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黨員的先進性是通過黨員的黨性修養體現出來的。學習《樑家河》,我們看到了總書記的初心來自人民又回饋人民。那麼關於樑家河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四篇,以供參考。
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四篇

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

6月30日,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7週年的前夕,我們人社局43名同志在王宏局長的帶領下,懷着無比激動和崇敬的心情來到延安市延川縣的樑家河村參觀學習。

我們先後參觀了樑家河村委會、村史館、陝西第一口沼氣池、知青淤地壩、當年知青三處居住地等。每到一處,大家聚精會神,認真聆聽講解,現場感受了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學習、生活、工作和勞動場景,瞭解了當年習總書記和知青們在樑家河村住窯洞、睡土炕,與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大家深深被習總書記紮根基層、愛民為民的熾熱情懷,敢於擔當、開拓創新的實幹精神和艱苦奮鬥的意志所感染。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獲得的,“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在樑家河插隊的七年,青年習近平在與羣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乾的過程中,實現了從迷惘、彷徨到充滿自信的轉變,孕育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泉,進而獲得了投身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他身上體現出的“三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一是“崇尚學習”的精神。

“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羣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習總書記回憶道,“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在樑家河的7年,他“痴迷”於讀書,涉獵廣泛,有古代的、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文學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等等,也留下了“30裏借書、30裏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我要學習總書記這種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向實踐學,不斷增強工作能力和為民服務的本領。

二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15歲從北京來到陝北的一個山溝農村裏,舉目無親,面對艱難困苦,經受重重磨練,與羣眾一起開荒、種地、放羊、鍘草、挑糞、拉煤、打壩,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使他逐步融入農村生活,學會了農活技術,學到農民的實事求是、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習近平總書記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啟示我們,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是鍛鍊,學會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課。艱難困苦磨礪堅強意志,有了堅強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堅韌不拔、充滿自信地沿着正確方向前進。

三是“創新實幹”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當樑家河當知青和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時候,從樑家河的實際出發,從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習,帶領幹部羣眾建淤地壩,增加糧食產量,挖水井,解決村裏吃水的問題;修建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為村裏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等,件件事辦到羣眾的心坎上,推動樑家河貧困面貌發生變化,改善了村民生活。這體現出習總書記“要為人民做實事”的擔當、毅力、勇氣和決心。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體現責任擔當。

參觀學習結束後,我不斷思索。樑家河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山溝農村的名字,更代表的是一種信念一種力量,它是我黨建黨之初的信仰,是延安精神的傳承,是不忘初心的體現,它忠實踐行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曆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在工作和學習中磨礪自己,為“助力西安追趕超越,建設幸福新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

《樑家河》,樸素的敍述,質樸的人物語言,體現出樑家河就是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就是延安革命精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就是時刻為人民謀福利的報恩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精神。我結合實際,談談對學習《樑家河》一書的感受。

樑家河,學習是立身之基。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帶一箱子書下鄉”、在黃土高坡上揣着書放羊、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時候吃飯也拿着書、書痴的他為了《浮士德》更是跑了30里路。正如他所言:“毫不誇張地説,當時的文學金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很多人把“惟有讀書高掛在嘴上,”卻把“偏無閒暇時”作為藉口,走進樑家河我們會意識到讀書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藉口。

聰明人都是用笨辦法讀書,愚蠢的人都偷偷找“小路”,學習是獲取知識的便捷途徑,善於學習更是每一名黨員幹部的立身之基。我們應該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創新路。

