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傳記讀後感優質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7W

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和情緒傳遞,讀後感的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我們的文學素養,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和?傳記讀後感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和?傳記讀後感優質8篇

和?傳記讀後感篇1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人傳》這本書講了貝多芬、托爾斯泰等等,其中最貝多芬讓我明白即使自己的家鄉有個悲慘的經歷,我們也不能忘記,因為它始終也是我們出生的地方。

貝多芬童年十分艱苦,缺少温暖,四歲時就開始被關在房間裏練琴,沒有休息和娛樂的時間,還經常遭到父親的打罵,還從小就為生計煩惱。貝多芬童年不像莫扎特童年那麼温暖。這個不幸的童年在貝多芬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傷疤。但他對這段時期一直保持着一中温暖而淒涼的回憶。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他在個韋格勒的信中寫到:我的故鄉,那塊我初見光明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終是那麼美麗,那麼清晰,就像我離開是那樣。所以即使貝多芬的童年時期在那個地方留下了深深的傷疤,但他並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故鄉。

貝多芬讓我明白即使自己的童年是多麼的淒涼、沒有好的記憶我們也不能忘記因為那始終是我們出生的地方,我們怎麼能忘記呢?貝多芬始終覺得他自己的故鄉是一中温暖而又淒涼的地方,那裏給他留下了不好的記憶,他還是那麼喜歡他的家鄉。

貝多芬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即使自己的故鄉中有深深的傷疤,我們也是不可以忘記自己的故鄉的,因為那裏是我們初見光明的地方。

和?傳記讀後感篇2

人,到底活在世上為了些什麼?這個問題,曾有無數的人深思過。近日來閲讀《名人傳》之《貝多芬傳》,深有感觸。貝多芬一生生活在苦難裏,幼時童年的陰影,被他人拋棄的經歷,讓這個音樂家的外表變得不修邊幅,甚至粗魯野蠻。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在那個四處瀰漫着飢餓與貧苦的維也納小巷,貝多芬艱苦地生活着。他不願用自己的曲子換來微薄的報酬。

在他看來,這是他身為音樂家的最後的一點尊嚴。當貝多芬身患重疾,他卻一次次忍受着他人的嘲諷和內心徹骨的恐懼,站在一個寂靜無聲的世界裏指揮的時候,讓我看着心酸得落淚,我的心也為這個不羈的音樂家而深深的震撼着。當貝多芬用他的雙手創造出輕快靈動的《歡樂頌》的時候,我想,他是在為他黑暗的世界創造着光明,也為當時整個黑暗的歐洲創造着歡樂與光明。

貝多芬,是一個劃時代的英雄。

那張緊咬着牙牀、憤怒和痛苦深印的獅子臉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意志力,一種拿破崙式的意志力。他用自己苦難的一生不斷地在為世界創造着歡樂。他也用自己苦難的一生在追逐着自己生命的夢想。花開花落年復年,當我們再度聽起貝多芬的歌曲,依舊能從裏面尋找出貝多芬的影子,我甚至能看到他那雙寫滿了苦難,卻充盈着希翼的雙瞳。我突然想起顧城的一句話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記得有一次閲讀詩歌,我看到了一篇關於象牙塔的詩歌。作者將人生的夢想,比喻為一個象牙塔。人活着的方式實在太多太多,全然看你如何把握象牙塔的高度。

也許,你的象牙塔只有一層樓的高度。也許,你的象牙塔很高很高。但是俞敏洪卻説,一個人爬上自己的象牙塔,有兩種方式。第一種,便是化身雄鷹,展翅翱翔。第二種,便是身為蝸牛,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我想,無論是哪一種,都代表了生活的形式。雄鷹也好,蝸牛也罷,當你用你的雙目緊鎖象牙塔的塔尖,然後以貝多芬的那種拿破崙的意志力往上攀登的時候,那一刻,你的心是充實的,你的生命也是充實的。

當你到年邁之時,俯視塔下的風景,或許是壯闊的山河,或許只是恬靜的田園,無論是哪種風光,你都會大歎一聲此生無憾!

和?傳記讀後感篇3

閲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着,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着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裏,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瞭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難,但他們卻有着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藉着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説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説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為師。

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説,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鬱的思想,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説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壓力。

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佔卻無能為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温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

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唯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並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裏,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教皇賞識為榮了,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

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雖然他的本質性格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的,只是他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於不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向權力屈服。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

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其實縱觀全書,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

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

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和?傳記讀後感篇4

愛因斯坦,一個熟知的名字。我前幾天讀了《愛因斯坦傳》。

他並不是天生的聰明。他也曾犯過錯誤,而他的成功,來源於他的思考與觀察。如果沒有他的細心觀察,他還只是個普通人;如果不是他的好奇心,他還不可能寫出如果多的論文;如果他沒有經過周密的思考,那麼他就不可能為世界作出那麼多貢獻!愛因斯坦本就是個普通人,要真説他與別人不同,那就是不同在對新事物的態度與做法上。普通人可能只會稍稍注意一下甚至直接跳過,但是愛因斯坦一旦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便會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探索,專注地思考,最後得出結果,這也就是他偉大之處,同時也是他能做出這麼多貢獻的原因。

