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春》教案參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9W

教案是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依據,教案設計應該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個性特徵,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七年級《春》教案參考7篇,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春》教案參考7篇

七年級《春》教案篇1

一、課程標準

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1-4-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利用多種資料如地圖、圖片、視頻等分析並描述以色列在自然環境、人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特徵,體會人類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來適應和改造自然。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觀察、探究,運用合作交流等方法,學會從各種資料中獲取、分析信息,並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比學習,初步學會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形成比較和聯繫的眼光;初步樹立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圖表及相關資料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環境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圖表及相關資料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環境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四、預設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出示幾幅以色列城市、鄉村、現代化農場的優美圖片,讓學生依據圖片猜一猜這是哪個國家?

生:美國、澳大利亞……

師:如此優美的畫面卻不是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它是沙漠裏的綠洲──以色列。

新課教學

(一)探究以色列的自然環境

結合圖3-68、圖3-69閲讀課文p85,分小組探究以色列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形、氣候類型及特點(重點分析降水特點)、河流、湖泊。

並依據以色列的自然環境,思考分析這樣的自然環境是否利於農業生產?

各組展示後師生一起歸納。

(1)地理位置:位於亞洲的西部,地中海的東南角;30°n線穿過其南部,大部分位於北温帶、中緯度→熱量充足、利於農業生產

(2)地形:沿海地區為狹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

南部:以山地為主,沙漠廣佈,土壤貧瘠→不利於發展農業

(3)氣候類型:熱帶沙漠氣候

特點:終年炎熱乾燥,降水十分稀少→不利於發展農業

資料:以色列北方降水量800毫米,南方降水量僅30毫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

依據材料分析得出以色列降水三大特點:北多南少;降水稀少;蒸發量大→不利於發展農業

(4)河流:約旦河流經以色列西部的國界線,河流稀少

湖泊: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鹹水湖)→灌溉條件差不利於發展農業

通過分析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綜合以色列的自然環境特點,以色列不適合發展農業生產

師:那麼制約以色列農業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生:水資源短缺問題

(二)探究以色列的綠洲農業

師:思考以色列人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解決沙漠缺水的問題,把沙漠變成綠洲的呢?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86-87,小組討論交流得出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1.採用先進的農業節水措施

①採用噴灌、滴灌技術

②政府對水資源實施嚴格的管理制度,鼓勵節水

③污水淨化,水資源循環使用

④海水淡化,發展淡化技術

⑤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北水南調

⑥最大限度收集和貯存豐雨季節的降水

⑦保護有限的水資源不受污染

⑧公民節水意識強……

師:可以説以色列人把沙漠裏的每一滴水都運用到了極致,除通過開源與節流方式實施節水措施外,它們還想出哪些發展綠洲農業的舉措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生:措施2.避免種植高耗水作物,努力開發節水作物:例如種植棗椰樹

措施3.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如水果、蔬菜、棉花、花卉

措施4.進行反季節生產

師:出示棗椰樹的圖片,提問以色列人為什麼大量種植棗椰樹?(提示:可從棗椰樹的特性及經濟價值角度談)

生:棗椰樹的特性:耐乾旱、耐鹽鹼、耐高温

經濟價值高:樹幹可建房、葉子可作燃料、果實可食用

師:棗椰樹還被稱為“沙漠麪包”

師:正是因為以色列的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歐洲,所以以色列還贏得了哪些美稱?

生:歐洲人的“大菜籃”“大花園”

師:以色列人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創造性地發展了農業,這啟示我們區域發展要注意什麼?

生: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課堂總結

1.從自然條件考慮,以色列發展農業生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

2.學以致用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以色列人運用智慧保護和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做法,為世界其他乾旱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寫經驗對我國的西北乾旱地區經濟發展有什麼借鑑意義?

師生歸納總結:適應自然、因地制宜;科技興農、改造自然。(也可答以色列發展農業的措施)

五、板書設計

六、課堂練習

1.以下河流中,流經以色列的是( )

a.尼羅河 b.幼發拉底河 c.底格里斯河 d.約旦河

2.下列有關以色列的自然環境敍述,正確的是( )

a.北部為地中海氣候,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

b.降水豐富,河湖眾多

c.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

d.雖然氣候乾旱,但南部水資源豐富

3.下列選項中屬於以色列對水資源利用方式的是( )

a.農業中普遍用大水漫灌 b.海水淡化後用於農業灌溉

c.廣泛應用噴灌和滴灌技術 d.政府投巨資建水利工程,實施南水北調

4.關於以色列農業生產的敍述,錯誤的是( )

a.反季節生產農作物

b.被稱為歐洲的“大花園”“大菜籃”

c.大量種植經濟價值高的棗椰樹

d.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大量出口糧食和飼料

5.以色列貧瘠缺水,也談不上地大物博,對於發展農業,沒有絲毫優勢。然而,猶太人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民族,一代人就實現了從落後農業國到現代工業國的騰飛。這個經濟奇蹟,源於一種獨特的高科技節水灌溉技術──滴灌。那麼滴灌技術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好處?

