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螞蟻》5篇 《小小螞蟻,大大科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本文為大班科學教案《螞蟻》精選,涵蓋了螞蟻的生活習性、構造特點、種類分類以及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等課題,旨在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激發幼兒對科學、自然的認知興趣,引導其積極探索事物本質。

大班科學教案《螞蟻》5篇 《小小螞蟻,大大科學》

第1篇

1、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探索用各種方法尋找螞蟻。

1、捉螞蟻的工具:如小棒、樹葉等,引誘螞蟻的.食物:如碎餅乾、米粒、糖果等。

一、談話引出螞蟻,通過交流討論,瞭解幼兒關於螞蟻的已有經驗。

師:小朋友見過小螞蟻嗎?你們以前在哪裏見過螞蟻?

師:如果我們要去尋找螞蟻,你知道在哪裏能找到它們嗎?你準備到哪裏去找螞蟻?假如螞蟻躲在家裏不出來怎麼辦?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引螞蟻出洞?

2、找到螞蟻,小組成員一起商量用什麼工具捉螞蟻。

大班科學教案《螞蟻》5篇 《小小螞蟻,大大科學》 第2張

第2篇

户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説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説:“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説:“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説,“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説;“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説:“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説:“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兒: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教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教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精神。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第3篇

1、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認識螞蟻的種類。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2、幼兒每人一隻空瓶子,瓶子裏放一隻螞蟻。一面放大鏡。

謎語:個子不大,能量不小,團結互助,勇敢勤勞,能啃骨頭,會挖地道,行軍作戰,井井有條。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什麼小動物呢?幼兒回答:是螞蟻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螞蟻嗎?在哪裏見過螞蟻?它們在幹什麼呢?(幼兒將之前觀察螞蟻的趣事進行回憶和講述,鼓勵幼兒大膽的説。)

1、教師講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塊麪包掉到了地上,不一會兒,我就發現有一隻螞蟻在麪包旁邊轉來轉去,轉了一會就走了。過了一會,就有一大羣的螞蟻成羣結隊的來了。它們把麪包團團圍住,最後這羣螞蟻把這塊麪包抬走了。

(1)在這塊麪包旁邊,剛開始只有一隻螞蟻,怎麼就來了一大羣的螞蟻呢?這隻螞蟻用什麼辦法通知其他的螞蟻呢?幼兒互相討論,鼓勵幼兒各抒己見。 教師播放螞蟻活動的課件,讓幼兒瞭解螞蟻是藉助氣味互相傳遞消息的。螞蟻是一羣生活在一起的,沒有一隻螞蟻是自己獨立生活的。

(2)小朋友們,螞蟻那麼小,為什麼能搬動比自己身體大得多的食物,這是為什麼呢?引導幼兒説出,螞蟻雖然身體小卻力氣大,他們能夠團結合作,團結就是力量。

1、幼兒觀察螞蟻,並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徵。 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外部特徵。觀察前提問:螞蟻的頭長在哪裏?頭上有什麼?身體長的什麼樣?讓幼兒帶着問題去觀察。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瓶子裏的螞蟻的主要特徵。描述的越詳細越好。

2、教師出示螞蟻圖片,小結螞蟻的外部特徵。 螞蟻的身體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頭上有一對觸角,身體是一節一節的,身體下面有三對足。 引導幼兒討論:螞蟻的觸角有什麼用?

3、給螞蟻歸類 在這節課之前,幼兒已經瞭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識,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蟲。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分類將螞蟻歸入昆蟲類。

4、瞭解螞蟻的種類 課件演示不同種類的螞蟻,讓幼兒認識並瞭解它們的名稱。

5、啟發幼兒討論螞蟻的益處和害處。比如:剛才課件裏看到的白蟻就是螞蟻的一種,它們就是害充,對人類有很大的害處。

讓幼兒到户外繼續觀察螞蟻,並用畫筆畫出所觀察到的螞蟻。

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老師都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啟發、引導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通過自己探究的過程尋求出正確的答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看、説、想,培養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瞭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在觀察螞蟻時,讓幼兒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徵,有的幼兒不會用連貫的語句説下來,或者説不清楚,所以老師要多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4篇

1、學習用輪廓線表現螞蟻的結構,並通過頭和身體的方位變化表現螞蟻的各種動態。

2、創造性地想象螞蟻過冬的有趣情景,培養幼兒對自然現象探究的興趣。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2、欣賞作品三張:螞蟻搬花生、螞蟻宴會、蟻后生寶寶。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動物們開始準備過冬了。每種動物都有自己過冬的好辦法。今天我們來做地下考察隊,一起走到地下去訪問小螞蟻。

小螞蟻的家在地下的洞裏,一個螞蟻洞有許多洞穴,四通八達,進出非常方便。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小螞蟻的家裏去看一看,好嗎?

