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0年《八佰》觀後感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3W
哲人曾説:一個民族愈加經歷苦難,愈會變得頑強!對於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來説,電影《八佰》演繹出了另一種我們無法體會的人生。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關於2020年《八佰》觀後感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2020年《八佰》觀後感四篇
 
  八佰觀後感1
 
  很早就期待《八佰》這部電影,如今最終上映了。今日,我和姑姑一齊觀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淞滬會戰末期,八十八師的戰士們堅守四行倉庫的真實故事。他們抱着為國捐軀的決心,在地獄般的環境裏守了四天四夜,最終打退了敵人多次瘋狂進攻。
 
  其中,讓我最震撼的是戰士們升國旗的場景。為了證明與四行倉庫共存亡的決心,他們決定在四行倉庫的頂層升起國旗。國旗剛升起來,敵人就像發了瘋一樣,派飛機轟炸我們的戰士和國旗。飛機經過的地方,屍橫遍野,很多戰士受了重傷。可是他們依然用最終的力氣把同伴的屍體堆在旗子下頭,不讓國旗倒下。一個年輕的軍人,看起來還是個孩子,他的腸子都被打出來了。可是他沒有害怕,沒有膽怯,仍然舉着槍對着飛機掃射,最終,這位戰士也壯烈犧牲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潸然淚下。在這部電影裏,我看到了中國軍人的精神,那種保家衞國不怕犧牲的精神。這種精神鼓舞着我必須要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八佰觀後感2
 
  近期,我有幸看了一部振奮人心,令人動容的電影《八佰》。它主要講述了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保衞祖國的最終一道防線。電影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有許多情節讓人淚目。
 
  一條窄窄的蘇州河,河這邊是地獄,河那邊是天堂。河對面是大上海租界的十里洋場,歌照唱舞照跳,買辦、青幫、九門各懷心思。而河這邊是名副其實的戰爭煉獄,殘存的精鋭師加上一些逃兵混編成了一支其實僅有四百來人的特殊部隊,為了製造假象,聲稱有八百人的國民革命軍。他們僅有一個命令:死守四行倉庫。明知這是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鬥……
 
  當時情景危急,四行倉庫已被日軍包圍,四面八方響起飛機的轟炸聲。而駐守倉庫的革命軍卻連一面象徵着中華民族的旗幟都沒有,河對岸的愛國民眾用自我的生命將一面國旗綁在身上,趁着夜色,遊過河水來到倉庫,將旗幟交到壯士手中。在危險面前,在正義面前,團長選擇升旗,他期望今日的選擇燃起中華人民的鬥志與活力,也讓中國中國守軍能燃起期望。傷痕累累的四行倉庫平台上,鮮紅的旗幟在軍號聲中緩緩升起,河對岸圍觀的民眾無不為此激動歡呼。
 
  瘋狂的日軍看到了四行倉庫樓頂飄揚的旗幟惱羞成怒,發起了更加殘暴的進攻。在硝煙中,在炮火中,英勇的將士頑強抵抗,血肉之軀向日軍坦克發起總攻。在千鈞一髮之際,作為敢死隊員的陳樹生身上捆滿了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後,從六樓跳下,與日軍同歸於盡。緊之後,數十名將士高喊口號,用自我的生命守住了四行倉庫,成功粉碎了日軍這一陰謀。於是,日軍的炸樓計劃未能得逞。隨後,便是一個接一個的“人肉炸彈”從天而降。這時我想起了片中一句台詞:“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日軍久攻不下,又駕駛着戰鬥機,在四行倉庫樓頂上盤旋。他們無休止般不停的在樓頂轟炸,目的就是為了炸燬那面鮮豔的旗幟,但中國軍人毫不退縮,他們前赴後繼,用生命拼死保護着用戰士們的鮮血凝固而成的旗幟。將士們用行動告訴世人:旗幟在四行倉庫始終屹立不倒,我們中國人,也是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不會倒下,中國不會亡。
 
