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貓》教案優秀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9W

教案簡單的説就是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所提前寫好的書面文體,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案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七年級上冊《貓》教案優秀7篇,感謝您的參閲。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優秀7篇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閲讀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以及地形剖面圖。

2.能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以及地形剖面圖分析區域地形、地勢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閲讀等高線地形圖。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閲讀和使用。

三、教學流程

複習引入:閲讀地圖,要知道地圖的“語言”,你知道地圖有哪些基本要素?

新課教學:帶着地圖定向越野

提問:你認為越野需要看什麼樣的地圖?

(一)學習閲讀地形圖

顯示: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

説出:地圖的類型名稱。

判別:教材最後的附錄:世界地形圖是屬於哪類地形圖?

1.海拔和相對高度

自主學習:什麼叫做海拔?什麼叫做相對高度?

顯示:“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

思考:(1)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

(2)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

2.等高線地形圖原理

(1)自主學習:什麼叫做等高線?

播放視頻:等高線地形圖原理

(用沙盤演示更好)

(2)活動:觀察圖1-32,確定各條等高線的海拔,計算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並把答案填在p17上。

指出:等高線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3)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線特徵

1)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

2)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河流分佈在山谷。

3)鞍部:兩組閉合曲線之間。

4)陡崖:等高線重疊成鋸齒狀。

(4)等高線的解讀──坡度的識別

顯示:等高線圖,

判別:等高線疏密與坡度緩陡的關係。

(5)練習:釣魚x等高線地形圖

判斷:哪裏的坡度緩,哪裏的坡度陡?

(6)活動:觀察圖1-32,比較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識別坡度的陡緩。並把答案填在p17上。

3.分層設色地形圖

(1)説明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而成的。

(2)指導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完成圖1-33下的活動,並把答案填在p17上。

(3)總結: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線以上部分;濃淡不同的藍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帶。

(二)學習閲讀地形剖面圖

(1)顯示:中國地形剖面圖,觀察地形剖面圖所反映的地勢。

(2)舉例:怎樣製作地形剖面圖。

(3)實踐:完成p18圖1-34,

(4)歸納:地形剖面圖直觀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緩急。

(三)確定越野路線

根據越野的目的,是探險?還是觀光?確定路線。並完成p18活動。

練習:下面的等高線地形圖是盆地還是山地?山谷還是山脊?

四、板書設計:

(一)學習閲讀地形圖

類型:等高線地形圖

分層設色地形圖

1.有關概念:

(1)海拔(絕對高度)

(2)相對高度

(3)等高線

(4)等高距

2.等高線越密,説明這裏的坡度越陡(較近、探險)

等高線越疏,説明這裏的坡度越緩(省力、安全)

(二)學習閲讀地形剖面圖

直觀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緩急。

(三)確定越野路線

輕鬆:路線──理由

探險:路線──理由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2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佈置學生去查閲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閲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説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説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於温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温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麼,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温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瞭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着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文中的情為什麼那麼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温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後,對內容有了基本瞭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後,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温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着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麼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峯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並讓學生試着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卧”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讚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説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温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裏孕育着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讚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温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淨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為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裏,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閲讀標題,揣測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説,即可。)

學生可能會説: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説的呢?

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着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係是那麼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雲??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淨、無雜念的心境

雲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説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採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麼卻説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着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4、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着作者“帶着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5、[教師小結]

當你帶着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愫裏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6、信息反饋:

一、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 、課前準備

①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師生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四、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在詩中説“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②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問題組:a.為什麼説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2、研讀與賞析

①示學生繪製的圖畫或。(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説説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悦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悦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較閲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4、佈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5、信息反饋:

一、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三、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二、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1、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感知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5、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説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3

內容標準

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瞭解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②知道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①討論秦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一前後的插圖,指出統一後的優勢所在。

④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並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秦的統一,明確秦統一六國實現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願望,是歷史的進步。

②通過學習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統一的國家,而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為我國長達20xx年多年曆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總之,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從政治上的強權統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馬圖”以及“長平之戰”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後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於東進;長平之戰,傷趙元氣;十年激戰,兼併六國。

②組織學生着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二是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採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説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説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後,這個稱號延續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為止。

②介紹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③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從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統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一措施”一節。

②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一前後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勢所在。

③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方向。瞭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⑤歸納秦始皇在建立統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並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於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複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着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秦的統??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閲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閲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後,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郡(jùn)〔合書布點〕

△採點布點

學生閲讀完教材後,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採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時間策略順序意義長平之戰

皇帝陽陵虎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縣李斯

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複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麼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説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後,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②秦滅六國的策略是什麼?(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一順民心。)

③秦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韓、趙、魏、楚、燕、齊,)

④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麼?(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⑤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自稱什麼?(“始皇帝”,後人稱其為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設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麼?(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實行的制度是什麼?職權怎樣?(略)

⑧秦始皇採取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⑨識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為什麼秦能滅六國?

