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橋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9W

教師可以通過教案來規劃每堂課的教學過程,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移動的橋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移動的橋教案5篇

移動的橋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無線電廣播的大致工作過程。

大致瞭解電視的工作過程。

瞭解移動電話是怎樣工作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了解廣播、電視和移動電話的工作過程,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

1、 瞭解廣播、電視和移動電話的工作過程

教學器材:

電腦平台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前面我們知道電磁波可以在真空、空氣中傳播,這節課我們學習電磁波的一些應用。

進行新課:

1、無線電廣播:

大致過程:課本84頁圖示

聲信號→電信號→電磁波→發射→接收機→聲信號

但有兩個問題:①信號弱

②頻率低,傳遞性差

解決方法:①放大

②加一載波,接收後再去掉

例:聲信號10000hz+載波100000hz=110000hz發射接收後110000hz-載波100000hz=聲信號10000hz

2、電視的發射和接收:

對照課本85頁圖分析説明

(傳播過程與無線電廣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圖像信號,必須把圖像轉換為電信號,與聲音一起發射)

3、移動電話:

即有發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

(可以看做是廣播電台與收音機的組合)

無繩電話:

閲讀“科學世界”“sts”

觀看錄像:

3、達標練習:課本後89頁 “動手動腦學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課堂未完成的內容。

2、 課本後練習。

教學後記:

1、重點分析清楚一種就可以了,可以舉一反三。

2、部分內容可以加入少量課外知識,但注意不要太多,太深,否則會起反效果。

移動的橋教案篇2

活動目的:

1.學習看線路圖、手勢和聽口令協調的行進快跑、慢跑、下蹲跑、起踵跑,並堅持一定的時間。

2. 體驗共同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線路示意圖、序號停靠牌、跑步音樂、喜洋洋圖片

活動過程:

一、活動前的準備

二、練習快跑、慢跑、下蹲跑、起踵跑的動作

師:小司機,站六排,好象汽車就要開,誰來開?

幼兒:我來開。

師:彆着急,聽我説,照我做。我們一起學本領。

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結合兒歌練習快跑、下蹲跑、起踵跑、慢跑。沿着場地的路線練習。

三、玩遊戲"移動的牆",並感受共同遊戲樂趣

師:小司機們都學會了本領,我們準備出發了。可小司機在路上要懂得遵守交通規則,所以,要看指揮員的指揮、聽口令、並學會看路線圖。

玩法:

1.快跑--汽車啟動、加油門,加速開得快(移動第一次);慢跑--汽車減速開得慢(移動地第兩次);下蹲跑--汽車下坡(移動第三次);起踵跑--汽車上坡(移動第四次)幼兒行進跑的過程配上相應的音樂,增強遊戲的氣氛;

2.移動第一次後,將隱藏在每個停靠站的喜洋洋圖片,以遊戲的口吻坐上每輛公共汽車,圖片貼在每一隊排頭小朋友的身上。

3.隊伍前後移動四、隨着《交通安全歌》的音樂節奏做放鬆動作

移動的橋教案篇3

教學意圖:

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着幼兒去探索求和。幼兒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可以説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移動》。以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活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

教學目標:

1.大膽嘗試探索使物體通過不同材料移動的不同方法。

2.願意用語言表述探索活動的結果。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小碗人手兩個、乒乓球人手一個、圍裙、小勺、口杯、吸管、

夾子、毛線、毛巾、紙盒、筷子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以圍裙老師的身份導入活動。

1.猜一猜:圍裙老師的口袋裏藏着什麼?

2.出示夾子、小籃子、一次性口杯,分別説説它們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紹移動遊戲的玩法及規則。

二、第一次探索活動。

1.幼兒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動的不同方法,教師指導幫助。

2.交流:你是用什麼方法移動乒乓球的,教師幫助記錄。

3.教師小結幼兒探索結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動。

1.介紹新材料,説説它們的作用,再次強調遊戲要求。

2.幼兒自主嘗試使乒乓球移動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麼方法移動乒乓球的,教師幫助記錄。

4.教師總結幼兒探索結果。

四、結合日常生活,談談哪些物體可以移動?

移動的橋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製作,進一步體驗可以使用多種方法移動物體。

2、樂意與同伴合作並不斷嘗試,培育不怕困難的精神。

重難點

通過實驗和製作,進一步體驗可以使用多種方法移動物體。

活動準備

1、可樂瓶、牙膏盒、正方形紙、水盆、繩子等

2、幼兒已會摺紙船。

活動過程

1、幼兒交流移動的經驗。

教師:上學期我們是怎樣移動物體的?你還有什麼好辦法?

2、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試驗、製作,進一步體驗物體的移動現象。

3、出使幼兒收集的可樂瓶、牙膏盒。

4、教師出示記錄單,請幼兒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單上。

5、幼兒根據自己的醫院分組進行試驗和製作,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活動過程,鼓勵幼兒不斷嘗試、不怕困難,及時記錄自己的發現及操作活動過程。教師給予幼兒幫助和鼓勵。

6、幼兒交流自己的試驗及製作活動過程。

教師:你製作了什麼?怎麼製作的?遇到什麼困難?什麼解決的?

7、集中展示幼兒作品。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發現幼兒的參與性是蠻高的。幼兒在玩中探索、發現物體運動的關係。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方法,發揮了幼兒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做的不夠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後,應該把要點更清楚地提一下,這樣可能幼兒的知識概念更清晰一點,這樣不僅心裏領會,嘴巴上也能表達出來。還有在操作中可以讓幼兒兩兩比較玩一下,這樣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兒的互動,給予幼兒更直觀的感受。

移動的橋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到互相幫助的樂趣。

教法、學法

圍繞以上這三個教學目標,確定教法學法如下:

根據新課標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以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為輔,以講、扶、放的形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根據學法指導的自主性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法指導的差異性原則,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給學生播放動畫片西遊記《猴哥》的主題曲,同時出示4幅圖片設置懸念,小數點移動與金箍棒的長短有什麼關係?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引出本節課教學內容:小數點移動。接着我讓學生猜想一下,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的大小會引起什麼變化呢?我鼓勵學生大敢猜想,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小組合作,自主探究。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一節課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三個層次:

(1)給學生明確的探究指向:0.09米與0.009米相比,小數點向哪邊移動?移動了幾位?小數的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小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與0.009米相比,小數點的移動情況與小數大小的變化情況。讓學生説出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0倍。(有了上一環節的教學,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方向十分明瞭,這時可考慮到提問的廣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那你會聯想到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又有什麼規律呢?讓學生自己設疑,想到了小數點也可以向左移動,而移動的位置與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情況完全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再次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1/1000。(有了前面規律的認識,這一環節學生能比較快速的解決問題。)在這環節,我讓學生們不同的思維火花得以閃現,再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學互長。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鞏固規律。

我們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我們能用這個規律解決我們碰見的數學問題嗎?

説明:第一個練習通過學生的做,鞏固本課的新知;第二個練習帶有一定的拓展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第三題讓學生體會小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4、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這時學生暢所欲言,很興奮地向老師表達自己在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學到了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能應用這一規律進行小數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並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也為之後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