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2W

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課程情況來,教案是老師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事先編寫的文字材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8篇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1

活動目標:

教學過程

(一)出示指紋印畫,引起幼兒對指紋的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啊?你知道這是用什麼來畫的嗎?(手指 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畫出這麼好看的圖畫,我們也來印一個手指 印好嗎?

讓幼兒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並給幼兒發放大鏡)

分析:通過一幅漂亮的指紋畫來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探索的慾望。

(二)認識指紋,觀察指紋。

1、認識指紋。

師:請你説説,你發現了什麼?(有紋理,有線條,像一個一個 的圈 )

師: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

那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指紋”。

2、引導幼兒觀察指紋,

(1)比較自己和同伴的指紋有何不同;

師: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紋和自己的一樣嗎?

總結:同伴的指紋和我們的是不一樣的。(2)比較自己和父母的指紋是不是相同; 師:(讓幼兒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紋圖,並和自己的進行比較)小夥伴的指紋原來和我們自己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和爸爸媽媽長得很像,他們的指紋和我們的一樣嗎?

總結:爸爸媽媽的指紋和我們的也不一樣。(3)比較雙胞胎的指紋是否一樣; 師:(拿出雙胞胎的指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朋友們都知道雙

胞胎長得特別像,基本一模一樣,那麼他(她)們的指紋是不是一樣 呢?

總結:雙胞胎的指紋也是不一樣的。

(4)教師小結: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它是每個人的特徵之一。

分析:在“認識指紋,觀察指紋”這一環節,我採用了分層比較的方法,首先從身邊的小朋友開始做比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 繼而還有一個比較吸引人注意力的

雙胞胎”身上,因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雙胞胎,所以我在活動之前先準備好了雙胞胎指紋的圖片。通過幾個層次的對比與觀察,這樣可以使幼兒更加形象地認識指紋的“異樣性”。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2

幼兒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排笛》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排笛

[設計意圖]:

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顆好奇的心,對什麼事物都非常感興趣,樂於發現,樂於探索。在一次區角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玩弄各種各樣的管子,並對管子發出的聲音不同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為了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得相關物體特性的經驗,我設計了這次活動,讓孩子們觀察和傾聽,我們生活周圍充滿着不同的聲音,引導孩子們開發思維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目標]:

1、感受聲音的音高、音低。

2、培養幼兒養成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以及加強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

3、嘗試製作排笛,感受制作過程中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真的傾聽,感受聲音的音高、音低。

[教學難點]:探索長短不同的吸管,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

[活動流程]:利用“身體樂器”讓孩子與“聲音”在遊戲中拉近距離,從而產生興趣――教師示範小豆實驗,讓孩子知道聲音是由振動而產生的――讓幼兒觀察、傾聽長度不同的管子所發出的聲音有高低之分――小組合作共同製作“排笛”。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吸管、雙面膠、托盤若干。2、黃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鐵琴。3、多媒體教學軟件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入探究內容,通過“身體樂器”遊戲,讓幼兒產生興趣。

教師引導幼兒踏步地走進教室,讓幼兒感受自己的腳步聲。

教師提問1:“為什麼小腳會發出聲音?”――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2:“那麼,我們的身體還有哪些部位也能夠發出聲音?”

――幼兒自由發揮

幼兒與教師一起玩“身體樂器”遊戲。

二、引出聲音的產生。

師:“小朋友,真不錯!現在,我們要開始研究關於聲音的問題了,在研究的過程中,請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內的安靜,這樣我們才能夠聽見“聲音”有什麼不同,你們能做到嗎?”

――教師示範小豆實驗。

提問1:“你們聽到什麼?”

提問2:“你們看到什麼?”

提問3:“聲音從哪裏來?”教師請一名幼兒上台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動。

提問4:“你感覺到了什麼?”

