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推薦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6W

在編寫教案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背景和文化差異,教案需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推薦7篇,感謝您的參閲。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推薦7篇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磁鐵,通過探索引導幼兒發現磁鐵能吸住鐵的東西。

2、學習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學習仔細觀察磁性現象,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探索的結果。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盤操作材料:內有磁鐵、鐵絲圖形針、螺絲帽、鑰匙、硬幣、木塊、布條、紙條、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自制小貓釣魚用的遊戲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讓幼兒發現磁鐵,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師:小朋友,請大家看一看,在你們面前的盤子裏有些什麼呀?

幼兒玩一玩盤子裏的東西,然後相互説説自己的發現。

2、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特性。

(1)師:是哪一塊東西能粘住別的東西?把它找出來。這塊能吸住別的東西的鐵塊,它的名字叫磁鐵。

(2)讓幼兒操作盤內的材料,探索哪些東西是磁鐵的好朋友,幼兒嘗試分類把磁鐵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盤子裏,教師個別指導。

3、教師小結磁鐵的作用。並引導幼兒發現磁鐵的好朋友都是鐵做的,磁鐵能吸住鐵做的東西。

4、講述故事《小磁鐵去旅行》,初步瞭解磁鐵對人們生活的幫助。

5、遊戲:小貓釣魚。讓幼兒再次對磁鐵作更深的瞭解。

師:今天我們來學小貓釣魚,看看誰釣的魚最多,呆會一起把魚送到貓媽媽的家裏,結束遊戲。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了磁鐵的神奇,通過幼兒感興趣的釣魚,玩磁鐵,抓老鼠,完全讓幼兒感受到了做一隻能幹的小貓是多麼棒!在活動進行之中,我始終以幼兒在前,讓孩子們在一系列的遊戲,小實驗,探索發現活動中,主動傾聽;獨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膽表達。他們發現了磁鐵的本領,感受了磁鐵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鐵的祕密。孩子們覺得,科學不再是枯燥嚴肅的説教,變成了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與老師的交流,與同伴的合作,與集體互動的表現中,充分發揮了幼兒學習,探究,觀察,發現的主動性,也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積極性。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情緒高漲,圍繞活動主題主動學習,與老師互相配合,動靜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動的三個目標,讓孩子們學習科學有了一個快樂的開始。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並能按一定比例製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裏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上節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説一説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佈有什麼特點?

2.學生彙報後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係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已經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後,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佈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係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據這兩組數據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據後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麼?(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據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説明部分已經有過描述,這裏不再複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麼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據,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釐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麼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釐米、1釐米、0.7釐米、14釐米、12釐米、5釐米和5釐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據。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釐米為標準,那麼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釐米、1.5釐米、2.3釐米、7.8釐米、14.3釐米、28.7釐米和45釐米。

二、製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於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後參照八顆行星分佈的圖片,調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製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製作好模型後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並對同學勤於動腦、善於動手的良好品質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遊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遊戲。2.講解遊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隻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着象徵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轉。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後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説一説自己錯在哪裏。)

3.學生遊戲,並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釐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遊戲嗎?

2.學生思考彙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釐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後會發現“土星”已經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模活動,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釐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係,還可以邀請同學説一説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説一説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麼體會或發現?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閲資料,並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釐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隻秒錶、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於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麼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彙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蒐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迴參觀,但不發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彙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製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製作專題小報。

(3)根據學生專題小報製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動的週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週期與什麼有關嗎?

2.學生討論後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週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彙報並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週期有什麼關係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20釐米、40釐米、60釐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週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週期越短。然後進行實驗並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説明運轉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釐米、40釐米、60釐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恆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10圈,然後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複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週期。

(5)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分工合作。可通過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並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現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3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為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為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為什麼有些東西會沉在水裏而且可以浮在水面?為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探索,尋找讓物體沉下去的.多種方法,體驗實驗快樂

2、實驗中探索怎樣使浮起來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來

3、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音樂、沙子、(棋子、藥瓶、石頭、積木已消毒)温水、水箱、皮筋、等、ppt

活動過程:

一、音樂律動《科學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麼是浮,認識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認識沉在水裏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麼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沉在水裏呢?

