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5W

教案在起草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注意與時俱進,在寫教案的時候,如果過於馬虎,教學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矛盾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矛盾教案6篇

矛盾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藉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

教學準備:

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同學們,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單的幾個字就濃縮了深刻的道理。其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個成語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説幾個以自開頭的成語嗎?(幻燈片)

1、同學們,大家説了這麼多“自”字開頭的成語,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成語。

(幻燈片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願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成語接龍。

★成千上萬—萬馬奔騰—騰雲駕霧—霧裏看花—花言巧語—語重心長—長年累月

★一馬當先—先見之明—明知故問—問心無愧—愧不敢當—當機立斷—斷章取義—義無反顧—顧慮重重—重見天日—日新月異—異想天開—開門見山—山窮水盡—盡心竭力—力爭上游—遊山玩水&b&b

4、簡介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也有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但這些在成語中都佔絕對少數。

5、同學們,今天老師在檢查作業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告訴我説:“老師,我的作業全做完了,只剩下兩道數學題沒有做。” (生疑惑)

師:怎麼啦?

(師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氣真好,是個佈滿陰雲的晴天。 (生笑)

師:又出問題啦? 這也是矛盾的? 板書“矛”“盾” “矛”是什麼東西?(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盾:又是什麼東西?(古代打仗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 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不是兩種東西了,它就產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師剛才説的那些句子,實際上,現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還很多。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例子,誰來説一説? (學生交流)

師:自相矛盾的事例還很多,知道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誰嗎?

簡介韓非子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出自《韓非子•難一》,今天,我們就來尋根——學習“自相矛盾”這個成語。 板書課題:自相矛盾

二、初讀《自相矛盾》,瞭解課文內容。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讀後同桌説一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楚國 賣 矛 盾 戳穿 誇口 鋭利 堅固 張口結舌

2、誰能説一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人,他先誇他的盾好,什麼也戳不破;又誇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三、抓住“誇口”理解課文內容

師:在文中,用了“誇口”這個詞,來説那個賣矛又買盾的人,“誇口”是什麼意思? 請同學們看看,誇字的上面是個什麼字?(大)。誇口就是説大話。 誇口就是説大話,文中的楚國人,説了什麼大話呢? 出示: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讀句子,要讀出“大”的感覺。)(自讀、指名讀、齊讀)

現在,我們把句子變一變,加上一組關聯詞説一説。 (我的盾堅固得很,無論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

現在我們再來把句子變一變,改用第三人稱轉述來説一説。

(他説,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

師:能不能再變一下,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説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鋭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 也用上面的方式變一變,説一説。

四、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1、説大話好不好?

2、(遮住誇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個什麼字?虧可以組成什麼詞?(吃虧、虧損、盈虧)

3、説了大話就要吃虧,楚國人説了大話,他就要吃虧了,他吃了什麼虧? (當有個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會怎樣時,他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板書:張口結舌)

4、張口結舌什麼意思?(由於理屈、緊張或害怕而説不出話來。)

5、我們把問的人的問題畫出來,並試着回答他的問題。 如果試的話,會有什麼結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説明他的盾( ),這跟他説的“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這説明矛不( ),這根他説的“我的矛鋭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 也就是説,他説的兩句話不能同時成立,要麼前一句不對,要麼後一句不對。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自相矛盾這個成語來比喻——

生:一個人説話或做事前後牴觸。

師:是呀,你們看,本來矛和盾都是兩種兵器的名稱,為什麼現在卻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後牴觸呢?正是來源於故事中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説話前後不一致哪。

6、通過學習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説話、做事不能相互牴觸,要前後一致。(説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

師:讓我們捧起書,再次走近這個給後人無數啟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吧。

五、代寫反思?提升認識

那楚國人回到家後,想到今天發生的事,覺得很丟臉,決定寫一篇反思日記。他會怎樣寫呢?我們來幫他寫一寫。(給學生十分鐘時間寫反思?然後起來交流。)

六、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則成語就出自於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裏。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對比讀現代文。

