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小故事合集7篇 《如約而至的美好時刻——精彩禮儀小故事集》

來源:巧巧簡歷站 4.81K

《禮儀小故事合集》是一本關於禮儀的精彩合集,收錄了各種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小故事不僅有助於培養兒童的良好禮儀習慣,也能為成年人提供靈感和啟示。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場所,禮儀是我們與他人交往的基礎,本合集將帶領讀者從小事做起,學會“行為有禮,待人有禮”。

禮儀小故事合集7篇 《如約而至的美好時刻——精彩禮儀小故事集》

第1篇

有一位中國駐德國大使,他在德國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國後,根據他的經歷,寫了一本回憶錄:《沿着易北河》。在書中寫了許許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們就看看幾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過元旦的前幾天,作者去郵局給家裏匯款。由於聖誕節、新年來臨,平時清閒的郵局也忙碌了起來。德國人也在忙着辦理郵件。但是每一個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隊伍,其間絕對沒有大聲喧譁、擁擠不堪的現象。觀察了多時,令作者深有感觸。歎服德國人的素質。但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距離很遠,足有一米遠,每個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線,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站在線內,而第二個人站在線外。在第一人沒有離開窗口時,第二個人絕對不越雷池,這是為什麼?當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時,才恍然清楚。在每個窗口前有一個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寫着,請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謝謝!在歐美一些國家,是不能隨便詢問人們的年齡、職業、工資、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他們是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的,這是受法律保護的。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需要排隊的一些公共場所,都有這樣的“一米線”,比如電話亭、銀行、商店的收銀台等等場所都是這樣。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遵守這一規定,極少有人觸犯。

作者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説,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着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着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説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看到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裏,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時刻想着他人,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這是一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禮儀小故事合集7篇 《如約而至的美好時刻——精彩禮儀小故事集》 第2張

第2篇

小紅和媽媽去參加老同學聚會。用餐時,大人們舉杯換盞盡情地聊着,小紅伸着筷子,看哪盤菜好吃就一個勁兒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有人開了個玩笑説:“這小丫頭真精啊!”媽媽聽了簡直無地自容。是呀,在家裏吃飯這不算什麼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緊着小紅吃。

像三鮮蝦仁這道菜,小紅就專挑蝦仁吃,姥姥還幫着她挑,直到把盤子裏的蝦仁挑得一個不剩,留下一堆黃瓜片,她才住手。現在雖説到了外邊,可習慣已經成自然了,這丟臉的`吃相一時那裏改得過來。

第3篇

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並肩有説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説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説了聲“老師好”。老師當然也非常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等老師過去了之後。有的`人説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説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説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們身後,聽了這句話非常感動,感動那個同學的真誠,一個人懂禮貌,真的是十分難得的品質。

第4篇

去年秋天我在茅棚小住的時候,一早來了個和尚説想同住,這人雖然算不上威儀自在,一看就是大廟裏住過的,頗懂規矩。關於用餐禮儀的小故事 當家在後院燒鼎,不見客。差碎催回説,不着急,先用午飯。午飯後當家説,我們這是陰陽丹房,不留佛家清淨單,您再往前看看。和尚走後我們問當家為什麼不留單。當家説,監齋觀察此人用飯,嘗用餘光四下掃看數次,當知不是精勤行人,故不留單。

一次茅棚清齋,席間賓主無言。只因一個眼神,就被既成圈子摒除在外了。教養的不足,他人的損失都是連帶誤傷,真正被損害的是:喪失了融入更高級圈子的絕佳機會,也因此失去了學識更加增進的因緣。關於用餐禮儀的小故事 世俗階級對於禮儀的考察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自己察覺不到的失禮細節,足以成為被他人厭惡、團體摒棄的理由。

大學雲:定而後能靜。世家對於子弟的教養訓練滲透入最為細微的所在。禮儀習慣養成之後,任何的違逆都會被受訓者顯著覺知,這時禮儀也稱為遴選組合圈子的工具。所以爆發户這種樣式上的貴族永遠不能被上層圈子認可。大學裏欠發達地區上來的孩子跟都會子弟玩不到一起,不也是同樣道理麼?可知教養程度,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們追求上進的重要工具。 譬如常人慾參加跛人跑步大會,為尊重故,常人可以偽跛。倘若跛人慾參加常人跑步大會,乃可以裝常乎?有教無教亦復如是。為人父母,切望兒女能成龍鳳者,豈不慎哉!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説:“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説:“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着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公元前 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衞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一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鬱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衞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麼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説給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於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後面觀看。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一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一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後合。

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後,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楊香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一隻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裏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不鬆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着牙齒,終於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於脱離了險境,免於老虎的傷害。

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於害。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一生的成就,與他的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母是一位集慈愛、嚴格、智慧於一身的偉大的母親,早在孟子幼年時候,便位後人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後,孟母仍不斷利用處理家庭生活的瑣事等去啟發、教育他,幫助他從各方面進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裏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着。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着,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説:“我要把妻子休回孃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孟子説:“她既不懂禮貌,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貌呢?”,“她雙腿叉開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説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説:“那麼沒禮貌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里面是誰;上廳堂時,要高聲説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話説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孃家的話了。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着張良説:“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着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説:“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着,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説:“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説:“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説:“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説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説:“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説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説:“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着説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説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第5篇

大家下午好!我是號選手,今天,我為大家講的故事是《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時候曾在今天的江蘇邳縣南居住。相傳,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走到鎮東石橋,看見橋上站着一位白髮蒼蒼、鬍鬚長長、手持枴杖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橋下,然後指着張良大聲説:“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張良心想:“你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下去卻讓我去撿,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與你素未謀面,為什麼要幫你撿鞋子?但是老人家年歲已大,動作不靈便,走下去撿鞋子難免十分困難,還是幫幫他吧。”這麼一想,張良就走下橋去幫老人家撿鞋子。

看着張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招招手説:“來!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幫他撿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張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了看張良仰天大笑,一句話沒説,轉身就走了。老人奇怪的行為,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着老人家遠去的身影,心裏鬧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竟然又回來了,説:“你這孩子,還值得我來教導,五天後,天剛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對老人的行為雖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恭敬地行了個禮説道:“是!”

