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學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有了教案教師對教學問題進行解決和處理,這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問題管理能力,一個成功的教案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冀教版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冀教版科學教案6篇

冀教版科學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

2、能認識我們身邊的導體和絕緣體。

3、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本課時的重點為能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並總結出什麼是導體,什麼是絕緣體。

2、難點為判斷由兩種以上材料組成的材料是否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三、教學準備

課件、電路檢測器、20種以上的材料、檢測記錄單。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教師出示未連接好的電路檢測器,問學生這是什麼?

2、學生彙報。

3、讓一名學生連接好電路檢測器,使小燈泡發光。

4、教師介紹電路檢測器,並把電線的兩端包着塑料的地方連接起來,問學生小燈泡為什麼不亮?學生回答

5、教師出示一根鐵棒,把它接到電路檢測器中,看小燈泡是否會亮,這個實驗讓一名學生來做。但這個實驗在另一個有問題的電路檢測器中來做,小燈泡肯定不會亮,這時讓學生推測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再連接到完好的電路檢測器中。學生推測。

6、教師小結:研究中預先測試檢測工具是否有問題,是實驗前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

(二)新課呈現

1、教師出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2、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20種材料來檢測它們是否導電,但檢測之前我們首先來制定一個“我們的研究計劃”,(教師提醒同學們今天的研究計劃不用手寫,小組討論後口述一下,研究計劃就是我們怎樣來檢測,以及具體的人員分工。)

3、學生小組討論研究計劃,並彙報。

4、教師提醒檢測的方法:預測——檢測——再檢測——判斷,並提問學生為什麼要再次檢測,指名學生回答。

5、小組開始檢測20種材料否導電,並做好檢測記錄單。

6、如果學生做的比較快,鼓勵他們檢測身邊的材料是否導電。

7、檢測完後,學生彙報檢測結果,其他小組有質疑的隨時提

問。其他小組彙報時説他們和彙報了的小組不一樣的地方。

8、教師提問:有的小組檢測了手指,小燈泡不亮,有問題嗎?

學生討論回答。

9、教師講解人體和大地以及濕抹布都是導體,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10、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什麼是導體,什麼是絕緣體。

11、讓學生説一説我們教室或身邊哪些材料是導體,哪些材料是絕緣體。

(三)課堂練習

選擇題

1、下列物體是導體的是()

a、橡皮b、鐵片c、紙片d、木棒

2、下列物體是絕緣體的是()

a、銅絲b、鐵片c、鑰匙d、塑料

3、鉗子的外面包了一層厚塑料是為了()

a、看起來漂亮b、可以經久耐用

c、絕緣和防止觸電

判斷題

1、電路中開關製作的材料都是導電材料。()

2、使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只要檢測一次()

3、鐵是一種常見的導體。()

4、電器都是用電的器具,不需要用絕緣的材料。()

5、人體和大地都是導體。()

冀教版科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後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發現新的問題,願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裏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裏裝滿冷水,然後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説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後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冀教版科學教案篇3

冊數、單元:六上第一單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重、難點:

1、通過探究,讓學生認識輪軸,知道輪軸的作用,以及輪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重點)

2、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描述等能力。(重點)

3、通過探究,使學生感悟到周圍生活處處充滿了科學,只有掌握其規律,才能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難點)

教具準備:輪軸兩個(軸同粗,輪大小不同)、鐵架台、鈎碼、螺絲刀……

教學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比賽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1、教師:同學們,前兩節課,通過探究我們認識了槓桿,瞭解了它的一些原理。這節課起我們要來探究另一種簡單機械,接下去,先讓我們來玩一玩“小個子戰勝大力士”的遊戲。

遊戲規則:同桌兩人一組,力氣小的同學手握螺絲刀的刀柄,力氣大的同學手握螺絲刀的刀杆,兩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誰能取得勝利。

2、教師:誰贏了?説説你們的比賽結果?

3、教師:為什麼力氣大的同學反而輸了呢?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1、學生按照遊戲規則進行遊戲。

2、讓學生説説比賽結果,並對結果做一個合理的解釋或推測。

探究螺絲刀刀柄的祕密

1、教師:看來,螺絲刀雖然簡單,但卻隱藏着許多祕密。下面,就以同桌為單位,仔細地觀察一下螺絲刀的構造,看看都有些什麼發現?