4、看着原文複述課文。

矛盾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瞭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括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括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麼是寓言?(生説,如説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後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誇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説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他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説話、辦事必需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説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矛盾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韓非子·難一》講述了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在誇耀自己的`盾和矛時,理由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説。這一故事告誡人們,説話做事要前後相應,不要自相矛盾。課文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敍述了主要事件:一個楚國人在賣盾和矛時,一邊誇耀自己的盾堅不可破,一邊又誇耀自己的矛無堅不摧,有個圍觀的人問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擊自己的盾會怎麼樣?結果他無言以對,第二層是最後一句話點明瞭有此事件引發的議論,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教學目標:

1.能結合註釋並聯繫上下文對課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瞭解。

2.能説出“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學重點:

1、弄清成語故事中精闢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複述訓練。

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回顧課文。

1.師:今日,我們繼續學習一則文言文,齊讀課題。

師:回顧課文內容。誰能説一説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預設:本文主要講了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他誇矛又誇盾,結果在別人問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時,他説不出話來了。(2分鐘)

?評價:你介紹的有條有理,甚是詳細。】

預設:本文講的是一個楚國人説話前後不一樣,結果被人問得啞口無言的故事。

?你總結得很簡練】

師: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在朗讀古文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1: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此言不錯。不如請你來讀一讀罷。

?字正腔圓,聲音洪亮,當以掌聲表揚。】

生2:還要注意停頓和節奏。

師:不錯,你來讀一讀好嗎?

?不疾不徐,停頓恰好,真是個朗讀高手。】

師: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這則文言文吧!

二、交流展示(課件出示)

(1)方法指導

過渡語:反覆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文言文了,你還積累了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呢?

生1:藉助註釋

生2:藉助插圖

生3:使用工具書......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讀懂這則文言文。

(標紅: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師:請你來讀紅色的句子。(2人)這句話是何意?

(生答)同意他的説法嗎?

(標紅“譽”“堅”“莫”字)

師:如何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的呢?

?譽是...堅是...】

師:能説一説你是怎麼理解的嗎?

?楚人是個商人,賣東西的一般都會誇自己的東西好,所以我猜譽之曰的譽是誇的意思。】

?我知道堅原本就有堅固的意思,在這裏是説一定指的是盾很堅固。】

?莫能陷也就是不能刺破的意思,莫就是不能】

師:同學們能用多種方法來學習,真是了不起。

師:楚人在誇讚他的盾,應該怎樣讀他説的話呢?

(出示: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評價語:

?這位賣盾的老闆,可否再大點聲呢!】

?嗯,此盾甚是堅固。】

?此盾天下無敵。】

?這真是一面好盾。】

大家一起讀。

?此盾堅固無比,天下第一,爾等真會鬻盾也。】

(2)演好這句話。

(瞭解它的意思。)同學們,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演一演當時場景呢?街市上人來人往,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楚人怎樣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8分鐘)【你的吆喝聲可真有穿透力】【我的心被你的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

三、合作探究

1.總結學法,自主學習“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同學們,我們剛才學習“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這一句時,先是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句意,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對它的理解。接着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把當時的場景演繹了出來。現在,我們能不能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這句

話呢?

請大家拿出學習單。完成以下任務(出示要求),開始吧。

a.自主學習b.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兩組)

師: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理解了這句話。學以致用,很了不起。誰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你的矛很鋒利無比】

?你的矛無堅不摧】

?你的矛鋭不可當】

?你的矛舉世無雙】

2.學習“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師:同學們,楚人誇盾堅不可摧,又誇矛無堅不摧。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買不買他的東西?預設:不買,因為他誇盾又誇矛,到底哪個厲害呢?

預設:不買,我怕他的矛不好,也怕他的盾不好。

師:你很不簡單,一下子就聽出來楚人話中的漏洞!圍觀的人羣裏有人幫你把這句話問了出來,讀--(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明知故問會怎麼問?假如這是一位小姑娘,她會説:“叔叔.....”假如這是一位小夥子,他會説:“兄弟....”假如這是一位老人,他會説:“小夥子....”

3.其人弗能應也。

(1)師:面對這樣的質問,楚人是什麼反應呢?看插圖,觀察一下他的表情,你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嗎?

