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與地壇》有感7篇 在地壇感悟人生:讀《我與地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18K

《我與地壇》是一篇關於地壇祭祀活動的文化隨筆,作者魯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和感悟。文章中雖然只是一些小事,但細膩的描寫卻讓讀者深入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和美好,經典之作你值得一讀。

讀《我與地壇》有感7篇 在地壇感悟人生:讀《我與地壇》

第1篇

2010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邁進了天堂。人世間少了一位職業的生病者,天堂中多了一位靈魂的書寫者。在痛悼這位當代中國令人敬佩的作家後,我翻開了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發表於1991年,著名作家韓少功對此文給予瞭如此的評價:“這篇文章的發表,對當年的文壇來説,即便沒有其他作品,那一年的文壇也是一 個豐年。”這篇帶有自傳色彩的散文,用寧和自然、樸實厚重的語言,真實地展現了史鐵生從極端的失落、絕望到省悟、參透人生和死亡,並且為之達觀、樂觀,從 而樹立不斷搏擊奮進的真情實感和心路歷程。

命運之神給史鐵生設置了一個殘忍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健全健康的肢體,在他風華正茂人生的航船直掛雲帆時,又突然毀了他。1972年年僅21歲的史鐵 生因病雙腿癱瘓,1999年又染上了尿毒症,必須一星期三次去醫院做透析,同死神做殊死的搏鬥。他短短六十年的人生有三十九年是在輪椅上度過的。這種巨大 的反差對誰都是極端殘忍的。説他沒有絕望過,那是謊言。在《我與地壇》中他寫道:“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準備好了。”他總是到地壇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痛苦失落,一連幾小時呆坐在輪椅上想關於死亡的事,甚至有不想人世的念 頭。但他最後終於想通了,看破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的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於是,他坦然了,從容了,也安心了。從人性的普遍意義上説, 史鐵生對死亡的思考既解脱了他自己,也解脱了很多和他一樣有着悲慘命運,甚至是肢體健全者的人。這樣的思考不僅有特殊性更有普遍性,所以會令人感動和折 服,也願意接受。

參透了死亡,並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需要支撐,一個殘疾者跋涉在人生道上比常人更需要有力的支撐。母親、大自然、在地壇中出沒的草根就 是史鐵生堅強心志的力量之源。對於母親史鐵生始終抱有歉疚。“當我不在家裏的那些漫長的時間裏,她總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 低限度的祈求。”“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最終他意識到了,“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憑着“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太真實了”的信念,他用紙和筆在報刊上撞開了一條路,確立了他在文壇上地位,也告慰了九泉之下母親。地壇中的四季在史 鐵生的眼中充滿了詩意。他以樂器、聲響、景物、心緒、藝術形式一一來對應四季,那優美且又風采各異的四季自然之美,使他發出了“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 己的命運”,這樣的感慨。由此,也更強化了他對生的渴望。還有那些常在地壇出沒的草根,熱愛唱歌的小夥;逍遙飲酒的老頭;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總是與成功 失之交臂的長跑家,以及從中年到老年十五年來總是相攀散步的一對夫婦。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曠達,對人生的淡定,都在史鐵生的心靈中投射出光芒,也 給了他與命運磨難笑對的力量。

史鐵生對人生、命運思索得睿智、深邃,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洞察得透徹明瞭。“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成為美德?要是沒有了殘 疾,健全會否因為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史鐵生在一個新的高度完成了對命運的俯視,他的人生觀、命運觀,直至生死觀也昇華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

讀《我與地壇》,我看到了一個肢體的殘疾者;精神的健全者;靈魂的完美者。我敬畏這樣的靈魂,也讓我對人生、對命運萌生出感恩和淡定。命運是無法掌控和預計的,我們所能改變和演繹的就是一個過程。如何使人生的過程精彩,笑對命運的磨難,這才是最重要的。