樑家河,築牢了為民初心。初心就是民心,習仲勛同志曾講過“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家訓的傳承,在習近平心中種下了初心的種子。正如習近平所言:下鄉插隊,選擇了延安,就是探尋父親革命足跡,見證革命家的初心。在樑家河的7年裏,與最底層的人民朝夕相處,鄉親們的信任和養育讓他的初心萌發、成長,形成了習近平同志堅定的羣眾立場、牢固的羣眾觀點、深厚的羣眾感情。他曾説過在樑家河插隊的經歷讓自己看到了:人民羣眾的力量、人民羣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瞭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初心就如扣衣釦,第一粒扣錯了,人生就不會對。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放在心上,真正地辦實事。有句話説的好,“如果一直按着這個方向走,你真有可能到了那個地方,”習近平正是從這裏出發,沿初心而行,至如今的“地方”。

樑家河,汲取了榜樣力量。他幹活從不“撒奸兒”,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奮鬥史。在夯實土地、打壩淤地、水溝旁剷土是誰都不願乾的苦差事,每次習近平同志總是主動去水溝旁剷土。修築梯田過程中,鄉親們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習近平同志都是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正是他的模範帶頭,樑家河村先後建成了14座淤地壩,成為了鄉親們收入的聚寶盆。

幹部,就是幹字當先,我們要從中汲取向我看齊的表率力量,發揮“關鍵少數”的示範帶動作用,堅持領導幹部當“頭雁”,走在前、幹在先、作表率,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着一級幹,凝聚起爬坡過坎、追趕超越的強大合力。

樑家河,堅定了永恆信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一位“京城後生”正是靠心中的信仰,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習近平同志曾經説過“我1969年1月去,1975年10月離開陝西,這一段時間就成為我人生的一個轉折,可以説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歷歷在目,現在有很多思維行動都和那時候有關聯。

對共產黨人來説,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就是信仰,這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習近平同志能夠淡定從容地面對人生起伏,就是源於信仰的堅定。各級黨員幹部都要強化初心意識,堅守對黨的絕對忠誠,在服務羣眾、服務發展的實踐中錘鍊黨性、堅定信仰。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在當時的境遇下,習近平能堅守仁義至善的初衷,足以證明永恆信仰。

知青精神告訴我們:本領強、素質硬都哪都行,不學無術,還想濫竽充數到哪都難。知青精神正是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這一矛盾的良藥,我們應該常帶着問題回頭看。不斷強化個人能力、不斷提高務民意識。

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

一口氣讀完《樑家河》,輕輕的合上書頁,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深深地震撼了我。聯想起剛剛結束的18個月駐村經歷,既為自己追隨人民領袖的足跡而感到自豪,又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深感慚愧。有無數的感慨欲噴薄而出,俱化為扉頁上的一句話“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樑家河學問之大在於他根植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發源於習仲勛紅色革命傳統嚴格的家教。習近平在前往樑家河時,隨身攜帶着兩大箱書,是村民們可以眼見的,而帶來的融於血液中紅色革命傳統是村民們不可眼見的。在七年知青歲月中,青年習近平在昏暗的油燈下,如飢似渴的學習,在艱苦繁重的勞作中歷練,一面在書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營養,一面進行着他的農民化實踐。

在生活中“從不抱怨、不訴苦、很堅強,見識多廣,性格隨和,説話不偏激也不保守,為人很實在。”理論上的認知,指導着習近平在知青歲月中開拓創新、快速成長,立下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的宏偉志向,繼而在持續的實踐中又進一步將理論認知愈來愈趨於完美,與樑家河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這種理論認知,實踐於一村,便為全村人民服務,可使一村欣欣向榮;實踐於一縣,便為全縣人民服務,使一縣飛速發展;實踐於一國,便與全國人民血脈相連,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最終帶領全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碩成果,併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持。樑家河學問之大在於是一肩挑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偉大事業。這一偉大事業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空想,是要通過堅韌不拔的真抓實幹來達成並必然可以達成。

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的七年,從一個北京娃蜕變為一個村裏娃,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向羣眾學習,但又不僅僅向羣眾學習,以開闊的視野、無畏的膽識、有力的擔當帶領羣眾在樑家河建沼氣池、鐵業社、縫紉社、淤壩造田,成為人民羣眾信任的大隊支書,成為全縣優秀的基層幹部。