  弱國無外交,什麼時候都需要自我強,在國際上才有話語權。深深地思考一下,影片中的戰火紛飛與現實中的一派祥和,着實是兩個不一樣的場景。今日的中國是和平的,但今日的世界並不太平,除了有炮火的戰爭外,還有疫情的戰鬥仍未結束。我們得來的和平與安寧是多麼的不容易。居安思危,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才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八佰觀後感3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絕望與期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並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於放棄抵抗沉迷於眼前的完美幻景,他們的“白”在於願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於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不能死,我娘還等着我回家呢。”這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端午説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們所令人憤怒的“黑”其實是由每個人對團圓盡孝這一期望的“白”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有恐懼,每個人的無畏都需要被喚醒。
 
  影片中的蘇州河(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後被上海人稱為蘇州河)隔開了租界和四行倉庫,隔開了浮於表面的繁華與令人戰慄的荒蕪。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説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樑。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我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台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期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期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終在廢墟中踏出的帶着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着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期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樑。
 
  那匹白駒,它是期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齊,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樑!
 
  八佰觀後感4
 
  電影《八佰》根據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的最終一役---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衞戰這一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八佰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故事。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隔岸相望的是繁華的租界。1937年8月,淞滬戰役爆發,中日雙方几十萬大軍拼死搏鬥兩個多月,到10月底,國軍撤離上海,僅留下一支堅持最終抵抗的部隊,他們是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八師二五四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保住閘北的最終一塊陣地,他們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用自我的血肉之軀拼死抵抗侵略者的炮火,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威震敵膽,譽滿中外,被譽為"八佰壯士"。壯士們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他們無畏犧牲、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民族氣概振奮國人、震驚世界,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以己之力保家衞國,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讚歌。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當日軍企圖炸燬倉庫牆壁、即將強行攻入的時刻,機槍連的戰士排着隊、身上綁滿炸藥,一個個喊着自我的名字、喊着“娘,孩兒不能盡孝了!”跳下去與敵人同歸於盡,以肉身捐軀衞國,阻止了敵軍的進攻。那些鮮活的生命、爹孃的孩子,轉瞬間就沒有了……十分悲壯、震撼!對岸觀戰的何香凝等愛國人士和百姓們無不動容、掩面而泣。
 
  《八佰》全篇的戰場羣像是以一羣小人物的心理刻畫展現,在家國情懷、民族危難之際,小人物隨之成長,以細膩的心理寫實手法層層遞進情感。在不一樣小人物的成長過程中,也反映着當時各種類型和羣體不一樣的內心活動。更是以一條河作為天堂和地獄分界的諷刺,呈現出戰爭年代大多數民眾由麻木轉變為全民抗日的內心變化。這部影片中你記住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一個羣體,記住的是他們向死而生的精神。整部影片有多個事件不斷地、有層次地烘托宣揚愛國情懷,故事流暢、細膩,同時也很悲壯。電影的觀感帶入性很強,彷彿觀眾就在經歷着這場殊死搏鬥。“隔岸相顧,盼願再無喧囂。”“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影片中有兩處鮮明的比較。一是蘇州河兩岸,一邊是炮火紛飛、殘垣斷壁,一邊是燈火通明、歌舞昇平;一邊是地獄,一邊是天堂。河的北岸,戰士們在殊死與敵軍搏鬥,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堅持戰鬥;河之南岸,租界裏的人們無不為戰士們捏着許多汗,捐贈食物火線支援,打退敵人時民心大振、暫時失利時黯然神傷。有富家子弟冒着子彈衝過橋對面送東西,倒在血泊中;有知識分子憤慨不已,拿出私藏槍支,向日軍開槍。應對着中華民族共同的敵人,大家都拼了。
 
  二是影片結尾出現今日上海的嶄新面貌,與昔日破敗蕭條的戰場構成鮮明對照,是在告訴人們,歷史不能忘記,沒有八佰壯士、以及無數為國捐軀、奮戰殺敵的勇士們,就沒有今日完美繁榮的生活。和平年代,我們需要被喚醒這種民族精神,以拳拳之心熱愛我們的祖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而努力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