讀《我與地壇》有感7篇 在地壇感悟人生:讀《我與地壇》 第2張

第2篇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寫作文筆平淡,哀婉,富含哲理,發人深醒。

我在讀到第一、二節的時候,為作者和他的母親所感動。看到作者的莫大悔恨與痛苦,領悟到平凡的文字中所飽含的深情。我被崇高而偉大的母親、母愛所折服,同時也不禁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彷彿許多相似的情節盪漾在腦海裏,同樣刻骨銘心地悔恨浮起在心中,彷彿作者心中的每一點波痕都能夠與我產生共鳴,好像作者的每一點細微的思索都曾在自己的腦海中閃現過,平凡而樸實的文字 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圖畫、一幕幕情節。

在第三、四、五這三節裏,作者統籌了十五年的光陰與時間,彷彿十五年這漫長、寂寞、充滿了痛苦與迷茫的時間只是一個片斷,在作者彷彿大徹大悟的平鋪直敍下,哀傷更見哀傷、消魂更顯消魂,十五年的寂寞的`思索與最終的大徹大悟一同融入我的思想,讓我悲痛、憂傷、為作者傷心。或許“我比作者更憤怒”,不是因為我沒有漫長的時間來悟透這哀傷的平凡的事,而是我無法用平靜的心去聽作者用平靜的心所講出的故事。我可能永遠無法注意到很多事,錯過了很多美麗的故事,只我因為沒有一顆平靜的心,或是沒有時間造就一顆平靜的心。總之,作者十五的時光造就的感悟是無法被我完整地理解的,它給我的如潮水一樣湧上全身的觸覺是我無法描摹、無法道得出的。

在第六、七節裏,作者叩問內心,對死與生作了艱難而又深遂地思考,作者想活,因為慾望,卻非要給他一個理由,作者想要寫作,卻非要給寫作一個理由,因為這理由,他又陷入苦悶與沒有出路的思考,思考的最終,他卻淡泊了這一切思考,決定隨欲而行。作者發現他一直想要擺脱的東西就是——想要給一切找個合理的理由,以便讓慾望實行“這思想本身,他終於知道他以往的思考,結果早就定下了,便是他的慾望。而其思索,只是為了讓慾望在一個合乎邏輯的、自己能夠認可的理由下得以實現的過程!即如此,何必陷入思考的循環,只需坦誠面對內心,面對自己的慾望便可,不需要在自己的內心前尋找掩飾物。

這篇文章的內涵非常深遂,我也只能盡我所能地去理解,但那埋藏的心底的餘藴,會在哪一天裏被我突然發現,現在,我只能盼望它早日發芽。

第3篇

等史鐵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後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絕望過、憤怒過,但最後依然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希望。

史鐵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説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着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因為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並不注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後天就一定差嗎?並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決定好了,你不能再改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變後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養耐性;你比別人少了許多許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麼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後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第4篇

史鐵生一定是一位堅強而開朗的作家,在《我與地壇》這本書中,我似乎真的在與他對話,傾聽他的思想。

?我與地壇》敍述了作家史鐵生在一座名叫地壇的廢棄古園中遇到的人與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搖着輪椅進入地壇時,史鐵生已經雙腿癱瘓了。他在這幽靜古園中,遇到了一對恩愛的夫婦、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愛喝酒的老者、一多可愛而又不幸的兄妹,他們給了史鐵生很多啟迪。史鐵生在地壇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親。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史鐵生在地壇裏回憶他的母親。史鐵生由於癱瘓而煩躁不安,他的母親擔心他出事,在史鐵生去地壇的時間裏,總是心神不寧坐卧難安。可惜的是,母親的愛史鐵生直到母親逝世才感悟,才後悔自己沒有關心過她。?讀了史鐵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我貪玩回家晚了,她總是會焦急地在門口張望;我做作業做的急了,她總是會在一旁耐心的'指點;我哪裏受傷了,她總是會擔心的問候……

這麼多小事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級時數方塊。那時我總是搞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是三個小方塊,老師卻説是四個,因為其中一個小方塊底下藏了一個,要不然那個小方塊怎麼擺在第二層呢?即使老師這樣細緻的講,我也聽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點頭。