⑴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戰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戰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⑵主觀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後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⑶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②中央集權制度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於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③秦始皇採取的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⑴文字小篆隸書

李斯受命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後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於秦。

⑵貨幣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係。我國曆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一,將戰國後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⑶度量衡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

⑷車道

馳道,意為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繫。

④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裏?

有利於統一國家的發展;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加強軍事力量;有利於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採取統一文字、貨幣統一、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秦的統一在歷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4

複習導引

(一)複習目標

1.回顧基礎知識,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構。

3.品位賞析文章中的精美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4.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二)複習重點

1.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2.品位賞析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三)複習方法

構建知識網絡,梳理剖析主幹知識;強化訓練以實現理解,,互動探究以尋求規律。

第21課 風箏

1.在本單元的5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藴最豐富的一篇,應該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宜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

2.訓練探究文意的能力。這篇課文的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劃出來,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教師教學用書裏提出並解答了的九個問題,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點,可以一次性提出來;同時,在“有關資料”中精選部分有助於探究課文主題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將問題整理一下,根據材料和課文,有步驟地研究。

3.課文研讀要以難為樂,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穫,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講深講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魯迅的人格、胸懷。

第22課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讀。

2.課文從孩子的眼光和心態看待——場家庭矛盾,敍事角度和敍事語氣與學生很接近,據此,教師應設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提問:女兒既然已經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恰當?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發生?

2.這場矛盾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留下一個空白,正好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比如探討人物語言後的許多刪節符號所藴涵的意味:比如指導學生分組,分別代表矛盾的三方,討論這場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發展變化的幾個層次。

4.抓住人物內心變化發展的線索。

第23課 散步

1.先要求學生跳讀課文,思考:“文章講述的是什麼事?表現哪個方面的話題?以此來整體把握課文。

2.問題研討:①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②散步本來是一件小事。作者卻小題大做、大詞小用,請把這些地方找出來,並説説這樣寫的意圖。⑧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啟示?

3.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比如全文中母親僅有兩句話,第一句話“還是走小路吧”,因為她是“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後説的,有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所以應該讀成拖音“還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不必大聲,應讀出母親吩咐兒子時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讀的時候要表現出斬釘截鐵、沒有商量餘地的味道。

詩兩首(《金色花》《紙船》)

1.從揣摩語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寫或重要語句展開討論(見教學用書): 同時,最好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想象畫面和情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動筆畫幾幅詩意圖。

2.在課的最後就本課組織一次朗誦比賽,鼓勵學生配樂朗誦。

3.瞭解散文詩的特點,瞭解冰心“小詩”的特點。

4.利用自讀課本,擴展閲讀泰戈爾詩、冰心小詩。

第24課 《世説新語》兩則

1.基本教學模式應當是“誦讀一討論一—誦讀”。兩次誦讀的要求應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複述故事結合起來,達到基本成誦,並且讀懂,字詞句過關,最好能翻譯;後一次是背誦課文。

2.探究討論的重點可以有:a、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句更好?為什麼?我們能想出一二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詞嗎?b、你如何看待陳元方的為人原則、是非觀?

3.簡要介紹《世説新語》這部書。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

1.本次活動大多是學生個人在家庭中活動,所以,教師要做好佈置和安排。比

如:a、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對活動心中有數,便於活動順利而有效地展開;b、活動涉及到對家長的諮詢、追問或採訪,教師最好和學生一起討論一個具體的採訪提綱,設計一些具體問題。

2.提前一週佈置下去,提出具體要求。在這期間可以抽查學生的訪談提綱或記錄,以收到督促、監控之效。

3.評價不可缺少。評價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評價→同桌互評→小組評價→教師批改→講評作文,還可以通過問卷形式徵求家長意見,瞭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錶現優秀的同學予以表揚。評價的時候還需注意定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4.課內活動時間:寫作2教時,交流1教時、評價1教時。

