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被討厭的勇氣》實用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2W

我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文章的開頭一定要言簡意賅,這樣才能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讀《被討厭的勇氣》實用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讀《被討厭的勇氣》實用讀後感範文三篇
被討厭的勇氣 實用讀後感1

最近狀態不是特別好,所以想從書中吸取經驗和建議,看了一本名叫《被討厭的勇氣》的書,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見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評價頗高的評語,讓我堅定了讀這本書的勇氣。

有人説:如果説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麼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説: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岸見一郎説,人的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我對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讀完這本書,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懷疑,總體來説還是有收穫的。

文中講到世界本身不復雜,是人把世界看的複雜了,人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裏,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與任何人共有。與課題分離的觀點有點相通之處,別人怎麼看我評價我,都是別人的課題,無法左右,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該做的事,其他人的選擇、評價或是干預都不要去理會,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岸見一郎説: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捨棄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説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可以發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課題分離,比如信任,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如何對待你的信任就是別人的課題,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強加給別人,不然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論,有時候很多事情,是因為我們心中得到了目的,在為目的找藉口,最後才形成了目前的結果,比如:每一次都説要改變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改變的勇氣,有時候覺得麻煩,有時候捨不得花錢,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藉口,導致改變不是很徹底,就只是稍稍改變。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正是因為真誠的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就是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他者信賴)。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雖可能會遭遇背叛,卻依然繼續相信的態度就叫信賴。他者貢獻是在我對他人有用時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存在。

書中提到“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雖然不能完全同意,但還是想説讀書會使人睿智,説不定書中的某些觀點或建議就是適合你的呢。

被討厭的勇氣 實用讀後感2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並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着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説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那麼大的火,出於一種不甘示弱的心裏。事後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説出來時,也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並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説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説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後,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説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雷霆而製造憤怒”後舉出的。説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説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着説一句“沒關係”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髮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麼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取;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併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説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並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這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歎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複發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其實現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一般來講,它也並不可恥。畢竟孔聖人也説過“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於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麼,最後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麼做的都是我們説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驗?

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裏,領導下發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裏,一羣男生們在比較着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着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為了誰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現,它並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悦別人,只為悦納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 實用讀後感3

我承認這本書我並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大概沒有什麼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説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説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着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置了兩個彷彿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説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説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説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鬥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無法説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説:“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隻是跟着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為負擔的活下去,乾乾淨淨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這本書是同學回借給我的,我問他是寫什麼的,他説是哲學。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帶着看哲學書的先入為主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笑話,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書,看到書的背面寫着:“上架建議:勵志經典、人生哲學”,由此可見,勵志文學總是帶有以上特點的。為什麼哲學、人生這兩個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