3、實驗小結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沉在水裏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開發想象力,今天我們要去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四、小實驗

1、介紹材料

2、"實驗安全提示"

3、幼兒操作教師、教師巡迴指導

五、回憶錄

1、我知道怎樣可以把沉在水裏的浮上來

2、實驗後整理材料

六、活動延伸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沉與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並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狀態,幼兒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操作,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課時思路清晰,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有小結,小結語言還是很精準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沉與浮的祕密。

但是作為一個科學活動,需要老師的提問時語言簡練,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小朋友猜想記錄時,可以記錄小朋友的猜想時的個數,並現場做實習,科學活動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動手,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驗,切記不誤導孩子。

總之,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穫,希望下次活動會更好。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瞭解耳朵的外形特點和構造。

2、讓幼兒在比較、討論中瞭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

教學重點、難點

人耳朵的外形特點、構造以及作用。

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的準備是易拉罐做成的各種響罐(裏面裝的物體不同)

活動過程

(一)興趣導入

——教師出示製作好的裝有沙子和彈珠的易拉罐兩隻,晃動罐子,請幼兒傾聽,根據聲音的不同,來判斷罐子中裝的是什麼。讓幼兒對本活動產生興趣,增加趣味性。

(二)瞭解耳朵的構造。

1.引導幼兒用鏡子觀察耳朵,為後面準確區分各部位做準備。

2.結合教材上的耳朵解剖圖請幼兒看多媒體課件(耳朵的結構圖)

——採用多媒體教學法與多渠道參與法,讓幼兒在觀察後説,在看後瞭解在參與後掌握耳朵的各部位名稱。

(三)瞭解耳朵的作用

1.瞭解耳朵聽音的功能(採用體驗法,讓幼兒感受到耳朵的重要性)。

2.瞭解耳朵的聽覺功能

——採用感知體驗法。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和判別事物的特性。這種方法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和在活動中探究的興趣,加強他們對事物認識的印象。

3.瞭解聲音的傳遞

——(採用了遊戲法)。請四個幼兒扮演外耳、中耳、內耳和大腦,每隔1米站一排,幼兒邊遊戲教師邊講解聲音的傳播過程,讓幼兒直觀形象瞭解聲音在耳朵的傳遞過程。

(四)討論如何保護耳朵

——本環節幼兒與教師要產生共鳴,在感受耳朵的重要性的同時學會保護耳朵的基本方法。

(五)活動延伸:

拓展訓練,知識延伸。

教師扮演醫生給幼兒講述保護耳朵的衞生知識,加強對不掏耳朵等習慣的引導。

教學反思

1、本堂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適合幼兒生活經歷,所以課堂上幼兒興趣濃、積極性強。

2、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的各種響罐,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對實現三大活動目標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3、在教學環過程中,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們主動、自願、積極參與;老師適時參與、指導、啟發、調整,使幼兒活動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求知狀態,幼兒玩中學,學中玩。

4、由於本班幼兒年齡差異大到2歲,幼兒在活動中的個體差異導致的異樣反饋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需要課後個體指導;另外在討論如何耳朵進由於幼兒生活經歷不多,能説出正確保護方法的較少,這也為老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一個機會,也是考驗教師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的對稱性。

2、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活動準備:

1、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片若干。

2、幼兒活動材料二冊第19頁《有趣的對稱圖案、水彩筆》。

3、人手一張長和寬為4釐米和3釐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

4、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動過程:

一、後面躲着誰。

1、教師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後面會是什麼。(幼兒猜測,教師打開圖形讓幼兒驗證)

2、幼兒每人一張方形手工紙,折對稱圖形。(角對角折三角形,邊對邊折長方形等)。

二、找朋友。

1、在絨板上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提供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説説他們為什麼是朋友。

2、集體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三、找一半。

1、讓幼兒説一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

2、找找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眼睛、耳朵、手等)

3、請幼兒翻開幼兒活動材料,指導其找出對稱的圖畫並圖色。

4、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想對稱的另一半。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各種水果的特點,嘗試歸納及區分。

2、知道水果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活動準備:

1、家長資源:事先聯繫幼兒媽媽。

2、幼兒對水果的外形特徵有一定的瞭解。

3、各種水果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説説水果

(價值分析:對活動感興趣,瞭解各種水果的名稱、功用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1、孩子們,今天我帶來了許多水果寶寶,看看都有誰?

2、你最喜歡吃哪些水果,為什麼?

小結:原來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營養,外形也不一樣,可以補充我們身體需要的能量。

二、水果找家

(價值分析:瞭解各種水果的營養與特點,嘗試歸納及區分。)

1、這些水果寶寶離開家已經很多天了,他們都很想回家了。讓我們來把他們送回家吧。這裏有三幢房子,第一幢房子是讓有柄無葉的水果住的,第二幢房子是讓有葉無柄的水果住的,第三幢房子是讓既有葉又有柄的水果住的。

2、請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哪些水果應該住在第一幢房子裏?為什麼?先跟自己好朋友説説。

3、哪些水果應該住在第二幢房子裏?為什麼?