教師由四個關聯問題,讓孩子知道聲音是由振動而產生的。

教師小結: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當振動停止了,聲音也停止了。

三、通過樂器實驗,傾聽、感受聲音的音高、音低,從而引出吸管實驗。

實驗一:敲擊中音鐵琴

教師提問1:“你們認識它嗎?對,它就是中音鐵琴,請你們看看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2:“它們發的聲音一樣嗎?”――(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3:“好,讓我們聽聽它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4:同樣的物體在振動,只是鐵琴板長短不同,我們來聽聽兩根長短不同的鐵琴板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我們坐着先聽一次……現在可以用身體來表達你聽到的聲音。”――(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原來,相同的物體會因為長、短的不同,而發出高低的不同聲音。

實驗二:吹吸管,傾聽聲音

師:“同樣是吸管,我們來聽聽兩根長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聲音,你們發現了什麼?”

1、接着,教師再出示兩排吸管,一排是長的,一排是短的。

讓幼兒長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聽到聲音的高與低。

2、教師提問1:“你在吹這兩根長短不同的吸管時,發現有什麼不同?”

(教師可請各別幼兒上台吹,讓台下的幼兒感受)

教師引語:“哦,原來聲音不同。吸管的長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師展示:與幼兒對比實驗的結果。

教師小結:吹奏時,嘴裏的氣流會振動吸管中的空氣,產生聲音。短的吸管振動頻率快,所以音高;長的吸管振動頻率慢,所以音低。

四、製作“排笛”。

1、教師與幼兒一起觀看教學軟件,獲得相關物體特性的經驗。

2、教師示範“排笛”製作方法,小組合作共同製作“排笛”。

3、幼兒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悦。

4、活動結束。

延伸活動:

教師與幼兒來到區域裏,通過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歡的旋律,舉辦一場親子“排笛”小演奏。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的探索性帶給了孩子無窮的樂趣。吸管是孩子平日裏最喜歡玩的玩具之一,利用各種材料的管子進行探索,孩子們的興趣是可想而知的。材料的選擇取源於生活,因此,對孩子來説是在熟悉不過了。這樣的活動充分滲透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每個孩子都在做中、玩中增長了知識。同時,對於第一次接觸實驗記錄表的孩子來説,他們對這樣簡單的記錄過程也充滿了興趣。因為他們不在是那麼簡單的操作活動了,而是帶着那麼多的任務在“工作”,在探索。因此,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

當然,不足點也是較多的。科學活動相對與其他學科來説,是很嚴謹的一門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科學知識與探究能力。同時,在活動中,教師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語言,同樣要具有科學性。在開展此活動時,我發現,在做吹吸管,感知音高、音低中,如果教師一味地強調“短的吸管音高,長的吸管音低”,勢必會加深孩子對這一印象,而且還有點誤導的感覺。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⑴ 幼兒通過音樂發揮想象,用動作表現種子成長過程。

⑵ 讓幼兒瞭解種子發芽變化過程。

⑶ 體驗音樂樂趣以及大自然神奇。

活動準備:

⑴ 種子變化過程圖片及豆芽生長過程圖片。

⑵ 小種子兒歌。

⑶ 實物:綠豆,豆芽,瓜子,向日葵。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種子發芽圖片講述故事

故事:我是一粒小種子,被勤勞的人們種在了芬芳的泥土中,聽説外面世界非常美麗,於是我扭動身體,一個勁從泥土裏鑽了出來。哇,這個世界可真美,我看見了藍藍的天空,白白雲彩。(第一張圖片)

有一天,春雨姐姐來到了我的身邊,它輕輕撫摸着我,慢慢的我進入了甜蜜夢鄉。(第二張圖片)

當我醒來時,我才發現,在春雨姐姐哺育下,我成為了一顆快樂的小嫩芽。(第三張圖片)

太陽公公也緊緊擁抱着我,在它温暖呵護下,我變得更漂亮,瞧,這就是我現在樣子。(第四張圖片)

在雨水姐姐和太陽公公照顧下,過了一天又一天。終於我變成了一朵豔麗的花朵。小鳥也在為我唱歌,蝴蝶也在為我跳舞,在這一刻我感覺到自己無比幸福。(第五張圖片)

總結:小朋友們,這段美麗的小故事我們就欣賞完了,那周老師想問小朋友們一個小問題:

① 勤勞人們把誰種在了泥土裏?(小種子)

② 有一天,春雨姐姐來到種子的身邊,小種子醒來時,發現自己怎麼樣?(發芽了)

③ 太陽公公也緊緊擁抱小嫩芽,小嫩芽越長越怎麼樣? (越長越高)

④ 最後,它變成了漂亮的什麼了?(鮮花)

二、請小朋友用肢體動作表現小種子發芽長大過程

① 先請小朋友們上來做;

② 教師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做。

三、出示實物 (瓜子、向日葵)

?? 今天,周老師不僅帶來了美麗的小故事,還帶來了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看一看這是什麼?(那一盤瓜子)

① 那周老師想問問小朋友們這盤瓜子是怎麼樣長出來的呢?

