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學反思8篇 "超越《狼》教學:探討學生創造力和思維發展的新路徑"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W

《狼》是李昂執導,以軍旅為背景,講述一羣新兵在艱苦的軍訓中經歷的成長與挑戰的電影。該影片於2018年上映,併成為了一部備受關注的青春電影。本文將對《狼》影片在教學上的啟示和反思進行探討。

《狼》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音樂欣賞是國小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提高其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達爾克洛茲説:“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造音樂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

我在教學《彼得與狼》這課時,從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傾聽樂器的音色特點,傾聽樂器演奏技巧的.體現。同學們都豎起小耳朵仔細聽,並且輕聲的哼唱每種樂器所演奏的主旋律。當這種樂器的音色再出現時,學生就會很快的答出是什麼樂器及代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節課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很高,加深了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作為對新教材充滿滿腔熱情的我們來説,若想讓學生豎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學會聽音樂,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鑽研教材,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看新課程下的音樂欣賞課,統籌安排欣賞曲的教學方法,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樑。培養學生音樂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欣賞課的小主人,是我們每位音樂老師值得深思並努力去探討的問題!

《狼》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將學生們喜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引入課堂,成功的激發啦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體育技能練習不再枯燥乏味,為這節課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基礎。

二、淡化投擲教學的競技性色彩,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本案例淡化啦投擲的競技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打狼”的投擲動作創新體驗與練習。既提高了投擲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引出了壘球投擲的主要內容,實現了運動技能的教學。在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營造濃厚的民主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案例中,我始終以參與者“羊村長”的身份進入課堂。學生稱呼我為“村長”,一下拉近了師生感情。平等的'對話呈現了一種民主的氛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得以充分的體現。

四、愉悦的學習情境下,更要注意運動安全教育。

教學形式越是強調自主創新則越容易出現鬆散,這必將增加課堂教學的不安全因素。如在進行“打狼”沙包擲遠練習時,一定要求各組學生在將沙包全部投完後,才可以將各組的沙包取回,以避免發生危險。

五、教師在結束時,應啟發學生正確使用投擲技術。

國小生正處於調皮搗蛋的年齡,教師如果能在課結束時,引導學生將“投擲”技術用在正確的方面,這節課就更完美了。如遇見外人時可用“投擲”技術進行自我防衞等。

在快樂的氣氛中,我上了一節有趣的體育課。老教師們的建議和點評讓我積累了不少經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備好課、上好課,給孩子帶去不一樣的體育課。讓他們感受到體育的樂趣,在陽光下有一個健康向上的童年。

第3篇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二年級語文上冊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這節課上,我注重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故事,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體會寓言故事表達的寓意。這節課我覺得可取之處有:

“讀”是閲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表達情感。既培養了閲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而且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分角色讀,同桌讀、師生讀。在讀中體會狼的兇狠,羊的温和勇敢。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提出問題,6人小組續編故事,然後選代表上台續編故事,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此外,合作的`模式也不單一,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課堂上,我時刻關注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表揚方式多樣,言語鼓勵、掌聲鼓勵,與學生握一握手,撫摸學生的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對他的期待。所以這節課學生學生一直保持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

在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説話、交流的機會,如:模仿狼的聲音説一説狼在想些什麼?小羊會怎樣救自己?誰給他續編的故事提一提建議?你覺得他讀得怎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和交際的能力。

我認為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1、教學中,教師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還不夠,比如:“找碴兒”一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找碴兒”。

2、續編故事應在熟讀課文之後,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續編好故事有些不恰當。

3、故事的寓意挖掘不夠深,如果讓學生結合實際説一説,學生感悟會更深刻。

第4篇

?彼得與狼》是一部“聽音樂、講故事”的交響童話音樂作品,作者是俄國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這首作品創作於1936年,根據俄羅斯同名童話寫成。它透過樂器的演奏和朗誦描述了一個十分生動的童話故事作品。透過音樂的描繪和解説詞的輔助,不僅僅通俗易懂,而且能夠使孩子們從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時還了解到各種動物的不同性格特徵,以及各種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

?彼得與狼》是用交響音樂來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不同的樂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及課件,我讓學生先看樂器圖片,然後聽樂器的聲音,再自己總結出每種樂器所扮演的主角,讓學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與音樂的關係,比如:彼得----絃樂四重奏-----勇敢堅定;小鳥----長笛----靈活輕巧等,這一環節設計一改過去"聽故事--複述故事"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結合美術學科(樂器的圖片、主角的.形象),讓學生在各種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種主角的主題音樂,循序漸進地掌握作品的主題和作品所表現的資料,為學生後面的表演做了鋪墊。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開發了學生的表演和創造潛能,使學生開心快樂地獲得審美愉悦體驗,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簡單和愉悦。

