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譯文6篇 "醉翁亭:酣暢生活之筆"

來源:巧巧簡歷站 4.3K

《醉翁亭記》是唐代文學巨匠歐陽修的隨筆,描寫了他和好友在醉翁亭暢談人生、遊覽山水的故事,其中藴含了許多深奧的哲理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本文為《醉翁亭記》的譯文,為讀者帶來一場文學之旅。

《醉翁亭記》譯文6篇

第1篇

?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裏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一提起《醉翁亭記》我們首先會想起裏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這裏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歐陽修。歐陽修寫此只有39歲,一個不到40的人,怎麼就以老翁自許了呢?對於這一點作者有兩句自白可釋我們疑團:他説:"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也就是説他年屆四十,身強體壯並未衰老的感覺,不過是起個綽號開個玩笑罷了,是否是真的開個玩笑呢?讀文知意。

放錄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箏曲要求同學們隨錄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畫面,思考每段所寫的內容是什麼?

總結:歐陽修的文筆清新流暢,文辭委婉,雍容自如,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齊讀之後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裏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閲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裏,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説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悦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慮)

總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作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這種帶有"民胞物與"情調的寬廣襟懷正是宋人"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理想的一種執著追求。但是這美好的人生境界畢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閃現,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憂患從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現的則是那種力不從心,年邁無力的感覺,這也正是他39歲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滿憂患的社會迫使作者在閒適生活中尋覓愉悦之境,而他所覓得的愉悦之境又難以擺脱整個社會憂患陰影的籠罩,故意做出來的平靜畢竟掩飾不住政治失意所帶來的淒涼心情,在沖淡纖禾農,疏野超詣的外在形式下,帶有深深孤寂和悽苦、秀美的山水之間悄然流動的是一股若隱若現的憂鬱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回顧全文,總結歐陽修的這篇《醉翁亭記》可謂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面對艱難的國運,歐陽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觀的成績,而且還以精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文筆,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寶貴的文化遺產,真可令人讚歎。

《醉翁亭記》譯文6篇

第2篇

1、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敍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慼嗟歎,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鬱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②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③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禽鳥樂——→眾人樂——→太守樂(“醉能同其樂”)(四)

第3篇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並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教師:大家能不能從描寫、記敍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

(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後太守醉歸)

大家剛才議論的第二種説法的每一層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樂”字呢?

(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於山間朝暮四時——醉於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敍議結合順序)

教師:我還從影視拍攝的角度賞析了課文,現在也讓你們欣賞一下。

一個大遠景鏡頭———組空鏡關——一個長鏡關——一個全景鏡頭

教師:請你各自選出以一種説法,並根據它來協助自己背誦課文,用時6—10分鐘。(學生背誦)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內部層次。把它們清理出來,指導背誦就更有依據。我先説第一段,你們分組介紹第二、三、四段。

(四、太守歸—遊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教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線條再背誦課文,用時8分鐘。

教師:下面再佈置一個探索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做:結合課後練習一以及我們對課文一、三兩段的分析,談談文中的照應。

課中設計了那麼多的興奮點: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反覆地梳理課文的脈絡。

眾多的興奮點之中有着一事實上的邏輯聯繫:從“亭”到“樂”到“醉”到“醉翁之樂”,重點突出而又能讓學生理解透徹。

嚴密的邏輯性中又點綴有趣味性:教師空插進來的“大遠景”“特寫”、“空鏡頭”、“長鏡頭”、“全景鏡頭”、“蒙太奇”無疑地會使每個孩子全神貫注。

邏輯性再現了教師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現了教師的豐富知識,然而這節課中還突現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優良技藝——科學性。豐富的立體的多側面的分層次的理解訓練,在理解訓練中完成了背誦任務,都生動地表明瞭這一點。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豐富的內藴一樣,除開“教學”這個表象,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能給我們不少的啟迪,這其中的“隱含信息”,就留給大家咀嚼吧。

第4篇

國中語文教材中的《醉翁亭記》,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的一篇傑作。在這篇遊記中,作者以“樂”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來選材佈局。“樂”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始終。

然而,“樂”這條線索到底指的是什麼?一般人認為是“山水之樂”。然筆者以為“山水之樂”只是“樂”的字面意思。實質上,“樂”字還藴含着許多深遠的言外之意。這就是“官民同樂”、“豐年之樂”和“苦澀之樂”。拙見如下,敬請同仁斧正。

“官民同樂”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文中出現了眾多的歡樂黎民的形象,又寫了與黎民同樂的“太守宴樂”、“眾賓之歡”、“太守之醉”,而且忘乎所以,毫無忌諱。這正是“官民同樂”的具體寫照。

從文眾多的歡樂黎民形象不難看出,這一方黎民過着平安的生活。試想,如果滁洲人窮困潦倒,顛沛流離,還會有興致來遊山玩水嗎?即使有,還能“往來而不絕”麼?而為官者也無心玩賞了,除非他是個不顧百姓死活的昏官。所以“官民同樂”的敍寫中藴含着“豐年之樂”的思想。