4、哪些水果應該住在第三幢房子裏?為什麼?

5、你們是根據什麼來幫他們找到家的?

小結:小朋友們都幫這些水果找到了家,是根據它們對我們人類的不同的作用來找到他們的家的。我們還發現有些水果有兩個家,像琵琶既可以住在第一幢房子裏,也可以住在第三幢房子裏,因為它既有葉又【大班體育教案 三、畫畫找找

(價值分析:進一步拓展其他水果的特徵並嘗試歸納與區分。)

1、孩子們,剛剛我們把老師請來的水果寶寶都送回家了。你們想送自己的水果寶寶回家嗎?

2、幼兒操作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清、情”等12個生字和病字旁一個偏旁,會寫“請”字和橫折提筆劃。

2、瞭解“青”字族漢字的特點,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

3、正確朗讀兒歌,喜歡小青蛙,有自覺保護青蛙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青”字族漢字的特點,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

【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題,識寫“青”字

1、同學們,現在老師要寫一個字,(書寫甲骨文“青”字)你認識這個字嗎?這個字是青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它的本意是藍色或草木的顏色,後來延伸到綠色。

2、(出示課本小青蛙插圖)同學們再看,這是什麼嗎?現在你知道它為什麼叫青蛙了嗎?(因為它是綠色的。)這種顏色可以讓它在草叢中更好的保護自己,避免天敵的傷害和人們的捕殺,所以我們叫這種顏色為保護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跟小青蛙有關的兒歌,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3、“青”是後鼻音,誰來拼讀一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青字,怎樣寫才好看?教師指導學生書寫“青”字。

?設計意圖:從甲骨文“青”入手,導入課題,既使學生了解青字的意思、小青蛙名字的由來,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識寫“青”字,為後面學習“青”字族形聲字奠定了基礎。】

二、初讀兒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倆互相檢查兒歌朗讀情況。

3、讀兒歌光讀準字音是不夠的,還要像老師這樣讀出節奏感,教師範讀,學生拍手讀。

4、這首兒歌的主人公是誰?它在幹什麼?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自讀課文,藉助拼音識字,同桌檢查,幫助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教師範讀,使學生由讀準確到讀出節奏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最後問這首兒歌的主人公是、誰它在幹什麼,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感知兒歌內容,為後面的深入閲讀做好鋪墊。】

三、傾聽故事,品讀兒歌

1、教師講故事:(課件出示圖片)有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太陽公公暖洋洋的照着大地,碧綠的稻田一望無際,小河裏的水嘩啦啦的流着,同學們請看,這水怎麼樣呀?

(1)我們把這就叫做河水清清。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你的眼前彷彿看見了怎樣的畫面啊?像清清這種兩個字疊加起來的詞,我們管它叫疊詞,在詩歌中,疊詞可以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悦耳,指導朗讀——河水清清天氣晴。

(2)這麼美的天氣,這麼美的河水,把誰吸引來了?小青蛙高興極了,它呱呱的叫着,那小青蛙長什麼樣啊?你來和小青蛙打聲招呼吧。剛才我們學習了疊詞的讀法,它可以使詩歌朗朗上口,你來試着讀讀這句——小小青蛙大眼睛。(指導朗讀,強調“眼睛”的“睛”在詞語裏讀輕聲)

(3)兩句連起來一起讀——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2、老師要接着講故事了:這時,小青蛙突然發現有一隻害蟲,你猜猜小青蛙會怎麼做啊?(1)學生猜想(2)只見小青蛙嗖的一聲跳起來,伸出舌頭,一口就把害蟲吃掉了,原來它是在幫人們做好事情。你想對小青蛙説什麼?學生交流(3)小青蛙可真棒啊,同學們請看(課件出示資料:一隻成年青蛙一天就能吃掉60只害蟲,一年可以吃20000只害蟲,有“捉蟲能手”“農田衞士”等美稱。)(4)小青蛙本領這麼大,讓我們一起誇誇它吧。指導朗讀——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強調“事情”的“情”在詞語裏讀輕聲,要讀得又輕又短。)

3、小青蛙做了這麼多好事情,我們應該怎麼做?(1)學生交流(2)愛護這個詞在文中有個近義詞,你能找出來嗎?(保護)保護是什麼意思呢?你能用保護説一句話嗎?小青蛙把害蟲吃光,就能保護禾苗不生病,所以我們要愛護小青蛙(3)指導朗讀——請你愛護小青蛙,好讓禾苗不生病。(4)我們不僅要自己愛護小青蛙,當身邊有人傷害小青蛙時,你要對他説什麼?