五天後,天剛矇矇亮,張良就匆匆忙忙向鎮東石橋趕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地説:“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麼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説完,扭頭就走。

過了五天,天還沒亮,張良就起了牀,向那座橋飛跑過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的鬍子都翹起來了,怒氣衝衝的説“怎麼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半夜時分他就哈切連天的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家步履蹣跚地走來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稱讚説:“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啊!”他拿出一卷書説:“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張良深深拜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當年姜太公留下的兵書!回去以後,張良反覆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的才智。

後來,張良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立了大功勞,與他那次撿謝的`經歷也是密不可分的。

“張良拾鞋”這個小故事被歷代傳為佳話,它告訴我們:不管面對什麼人,無論是犯錯誤的人,有許多缺點的人,還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都要以禮相待。“禮貌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以禮待人,既體現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也體現了他的內在修養。同學們,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讓文明禮儀伴隨着我們一起健康成長吧!

第6篇

某製藥廠瀕臨倒閉,政府牽手為他們引進德國投資,就在鑑約之前,德國總裁到該廠視察,該廠長陪同參觀車間,就在其間,這位廠長不經意間吐一口痰,德國總裁看到後,當時就結束了視察,並告知政府領導決定不再簽約,他的理由很簡單,這是製藥廠,是關係人命的怎能隨地吐痰吶。這家工廠本來可以藉助外商投資起死回生並且興旺發展,由於該廠長在社交場合一個不經意的失禮和失誤,導致了工廠的之後破產。

有位企業經理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銷售公司經理共進午餐。每當一位漂亮的女服務員走到我們桌子旁邊,他總是目送她走出餐廳。我對此感到很氣憤,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裏暗想,在他看來,女服務員的樣子比我要對他講的話更重要。他並沒有聽我講話,他簡直不把我放在眼裏。

評析: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尊重是禮儀的原則。這位銷售經理的目光,不僅表現了對他的合作伙伴的不尊重,而且表現了發自其心靈深處的卑下庸俗:他把漂亮異性看的比工作、事業更重,他根本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

老田雞退二線某局新任局長宴請退居二線的老局長。席間端上一盤油炸田雞,老局長用筷子點點説:喂老弟,青蛙是益蟲,不能吃。新局長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緊,都是些老田雞,已退居二線,不當事了。老局長聞聽此言頓時臉色大變,連問:你説什麼?你剛才説什麼?新局長本想開個玩笑,不料説漏了嘴,觸犯了老局長的自尊,頓覺尷尬萬分。席上的友好氣氛盡被破壞,幸虧祕書反應快,連忙接着説:老局長,他説你已退居二線,吃田雞不當什麼事。氣氛才有點緩和。

有一個媽媽把一個橙子給了鄰居的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便討論起來如何分這個橙子。兩個人吵來吵去,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結果,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個孩子把半個橙子拿到家,把皮剝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機上打果汁喝。另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了,混在麪粉裏烤蛋糕吃。

從上面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卻為物盡其用。這説明,他們在事先並未做好溝通,也就是兩個孩子並沒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沒有事先申明價值導致了雙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場上的公平,結果,雙方各自的利益並未在談判中達到最大化。

如果我們試想,兩個孩子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許會有多個方案和情況出現。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遵循上述情形,兩個孩子想辦法將皮和果肉分開,一個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個拿皮去做烤蛋糕。然而,也可能經過溝通後是另外的情況,恰恰有一個孩子即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這時,如何能創造價值就非常重要了。

結果,想要整個橙子的孩子提議可以將其他的問題拿出來一塊談。他説:“如果把這個橙子全給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還了”。其實,他的牙齒被蛀得一塌糊塗,父母上星期就不讓他吃糖了。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宴會,對面一個女孩子把我看暈了,戴了四枚戒指,一枚是綠色的翡翠的,一枚玳瑁的黑色的,一枚瑪瑙的咖啡色的,一枚玫瑰金的彩色的。由於穿着高領衫,項鍊沒看見。耳環則有兩組:一紫一藍。人家很大方的問我:“好看嗎?”

我説:“那就跟你簡單説吧,反正你這東西就是好東西。”

我説:“遠看像棵聖誕樹,近看像個雜貨鋪。你戴的飾物質雜色亂,串了味了!”

第7篇

元朝有個文人叫胡石塘,很有才華,在當地頗有名氣,但不拘小節。後來,他胸有成竹地到京城應試,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了他。

上朝時,胡石塘的斗笠戴歪了,自己沒有察覺。元世祖問他:“你平常所學的是哪些學問?”

皇帝笑道:“你連自己的斗笠都戴不好,還談什麼治國平天下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