回到家,我好多題目都不會做,練習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損了,皺皺巴巴的紙張正如我那擰在一塊的思維,怎麼也解不開。媽媽便在一旁指導,她搬出跟老師一樣的理論,但我理解不了。媽媽講了好幾遍,畫了一張又一張的草圖,她的頭上都滲出了細細密密的小汗珠,看來她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導我這個笨女兒了。

可是,媽媽就是媽媽,她永遠都是最好的嚮導。媽媽給我找來幾個小盒子,擺好對我説:“我們來做個遊戲好不好

我擺小盒子,你來數個數,然後再來做題。”這種遊戲一直伴隨了我好久,直到我數清了小方塊。

現在,當初的笨女孩長大了,聰明的媽媽卻蒼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兒那複雜的英語語法與方程了。但我不想學史鐵生,一直錯過那偉大的母愛,我會感恩於母親,感恩於這本書,是它使我明白了一個母親的心。?《我與地壇》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書,正如那母愛,細細品味才能讀懂,才能學會珍惜。

第5篇

雨在窗外淅淅瀝瀝地下着,天灰濛濛的,所有景物都在風雨裏靜默着,偶爾傳來一兩聲鳥鳴,更襯托出了這寧靜和平的下午,這樣的下午必定是屬於閲讀的。

不經意的一瞥,發現桌角靜靜地躺着一本書,深藍的封面,淡藍的字跡,沒有繁瑣的話語,只赫然入眼“我與地壇”。哦,它是史鐵生的著作。翻開書頁,我便一頭扎近書海中不能自拔。

隨着閲讀的深入,我對史鐵生也有了更深的瞭解。二十歲,正是人生中的花樣年華,卻突然截癱了,猶如五雷轟頂,所有的追求、所有的夢想剎那間灰飛煙滅。“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牆壁。”這是史鐵生當時的痛苦寫照,可以説,在史鐵生的天地中籠罩着昏暗,隨之而來的是無邊無際的痛苦之崖,只有一個接一個的噩夢!我不禁垂頭歎惜。

那個荒蕪冷落的身影——地壇,在這時,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史鐵生這個孤獨無助的靈魂。“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在史鐵生最頹廢的那段日子裏,是地壇,給了他希望,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今再回過頭來細細品味這句話,不禁心潮騰湧,思潮起伏……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史鐵生重獲生命的希望,燃起了生命之火,用紙筆在報刊上衝撞開一條路,在寫作領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朋友的幫助下去過茫茫大漠,去過遼闊草原,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可他的命運終究坎坷,老天爺又給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多次一隻腳跨進了鬼門關。“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我三進三出友誼醫院,我沒死,全靠了友誼。後兩次不是我想去勾結死神,而是死神對我有了興趣;我高燒到四十多度,朋友們把我抬到友誼醫院,內科説沒有護理截癱病人的經驗,柏大夫就去找來王主任,找來張護士長……”他,是堅強的,接二連三的`磨難都沒有使他屈服。他仍以他堅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艱難而又堅定地走下去,就像他艱難的一生!

讀到這裏,我已經對《我與地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接着往下讀,史鐵生以歡快的筆調回憶美好的童年,“但還是晚了,那個兒童專場已經開演半天了。下一場呢?下一場是成人場,最便宜的也得兩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發呆,真想把時鐘倒撥,真想把價目牌上的兩角改成五分……”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孩童時期的天性純真,我也為之動容,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珍惜生活吧,領略秋,領取冬,收穫四季,擁有世界吧!

合上書,望着窗外漫天的夕陽,我的心感到從未有過的暢快。

火燒雲染紅了半個天空!夕陽柔和地照射在我的臉上,暖融融的,長舒一口氣,那學習的煩惱、考試的壓力都已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心曠神怡、神清氣爽的感受和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史鐵生那曲折的一生都沒有擊垮他,何況我呢?要相信:“哪怕是夕陽也有它無限美好的景緻!”

