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篇 深度反思: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的得與失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6W

本文對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進行了反思,探討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本文的闡述,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借鑑與參考,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果。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篇 深度反思: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的得與失

第1篇

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為止已經上了二節。整理這二節課,看看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不斷減少,課堂上學生的表述逐漸的流利,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當前無論是創優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為將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嘗試把課堂教個學生,讓學生先自學,再全班交流,。畢竟是學生講解,聲音較小,不夠條例,不會組織課堂。長期以來,個別學生得到了培養,時間浪費較多,雙基得不到訓練。導致也有部分學生掉隊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麼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基礎的。

數學訓練不等於“機械、重複”,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説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説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説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範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於國小生的思維處於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並不發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説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徵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為表裏。每一個形中多藴含着一定的數量關係,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通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徵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於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並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後,接下來的就是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麼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麼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於比較複雜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着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篇 深度反思: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的得與失 第2張

第2篇

?確定起跑線》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的一節綜合應用課,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經歷運用圓的有關知識計算彎道長度的過程,瞭解“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要長”,從而體會確定起跑線的意義;理解相鄰跑道的長度差與圓的周長以及起跑線位置之間的關係;掌握確定起跑線的方法,並學會確定起跑線。在觀察、比較、歸納、探究的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在民主的氣氛中探索出規律。通過創設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的問題的意識。

這節課,教材上沒有直接就研究比賽中起跑線的問題,而是採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於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採用了 “100米比賽各運動員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條直線上”到“400米的比賽,運動員也在同一條直線上起跑,公平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來簡化問題的難度“只要將起跑線往前移” 即可,那麼“移多少呢?”。在講例題時引導學生説出由於“半圓的半徑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這為分析400米標準跑道確定起跑線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在講400米標準跑道確定起跑線的方法時,我先向學生課件展示——400米標準跑道的組成,提出問題:相鄰兩道之間的距離差由什麼決定?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知道計算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與直道沒關係,實質是計算由兩個彎道合在一起的圓的周長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圓的半徑,用r表示內圈圓的半徑,那麼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實際上就是道寬,所以説如果題目中道寬直接告訴,則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2π×道寬。如果是半圓形跑道,則相鄰跑道的長度之差=π(r-r)或π×道寬。讓學生知道要確定起跑線的位置,只需知道內外圓半徑或道寬即可,實現了教學重點的突破。

在鞏固練習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在確定環形跑道起跑線的位置時,運用“外圈跑道的總長度-內圈跑道的總長度”來計算的。這樣計算比較麻煩。

這也是由於我在課堂上雖然歸納了算法,但是沒有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學生還沒有明確各種算法的優與劣,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該努力的地方。

第3篇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將學生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自學教材,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徵;通過動手摺一折,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有了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比一比、數一數等學生動手“做數學”的實踐活動,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的以學生操作探究為主線的開放式過程。使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學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在圓的畫法教學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編排順序來教學,學生先用準備好的瓶蓋、透明膠、水彩筆、光碟片、硬幣等工具畫圓,然後學習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性,最後學習用圓規畫圓及畫規定條件的圓。對教材大膽進行了重組,把圓形畫圓工具和圓規同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選擇畫圓工具自主學習畫圓,感悟畫圓方法的多樣性,再讓學生比較用圓形工具和用圓規畫圓的特點及區別,使學生明白用圓規畫圓既準確又方便,從而引導到用圓規畫圓的這一教學環節上來,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畫圓的步驟、方法和要領等。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因人而異,又體現了學生探究學習的主體性。使知識傳授更具連貫性和探索性。這個改變,讓我認識到,教師教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應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思想。

數學教學沒有十全十美,總會留下些遺憾,在教學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時,應該讓學生通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讓他們發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第4篇

上完這節課,感覺本節課內容雖不是很複雜。但從教學過程來看,有些地方還是值得思考的,我覺得本節課中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教學中的導入是我們熟知的教學環節,但現在的課堂導入不同於過去的複習導入,過去的複習導入主要是從數學知識系統上考慮如何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現在的課堂導入還要承擔全方位調適學生良好學習狀態的任務。本節課幾分鐘的導入,由《西遊記》主題曲,引出了孫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能放大與縮小,再到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入手,暗示了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與數學中的放大與縮小的不同,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與區別。有效引領學生在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構,最後以“數學中的放大與縮小有什麼規律呢?為學生留下懸念,引發學生繼續學習的需要。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樸素的認識,但這一認識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基於自身經驗的理解,不能清楚的用數學語言描繪變化的關係。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就是學生能準確的運用語言表達圖形變化前後的關係,所以整節課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反覆訓練,以促進學生用語言進行思維變化。

本節課一共安排了學生三處合作交流,第一次是學生自己按老師的要求擺出等邊三角形,三個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讓同座間交流。第二次是在練習中,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動手擺一擺,結束後小組交流,説一説你是怎樣放大與縮小的。第三次是老師出示三幅圖片後,讓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才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最有效。我覺得我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真真實實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融合,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分享成功的喜悦。

數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應用價值,科學價值,能力價值,人文價值。本節課中無論是開始引課時所舉的放大與縮小的例子還是課後讓學生欣賞的深圳世界之窗的知識,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應用,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無時不在。

第5篇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説説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悦,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為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