4、這首兒歌這麼美,誰願意來扮演小青蛙,把這首兒歌給大家讀一讀?(1)指名讀。(2)全班帶着動作來讀讀。

?設計意圖:通過優美的畫面,教師生動的講解,把學生帶入兒歌的情境中,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了兒歌內容,邊講故事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在讀中感受到河水的清澈、天氣的晴朗,小青蛙的可愛、小青蛙本領大的特點,激發了學生自覺愛護青蛙的意識。】

四、學習生字,方法歸類

(一)學習形聲字

1、現在讓我們再看看這首兒歌,你還有什麼新發現嗎?(預設:我發現晴、清、睛、請、情還有小青蛙的青都非常像)(1)同學們真是火眼金睛啊,小青蛙不僅能捕捉害蟲,瞧,它還給我們帶來了一組生字呢(課件出示:晴、清、睛、請、情),請同學們一起拼讀一下吧。生齊讀,指名讀,去掉拼音開火車讀(2)剛才讀的時候有個同學們讀錯了,那是因為這些字長得實在是太像了。他們像在哪裏啊?(他們的字形、字音都很相似)你是怎麼區分他們的呢?(根據偏旁)不同的偏旁代表不同的意思,那麼這幾個字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一下吧。(預設:“清”是三點水旁,表示清水的意思。“晴”是日字旁,表示有太陽,是晴天。“睛”表示“眼睛”,所以是“目字旁”;“情”和心情有關,所以是“豎心旁”;要用嘴説“請”,所以“請”是“言字旁”。)(3)師總結:在這些字中,青字表示它的讀音,我們把青叫做聲旁,而偏旁表示它的意思我們把它們叫做形旁,像這樣由聲旁和形旁組成的字,我們叫做形聲字,利用形聲字識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識字方法。(教師貼圖板書:形聲字識字)

2、瞭解了這些字的字音和字義,接下來,老師就要考考大家了,你能給這些字找個好朋友嗎?(連線)

3、要想把生字記得牢,還要動筆寫一寫。認真觀察這個請字,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指導學生書寫。(着重強調言字旁的寫法)學生寫,教師點評。

4、青字像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一樣會不停的變化,它加不同的偏旁就能組成不同的字,請聽《“青”字變化歌》。學生拍手讀,師生對讀。

5、青字還可以加什麼偏旁,變成哪些字?(倩、精、蜻等)快看,老師也找了一些與青有關的形聲字(大屏幕出示),除了青字還有很多字也有龐大的家族,課後希望同學們能夠到漢字王國中繼續去尋找去發現,那麼你會收穫到更多。

(二)認讀其他生字

1、除了這幾個生字,本課還有一些生字寶寶也需要我們來認識。(1)帶拼音齊讀。(2)去拼音開火車讀。

2、你是用什麼好方法記住這些生字的呢?同學們的識字方法可真多,掌握了這些識字方法能幫助我們快速準確的認識更多的生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歸類識字方法——加一加、生活經驗、編故事、編順口溜等,並貼板書。)

3、認識病字頭這個字讀什麼(病),你能給這個字組個詞嗎?同學們請看,甲骨文中的病字是這樣寫的(課件出示),你發現了什麼?(好像一個病人躺在牀上,只不過人和病都豎了起來。)病字是半包圍結構,裏面的這個丙表示讀音的,外面的這個是它的偏旁,我們叫它病字頭,請同學們跟老師讀——病字頭,現在大部分病字頭的字都跟疾病有關,比如疼、瘋、癱、痴等。

4、鞏固生字這節課所有的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讓我們一一和他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字卡,學生讀生字)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老師這裏還有一首關於小青蛙的兒歌,同學們想讀嗎?(課件出示:青蛙種豆)學生打着節奏讀。青蛙媽媽到底種的啥?(小蝌蚪)

2、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呀。課後希望繼續探索形聲字,找到另外一組像“青”字族這樣的形聲字。最後一首好聽的歌曲送給大家(播放《小青蛙》歌曲)。

?設計意圖:讀與小青蛙有關的其他兒歌、加深了對小青蛙的瞭解,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課堂小結,回顧了整節課的知識,使學生養成總結反思的好習慣,課後作業—探索另一組形聲字,講識字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