(2)師:為什麼剛剛自信滿滿的楚人現在“弗能應也”呢?

預設:

生:他也覺得自己的話不合適。

生:他賣東西言過其實,過於誇大了。

生:如果刺得穿,説明矛鋒利,盾不堅固;如果刺不穿,説明矛不鋒利,盾堅固。不論出現那種情況,他的東西都不好賣了。

4.學習“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師:是啊,楚人説的這兩樣東西,怎麼可那同時存在呢?大家的觀點和作者一樣,讀“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這裏“不可同時而立”的是什麼?(板書:堅不可摧,無堅不摧)。(7分鐘)

四、拓展延伸

1.你有什麼要告誡這個楚人的呢?

生:我們説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

生:我們要三思而後行。

生:我們説話做事要前後一致,不能互相牴觸。

師:同學們告誡楚人的話也正是這個寓言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這篇文言文語言凝練,只用71個字就讓我們知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2.在生活中有沒有像這樣自相矛盾的事情呢?(5分鐘)

看來,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還真不少呢,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陷入尷尬的境地。接下來,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收穫,把這個故事再來讀一讀吧。

五、檢測反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來演一演這個故事嗎?可以自己來講,也可以小組合作(3分鐘)展示(2分鐘)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不僅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也看到了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精彩的演繹。同學們,古與今在這節課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精彩。這讓我想到課本上的一句話“思維的火花跨越時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在説話做事時,要前後一致三思而後行。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矛盾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吾、弗”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夫”,會寫“矛、盾”等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註釋,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理解寓言的內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5.説説“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並與同學交流生活中類似的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今天陽光明媚,可把我凍壞了。

(此時學生會説,老師你説錯了。)

老師哪裏説錯了呢?(前後表達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學們,我們生活中像這樣自相矛盾的事情還有很多,試着説一説。(引導學生説出更多例子。)

3.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處吧。

在開始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段視頻。(看《自相矛盾》的視頻)讓學生大概瞭解故事情節。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

着重指導:弗(fú)、夫(fú)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矛、盾、譽、吾”,並在黑板上示範。

(“矛”的筆畫是橫撇、點、橫鈎、豎鈎、撇。“盾”的部首是“廠”。“譽”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介紹相關資料,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説。)

矛: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金屬槍頭。

盾:古代打仗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

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體裁。(寓言)

3.指名朗讀課文。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楚國人,他先誇他的盾好,什麼東西也戳不破;又誇他的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4.分組朗讀課文。

註釋:

楚人:楚國人。鬻(yù):賣。譽:稱讚,這裏有“誇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鋒利。以:用。弗:不。應:回答。

5.教師範讀。

概括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穿透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鋒利,無論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文中楚國人如何賣矛和盾的呢?

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指名讀,讀出其誇讚自己東西的自豪感。)

2.他這般誇耀,路過的人都停下了腳步。路人們是要買他的矛或盾嗎?路人們都説了什麼話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這位楚國人是什麼表現?

(其人弗能應也)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4.體會“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牴觸,説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要前後一致。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班級交流討論: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説話不顧事實,把事實誇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訴我們: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這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矛和盾都賣不出去)

我們來想辦法幫幫他,幫他賣出這些東西。(引導學生為楚人想辦法,自由發言。)

3.説話不要前後矛盾,説話要有邏輯性。説話之前先思考這樣説是否合適。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盾arr;堅,物莫能陷

矛arr;利,物無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學反思

1.本課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讀通語句,根據註釋理解句意,反覆品讀,把握人物形象。

2.給學生表演和發言的機會,以學生為主體,激發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矛盾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成語故事,理解故事所表達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語故事。

活動準備:

矛和盾的圖片或實物模型。

活動過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圖片,引出話題。

1、教師提問:你們認識這兩樣東西嗎?它是什麼?是做什麼用的?

