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範文集錦4篇 "發掘力的無限潛能:精選教案範例集"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4W

本文是關於力的教案範文的集錦,涵蓋了國小、國中和高中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這些範文經過精心編寫,內容豐富、實用,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力的教案範文集錦4篇

第1篇

實驗儀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鈎碼(一盒)、平行四邊形演示器

教師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選定的分力夾角和分力大小,調整位置和選配鈎碼個數;把匯力環上部連接的測力計由引力器拉引來調節角度,並還要調節拉引力距離,使匯力環懸空,目測與座標盤同心;改變分力夾角,重做上邊實驗。

實驗結論:此時測力計的讀數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夾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夾角趨於180度時合力趨近零。

教師操作:用平行四邊形演示器o點孔套在座標盤中心杆上,調整平行四邊形重合實驗所形成四邊形,用緊固螺帽壓緊,學生可直觀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圖。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橡皮筋、細繩套2根、平板測力計2只、刻度尺、量角器、鉛筆、圖釘3-5個

實驗目的: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原理: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共點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點,所以f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圖示,再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圖示,比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1)白紙用圖釘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在白紙上,另一端拴上兩根細繩套。

(2)用兩隻測力計沿不同方向拉細繩套,記下橡皮筋伸長到的位置o,兩隻測力計的方向及讀數f1、f2,做出兩個力的圖示,以兩個力為臨邊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即為理論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隻測力計鈎住細繩套,將橡皮筋拉到o,記下測力計方向及讀數f,做出它的圖示。

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範圍內,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定則成立。

(1)同一實驗中的兩隻彈簧測力計的選取方法是:將兩隻彈簧測力計鈎好後對拉,若兩隻彈簧測力計在拉的過程中讀數相同,則可選,若不同,應另換,直到相同為止;使用時彈簧測力計與板面平行。

(2)在滿足合力不超過彈簧測力計量程及橡皮筋形變不超過彈性限度的條件下,應使拉力盡量大一些,以減小誤差。

(3)畫力的圖示時,應選定恰當的標度,儘量使圖畫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畫出紙外;要嚴格按力的圖示要求和幾何作圖法作圖。

(4)在同一次實驗中,橡皮筋拉長後的節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圖法得到的f和實驗測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誤差允許範圍內可認為是f和f?符合即可。

(1)本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彈簧秤本身的誤差、讀數誤差、作圖誤差。

(2)減小誤差的方法——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字正確讀數和記錄,兩個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夾角θ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圖得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也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實驗儀器:力矩盤(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鈎碼(j2106m)、槓桿(j2119型)、測力計(j2104型)、三角板、直別針若干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條件,進一步明確力矩的概念。

(1)將力矩盤和一橫杆安裝在支架上,使盤可繞水平軸自由靈活地轉動,調節盤面使其在豎直平面內。在盤面上貼一張白紙。

(2)取四根直別針,將四根細線固定在盤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選定,但相互間距離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細繩的末端掛上不同質量的鈎碼,第四根細繩掛上測力計,測力計的另一端掛在橫杆上,使它對盤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盤靜止後,在白紙上標出各懸線的懸點(即直別針的位置)和懸線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盤上各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標出力矩盤軸心的位置。

(4)取下白紙,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長度,將各力的大小f與對應的力臂值記在下面表格內(填寫時應註明力矩m的正、負號,順時針方向的力矩為負,反時針方向的力矩為正)。

(1)實驗時不應使力矩盤向後仰,否則懸線要與盤的下邊沿發生摩擦,增大實驗誤差。為使力矩盤能靈活轉動,必要時可在軸上加少許潤滑油。

(2)測力計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則將會由於測力計本身所受的重力而產生誤差。測力計如果處於水平,彈簧和秤殼之間的摩擦也會影響結果。

(3)有的力矩盤上畫有一組同心圓,須注意只有受力方向與懸點所在的圓周相切時,圓半徑才等於力臂的大小。一般情況下,力臂只能通過從轉軸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來測量。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圖釘、橡皮條、測力計3個(j2104型)、細線、直尺和三角板、小鐵環(直徑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決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等問題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認識。

(1)將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圖釘將白紙釘在板上。三條細線將三個測力計的掛鈎系在小鐵環上。

(2)將小鐵環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個測力計,沿兩個不同的方向拉另外兩個測力計。平衡後,讀出測力計上拉力的大小f1、f2、f3,並在紙上按一定的標度,用有向線段畫出三個力f1、f2、f3。把這三個有向線段廷長,其延長線交於一點,説明這三個力是共點力。

(3)去掉測力計和小鐵環。沿力的作用線方向移動三個有向線段,使其始端交於一點o,按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較f12和f3,在實驗誤差範圍內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即它們的合力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為零是物體平衡的條件,如果有更多的測力計,可以用細線將幾個測力計與小鐵環相連,照步驟2、3那樣,畫出這些作用在小鐵環上的力f1、f2、f3、f4……,它們仍是共點力,其合力仍為零,從而得出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也是合力等於零。

(1)實驗中所説的共點力是在同一平面內的,所以實驗時應使各個力都與木板平行,且與木板的距離相等。

(2)實驗中方木板應處於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響,否則實驗的誤差會增大。

力的教案範文集錦4篇

第2篇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通過作圖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請一位同學提起重為200n的一桶水,請分析該同學施加的提水的力為多大?然後請兩同學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幾個力?從效果上看跟剛才用一個力提一樣嗎?