第5篇

從文言知識着眼,蒲松齡的《狼》,無疑是集聚詞類活用、句讀、一詞多義的典範之作。然而,就文章內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強,“狼”與“屠户”的爭鬥正切合着學生的閲讀趣味,能喚醒學生強烈的閲讀熱情,這對於改善素來“低温”的語文課堂大有裨益;另外,從寓言的寓意把握為切入口加強當代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學生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勇氣與智謀)也是以《狼》為文本的教學能生髮的課程內容。但是,文本價值的相對廣泛性與課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試圖突破文道分離抑或重此輕彼的現狀,謀求一種“魚與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學的理想。現狀的客觀存在決定這是一條荊棘小徑,在艱難跋涉中,亦有幾點收穫,主要如下:

一、學生聽課情況而言,由於我所帶的七年級(3)、(4)基礎不一樣,所以學生的聽課情況也不一樣。文言文的學習中,文言詞彙的積累是不能規避的一項語文知識的學習。在授課中,我在學生初讀文本時,根據學生的朗讀實際,並在隨後的重點字詞的朗讀及句讀的`掌握中,都是認真聽,瞭解學生錯讀、誤讀的字詞,讀完後立即更正,這一方面,兩個班相差不大。在文言翻譯理解方面,三班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濃,學生在此環節的表現中都很出色,因為文章故事性很強,他們可以通過狼的本性“狡猾”、“狡詐”以及初讀文章後對文章的理解等來推斷文章的所表達的意思、主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表現很活躍,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四班,由於他們基礎稍差,主動學習的能力薄弱,基本上靠老師講解為主,不過,四班的孩子有一點很值得誇獎,那就是隻要老師強調過的,叫他們記的東西,他們都很認真的聽老師的話,總之,這篇課文,在“文”即文本理解這一方面兩個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對我自己而言也有收穫, 在流程設計中,我力求走出學習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紹---字詞正音----字詞解釋、重點句子落實-----文章解讀------內涵思想),首先,我把本文分成了幾個畫面,通過圖片的形式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你是如何根據狗的狀態判斷這一幅畫在前一幅畫之後?學生的回答是:一隻狼像狗一樣坐着,一隻狼走開了。我便會緊接着追問:像狗一樣坐着,用簡潔的文言來説是什麼?學生答:犬坐。於是我趁勢説: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樣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於前,是不應該讀作“其一犬?坐於前”的,應該是“其一?犬坐於前(和學生一起回答)”當然,雖然設計這一環節是為學生理解文意服務的,但這並不代表本課的文言詞彙的學習到此就告終。總之,“教學設計要服務於學生”、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堂課於我的最大收穫。

三、初次真正的嘗試“文”與“道”的結合。我主要是以“道”為主線,從“狼”的形象的品讀,到屠户戰勝狼的原因探討,到寓意的理解,最後歸結於現實生活中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該具備的鬥爭智慧。在“道”的層層深入下,旁顧到“文”的積累,我認為,()對於故事性強、語言相對淺顯的文言文而言,這未嘗不是一條可取的解決“文道結合”的嘗試之路。

然而,“文道結合”誠然是一條文言文教學的理想之路,初次嘗試,也在清晰地告訴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絕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夠在“文”與“言” 中左右逢源,這對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驗。教師如何在生成的教學資源中游刃有餘、調配有度決定了課堂的生澀與成熟。在這一方面,這一節課還有諸多遺憾之處。

第6篇

?彼得與狼》這節課故事情節簡單,樂曲篇幅長,針對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一條“看——找——聽——演”相結合的教學思路,意在調動學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他們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欣賞氛圍,讓他們愉悦的接受交響音樂。

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認識樂器,然後欣賞幾個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區分音樂明朗與暗淡。這一環節通過"器樂演奏會"這一形式營造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複習了舊知識,學習了新知識。

找:請同學們根據主人們的不同性格特徵和形象,找一找樂器演奏的音樂分別代表誰?這一環節,運用新穎適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遊戲"找一找",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為各樂器找到了它們所代表的各角色,在遊戲中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積極性,在愉悦中掌握知識。

聽:在這裏要聽故事情節,學生從音樂本身入手,初步聆聽。同時要抓住細節、以小見大。如抓住貓在爬樹的時候,單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貓遇到危險爬樹的過程描繪的.惟妙惟肖。讓學生理解在音樂表現時的各種手段,鼓勵學生在以後的欣賞中,積極發現其中的表現因素。

本節課整體效果還可以,只是作品太長,我採用了分開欣賞的方法,不知對作品的完整性會不會有所破壞?