2、教師小結:這兩樣東西是古時候打仗用的武器。長長的,一頭有鋒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來刺殺敵人的。這個橢圓的鐵牌叫盾,它很堅固,是用來當住矛的。

二、遊戲《成語對對碰》,鞏固所學成語。

每兩個幼兒為一組選擇兩張圖片,組成一個成語。遊戲進行2-3次。

三、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兒邊看大圖書,邊猜故事情節。

2、告訴故事名稱,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3、通過探望與討論,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訴我們説話、做事前後一致,不能對立。

四、告訴幼兒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説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説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五、幼兒學説故事。

1、幼兒自由結伴,自由講述故事。

2、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學過的成語。

1、教師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2、個別幼兒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3、教師出示成語字卡,幼兒做動作。

4、在音樂伴隨下,幼兒自由發揮表演成語。

矛盾教案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生字,會書寫“蓑”,準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

2.通過註釋以及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感知詩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意境,滲透學習古詩。

3.感受、體驗詩歌中所表達的童樂、童趣,感悟詩人情懷。

教學過程

課前:欣賞一曲笛子獨奏——《小放牛》。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欣賞一曲笛子獨奏——《小放牛》。

上課:

一、啟: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學們剛才很陶醉的樣子,説説吧,這樣的曲子,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這悠揚的笛聲自然而然地就讓我們聯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畫面,我們學過一首寫牧童的詩,還記得嗎?指名背。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所見》

今天,我們也要學一首與牧童有關的詩。題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體顯

1.(出示)自己先讀讀吧,讀上兩至三遍,把它讀正確,讀通順。(讀詩一定要投入,就像你們現在這狀態,非常好。

2.指名誦讀:誰來單獨為大家讀讀

正音:這個“蓑”字,是平舌音,寫的時候要注意它是草字頭,有一種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書空一遍,可別漏了中間的一橫。(過渡:一絲不苟,字正腔圓,有板有眼)還要讀出節奏和味道來。師聲配合讀。

3.齊讀:好,我們一起來讀讀

過渡:詩就是這樣,讀出味道,讀出節奏。讀詩不僅要讀出味道,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感覺,讀出畫面。你讀後眼前有怎樣的畫面?指名説。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過渡: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遠景,現在就象拍電影一樣,讓我們把鏡頭慢慢拉近。你肯定會有新的收穫。靜靜默讀,一邊讀一邊想像畫面,看哪些字詞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鋪橫野六七裏

“鋪”(草長得很茂盛,像平鋪開一樣)

1.指名説,你找得很好,(板書“鋪”字)我們平時鋪什麼?

2.出示:草長橫野六七裏

草冒橫野六七裏

草鋪橫野六七裏

與“長、冒”比較,鋪感受到草的多和廣。再讀這一句學生説道六七裏:真的六七裏嗎?“六七裏”在這裏是虛指,就是説呀,這原野——非常廣闊,你讀讀。鋪得再廣闊些,再讀。

3.看着這樣的原野,你腦海中會出現哪些詞,指名説。出示:

鬱鬱葱葱青草繁茂綠茵遍野綠氈鋪地綠草如毯鋪青迭翠綠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機盎然綠草茸茸綠草如氈

( 草地彷彿一塊無暇的綠氈,在鋪展。

鬱鬱葱葱像碧綠的畫卷在鋪展再讀

4.在這麼廣闊的草地上,牧童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小結:對,牧童就是這樣,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樂。這廣闊的原野帶給了牧童多少的樂趣啊,一起讀讀這句

板書:自由!

過渡:一個“鋪”字激活了我們想象,再往下讀讀,讓我們再往下讀讀,我們還看到怎樣的畫面?

b 笛弄晚風三四聲

“弄”:(板書“弄”字)

1.組詞:詩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樣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這問題不急着回答。也許讀懂了這句詩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註釋,你讀懂這句了嗎?不成曲調,想怎麼吹就怎麼吹。這就是“短笛無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無腔信口吹”啊。

指導朗讀:笛聲高了,引讀笛弄晚風三四聲低了引讀

3.(聯繫生活)我們班很多孩子也在學樂器!那你們學樂器能不能説“弄”?(時間、地點、目的、心情)根據學生所説的,給予迴應:你説的是地點不同

哦,你是為了形成一樣技能,目的不一樣啊心態也不一樣呢

4.我聽出來了,他的弄笛比我們多了幾分輕鬆,幾分自由,少了幾分壓力,幾分緊張。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這就是““笛弄”啊。

板書:自在!再讀“笛弄晚風三四聲”

過渡:看到牧童在晚風中怎樣吹笛子了嗎?請你把看到的寫下來。

5.寫話

你可以寫第一句,也可以寫第二句,能幹的同學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寫下來。要做到下筆如有神。

6.交流。回讀第一二句。

7.拓展:

剛才,你們這麼一想象啊,牧童彷彿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示畫面),他也出現在其他詩人的詩句裏:(師讀)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裏,一笛一蓑衣。

你也讀讀,(生讀……)見到牧童了嗎?他正幹嗎呢?

