默默儲存能量,等待搏擊長空。

試看現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彎不下腰,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甚至遇到一點點挫折後就一蹶不振,看破紅塵。熟不知這並不是現實與社會殘酷,而是我們自己不堪一擊,沒有足夠的韌性和勇氣去生活,去拼搏,去改變。一時的迷茫無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卻讓人難以原諒。就像青年時代的習近平一樣,短暫的迷茫後,選擇了腳踏實地,戰天鬥地,不僅學會了勞動,鍛鍊了堅強意志,還博覽羣書,開闊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種子沒有在泥土裏飽潤甘露,哪來的破土而出。拳頭沒有縮回來的間距,哪來的力量與速度。學會在平淡中積聚能量,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正當其時。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2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説:“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着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慾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鑑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樑家河,總書記敢於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説:“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裏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於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幹中積累出來的,不幹永遠不知道怎麼幹,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幹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麼,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夥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言,剛唸了開頭:“尊敬的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説:“碎娃,你咋也這麼稱呼我呢!”王憲平説:“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麼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説:“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並沒有因為發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樑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係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裏,有着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3

近期,《樑家河》一書在全國熱學。“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樑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習近平對樑家河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一種人生觀。

根植於百姓,水乳交融 。在樑家河,習近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村的艱苦環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習近平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陝北也是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也正是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們日漸水乳交融。樑家河的農民養育了他,保護過他,在這裏他也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不畏艱苦磨礪,堅定信念。習近平是當時樑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入團、入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知青,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會被擊垮或退縮。但在逆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鬆讀書學習,正是這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也為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説“樑家河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習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陝北迴樑家河考察和看望鄉親們,時刻惦記着家鄉的建設和鄉親們的生活。總書記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鬥。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4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樑家河的情懷。讀《樑家河》這本書,不僅是要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學習樑家河藴含的精神,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源泉,進而獲取投身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學習青年幹部如何在基層淬鍊自我,為百姓幹實事、幹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獻力量。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做實事的崇高理想信念。從北京來到樑家河,面對種種落差,年少的他就堅定了為民做實事的信念,這種信念和抱負,註定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不平凡的領導者。作為青年幹部,我們要深入羣眾中去,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羣眾所需所想,以把羣眾對美好生活的藍圖轉變為現實存在作為我們不懈的奮鬥目標。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勤於讀書的優秀習慣。愛讀書,已成為形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標籤之一。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時間多麼緊迫,讀書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動的事情,並且留下了“30裏借書、30裏討書”的生動故事。習近平總書記讀書涉獵範圍非常廣,從古典名著到現代經濟、從國內文學到國外名著,豐厚的閲讀量,讓習近平總書記有了豐富的理論積累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講話引經據典,都是來自於他對祖國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深刻認識,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源的基石。作為青年幹部,我們要把每天讀書當做吃飯一樣平常的事情,書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想、眼界,用書籍來補足我們的精神之鈣、填補我們的閲歷之空白,為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理論基礎,更充分做到實踐與理論的相結合。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攻堅克難,抗壓擔責的精神。面對羣眾貧窮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敢於擔當,帶領村民辦合作社、建沼氣、打水井,村裏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遇到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從不退卻,撲下身子解決一切難題,方便了村民採購、用上了沼氣。作為青年幹部,對羣眾,我們要有擔當,不怕吃苦、不怕失敗,為羣眾做出實實在在的實事,帶來真真切切的收益。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裏,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信念,也是我們要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並且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要錘鍊黨性、提升素質、堅定理想、立志成才。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5

用“樑家河精神”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窗外天漢長街燈火闌珊。此時此刻,閲讀紀實文學《樑家河》,一個個鮮活的畫面徐徐展開。“1969年1月隆冬時節,不到16歲的習近平到陝西延川縣樑家河大隊插隊,與村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

刻苦讀書學習,修身勵志……”讓思緒飛揚沉浸在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歷練和成長歲月中,感覺如此接近樑家河窯洞裏的故事。

閲讀《樑家河》,結合自己學習,成長、工作中的過往,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凝聚、飽藏樑家河羣眾汗水與智慧的温暖記憶,鄉親厚重樸實的情意。感悟總書記堅韌剛強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為民造福的初心,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勤奮好學的精神,苦幹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汲取珍貴的政治營養和心繫羣眾的情懷,激發愛崗敬業不懈怠,追趕超越再出發的豪情。用“堅定信念,一心為民,艱苦奮鬥,實幹擔當,敢為人先,廉潔奉公”的樑家河精神照亮前行每一步。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6

?樑家河》這本書讀後我的感觸很深,青年時代求知若渴、酷愛讀書的勵志和關心羣眾生活、努力為羣眾辦好事的崇高追求,心裏始終牽掛着樑家河的發展和父老鄉親的物質文化生活。當年在陝北插隊,是怎樣密切聯繫羣眾,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處處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當年在陝北插隊時經歷了許多磨練。艱苦的條件更能磨練人的意志品質,更能讓人成長和成熟。在他成長的歷程中,偏遠農村的貧窮與落後,讓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責任。沉穩的性格,或許與他年少時在樑家河受過的苦難和愛讀書、愛學習、愛思考的好習慣密切相關。他過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擔,過早地思索社會的發展。當年在樑家河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如沼氣池、淤地壩等工程,是他帶領大家幹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勞動時把白麪饃分給老鄉自己卻餓着肚子,是對羣眾竭盡全力的體現。後來平台更大,為全國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實事好事。"一帶一路"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業。精準扶貧,既是體現黨的温暖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更是對老百姓真真切切的關懷。這些大戰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國情和老百姓真實生活了解的基礎上的。他在陝北與老鄉七年的共處歲月,讓他與樑家河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也是他與所有農民的感情,更是與全國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牽掛着樑家河老鄉們,樑家河人也時刻想念。這種樸素又真摯的情感,是維繫良好黨羣關係的強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國家之福!