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體會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是説明幾個力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舉例:用兩條細繩吊着日光燈、很多隻狗拉着雪撬前進。

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體會一個力可以與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啟發引導同學找出這些例子的共性,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你認為在掌握共點力的概念時應注意些什麼問題?

3、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出示圖片:大吊車吊起物體;人擔水;舉重;比薩斜塔等。吊車吊起物體時鈎子受的力為共點力嗎?人擔水時擔子受到的力為共點力嗎?舉重運動員舉起的重物受到的力為共點力嗎?比薩斜塔受幾個力作用?它們是共點力嗎?

今天我們着重研究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已知二個分力求合力)

合力為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引導學生理解。

合力為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引導學生理解。

演示實驗:先告訴學生有關的器材,以及實驗的目的,提出如下問題:在這個實驗中合力與分力等效的標誌是什麼?(橡皮條的伸長量相等)然後教師操作,下面的學生觀察。在實驗結果的處理時,引導學生先做出各力的圖示,討論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係。

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最後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邊形定則。

強調:兩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是兩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點)

例題:力f1=45n,方問水平向右。f2=60 n,方向豎直向上。求這兩個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③作出和兩個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線,完成平行四邊形。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夾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與45 n力的夾角是53°。

1、合力、分力定義: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麼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叫這個力的分力。

2、共點力 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或更多個力的作用,有些情況下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個點上,或者雖然不是作用於同一個點上,但是他們的延長線交於一點,這樣的一組力叫做共點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義: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a、兩分力同向:合力為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

b.兩分力反向:合力為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內容:以表示兩個分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個平行四邊形中表示兩分力的線段所夾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這一章教材通過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大量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理解並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決矢量問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運算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初學者很難跨越的一個台階,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自然、暢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時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3篇

1、摩擦力是發生在兩個 物體之間,在物體發生 或 有這種趨勢時,阻礙物體間的 。

1. 經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2. 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

3. 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1.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繫實際生活、生產的習慣。

二、學習過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

觀看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 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着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老師出示:釘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雙.問:如果老師要參加一百米的賽跑,你會選哪一雙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會幫我如何選擇呢?為什麼要作這種選擇? 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5、小實驗:請你用手輕壓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動,然後用力重壓桌面再做一次,體會兩次感覺有什麼不同?保持壓力相同,使手分別在光滑的桌面和粗 糙的桌面上滑動,體會兩次感覺有什麼不同。

6、每個同學都擦過黑板,對黑板擦和黑板之間的摩擦力的大小,你有什麼感覺?小組裏同學交流一下。

1、猜想,結合前面的討論,每個小組同時結合你的所見所聞,進行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大膽猜想,要説明你的猜想原因。小組討論 後,全班交流。)

控制變量法: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都有關係時,我們要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其中的一個因素,來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的關係。

針對老師確定的猜想,通過小組討論。選定一個設計實驗方案。然後全班交流。

實驗方案通過後,小組進行實驗,把實驗數據記錄在自己設計的表格中。

注意:①在拉動木塊時,一定要水平拉動,並且在木塊勻速運動時再讀數,為什麼?

評估實驗結論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實驗結果和其他小組的結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麼原因?

6、綜合全班的實驗結果,共同總結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之間的關係。

(四)小組自學科學世界,獨立完成下列各題,小組內交流

1、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列舉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每組至少列舉6條)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不光滑,有壓力,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2.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動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fn計算,或由物體平衡計算。

4.靜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個範 圍,即0~fm,由物體運動和其他受力情況決定。

(1)自行車剎車時,用力捏緊自行車剎車閘是為了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 ( )

2、甲、乙兩同學沿同一直線,水平向右拉一木箱,甲用60n的力,乙用40n的力,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則木箱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別是〔 〕

a.運動鞋底的花紋是為了增大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力

b.冬天下雪後,常見民警在汽車上坡的地方灑上一些爐灰,目的是增大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

d.工廠工人師傅用的銼刀表面總是凹凸不平的,目的是為了增大銼刀與工件之間的摩擦

4、笨重的箱子放在水平地而上,我們推不動它是因為 ( )

a、這物體的慣性很大 b、這物體受到的推力小於摩擦力

c、這物體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平衡 d、以上説法都不對

圖6中物塊a重10n,a和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5,當懸掛物b重3n時,開始沿桌面滑動。求:(1)b物體重1n時a與桌面間的摩擦力多大?(2)b物體重6n時,a與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當a物體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體,b物體重6n時,a與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4、用手握住一個油瓶(瓶始終處於豎直方向),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c、不管手握得有多緊,油瓶受到的摩擦力總是一定的