七年級《春》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閲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

1、準備課前説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2、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1、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二、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⑴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⑵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三、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

1、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2、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2、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四、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説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説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五、比較閲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説説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説明緣由,只要説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藴含着豐富的思想。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比較閲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六、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七、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藴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七年級《春》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與能力: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後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曆的地位。瞭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通過對夏、商曆史特點的概括,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圖片,通過講故事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瀏覽全文,教給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精講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討論、回答、自主、合作式學習貫穿全文,引導生歸納王朝的建立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曆史的學習,更多瞭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後期都城

教學難點

1.夏朝建立的標誌教法與學法

問題探究法、課堂討論法、數軸演示法、比較法、圖示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運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圖片,通過講故事引入。旁白:同學們我們先來認識一組圖片,第一幅同學們都認識吧,第二幅可能有點困難了,它和第一幅有很大的關係,它叫“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生了他的兒子啟在家門口等他回家,一等等了13年,最後化成了一塊巨石,這塊石頭又叫“啟母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擔任了部落首領,而後面的歷史又是怎樣發展的呢?這和我們今天要學習內容有很大的關係,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們今天將學習的內容“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翻書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的兩段正文部分,結合大屏幕出現的問題,找出正確的答案。(生閲讀教材,舉手回答大屏幕的問題:

①夏朝建立的時間

(讓生寫寫,特別注意“約公元前2070年”的“約”和“前”不能省,結合世紀和年代對比講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去區別。

②建立者(引導生分析禹身份的轉變,兒子接位,繼承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代表着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由“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③夏朝建立的標誌:(讓生討論什麼是“國家”,一個國家產生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得出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標誌着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國家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④統治中心

演示課件:《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生對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築有較直觀的認識。

⑤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統治了400多年,但是最後還是衰落了,這和最後一個王有很大的關係。你能説出他的名字嗎?結合教材給出的夏桀暴政的表現,展示夏桀把人當坐騎的圖片,得出夏桀這樣的做法會導致什麼後果。

⑥設問:這樣的暴君,人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滅亡夏朝的戰爭叫什麼戰爭?

⑦展示成湯滅夏的漫畫,逐步講解,進入到下一個子目商朝的建立和遷都的學習。

二、商朝的建立和遷都

①讓生看大屏幕,打出商朝建立要掌握的時間(再次強調“約”和“前”,推算世紀、年代)建立者、滅夏地點。

(生閲讀課文,找出答案,舉手回答。)

②商朝建立後,幾經遷都,最後讓商朝都城穩定下來的商王是誰呢?都城最後定在哪兒的呢?這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重要內容,“盤庚遷殷”。

③請生看大屏幕,打出盤庚遷殷要掌握的時間,遷都君王,都城。

生閲讀課文,找出答案回答問題。

④展示都城殷的地圖,用着重號標註,以示強調。

三、商朝的盛衰

①運用都城殷的地圖,提醒學生看圖例,商朝都城穩定後,國力日益強盛,它的勢力範圍遠比夏朝廣闊,請學生找出商朝勢力範圍的“四至”。生看地圖,找答案,舉手回答“四至”。

②隱藏地圖,請幾個學生揹着説商朝的勢力範圍“四至”,加以鞏固。

③商朝的強盛不光是它的疆域遼闊,還表現在它的經濟非常發達,讓生自己閲讀課文23頁,找出商朝經濟發達表現哪幾個方面,歸納得出關鍵詞。

④生回答,老師大屏幕打出商朝強盛在經濟的四個表現,逐步講解。

(1)用“五穀豐登”成語的“五穀”講解農業方面種植的糧食作物種類多。(2)用甲骨文的文字符號讓生猜“六畜”,來説明商超的畜牧業的發達,進而提高學

生的興趣。

(3)用商朝青銅器的傑出代表,還有玉器製作的圖片,展示商朝手工業發達。(4)用賠錢的貝字旁,來説明古代人是把貝殼當做貨幣,展示商朝出土的貝殼圖片,

得出商朝商業的發達。

⑤商朝統治中國長達500多年,但最後還是衰亡了,這與誰有關呢?