本文是北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洲太守時寫的。因此作者心靈上的創傷在作品中不可能沒有反映。這可以從給亭命名的用意方面察覺出來。“醉翁亭”的命名突出“醉翁”,這裏,既有滿紙的歡樂,更有“醉翁”的內心的深沉,於是出現了矛盾的精神狀態。據年譜記載,“慶曆六年丙戌,公(歐陽修)年四十,自號醉翁”,可見,作者當時與翁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而文中卻説是“年又最高”的老翁,他“飲少輒醉”,卻偏偏愛酒,甘願“頹然乎其中”。也正如作者自己説的:“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但愛亭下水,來從亂石間……所以屢攜酒,遠步就潺溪……山花縱能笑,不解與我言。”(《題滁洲醉翁亭》)可見,作者是在“山水之樂”中寄寓着內心的愁苦和委屈,用“醉酒”來忘卻自己的一切,“樂”字裏面還藴含着“苦澀”的味兒。“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深意就在於此吧。

可見,本文線索——“樂”中除了有“山水之樂”外,還有“官民同樂”、“豐安之樂”,更有“苦澀之樂”。課文除對“山水之樂”作了具體敍寫和點明之外,把其餘之樂都有深藏在字裏行間、委婉含蓄,讓人回味深思。

第5篇

三.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六一居士(歐陽修的號)的由來:歐陽修自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壺,再加醉翁一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曆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為其辯解而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説“年又最高”“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

1.林壑尤美 ( )2.名之者誰?( )3.翼然臨於泉上者( )

4、飲少輒醉(   )5. 在乎山水之間也。(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負者歌於途(  )8.傴僂提攜(  )( )9. 觥籌交錯(  )10.頹然乎其間者( )

1.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字,讀起來語氣不盡相同。

(1)陳述 (2)肯定 (3)感歎(用於直抒胸臆)。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2.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説,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句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悦耳動聽。

第一部分(1)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來(琅琊山間、釀泉邊上)

第一部分:介紹景點——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來

1.分兩層:第一層寫地理位置:環滁皆山→西南諸峯→琅琊→釀泉→醉翁亭;

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醉翁→“醉翁之意”(題眼,主線)。

2.分析第一層的寫景方式:自遠而近,從大環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景。

3.對照圖片將學生帶到美麗誘人的風景區去感受自然之美。

四時圖:橫向鋪排。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1、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2、百姓遊樂圖:“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

3、太守宴樂圖:臨溪而漁,釀泉為酒,山餚野蔌;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太守醉也——太守賓客,和諧相處。

1、 先朗讀(勾劃出山間夕照的起止句),後分析,再背誦。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太守之“醉”:醉於山水之樂,醉於宴酣之樂,醉於與民同樂。

?秋聲賦》: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葱籠而可悦。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歎息。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 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 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之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與“宴酣之樂”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頹然乎其間者”形象地描繪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澆愁的樣子。

c.“至於”一詞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寫欣賞美景之樂轉而寫眾人遊宴之樂。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與民同樂圖,同時也曲折地寫了太守治滁的政績。

3.第二段緊扣一個“樂”字來寫,用_____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用遊人之樂襯托____之樂,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句中表達的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a.“滁人遊”的歡悦情景側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寫“滁人遊”,襯托了“太守醉”。

b.“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髮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d.“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意為:太守説的誰?就是廬陵歐陽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至於負者歌子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3.兩段文字均選自《醉翁亭記》,該文將寫景、敍事、抒情熔為一爐,有一句話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後成為千古名句,這句話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寫______之景,再寫_______之景,最後收筆,引出人之樂亦無窮也。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話,從原文中找出4個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語,依次寫在下面的橫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頹然乎其間者”形象地描繪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澆愁的樣子。

b.“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於”一詞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寫欣賞美景之樂轉而寫眾人遊宴之樂。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與民同樂圖,同時也曲折顯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績。

7.聯繫全文,可從以上語段中看出作者表達的是一種( )

(一)1.c。a項是《陋室銘》中的選句,這裏“之’起到提賓標誌的作用,是賓語前置;b項是《陳涉世家》中的選句,這裏“之”是動詞,“到,往”的意思;d項是《桃花源記》中的選句,這裏“之”是代詞。c項是《愚公移山》中的選句,這裏“之”是助詞,“的”的意思,與例句“宴酣之樂”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雖被貶謫,但並未消沉不振,而是曠達樂觀,與民同樂。b項理解錯誤。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排遣內心鬱悶;但壯志未酬,不禁發出遊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慨歎。

5.a、b、c。d項句意翻譯有誤。這句話的意思應為:“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呀。”這裏的“謂”不是“説”的意思,而是“叫做,稱為”的意思,可譯成“是”。

1.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者

2.譯:容顏蒼老,頭髮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賓客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這是文言文中的一個判斷句式,“者……也”是這一句式的標誌之一。

第6篇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文中對偶句的特點及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以“樂”為線索貫穿全篇的結構特點。

2、 ⑴ 作者及作品介紹: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學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幾位?)

⑵作背景簡介:作者當時被貶,遭到打擊,心情依然樂觀。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名字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⑶ 總結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⑶ 前後照應:本段最後一句與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應?(學生討論回答)

⑵ 前後照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與“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相照應。

2、中心歸納:本文以“樂”字為線索,表達了作者歲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回答)

⑵ 作者身處逆境,心情依然樂觀的處世態度對你有什麼啟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