這是一羣工蟻的家,工蟻們在幹什麼呢?(工蟻們在搬一顆花生)小螞蟻搬的花生怎麼這麼大?(因為我們人很大,看上去這顆花生很小,可是小螞蟻很小,看上去這顆花生很大)這麼大一顆花生,工蟻們是怎麼搬的呢?(有的用頭頂,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還有的用手拉)你認為哪個工蟻用的力氣最大?(用頭頂的工蟻)(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螞蟻的身體哪一部分不是用圖形來畫的?(身體部分是用彎彎曲曲的線來畫的)螞蟻有三對足,第一對足是從頭和身體連着的地方長出來的,就像人的手一樣;第二對足是從腰間長出來的;第三對足是從身體下面長出來的。腿是筆直的嗎?(彎彎的,前腿朝後彎,後腿朝前彎。)大家一起用力氣,這羣勤勞的工蟻從秋天開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還可以搬什麼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蟲子等)現在家裏的食物堆得滿滿的,足夠螞蟻們吃上一個冬天了。

這是一羣兵蟻的家,兵蟻們正在舉行宴會,它們是怎樣開宴會的呢?(它們坐在桌子邊,有的螞蟻舉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螞蟻和站着的有什麼不一樣呢?(坐着的螞蟻第二段身體應該彎彎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頭和第一段身體)畫第二段身體老師也覺得有點難,該怎麼畫小螞蟻才會坐下呢?(幼兒:該把身體橫過來畫)兵蟻的家裏真熱鬧。

蟻后生小寶寶了,螞蟻家族又添了許多新成員,螞蟻剛出生,蟻后正在照顧小寶寶呢!蟻后、螞蟻過冬。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説過:“小孩子生來就是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幼兒手工活動也可以説是一種遊戲活動,幼兒手工活動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開展幼兒手工活動時,也應重視遊戲的重要性,在遊戲中進行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遊戲的作用。

就如何將遊戲與幼兒手工活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的問題,我們進行了相關的嘗試與探索。

在第一次教學預設中,我採用了較為傳統的形式開展,活動效果較差,經過課題組老師的交流討論,在第二次的教學預設中,我將遊戲滲入其中,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將遊戲與中班手工活動《螞蟻過冬》相結合:

幼兒兒手工活動要遵循興趣性原則,以內容激起幼兒興趣,以遊戲活動滿足其情感需要,激發起幼兒想象、創造,培養幼兒的審美感知,在《螞蟻過冬》活動中,我以“螞蟻過冬”的情境遊戲導入活動,將幼兒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為後續的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於各種活動之中。“新鮮好奇、好動、好玩、愛做遊戲是幼兒的年齡特徵,也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來説,遊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因此在《螞蟻過冬》的活動過程中,我加入了模仿遊戲,請幼兒根據模仿小螞蟻搬東西,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的動態。還加入了“螞蟻找食物”的遊戲,請幼兒當小螞蟻,一起隨音樂做動作、搬東西等,進一步鞏固了幼兒的經驗。

通過遊戲的形式,幼兒在掌握鞏固經驗過程的中不會覺得枯燥,反而非常感興趣,在做做玩玩中對螞蟻搬東西的動態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小百科:蟻科(formicidae),體長2~20毫米,觸角膝狀,9~10節,腹部基端有1~2個結節,最易識別。營“社會生活”,有明顯的多型現象,每一巢羣中有雄蟻、雌蟻及生殖系統發育不全的雌性工蟻(有些種類工蟻中,有上齶發達的兵蟻)。大部分種類雌蟻及雄蟻具翅,而工蟻、兵蟻無翅。

第5篇

户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1、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説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説:“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説:“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説,“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説;“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説:“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説:“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