是呀,牧童騎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遊蕩在青山青草裏。這樣的生活不是神仙,勝似神仙哪,我們一起讀: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裏,一笛一蓑衣。

帶着對這兩幅畫的美好印象,讓我們再讀呂巖的這兩句詩,讀出牧童的悠閒與自在:(齊讀兩句: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過渡:你還看到了什麼畫面?哪個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1.請你看看插圖,你彷彿又看到了怎樣的話面?指名説。再讀詩句: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麼卧的?

他就是這樣,隨心所欲地,想怎麼卧就怎麼卧,多自在啊,誰讀讀這句?透過插圖和這個卧字,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板書:悠閒

這麼自在的感覺,我們一起在讀中享受

3.有詩人直接寫出了他的悠閒和自在。:引入,師讀: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你),無是亦無非。(生交流)自己讀一讀(……)什麼意思?你讀明白了嗎?誰能像你這樣,過着無是無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爾,引讀: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爾,引讀: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5.(音樂起)來,讓我們連起來讀整首詩,再次體會牧童的這份悠閒與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間

1.通過剛才的學,詩人筆下的牧童彷彿就在我們面前閃現。呂巖為什麼會寫這樣的牧童呢?讓我們看一下呂巖的資料

呂巖:字洞賓,唐代末年進士,當過兩次縣令。正遇到農民起義,兵荒馬亂的,帶領家人逃跑,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傳説到山中學道,不知所終。

2.這回你知道他為什麼寫牧童了麼?——呂巖渴望過上這樣休閒自在的生活。

3.總結:其實,嚮往這樣的生活的又何止呂巖一人呢?

剛才我們在學習《牧童>詩的過程中,讀到了棲蟾的幾句詩,連起來其實就是一首完整的詩,題目也叫《牧童》。(出示)讓我們一起連起來讀讀——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回讀生齊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清]

4.這些詩都是寫牧童的。

有位專家他專門做過一個統計,在古人的詩作中以牧童為主題的詩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現過二十多次。

詩人想表達的都是對鄉村牧童生活的嚮往啊。而這二十多首寫牧童的詩,都是表達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的嚮往和追求。像這樣寫牧童的詩,它不僅僅是一個個方塊的文字,也不僅僅是文學作品,它更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板書:文化

5.如果你以後再聽到短笛聲,——你可能會想起一個人——(生:呂巖);你可能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生背誦《牧童》,再齊背誦。)

師:從此,你對牧童不再陌生,儘管你們相隔千年。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寫牧童的詩還會延續,寫牧童的歌不會間斷。

6.作業菜單:選做

(1)課外收集以牧童為主題的詩,與同學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3)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寫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讚賞、喜愛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意思,想象詩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體會詩中情感,有感情地誦讀。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古詩中所表達的童樂、童趣,受到美的薰陶。

設計理念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心靈對話的過程,古詩教學也是如此。要結合古詩凝練含蓄、意在言外、言約而旨豐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古詩的方法,引領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改變古詩逐詩逐詞逐句的教學方法。注重詩中句與句間的整合,同體詩與詩內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嘗試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過程中領略古詩的情感和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對這首詩歌的教學,我覺得:①首先要注意對詩歌整體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導學生在一次次“創境想象”、“涵詠誦讀”中,進入詩境,感受詩歌中的“兒童”形象——孩童無憂無慮、充滿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對兒童的讚賞、喜愛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後通過“品味精妙詩句”、“整合品讀”其他優秀的描寫童真童趣的詩歌,加深對詩歌的喜歡,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