書中講述了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展現了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寶貴的政治品質、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優良的品德作風和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的成長曆程。四十多年前的樑家河崢嶸青春,具有無比強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歷史時空共振共鳴,震撼心靈洗禮精神,像磁鐵般深深吸引着我們。作為一名黨員,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牢固樹立羣眾觀念、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像那樣關心羣眾,熱愛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正瞭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記心中。以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看齊,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衞者,我們要學習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發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鬥精神,不斷磨鍊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時刻用黨員的標準衡量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x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7

近日,細讀了《樑家河》一書,感受頗多。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展現了青年時期總書記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為民造福的初心,也給我們基層的黨員幹部在思想和人格上樹立了榜樣。

我們黨通過97年的奮鬥,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面對十九大確定的“三步走”到“兩步走”戰略,新的征程,路險且艱,我們任重道遠。

書中習近平總書記説,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羣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做為一名鄉鎮幹部,要在新時代偉大的工程中做出大貢獻,就必須樹立堅定的信心,植根羣眾,融入農村,把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實幹巧幹,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民生活條件,打贏脱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開花奠定堅實的基礎。

堅定黨性信仰,夯實執政基礎。黨員幹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需要不斷昇華,堅定黨性信仰對其至關重要。有了堅定的信念,武裝了思想,才能在真理路上披荊斬棘,直抵彼岸。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自學求知提升了自身境界,在擔任村支書期間率領羣眾改變了面貌,完成自我昇華,踐行了黨性信仰。我們也要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基礎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力量。一要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斷加強作風建設,讓“思想奠基·黨性塑造”發揮實效,使鎮村幹部主動作為。二要借村“兩委”換屆機遇,選出一支“人品好、素質高、能力強,愛農村、愛農民、懂農業”的農村帶頭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能人”提供一個平台,為鄉村振興夯實人力資源。

強化責任擔當,打贏脱貧攻堅。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生活中,他把自己看成是黃土地的一部分,與羣眾融在一起,鍘草、挑糞、放羊、修地,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改變貧困山區、傳播知識文化的責任驅使着他,在離開樑家河時他説,我有一種想法,如果將來我有機會從政,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工作。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做實事改善貧困地區羣眾生活是當頭大事。一要在產業培育上用足心思,緊緊抓住產業增收這個牛鼻子。圍繞全縣“兩長兩短+n個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加大規模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二要加大技術培訓和政策宣講力度,讓羣眾不斷加深對各項政策的理解,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掌握,培育出一批新的農民隊伍,示範帶領脱貧致富,提升羣眾自主脱貧意識。

開拓發展思路,壯大集體經濟。大力推進“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羣眾”模式,打造產業示範基地,以集體經濟成功效應,推動各村特色集體經濟產業落地生根,真正讓羣眾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中得到實惠。同時,通過集體經濟的壯大,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改善民風民情,為創建和諧社會打牢經濟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的樑家河精神所傳播的農村生活是鮮活靈動的,是感人肺腑,更是引人深思的。七年的知青生活體現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更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不斷學習實踐。

讀樑家河讀後感篇8

在一口氣讀完《樑家河》這本書時,我深深感受到領袖的不平凡是從青年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對比自己在那個年齡的表現,真的是自慚形穢,相差甚遠。

書中“難忘樑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14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廣播電視台《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説:“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説是註定了我人生以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

正如樑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説,“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羣眾需要什麼,他就幹什麼。”當年的北京知青,從羣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後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

書中提到高產的淤地壩、陝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説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青年習近平在陝北農村當村支書時,帶領羣眾建鐵業社、縫衣社、代銷社、磨坊,修沼氣池,打淤地壩,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若干年後,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諄諄教誨。這是在用實踐告訴我們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實實的去幹好每一件小事,久久為功,最終會順利到達目的地。

在陝北那艱苦的七年歲月裏,青年習近平從一個十五六歲的不諳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沉穩自信、奮發有為的共產黨員和大隊支部書記,樑家河的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的力量源泉。基層是大舞台、大課堂,羣眾是好老師。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青年時代在基層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在基層錘鍊,就要做到心隨黨旗在基層,情繫羣眾共生長,為民服務敢幹事,在基層磨鍊中不斷昇華精神、檢驗作風、提高能力。對於幹廣大青年幹部而言,基層的廣闊天地是我們奮發有為、增長本領、幹事成才的好地方,我們要勇於紮根基層這片沃土,在基層中汲取養分,努力幹事創業,打好堅實基礎,才能成長為遮風避雨的“大樹”。

?樑家河》這本紀實文學,我們廣大青年不僅要閲讀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真正繫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幹實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奮鬥中砥礪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