2、教師:哪組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的發現?

a、螺絲刀的刀柄總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時,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説在用力時,能使得上勁。

小結:像螺絲刀這樣,由一個較大的“輪”與一個較小的“軸”組合在一起的簡單機械,叫做輪軸。

3、教師:認識了輪軸,接下去我們來體會一下輪軸的作用。出示幻燈片:

a、用一根繩子把幾個鈎碼系在螺絲刀的刀杆上,轉動刀柄,將鈎碼吊起;

b、把這幾個鈎碼系在刀柄上,轉動刀杆,將鈎碼吊起。

請每位同學分別試一試,並仔細體會操作時的感受,然後跟同桌進行交流。

4、教師:誰來談談你的感受?——用繩子將鈎碼系在刀杆上,然後轉動刀柄比較省力。這就是力氣小的同學能戰勝力氣大的同學的原因所在了。

1、學生觀察螺絲刀的構造,並將發現用較為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

2、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會,並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輪軸的研究

1、教師出示實驗材料,介紹裝置中的軸、輪及穿線的方法,出示幻燈片:

a、把鈎碼分別掛在輪和軸的引線上,試試看,你發現了什麼祕密?這説明什麼?

(當軸上掛x個鈎碼時,輪上只掛一個鈎碼便可保持平衡了——説明手握輪那部分工作時省力,輪軸有省力的作用。)

b、(軸不變,輪增大)把鈎碼分別掛在輪和軸的引線上,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麼祕密?這又説明了什麼?

(當軸上掛y個鈎碼時,輪上只掛一個鈎碼便可保持平衡了,這説明當軸大小不變時,輪越大就越省力。)

學生動手探究,仔細觀察其現象,討論其中的祕密,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課後延伸

教師: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學生先説一説,然後再回家找一找。

冀教版科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於思考品質重要。

【教學準備】

1. 學生自備:一號電池

2. 教師準備:電池盒、小電珠、燈座、導線、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瞭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祕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祕密是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板書課題:電和磁)

(二)通電導線和指南針

1. 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桌上有老師準備的材料。請你們先用這些材料組裝一個簡單電路。

2. 學生活動

3. 當時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着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着北,一頭指着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4. 學生活動

5. 有什麼發現?對這個發現你們有什麼解釋?

6. 通過短路的方式,你們會看到更加明顯的現象。再試試。

(三)通電線圈和指南針

1. 奧斯特在發現了這個現象之後,連續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想知道這是為什麼?他又做了幾百次類似的實驗。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實驗。像p49那樣把導線繞成圈,然後通上電。用它來靠近指南針,又會發現什麼?

2. 學生活動

3. 彙報:你們又有什麼發現?在哪種情況下指南針偏轉的角度大?

4. 經過這些實驗之後,奧斯特雖然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但是他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電可以產生磁。隨後他的發現又得到了牛頓等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和發展。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5. 考大家一個問題:你今天帶來的電池裏還有電嗎?能用什麼方法證明?

?電和磁》是教科版國小《科學》六上《能量》單元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統領並開啟本單元,繼而研究電磁鐵、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能量與太陽等小主題。教材由 “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製作一個電磁鐵”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三部分組成。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過“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的實驗瞭解電流能夠產生磁性,然後做一個電磁鐵進而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的問題。

冀教版科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蒐集數據並進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參與中期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將蒐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並選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解釋和表述對心臟、大腦、血管、青春期發育特點等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過程:

(1)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衞‘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祕’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着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據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蒐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蒐集到的各種數據,並採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據、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並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後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於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採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範圍的交流與彙報。

冀教版科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鑑別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導體和絕緣體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並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複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鑑別導體和絕緣體,難點是鑑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導體和絕緣體、導體和絕緣體的鑑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鑑別導體和絕緣體是本節的重點,鑑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託,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祕感和恐懼感。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對於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於導體和絕緣體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温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於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麼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麼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並講解教師製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説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麼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導體和絕緣體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説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説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説明人體、大地、不純淨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説一説有哪些地方用什麼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幹了以後,再安裝上。

④強調導體和絕緣體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後,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於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後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後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説明人體、大地、不純淨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麼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並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乾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着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