(幼兒:是向日葵)

② 那你們知道向日葵是怎麼長大的嘛?(幼兒起來回答)

(教師拿出一盤向日葵)

③ 看看,周老師把向日葵帶來了,你們想想這盤漂亮的向日葵是怎麼長大的呢?(幼兒回答)

小結:向日葵之前也是由一顆小種子慢慢發芽長大而變成的。然後慢慢發芽長大而變成的。然後慢慢的,它結出果實就是瓜子了,非常神奇。

?? 出示綠豆:

① 今天周老師把神奇小種子帶來了,看一看這是什麼?(綠豆)

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們有沒有種過綠豆小種子?(種過)

那你們和誰一起種的呢?(老師、小朋友)

② 那我們今天來看看小朋友們自己種豆子的圖片好不好?

四、出示圖片

① 出示小朋友們種綠豆種子圖片,每張圖片進行解説。

② 出示小朋友們觀察豆芽圖片,每張圖片進行解説。

五、放兒歌:小種子

帶領小朋友們像種子一樣快樂跳舞,快樂唱歌。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萬花筒的樂趣。

2、發張幼兒的觀察、動手操作和有序的口語表達能力。

3、瞭解萬花筒的基本結構,理解平面鏡反射的道理。

活動準備

萬花筒、平面鏡。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萬花筒實物,引出主題。

2、教師:這是什麼?你玩過萬花筒嗎?

你知道萬花筒裏面都有什麼嗎?

你從萬花筒裏看到什麼?

3、小結:萬花筒是小朋友玩的一種玩具,有許多小朋友都玩過。

萬花筒為什麼會變化出這麼多的花朵呢?讓我們一起探索萬花筒的祕密吧。

二、展??

1、自由玩萬花筒,觀察萬花筒的變化。

教師:小朋友轉轉萬花筒,看看裏面有什麼?

小結:轉動萬花筒裏面就會有不同的花朵

2、拆開萬花筒探索其中的祕密。

教師:請小朋友把自己的萬花筒拆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3、教師邊操作邊講解三稜鏡成像原理。

教師:萬花筒裏面有三個平面鏡,三個平面鏡邊對邊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三稜鏡,

每一面鏡子都能把萬花筒裏面的彩紙照出來,同時也把另外兩面鏡子的彩紙照出來,

這樣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許多彩紙組成的花朵。

這種現象叫做互相反射。

4、組裝萬花筒,感受成功的喜悦。

(1)幼兒操作。

指導語:請大家按照老師教給的方法,將萬花筒組裝好,操作時注意拿玻璃時不要劃傷手。

(2)説一説自己是怎樣組裝成功的。

(3)自由玩萬花筒,再次感受其中的樂趣。

5、操作其他材料,觀察現象。

方法:可以往萬花筒裏放置其他物品(豆子、釦子等),引導幼兒觀察反射成像的現象。

三、結束

1、評價:從細緻觀察和大膽操作等方面進行評價。

2、有機會時請幼兒到三稜鏡前觀察鏡子中的自己。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提出問題並且自己尋求問題答案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幼兒對種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讓幼兒瞭解各類蔬菜和水果及名稱。

4、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各類蔬菜和水果的種子,同時瞭解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6、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類水果、蔬菜若干

2、盤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蘿蔔、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種子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鼓勵幼兒把自己帶來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稱相互介紹一下,讓幼兒瞭解各類蔬菜和水果及名稱。

(二)引導幼兒將蔬菜、水果分類

引導幼兒按照豆類、瓜果類、青菜類等進行分類。

(三)提出問題,幼兒分組進行找種子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問題:你要給什麼蔬菜或水果找種子?它有沒有種子?種子在哪裏?找到的種子是什麼顏色、形狀,大小如何?

