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閲讀感悟4篇 《神聖的地壇:我心靈的棲息之地》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3W

本文主要以作者讀完《我與地壇》一書後的感悟為主線,分享作者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思考。通過對地壇的描繪和人物塑造的解讀,作者深刻領悟到其中藴含的豐富哲理和人性的複雜性。通過此文,讀者將一起探索作者與地壇這一從思想到現實的寓言之間的心靈之旅。

《我與地壇》閲讀感悟4篇 《神聖的地壇:我心靈的棲息之地》

第1篇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歎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説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枱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閲讀感悟4篇 《神聖的地壇:我心靈的棲息之地》 第2張

第2篇

散文記敍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我以往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我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為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着自我出生,又等到自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裏,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裏苦思冥想,自我為什麼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之後,作者又想通了關於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為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樣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我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十分痛苦。她明白把作者悶在家裏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裏想些什麼。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麼東西,又回到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我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並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後,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作者最終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後面的時間裏,作者又先先後後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裏,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説:“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寫呢。”因為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之後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第3篇

史鐵生在他年輕時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地壇也是不幸的公園,荒蕪得如一片野地,無人問津。

但是,史鐵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雖然他不停的想關於死的事,但最終,地壇與母愛喚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與心靈中的死亡鬥爭後,他最終決定活下去。他在地壇裏思考人生,思考着母愛。“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人總歸要活着,上帝給予我們生的機會,就必須活下去,無論命運如何,都要珍視這份生的機會,好好譜寫人生。

面對人生的苦難,有的人選擇了積極面對,有的人卻選擇了消極的逃避。古希臘荷馬雖雙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亞德》和《奧特賽》;貝多芬雙耳失聰,但萊茵河畔仍飄響着《歡樂頌》荷蘭畫家梵高雖精神分裂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但是他筆下《向日葵》仍唱響生命的讚歌。歷經磨難雖是不幸,但是隻要能度過這道坎,不幸也就成為了人生的墊腳石,偉人們成功就是他們能將這坎坷作為人生財富,而更多的人卻倒在了困難面前。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愛他的母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史鐵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親是理解他,愛他的,自己心裏承受着更重的痛苦,也為他的兒子着想,也要安慰她,時間晚了,他也會帶着年邁的身體到地壇中來找我。

每個人的母親都是如此,都對我們給予了無限的愛,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為他們着想,母親叮囑我們好好學習卻當做耳旁風,告誡我們不做不該做的事卻不在意,當他知道我們成績退步,犯了錯誤後的自責卻從未被我們發現。從來都是母親為孩子卻沒有孩子為母親着想。

母愛是平凡的,是無私的,我們都馬上長大成人我們也應該多為父母着想。

人生路漫漫,有艱辛有汗水也有關愛,我們要譜寫自己的人生,體會這些關愛,積累磨練的財富,活出精彩。

第4篇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説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説,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歎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説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