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説課稿3篇 "探究國小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一份全面的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8K

國小音樂説課稿是國小音樂課教學過程中的必備文本,旨在幫助老師在教學中更加系統和有序地表達教學內容和方法。它不僅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本文將分享一份國小音樂説課稿,供教師參考使用。

國小音樂説課稿3篇

第1篇

本次課的資料,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音樂第九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本課1課時,本課的教學資料是:歌曲《木鼓歌》。

?木鼓歌》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音樂綜合課,歌曲《木鼓歌》表現了佤族人民歡樂歌舞的場面盡情抒發對完美生活的熱愛之情。歌曲運用了很多重複的手法,襯詞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1、認知目標:以歡快活潑的情緒、飽滿而富有天性的歌聲演唱《木鼓歌》,表現佤族人民對完美生活的熱愛之情。

2、技能目標: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學生感受、聽辨的潛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歌曲、合作學習的愉快。

重點是:以歡快活潑的情緒、飽滿而富有天性的歌聲演唱《木鼓歌》,表現佤族人民對完美生活的熱愛之情。

我在本課中的教學方法是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創設情境法、聽唱法、討論法、學科綜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學方法。根據音樂教學特點注重運用多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愉悦的情緒,用心主動參與開放、互動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

創設情境為了使同學們很快進入到歌曲資料中去,我用觀看課本上的插圖把學生帶入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的歡快。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如,在導入新課時透過觀看插圖讓學生感知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在學會唱歌曲後,我透過學生用打擊樂器、自編律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表演、創作等綜合音樂藝術中,使學生獲得感知與創造音樂美的潛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抒發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

運用討論法以引起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用心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潛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給學生如何學習的啟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線”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透過學生整體感知、討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創造、模仿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音樂、表現音樂、創編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討論法、小組合作法: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解決學生的個別差異性,要求全組學生共同討論。學生與其他同學一齊學習時,可相互激勵、互相啟發,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本課中這種方法我主要用在學生打擊樂器和律動上。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把它分為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視聽結合、整體感知、合作學習體驗創新、拓展延伸、。

七、教學反思:透過為歌曲用打擊樂器伴奏和簡單的舞步,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了他們用心探索,逐步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國小音樂説課稿3篇

第2篇

?小螺號》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第八冊第四課《水上的歌》中的歌曲。它是本課的重點教唱歌曲。第四課共需三課時進行,下面我説的是第一課時的資料,它緊緊圍繞《小螺號》。《小螺號》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的兒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透過輕快搞笑的歌詞抒發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等完美情緒。歌曲為2/4拍、羽調式、二段體結構。

我所應對的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生性格活波好動,熱情開朗,透過前幾年音樂課的學習呢已經掌握了基本的音樂知識和簡單的學習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簡譜試唱,對音樂的情感也有初步的理解。但是這一時期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將採用搞笑的教學方法和活動來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歌曲演唱、處理與創新中,自然滲透“愛”的教育,激發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親人等“愛”的完美情感;提高同學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欣賞、演唱、自主創編等活動同學們能夠學會理解這首歌曲。

3、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學習並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裝飾演唱《小螺號》,使歌聲更具有活力更動聽。

根據新課改理念,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根據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是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感受和體驗,啟發學生用心參與、展開想象,大膽創新。我採用了感受鋪墊法、啟發引導法、比較法、發現法、激趣法、討論法等各種靈活多變的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學習、用心探究、合作互動、共同發展。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製作一套課件,不用粉筆板書。歌曲曲譜、樂譜知識中的符號、歌曲動畫等全部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使學生感到形象、美觀、直觀、生動。

為了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學生將在老師各種靈活方法引導下透過感受欣賞自然而迅速的學會歌曲唱法;透過探究、討論、發現去主動學習;透過合作、想象去創新發展歌曲,並得到愛的情感教育。

1、故事導入:在新課開始之前我會透過語言為同學們創設一個故事情景,透過故事的引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同時我的故事和接下來的歌曲有着緊密的聯繫,對同學們歌曲的學唱進行鋪墊。

當時的課堂情境是這樣的:同學們:早上好,這天在新課開始之前呢,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生活在大海邊的小朋友,是漁民的兒子。每一天早晨阿爸迎着朝陽,出海打魚,到了傍晚,阿爸伴着夕陽,滿載而歸。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又快樂!對於濤濤來説,最大的快樂是每一天晚學後,來到大海邊,欣賞着秀麗的海邊風景,深情地吹起小螺號,螺號聲聲換船歸。同學們想聽聽小朋友的螺號聲嗎這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首好聽的歌曲《小螺號》。