第7篇

?狼和小羊》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文章內容淺顯,受學生喜歡。這篇文章通過描寫狼故意找碴兒想吃羊,雖然藉口一再不成立,但還是強詞奪理,要將小羊吃掉。文章借這一個童話故事,揭示“兇惡的人想幹壞事總是能找到藉口的”這樣一個道理。在上這節課時,我正為班裏學生在上一單元的考試情況而煩惱。孩子們在上單元的檢測中,表現出來對自然段中的句子如何數掌握得還不是太理想。於是,結合這節課,我開始了研究。

傳統以來,我們教給孩子數句子數都是讓孩子以句號等表示一句話完結的符號為參考。雖然也強調過,但是孩子們卻依然有錯時,特別是碰到一些少用的標點,更是容易拿不定主意。課本就是最好的短文,既然我們班學生已經反映了情況,那麼我就將這個練習放在了平日的教學中。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我都會讓孩子數一數,這個自然段有多少句話,交用數字標出來,然後請學生上到展台,將自己的答案展示出來。全班一起對照,發現問題,然後解決。經過了幾個固定模式的訓練,學生對如何數句子已經較為清楚,這時,我又順勢佈置,讓孩子們每課預習時,將自然段的句子標註出來。教學就收到了讓我滿意的效果的。

此外,因為《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是靠這個外殼來藴含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領會寓意就越明確。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特別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的學習寓言的重要方法,於是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待講,以讀促學去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引導學生展開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小羊的話用尖細柔和的語氣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地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談化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了學生“我要讀”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獨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間。本課課文不長,可讀性很強,但含義深刻,寓意多元,對低年級學生來説,要真正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刻意引導學生往確切把握寓意上鑽,特別沒有搞出一個標準的説法讓學生讀背,重要的是在於充分展開學習討論的過程,讓學生説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學習和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同時,也受到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教育,我認為這樣對孩子的幫助也許更大。

第8篇

試教過好幾次,每次試教後都改了教案,以儘量讓其簡練通暢,能在35分鐘之內呈現並收到較好效果。所幸,比較通暢地上完了,沒有拖堂。

準備教案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套教案。一套就是這次上課所使用的,以分析狼作為重點,另一套則是重點分析東郭先生來理清故事及其所呈現的道理。因為覺得後一套我比較難駕馭,似乎處理起來要更復雜些,我自己都覺得很繁瑣,而前一套設計我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處理起來也更簡單些,我從試教起,就選了後一套設計。

上下來覺得課堂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積極性蠻高,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一些含有“狼”字的成語,通過學習課文,對狼的兇殘、狡猾、卑鄙、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都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積累了這些可以湧來形容狼的詞語。在練習説話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發揮,語言表達得到了訓練。在對狼的語言分析中,學生對如何進行生動的語言描寫有了一些體悟,並注意到語言描寫的提示語,這對孩子的作文應該是有好處的。通過學習,孩子還明白並記住了一個道理:“絕不能可憐像狼一樣的惡人,對他們講仁慈。”

當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提醒他們注意提示語的變化的時候,教師應該把狼在説這句話的外部環境串起來説説,比如,獵人快追上這隻狼了,狼慌慌張張地説——然後讓孩子把狼説的話讀出來,獵人越來越近了,狼很着急,説—— 獵人走了,聽不到馬蹄聲了,狼在口袋裏説——東郭先生把狼放了出來,狼伸伸腰,舔舔嘴,説——……此外,這節課可以説成功地把孩子帶進了故事,但是,卻還沒有出得來。孩子還過多地沉在故事中,沒有跳出故事來看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欣賞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精妙手法。學文和寫作指導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

我還注意到這節課的練習都是口頭練習,沒有筆頭練習,沒有很好地手腦結合,訓練時也主要以想象説話為主,缺少對語文知識點的落實。而這一切,就差那麼一點點,只要老師有這個清楚的意識,稍微提一提就可以了,而我沒有清楚地意識和這樣的'打算,所以就差那麼一點點。

上完了這節課後,我還是沒有完全放棄另一套設計。因為這個故事,如果從東郭先生的角度去分析的話,其實也蠻有意思的,再加上它本身很經典,小孩子也喜歡這個故事,所以課後,在一次晚管的時候,我提醒我的同學説,我們上課的時候主要是從狼的形象這方面來分析課文的,其實如果我們從東郭先生來分析課文的話,我們對這個故事還會有很多新的認識。於是我們開始來從東郭先生分析課文。首先,看東郭先生出場的簡筆畫:毛驢,一大袋子書,走在路上——讀書人,而且是飽學之士。然後抓東郭先生的糊塗,學生一共找出了5 處見出東郭先生糊塗的地方,他們很興奮,很投入,這結果大大超出我的期望。我突然靈光了,知道了如果從東郭先生入手來分析課文應該怎麼去上了。而且我隱約感覺到如果這樣去上的話,也許課堂會放得更開,學生的主體性能得到更好的體現,更能符合自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我希望再上的時候能嘗試第二套教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