展示商紂王發明的炮烙之刑,師講解炮烙之刑的來源和殘忍,進而得出商紂王的殘

暴統治,最後得出商朝滅亡的原因。

四、夏商滅亡的共同原因

由生討論得出,引導學生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者必須為人民着想,不

然必將被人民所棄之。

五、自我測驗

讓生關書,揹着回答,加以鞏固該堂課的知識要點,完成學習測評的作業。齊讀自

我測驗,再次加以鞏固。

六、板書設計

一、夏朝

(一)、建立

1、時間2、建立者3、統治中心4、首先進入王位世襲制的王

(二)、滅亡1、亡君2、原因二、商朝(一)、建立

1、時間2、建立者3、滅夏地點

(二)、遷都

1、時間2、遷都君王3都城

(三)、商朝的強盛

1、勢力範圍2經濟發達表現

(四)滅亡

1、亡君2、原因

三、夏商滅亡的共同原因

1、原因

2、啟示

七年級《春》教案篇4

1、計劃課時:1課時

2、課前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課是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知識點的順序:隋朝的建立;隋滅陳,統一天下;隋朝鞏固統治的措施;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傳統的問題引導式授課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麼建立的?第二,為什麼隋朝能滅掉陳朝,一統天下?第三,隋朝統一以後是如何鞏固統治的?有什麼表現?第四,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經過、影響?隋朝大運河“一箇中心兩個起止點4段通5河”分別是指?第五、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弊端?科舉制創立帶來的影響?第六,為什麼隋朝會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麼?隋朝滅亡的經過?第七,對比隋朝前後兩代皇帝的治國表現,有什麼經驗教訓?

3、歷史漫畫製作構想

如果引入歷史漫畫教學的話,需要為隋文帝楊堅、陳後主和隋煬帝楊廣設計q版的形象。第一組漫畫就是外戚楊堅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奪權建隋。

第2組漫畫就是陳後主不問政事,沉迷享樂,被楊廣帶兵攻破都城,避難逃到廢井後被俘的故事。由第2組漫畫引出“隋朝滅陳統一天下的原因”這一問題。

第3組漫畫就是開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現。隋朝統一後,發展經濟,編訂户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這可以通過一幅組合的漫畫圖來表現。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這幅圖。這些措施所帶來的影響和表現,可以通過兩幅對比性的漫畫來表述,左側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畫,右側是隋朝統一後經濟繁榮,國家糧倉堆滿糧食的漫畫。

第4組漫畫就是大運河的開通。圖一在大運河地圖配畫民夫挖河道,旁邊加民役數量。圖二在大運河地圖配隋朝漕運和水上商貿運輸數據。圖三是隋煬帝坐龍舟出遊揚州。引出修大運河利弊討論。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學設計及歷史漫畫製作構想(胡馬依風)

第5組漫畫科舉制前後的選官標準對比。設計張有才和李富貴2個q版人物,引出話題。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學設計及歷史漫畫製作構想(胡馬依風)

第6組漫畫隋朝會二代而亡。圖一是大興土木組圖,圖二是三徵高麗組圖,圖三是隋煬帝出巡圖,圖四是隋煬帝被部將勒死圖。

第7組漫畫隋朝前後兩代皇帝的治國表現對比。用2個q版人物做的圖表。

4、初步預計製作所需時間:起碼15-20個工作小時,大概需時10天。

5、歷史漫畫製作選材原則:符合史實,結合歷史材料,為歷史材料的解讀服務。

七年級《春》教案篇5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説説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説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説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裏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七年級《春》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數感符號感。

2.在已有的對冪的知識的瞭解基礎之上,通過與同伴合作,經歷探索同底數冪乘法運算性質

過程,進一步體會冪的意義,發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3.瞭解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性質,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訓練他們養成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性質,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活動內容:複習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中介紹的有關乘方運算知識:

二、情境引入

活動內容:以課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識為引例,讓學生從中抽象出簡單的數學模型,實際在列式計算時遇到了同底數冪相乘的形式,給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也可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結合學生現有的有關冪的意義的知識,進行推導嘗試,力爭獨立得出結論。

三、講授新課

1.利用乘方的意義,提問學生,引出法則:計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冪的意義)

=10×10×10×10×10(乘法的結合律)=105.

2.引導學生建立冪的運算法則:

將上題中的底數改為a,則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數,則有即am·an=am+n.

3.引導學生剖析法則

(1)等號左邊是什麼運算?(2)等號兩邊的底數有什麼關係?

(3)等號兩邊的指數有什麼關係?(4)公式中的底數a可以表示什麼

(5)當三個以上同底數冪相乘時,上述法則是否成立?

要求學生敍述這個法則,並強調冪的底數必須相同,相乘時指數才能相加.

四、應用提高

活動內容:

1.完成課本“想一想”:a?a?a等於什麼?

2.通過一組判斷,區分“同底數冪的乘法”與“合併同類項”的不同之處。

3.獨立處理例2,從實際情境中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4.處理隨堂練習(可採用小組評分競爭的方式,如時間緊,放於課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動內容:計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課堂小結

活動內容:師生互相交流總結本節課上應該掌握的同底數冪的乘法的特徵,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掌握不夠牢固的知識進行強調與補充,學生也可談一談個人的學習感受。

七、佈置作業

1.請你根據本節課學習,把感受最深、收穫最大的方面寫成體會,用於小組交流。

2.完成課本習題1.4中所有習題。

七年級《春》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瞭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瞭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講授新課)

(板書)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閲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

2。甲骨文有什麼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築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xx個,並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板書)二、青銅器

教師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並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麼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麼器物上?

3。金文有什麼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