1、歌曲欣賞:根據音樂新課改的理念要引導學生完整而充分地多次聆聽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感受欣賞中不自覺的就能學會歌曲。新課教學重感受默化,輕專業技能。因此我設計了三次欣賞動畫歌曲,每次欣賞之前提出設問;如1、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2、歌曲的“景色”是怎樣描繪的3、出示歌譜。邊看邊聽,然後回答歌曲表達了什麼情感透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和完善以上的問題。

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尋找、發現上滑音出現了幾次,並透過老師運用和不運用演唱的比較,讓學生總結出運用上滑音更能表現出歌曲歡快的情緒。

(2)學唱歌曲第二部分。在學唱中引導學生尋找新的記號波音,並透過比較演唱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波音更能使歌曲表現出大海的遼闊、海灘的無際、完美的情緒。

(1)根據學生素質和表現,即興利用齊唱、對唱、領唱等等形式,進行各種歌曲演唱處理、表現。

(2)啟發學生唱好上滑音和波音,並運用正確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現出漁家兒童對幸福生活的熱愛之情。

(3)引導全體學生到前面來自由發揮進行動作表演,教師給與激勵。

1、引導學生想象生活中有很多聲音,如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各種動物的叫聲、火車、汽車等物體發出的聲音等。請各小組堂論、創作的新歌詞,並劃分小組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編歌詞,展現創新潛力。

2、分組進行展示,其他小組同學進行評價。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潛力。豐富教學資料。

3、師生各扮主角發唱不同的樂句,進行創新演唱歌曲。

4、創編表演親情故事。招一名同學扮演阿爸,一名同學扮演孩子,阿爸帶上漁帽,孩子拿上螺號,老師彈琴學生拿着螺號唱歌,阿爸聽到號聲滿載而歸,和孩子唱着歌一同回去。。。透過音樂劇的表演更加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同學們對歌曲情感的理解。使我的課堂豐富多彩。

音樂劇結束之後我會向同學們説明這天所學習的歌曲情感,鼓勵他們回到家裏把這首歌唱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過程,期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第3篇

?粉刷匠》是人教版小音第九課。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巧巧手。《粉刷匠》是一首風趣、活潑的波蘭兒童歌曲。透過由五個唱名(do、re、mi、fa、sol)組成的短小嚴整的一段體式,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小粉刷匠勞動時喜悦情緒以及忘我勞動的精神。根據本教材的編寫意圖,我想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體現"勞動最光榮"這一人文主題思想,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感受外國歌曲中勞動類歌曲的情趣。透過唱歌、表演和即興創編,體驗外國民族音樂風格,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構成和發展。

根據新課標思想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和潛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認知目標:理解歌曲《粉刷匠》的資料,能準確、有表情地演唱《粉刷匠》這首歌。

2、潛力目標:在共唱共演中交流情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潛力、創新潛力。能夠按照圖形譜,準確地朗讀歌詞,能夠聽音模唱旋律,並瞭解其組成音。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勞動的快樂,領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樹立"愛勞動"的意識。

為了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我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一是要儘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要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教學中,我採用演示和討論等教法,以視覺帶動聽覺。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創編,同時用活潑搞笑的體態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到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潛力。

(1)猜謎語。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猜猜看:“兩棵樹、十個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是什麼?

(2)猜猜看。師把和勞動有關的具體事情:如掃地、洗衣服、拖地等寫在紙條上,透過摸紙條學生的動作表演,讓大家一齊猜一猜他在做什麼。然後發散到生活中,讓學生們説説小手還會做什麼?

(3)即興律動《我有一雙萬能的手》。師:掃地、寫字、刷牙……都離不開我們的手。讓咱們跟音樂,一齊來展示我們這雙萬能的小手吧!

這一環節從聽錄音範唱《粉刷匠》入手。教師介紹一位叫"彼得"的小朋友,設置問題:"他的小手在幹什麼?",引出粉刷房屋的人叫——-粉刷匠,師板書課題:這天學習的歌曲為《粉刷匠》。從虛擬的"彼得"引入課題,拉近學生和歌之間的距離,有種親切感。在"交友"中導入新課。

本環節中,教師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加上歌詞。透過由淺入深、趣味演示的方法,解決了練習歌曲節奏和讀歌詞的枯燥性,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提高學習興趣。

有感情的歌聲,永久是音樂教學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為此,在歌曲處理中,我採用了談話法,啟發學生們結合自己的感受思考:a、如果你是那位粉刷匠,你看到自己鼻子上有油漆,你情緒怎樣?b、看到粉刷好的房屋,你的情緒怎樣樣?從而完成對歌曲的創編,即在每個樂句的最後加入襯詞。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勞動時的辛勞與快樂,並能透過多種演唱形式抒發自己愉快的情緒,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造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