他為何總能事事走在前頭,敢於排除萬難,大膽做事,是因為青年習近平堅信只要是真心誠意為人民羣眾辦好事,就不擔心上級不支持,只要是建立在科學調查研究基礎上做事情,就不擔心會失敗。青年習近平的“多動腦筋”“一碗水端平”“做行動的巨人”等準則影響培養出隨娃、鐵鎖、黑子等一眾能幹的基層領導,為樑家河後續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產業等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帶來了如今樑家河的富裕安康。

樑家河學問之大在於始終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青年習近平以“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他“求知若渴”,紮根人民、團結羣眾。既虛心做人民羣眾的學生,又擔當起人民羣眾的領頭人。事為羣眾所謀、心為羣眾所想、行為羣眾所達,在樑家河經歷七年歲月的積澱,他從馬列名著中汲取營養,從人民羣眾中獲得智慧,從創新實幹中鍛煉出火候,從黃土高原的根脈裏孕育出樑家河的“大”學問。

這個學問雖冠以樑家河之名,卻不獨為樑家河所用,在中國大地上普遍開花結果,乃至於向全人類提供智慧支持。這個大學問上以承接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精華,下以開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此學問五千年來從未斷絕,綿延含藏於中華人民的血脈之中,由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以馬列主義啟出,於青萍之末,扶搖直上雲海。

在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時刻,作為一名宣傳思想戰線的幹部,我要認真學習樑家河的大學問,深入汲取樑家河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以“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精神,將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和祖國的前途與命運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成為知行合一的實幹者。

讀《樑家河》黨員心得體會

我們要向學習,公私分明,堅持原則,公款姓公,一分一釐都不能亂花,對羣眾有情有義,時刻念着羣眾冷暖疾苦,把關懷温暖送到羣眾的心坎裏。

連日來,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走過習奮鬥過的那片熱土。一路走來,築壩淤地的攻堅克難精神激勵着我,敢為人先建設全省第一口沼氣池的膽識鼓舞着我。一路走來的感悟頗多,我不禁想用日記的形式將它記錄下來。

在樑家河,有鄉親介紹,當年習辦事堅持原則,十分耿直。有一次,隊裏的拖拉機需要拉到縣城維修,維修時,村民樑玉忠買了3包兩毛錢的煙,用於請人幫忙抬機器,回來後找報銷,因為不符合隊裏規定,堅決不報銷。不久後,樑玉忠的父親病重,自掏腰包買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個一年難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這件事讓樑玉忠一家十分感動。

從這些日常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習既重情重義,又堅持原則,讓我深受教育。一是堅守原則,要儲足腳跟底氣;二是堅守原則,要保持滿腔鋭氣;三是堅守原則,要頻吹暖心之氣;四是堅守原則,要運足丹田真氣。

其實在實際工作中,能不能報發票這樣的小事,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在村裏工作,時常遇到羣眾訴求不一、意見分歧、利益分配、決策決斷等需要我們去裁決。比如村裏財務支出、農村低保評定、公益事業建設等工作,時常鬧爭執,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講原則,葫蘆僧判葫蘆案,那麼什麼都會變成一鍋粥。這樣,羣眾也看不起我們,我們在村裏做工作也站不住腳,工作起來站在人前矮三分,説起話來低三度,較起真來怯三分。因此,我們一定要向習學習,堅持原則,依法依規辦事。

當然,堅持原則,必定會傷及部分人的利益,至少會讓個別人心中不舒服,會得罪人。但是,只要我們行得端、做得正,不能辦的事情堅決不辦,不能開的口子堅決不開,始終堅持原則,該堅持的堅持,該關愛的關愛,我們還是能取得羣眾的信任和擁護。

我決心以這次學習考察為新的起點,今後工作中以習重原則、重情義為榜樣,做既當堅持原則的鐵面包公,又當羣眾知冷知熱的貼心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