關於課後練習

1.體現了少而精的原則。就數量來看,精讀課文三四道題,略讀課文兩三道題, 引導學生少做練習多讀書,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

2.練習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用。

3.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如《羚羊木雕》—文後的練習,具體分析略)。

4.特別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拓展,並嘗試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比如《風箏》和《散步》後都附錄了用來比較閲讀的短文,通過課內外的比較閲讀,對兄弟間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間的親情有一個更深入的體驗和思考。

5.十分強調通過誦讀來理解、體味和感悟課文,有些還特別要求背誦。

6.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發散性的題目(略)。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敍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説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閲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於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裏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閲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後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麼?(安史之亂)唐朝滅亡於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聽、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濃濃的親情。

2、探究、品味,瞭解文章多樣的美。

3、增強感恩意識,珍愛親情。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探究、品味文章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難點

喚醒感恩意識,激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情境薰陶法;聽、説、讀、寫訓練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為媽媽洗腳”廣告片)

疲憊的媽媽仍不辭辛苦地為母親洗腳,稚氣的兒子也端來了一盆水,潑潑灑灑蹣跚走來,一聲“媽媽洗腳”感動了多少敏感的心。生活的細節,一次又一次為我們演繹着深沉的愛。散文《散步》,質樸地展現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樣感動着你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散步》。

二、正音、釋詞

嫩芽 ( nèn ) 熬( áo )

霎時 ( shà ) 分歧 ( qí )

拆散 ( chāi ) 水波粼粼 ( lín )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分歧:(思想、意見、記載等)不一致;有差別。

三、整體感知

聽朗讀,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裏散步。

(2)從文中的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明確:“和美”。

四、朗讀、探究

1、朗讀課文1-4段:

(1)、問題探究一:“我”決定出來散步的原因是什麼?

(2)、情景設想:第2自然段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假設你是文中的“我”,你準備怎樣勸説呢?(要求以兒子的口吻,結合課文內容來説。)

(3)、問題探究二:第4段寫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了什麼?

明確:景物: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感悟: 蓬勃的生機,珍愛生命。

2、輕聲朗讀5-7段,思考下列問題:

a、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b、“我”是怎麼解決的?

c、結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給文中的哪一個?為什麼?

3、讀第8自然段,説説你的理解。

a、齊聲朗讀

b、問題探究:

(1)、課文最後一句説:“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為何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那麼仔細?

明確:“慢慢地、穩穩地、仔細”寫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態度,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

明確: “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 , 肩負着承前啟後的重大使命 。

五、美點尋蹤

由法國雕塑家羅丹的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導入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請同學們以“我認為……很美,例如……寫出了(表現了、抒發了等)……”的句式來説一説。(可以從詞、句、景、情、寫作手法等方面來談)

明確:人性美、意境美、語言美等。

六、課文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藴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興的旅行。

七、抒寫親情

看到這一家人温馨和諧、互敬互愛的場面,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起了感情弦,心中也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

請寫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語,表達你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的感念之情。

1、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2、指名幾人朗讀自己所寫的温馨短語。

八、佈置作業

1.真誠行動:

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節日來臨時,別忘了給親人送上温馨的祝福。

最後,在低音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聲中和教師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説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這句話中結束教學。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7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説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説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閲讀世界氣候的分佈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佈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徵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佈。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1.在熱帶、温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温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温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於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説明其是“氣温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温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閲讀時以“氣温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後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温是什麼特點?降水是什麼特點?組合成什麼樣的氣候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屬於何種氣候類型?並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徵是全年高温多雨。該地位於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温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於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於大陸內部。各組由於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並結合世界氣温和降水分佈的特點,説説各氣候類型的特徵。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於地處同緯度的温帶地區,氣温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於亞歐大陸温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温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帶季風多。

乙圖

位於亞歐大陸温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温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徵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後者的氣候特徵是全年温和多雨,氣温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於温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温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於(迎風坡),b坡屬於(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温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後讓3名學生説説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温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温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温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温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於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於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係密切。這裏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於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麼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着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並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裏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着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閲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瞭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願望能不能實現,為什麼?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願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閲讀活動3,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組,並結合當地發生過什麼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説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裏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後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麼出汗了?

讓學生閲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後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麼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怎麼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