愛因斯坦從小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一旦有問題,他會不斷地、認真地思考,不得到答案不罷休,這是愛因斯坦過人的地方,也是我們與他的差距。

對待失敗,愛因斯坦不像我們一樣受挫就會退縮,會掩飾,他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更加努力,堅持不懈地探索正確答案或是繼續努力。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這才是失敗時應該做的。如果因為失敗而半途而廢,那將是最大的損失,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我們所能做的不是退縮、逃避、掩飾,而是應該分析失敗原因後繼續努力,這樣才能越來越接近成功。

對於成功,愛因斯坦表現出的則是一種平靜,雖然那一天早上改變了他的一生,但是他並沒有因為成功就放棄或停止過他的研究,他繼續堅持不懈地研究,這樣的精神令人敬佩。

愛因斯坦所擁有的許多美好的品質都值得我們敬佩、學習,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本身,才能夠越來越靠近成功!

和?傳記讀後感篇5

很喜歡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清新淡雅。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他的文字就想一股甘泉緩緩注入我們的內心深處。林清玄先生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家裏很窮,年輕的時候他和所有年輕人一樣,一心想要成為所謂的有錢、有權、有影響力的成功人士,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從報館員工到報社主管,再到電視台主持節目,寫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書很暢銷。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應該是蠻成功的。但當時他並不快樂也不滿足於此。他發現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們一心只顧着賺錢,一味追求物質和現實的享受,其實內心充滿迷惘。

於是他開始思考成功的意義何在。慢慢地,他發現,如果成功卻失去了快樂,這種成功還不如不要。所以他開始遵照自己的本心寫作,而他這種發自本心的寫作風格,正好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自己寫作的初心是什麼。10年的新聞工作經歷對林清玄先生的寫作起着非常大幫助很大。他寫文章會馬快速進入主題、進入重點,這是新聞從業經歷對他的啟發,因為突出重點是新聞寫作的本質所在。記者常常是把深奧的東西用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大家都能瞭解,所以他在寫文章時也不會故弄玄虛,而是儘量使文字淺顯易懂。他説一篇文章10個人看了之後鼓掌與100個人都能讀懂這兩者之間,後者的意義更大。提起林先生喜歡的作家,他説在中國作家裏,蘇東坡對他影響最大,還有辛棄疾、杜牧、李白等,他們都是些瀟灑自在的人。

蘇東坡的作品裏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處在什麼狀態下都能寫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國作家裏,泰戈爾、紀伯倫、惠特曼等對他影響也比較大。他喜歡的作家和作品有三個特點:一是比較生活化;二是有點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學和思想,而不是純粹好看而已。他的寫作風格不是刻意去學習這些人,而是他們慢慢對他產生的影響,那就是寫生活的、自由的、淺顯的東西。他説文章應該很淺白,在淺白中有感動、嚮往等美好的東西。這也是我喜歡林清玄先生作品的原因,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用我的筆觸寫出生活中的小美好。

和?傳記讀後感篇6

在一個冬日的午後,偶然間捧起了這本書,然後就戀上了那慷慨的情懷和羅曼.羅蘭那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文字。

?名人傳》講述了三位世人皆知的藝術家的一生。患有耳疾的天才音樂家貝多芬,崇尚唯美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開創文學裏程碑的作家托爾斯泰,三者都有常人難以想象的經歷,正因為如此,造就了他們不平凡的一生,使他們註定要成為與世人不同的生存者。

羅曼.羅蘭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可以寫下詩一般的文字,也可以當一個很好的記述者。他用最真誠的筆觸書寫了一段傳奇,譜寫出一曲偉大的英雄讚歌!

在《名人傳》中,我最欣賞米開朗琪羅,卻又最憐憫他。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傑出的代表,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世人都以為他一生輝煌,實則卻艱辛無比。他不承認自己是畫家,把自己稱為雕塑家,但也確實,他的確是用雙手構建起最真的美麗,不為世俗所玷污的純潔,在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可憐的是天才總會令人有所歎惜,米開郎琪羅擁有自己的個性,特立獨行着,換句話説,他是個異類,他不喜歡與人合作,因為那些人的做法令他無法忍受。當都皇命令他給壁畫上的人物“穿”上衣服時,他也只能無奈。總之,他與他生存的社會無法相融,他猶如聖潔的花朵,出於泥而不染,他有與常人不同的生死觀,他認為“一個人一出生就死去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可以不用承受世間的痛苦”。因此,在他的侄兒大費周章舉行新生兒的慶典的時候,他立即寫信呵斥侄兒,而在侄兒的新生兒剛出生就夭折的時候寫信祝賀。這令常人難以理解,米開朗琪簡直是個瘋子!一定會有人這樣認為。或許是太多的磨難與壓力令他無法對生活熱情。

然而,就在他雄心壯志打算要創造真正的藝術的時候,死亡走近了他,他已經沒有時間了,結束了,就這樣結束吧。

永遠的米開朗琪羅,因為他的不同,使他擁有了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

那是靈魂的藝術。

貝多芬、托爾斯泰也正是如此。音樂、文字,繪畫(雕塑)本就是一體,藝術?何為藝術?