第6篇

為什麼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為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麼在無法挽回後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第7篇

順境時笑迎春風,逆境時樂對風霜——讀《我與地壇》有感蘇禹彤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事例愈發的頻繁,每一件事例的背後都暴露出青少年心裏健康問題,以及他們對生命的不珍重和兒戲感。

前段時間,上海14歲女國中生跳樓事件令我感到痛心。這位女孩在遺書中寫到,父母要求她保持好成績,若無法達成,遇到的不是安慰、協助解決問題,反而是遭到父母的辱罵及毆打……其中有一句話令我震驚“人生一趟,遇到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我相信,生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是每一個人自己的,我尊重也她自己對生命的選擇,但我卻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她對生命的如此冷漠的態度。我曾讀過一本書,是史鐵生先生寫的《我與地壇》。1969年,史鐵生作為知青,到陝西省延安地區“插隊”,1972年因病致癱而回京。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卻忽然間“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下了《我與地壇》。我讀過許多文章,享受過許多作家細膩的筆觸,但卻從未讀過史鐵生那般的痛苦中尋求解脱的掙扎。我從未想過生命可以從字裏行間中體現地那麼具體,那麼痛,又那麼輕。痛苦中,輕盈彷彿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間。輕盈裏,卻藏滿了屬於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壓彎,重到靈魂都要破碎,重到親手將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為你而歡呼和嗟歎。命運卻彷彿對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的雙腿殘廢了,殘廢的也不單單是他的雙腿,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的羽翼。

在這段他與地壇“相濡以沫”的故事中,既有對自己靈魂的涅槃重生,又有關於他母親的苦難與偉大。他與地壇的相互陪伴也終究感化了自己“因為這園子我感恩於己的命運”。他在人生最低谷走向地壇,又在十五年與地壇的陪伴中體悟自己的人生。他也在一個下午忽得感悟到“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他彷彿知道他自己本身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襯托擁有幸福的人,可是命運又為何對他如此不公。自然,上帝為他下降苦難,他從這份苦難中悟到的,遠比苦難本身有價值罷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的肥力的沙漠。”

人生在這個世界,就必須得承受在這世界上的諸多差異帶來的。不同視角評判的痛苦也似乎是“上帝為你關上了一道門,必定要為你打開一扇窗。”差別只在於,你選擇停留在被關上門的痛苦,還是去探索窗外的新世界,換個角度看世界,自己何嘗又不是換了一個新世界。他説:“每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了。”學習、生活亦是如此。“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也如同物理中的相互作用力,找準方向與作用點,施力大小卻由你自己決定,而物體間力的作用卻是相互的,合力永遠為“0”,付出多少與收穫也必然成正比,沒有投入的專心也必定是一場自欺欺人的偽裝。“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向陽而死,向死而生。”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態度。就像《蘇菲的世界》蘇菲的感悟:“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在世上是多麼美好。”“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説,“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明白了。”除了他自己,我們誰也無法想象他是如何挺過來的,但我們知道他已經接受了現實,把死看成生命中必然的“節日”的達觀和釋然。生與死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兩者必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生在世,若是不知道死亡的事實又何來活着的美好與希望。以另一種方式活下來的肉體中,終也是比不過長久留存的信念罷了。倒不如,在知曉自己現在活着的事實後,珍惜眼前,不虛此行。“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鮮衣怒馬的少年終會褪去一身繁華淡然歸去,把握好當下,又何嘗不是最好的選擇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小小的我們在宇宙面前只會顯得更加渺小,那化為永恆的慾望又怎會臣服於寄託渺小的人間。也倒不如,趁着現在,趁着未來,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在褪去一身繁華時,總不顯得多幾分狼狽。“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説:‘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的離開也讓他心神恍惚,也是母親的離開讓他懂得了更多。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也讓他印象深刻。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既包含了他關於生與死的深刻思考,又在潤物細無聲處寫出對母親愈加濃厚的愛。他與地壇的相遇,鑄就了他平凡而偉大的命運,他與母親的離別,鑄就了他豐富而深刻的情懷。“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裏寬厚地微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