找種子的過程中,提醒幼兒辣椒、葱比較辣,注意別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時提醒幼兒把找到的種子分別裝到盤子裏。

(四)各組一起討論找種子的情況及結果

1、有的蔬菜有種子,如:茭瓜、南瓜、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沒有種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蘿蔔、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蘋果、梨、橘子、棗、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種子。

4、種子的顏色:有白色的、紅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黃色的,還有帶複色斑紋的。

5、種子的形狀:豌豆的種子是圓球形的;菜豆的種子是腎形的;而扁豆的種子卻像被腳踩扁了似的;西紅柿辣椒的種子一粒粒的小、圓而且特別多;茄子、香蕉的種子黑又小不容易發現;茭瓜、南瓜的種子與西瓜種子相似,但顏色不一樣;蘋果、梨的種子非常相似等。

教師小結:有些蔬菜雖然現在找不到種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蘿蔔、韭菜、香菜、葱等,但是這些蔬菜是有種子的。當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邊老直到開花結種)的時候,這些蔬菜也就有了種子。引導幼兒觀看、認識這些蔬菜的種子。

(五)延伸活動:

藉助孩子們吃水果間點這一日常環節,來支持孩子找種子的探索活動。

讓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動中逐漸積累相關經驗。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6

活動設計背景

我們班的孩子一直都對我的黑板為什麼會吸東西很感興趣,也經常問我老師這個東西為什麼會被黑板吸住,磁鐵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想既然他們這麼有興趣,就為他們設計了這樣一節課。本次活動的內容源於生活,選取了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它是幼兒能夠直接感知,容易理解,並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為學習對象,增進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學習,既獲得了許多磁鐵的知識,也培養了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習慣和能力。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望,體驗科學實驗所帶來的樂趣。

2、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初步學習用記錄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讓幼兒通過自主活動了解磁鐵的基本特徵。

活動難點:讓幼兒通過探索,合作發現並記錄觀察結果。

活動準備

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磁鐵、積木、回形針、積塑、飲料瓶、樹葉、小剪刀、鑰匙、鐵夾子、鐵盒子、小鐵環、鏍絲釘、水瓶、木板、紙、布、磁鐵的小人、公園的背景圖、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公園圖片放在桌子上,圖片上放有磁鐵小人)老師操控磁鐵在下面移動,帶領磁鐵小人遊公園。操控磁鐵使小人翻滾跳躍,表現出小人遊公園的快樂心情。

2、師:小朋友,你們想想看,老師是怎樣變的魔術呢?到底是誰在幫助小人遊公園呢?(出示磁鐵)

3、介紹磁鐵的特性,結合實例講解什麼叫“吸引”。

4、 “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用過磁鐵,用來做什麼?”

5、產生問題:磁鐵能吸引住哪些東西?(幼兒假想猜測)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種製品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磁鐵和裝有各種小東西的封袋,假如你們想知道磁鐵能吸引住哪些東西,就用磁鐵吸吸看,然後互相説一説,吸住了哪些東西?”

幼兒玩磁鐵,老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每樣都去吸一吸。

提問:磁鐵吸住了哪些東西?

小結:原來磁鐵吸住了鐵釘、針……吸不住木塊、布條、玻璃......

2、記錄

師:小朋友用磁鐵吸住了很多東西,那我們把這些能吸的東西通通都記下來好嗎?

師發記錄表,在能吸的東西下面畫“√”。不能吸的東西下面畫“×”。

小結:請你們記住這些可以被磁鐵吸的東西和不能被磁鐵吸的東西。

(三)討論活動

1、為什麼有的東西能被吸住,有的東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東西是什麼做的?

3、小結:鐵製品能被磁鐵吸住。

(四)磁鐵遊戲

1、師:“磁鐵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它還能變魔術呢,今天就讓它帶着小朋友玩魔術好嗎?”