5、有三個相同物體疊放在地面上,如圖,物體之間及物體和地面之間不光滑。abc靜止。( )

6、一根質量為m,長為a的均勻木棒,它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用f力推動,當其經過如圖所示位置時,求f。

7、物體靜止,f力作用處光滑,求靜摩擦力。當力f變為3f時,再求靜摩擦力。

a錯;如果受的是靜摩擦力,則可能壓力增加但摩擦力不變,比如手握油瓶,握得再緊瓶子受到的靜摩擦力還是mg,b對c錯;d正確。

?解析】沒越多,為了不掉下來,必須增加最大靜摩擦力,a對;由受力分析知:豎直方向只有豎直向上的靜摩擦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瓶始終靜止,説明靜摩擦力始終與重力平衡,大於始終等於mg,不變,b錯c對d錯。

第4篇

這節課設計以學生實驗討論為主,教師只是課堂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力學是國中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彈力的瞭解,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即是這節課的難點,又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於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本課程設計為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中自主探索。在體驗成功的同時,提高了綜合能力。

組織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便於實驗討論,小組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課後延伸題(探究頭髮能夠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設計,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設計實驗能力。

1、知識與技能目標:(1)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彈力,並且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通存在的力,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2、 過程和方法目標:(1)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備評估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3、 情感教育目標:通過引導閲讀書本材料和做好實驗,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1)彈簧 、 彈簧拉力器 、 量程為5牛的條形彈簧秤(附説明書)、50克鈎碼一盒、演示彈簧秤、各種外形的彈簧秤、 質量為100克的鈎碼

(六)教學方法:實驗探索 、 分組討論 、 合作交流

師: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請幾位同學來拉動彈簧拉力器,並説説你的感受。

生2:彈簧本身好像有一個力,不讓我們把它拉長。( 全班鬨笑)

師:我這兒還有一根彈簧,若用力壓彈簧呢,情況會如何?

請幾組完成實驗的小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意見看法。

師:像彈簧一樣,物體在發生形變時,會產生一個反抗形變的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物體的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那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彈力呢?

學生活動二:分組討論,試舉生活中常見彈力的實例。

師設疑:前面我們在做拉伸彈簧的實驗時,前後幾次彈簧被拉伸的長度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師: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應當怎樣進行測量呢?---引入力的測量

生:用手掌托起1個100克的鈎碼。(讓學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師:這時你所用的託力約為1牛,牛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英國科學家伊薩克 牛頓命名的。

師:再用手托起科學課本和科學作業本,估計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師:那我們有什麼方法可準確地知道我們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師講授:測量力的工具----測力計,彈簧秤是一種常用的測力計(出示演示彈簧秤,説明它的原理、構造)

量程為5牛的彈簧秤(附説明書)不同質量的鈎碼(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1)結合説明書,瞭解彈簧秤的結構及使用方法

(2)觀察彈簧秤面板:辨認指針、零刻度線、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彈簧秤的秤鈎,使指針對準1牛,處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彈簧秤的量程內,讓學生拉動秤鈎,先估計力的大小,再看指針,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

(5)用彈簧秤測你及同組同學的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實驗結束:請幾個小組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並説説你認為在彈簧秤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1) 某彈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麼該彈簧秤的讀數是多少?

(九)課外擴展實驗:探究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前面我們在做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實驗時,知道我們一個小組內各組員的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怎樣檢驗你的猜測?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該怎樣處理測量數據?課後完成這個探究題。

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對第一次接觸力的七年級學生而言較難掌握,所以本節課先以複習引入,在講解上節課知識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彈力,通過實驗,分析研究討論舉例擴大對彈力的認識。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學中發現,射箭、跳板跳水、撐杆跳高要用到彈力,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壓力、繩子的拉力也是彈力,學生理解起來較難。

力的測量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課程上從演示實驗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説明力的單位是牛頓,並通過用手托起一個100克的鈎碼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從讓學生掂量托起科學課本 所用的力大約有多少?估計是否準確引入力的測量工具----彈簧秤。

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在幻燈片上打出了學生分組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完畢,各小組代表發言、相互交流。這一部分知識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興趣地完成實驗,並在實驗中掌握彈簧秤的使用。

但在實驗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常會忽略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環節,如:①彈簧秤使用前的指針調零,②拉秤鈎時儘量不使拉桿與秤殼接觸,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面板垂直。這是學生的一個實驗習慣問題,在以後的實驗過程中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課後探究題的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得到了延伸,憑着自己的想象,打開思維空間,並自己收集實驗器材,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校裏有課堂,生活中也有課堂,讓他們在這個廣大的課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