我想,幾米的漫畫,小四的文字、jay的流行樂,都算不上藝術,或許那感動了一些人,但他們可以感動幾百年裏所有的人嗎?

什麼是藝術?呃,令人震撼的,併為之感動的。她來自哪裏?又將去向哪裏?

來自靈魂,歸於靈魂……

和?傳記讀後感篇7

暑假裏我看了《比爾蓋茨傳記》後,一直在思考比爾蓋茨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他能成為世界首富?我想就是因為他勤奮好學,在思考每一個問題的時候都用他拿聰明的頭腦判斷,在解決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堅持不懈。

比爾蓋茨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歡計算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湖濱中學學習生活的情景。湖濱中學是美國比較有名的中學,那所學校的學費高達5000美金,必須是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的孩子才能跨入這所中學,學校鼓勵學生髮展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是美國最先開設計算機課程的學校。比爾蓋茨在學校學習成績優異,結識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好朋友艾倫,艾倫跟蓋茨一樣非常熱愛對數學和計算機的研究實驗,一起研究微軟軟件,不管失敗多少次都不放棄,就因為他的一步步努力最後成為了世界首富。

我相信大家都聽説過比爾蓋茨童年時在圖書館當小圖書員的故事吧,那是他讀國小四年級的時候,他的智力遠遠超出了班級裏的其他同學,每一次不管老師的學習任務有多繁重,他總能三下五除二就輕鬆完成,由於他太聰明瞭,把老師上課的內容全部掌握了,老師決定讓他去當圖書管理員。蓋茨非常高興,因為既能幫助整理圖書,又能閲讀大量的書籍。你可別小看圖書管理員這份工作,在蓋茨的眼裏,老師給他的每個小任務都是非常艱鉅的任務,絕不讓一本書放錯位置。他每天比同學們早到兩個小時閲讀,在圖書館中他幾乎把所有書都看了遍。可見他從小就是一個勤奮好學,有責任心的人。

通過閲讀了這本書,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勤奮加上用心加責任心不斷努力就等於擁有了機會,就等於邁向了成功。

和?傳記讀後感篇8

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給我們中國做出了很多貢獻,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脊樑,中國人的驕傲!

錢學森從小就出身在名望很高的錢氏家族裏。他的爸爸錢均夫小時候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去過日本留學,回國後在上海成立“勸學堂”,教授大家要投身民主革命。他的媽媽章蘭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兒,她聰明過人,計算能力和記憶力非常強,擅長數學,在家裏一心輔導錢學森背誦唐詩、畫畫、寫毛筆字。錢學森出生在這樣幸福的家庭裏,為他將來的成才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礎。

錢學森從小就非常好學,學習成績超常,是班裏的優等生。他還有很充分的觀察力:他自己做的飛鏢飛得又遠又穩,誰的飛鏢都趕不上它,原來錢學森在做飛鏢時運用了空氣動力學的原理。這可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後來上了師大附中學習。

緊接着,他又考上了上海交大,而後去美國留學,拜馮·卡門為師。經過了馮·卡門的深度栽培下,錢學森成為了麻省理工大學的正教授。而他卻一心想着回國,將來讓祖國從黑暗走向光明。因為美國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才,於是把錢學森扣留在美國。最後錢學森接到了美國准予他離開的通知,於是他便回到了他夢寐已久的祖國。

錢學森回國後,全力搞好導彈和航天事業。因為錢學森的幫助,中國的第一顆仿製近程導彈、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和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發射成功。錢學森在20xx年獲得“終身成就最高榮譽獎”,在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

錢學森在這一生給我們中國人帶來了無窮的寶藏,他給中國留下了璀璨的輝煌!

我覺得錢學森能成才的關鍵除了家庭,除了充分的觀察力,還有學習興趣的緣故。錢學森可不是那種憑打罵馴出來的,而是他自己本來就很好學。他好學也有師大附中的功勞,因為師大附中沒有逼着學生死記硬背,只要求打好理解的基礎。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你愛學習,你就肯定能得個好成績。即使你能靠硬逼而讓學習優秀,那不僅非常枯燥,而且你不會增加自己的觀點,只是將你所知道的固定答案交出,相反,如果你有學習興趣,那你肯定就會加入很多你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所以我也要從小就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長大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