2、讓幼兒玩磁鐵,讓磁鐵粘着桌子下面移動,看桌子上的鐵製品也會跟着移動。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新《綱要》科學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有這樣的表述:“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與探究慾望”、“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師在幼兒探索中的引導作用,本次活動,我先引導孩子們觀看魔術表演,孩子們特別感興趣,同時我啟發孩子們猜測是什麼東西使紙上的東西動了起來,幾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只有張渝雅大聲説了下面有磁鐵。在指導孩子時,我發現很多孩子把積木、花布猜測為可以被磁鐵吸起來,還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幣定為不能吸起來。

經過試驗以後才發現積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硬幣可以被吸起來,並把自己所得到的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本次活動我為孩子們準備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們在活動中探索了磁鐵的特性,同時知道了什麼東西可以被磁鐵吸起來,什麼東西部可以被磁鐵吸起來,嘗試了先猜測,再記錄和邊試驗邊記錄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學會了記錄,但是還是有個別孩子不知道如何記錄,在以後的活動中應該多引導孩子們學會記錄自己的試驗結果,還可以鼓勵他們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尋找可以被磁鐵所吸引的東西。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緻地進行操作活動。

領銜技能

實驗、推測、計數、交流、觀察。

活動前期經驗

1幼兒會摺紙,學習畫摺痕的簡筆畫、寫數字。

2教師試試紙上能放幾塊積木,根據紙的強度選擇用多大的紙。

教師也是科學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習者,因此科學活動前的準備也是教師自己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孩子將要做的實驗教師自己反覆多次地進行嘗試,這樣教師才能儘量多地預測到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鉛畫紙若干(教師多備一些,用廢舊的紙,但要平整)。

2積木多塊、小組記錄表、粘紙小標記(貼在全班放積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張紙:

第一張:嘗試讓紙站起來。(試過後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積木的)用於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積木嗎?

第二張:折起來嘗試放積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於分析比較:怎麼樣才能放得多。

第三張:用折兩折的方法把紙摺好。用於猜測:摺疊後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第四張:備用。

科學活動的材料準備非常重要,教師既要考慮到幼兒的使用情況,準備充足的材料,同時也要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因此,在準備材料時要進行推理和測算。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幼兒坐桌邊,四人為一桌,兩人為一個小組。既讓幼兒都能看到教師的操作枱,也便於後面活動時,幼兒能方便地分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麼?紙有什麼用?

師:你們能不能讓紙站起來呢?每個人從桌上拿一張紙,想想辦法,讓紙能自己站起來。

紙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這個話題兼顧了幼兒的日常經驗,同時又給了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紙的機會,引出了探索主題。

2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幾下啊?兩下。你呢。(mamanv)數不過來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與此同時,教師的指導語中也透露出鼓勵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哪怕只是折的次數的不同,這也為後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探索

1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能擺放積木。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幼兒猜測後,教師拿一塊積木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積木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教師每一個提問之後,都不急於動作,而是留給幼兒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積木。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積木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塊積木。

用兩種最常見的實驗材料,讓孩子有機會去發現並驚奇,與其説這是實驗,還不如説更是遊戲。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裏,

7分組嘗試將紙摺疊後可放多少塊積木。

探索性的科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而記錄正是這種活動的標誌。通過記錄,可以瞭解孩子的原有經驗和真實想法。讓孩子對實驗前後的記錄做個對比。更加有衝擊力。

大班科學神奇的雨的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讓幼兒觀察、操作、探索,瞭解種子的內部特徵。

2、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各種種子、放大鏡、紙、記號筆、錄象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師出示各種各樣的種子,進行提問:

1、“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麼?”

2、“為什麼叫種子呢?”

(二)、操作探索

1、師提問:“請你們猜猜種子裏面有什麼?”

(幼兒將自己的答案以繪畫的形式記錄在紙上)

2、幼兒介紹自己猜測的答案

3、師再次提問:“種子裏面到底有什麼?種子有哪些部分組成?”

(幼兒解剖各類種子,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再次將自己的答案以繪畫的形式記錄在紙上)

4、幼兒介紹自己觀察的結果

(三)、觀賞結束

1、幼兒觀賞錄象,驗證自己的答案

2、師總結結束

教學反思

幼兒對種子發芽的實驗很感興趣,本節課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在上課的過程中師幼配合的比較好,幼兒在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很專注,能每天到教室就到自然角觀察種子發芽,當發現在黑盒子裏、在沒水的瓶子裏和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裏的種子不發芽時有的幼兒能主動問老師。但大多數小朋友不是很主動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