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雪地裏的小畫家》教學設計7篇 創意湧現,探祕《雪地裏的小畫家》——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2W

本文介紹了一年級語文下冊《雪地裏的小畫家》的教學設計,包括閲讀理解、語言表達、書寫等多方面知識點的培養。通過學生體驗、探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年級語文下冊《雪地裏的小畫家》教學設計7篇 創意湧現,探祕《雪地裏的小畫家》——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第1篇

獲獎情況:承擔農村教師進名校指導教師任務,併為全體學習教師授課 市級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十七課。該課是一首極富童趣的兒童詩歌,同時也是一首融入了科譜知識的兒歌。課文以下雪天的雪地為背景,用生動的擬人手法及形像的比喻,生動活潑地講述了一羣小畫家在雪地裏畫畫的事。巧妙地利用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描述了它們的腳的形狀特徵。最後還運用了一個設問句來指出青蛙沒來參加“畫畫”的原因,從而向學生暗示出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

新課標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的設計以遊戲導入,抓住了一年級國小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一系列的識字環節,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然後小組合作,讓學生互相識字,然後小組合作,自己悟出識字方法,並交流識字方法。以此來提高課堂識字效率,並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本課的設計還注重讓學生在讀中悟情,逐句分析,從讀中體會小畫家們雪地作畫的喜悦,從而達到使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嚮往冬天的情感目標。

(1)、認識課文11個生字及“蟲、目”這兩個偏旁,會寫“幾、用、魚”3個字;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徵。

盡情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出“雪地裏的小畫家”的喜悦;通過“觀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使學生從內心喜歡這類琅琅上口的兒童文學作品,願意主動去背誦。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和理解課文,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的爪(蹄)子的形狀特徵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品悟到雪地畫畫的喜悦,從而引發學生對冬天的自由往來。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第三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第二課時:分析、感悟、背誦課文,鞏固識字(在語境中瞭解字義)。

幻燈片,小動物及竹葉、月牙、楓葉、梅花的圖片,生字卡片。

遊戲導入:上課伊始,老師端出裝有熱水的盆子,叫幾個學生到黑板前把手放進熱水盆浸濕然後在黑板上做手印板畫的遊戲。

老師:小朋友們畫的畫可真漂亮,我們的小朋友呀,個個都可以當“小畫家”了。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介紹幾位新朋友,它們呀都是小畫家喔,這些小畫家的本領可高了,它們畫的畫可漂亮了。它們畫畫的地方很特別喔,小朋友請看(播放課件“雪地”)這是什麼地方?(生回答)沒錯!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雪地裏的小畫家》)。

[設計意圖]:一年級的國小生活潑好動,抓住國小生愛玩的心理特徵,以玩遊戲的方式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小朋友們齊讀課文,然後老師範讀課文,請小朋友自己評評老師讀得怎麼樣,老師也評小朋友讀得特怎麼樣,共同討論究竟是老師讀得好還是小朋友讀得好。最後老師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朗讀,然後互相評論,互相學習,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

(1)看準拼音,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

(3)小組派代表彙報學習情況:彙報小組所畫出來的生字詞,及彙報解決的辦法。

(4)老師小結出小朋友解決生字詞的辦法,並讓小朋友們學會運用這些辦法解決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生字詞。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互相幫助,自己悟出識字的方法,並交流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並找出全文一共有多少句。

a、邊看多媒體課件(下雪,小動物在雪地上玩耍),邊齊讀第一、二句,提示注意第一句的感歎號,引導學生讀出激動、喜悦、快樂的心情。

b、注意第二句中是怎樣形容那些小畫家的,用了一個什麼詞?(一羣)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感悟課文,並結合課文語境理解“一羣”的意思。

a、老師:齊讀第三句,找出雪地裏來的小畫家分別都有誰?

b、老師:找到了雪地裏的小畫家了嗎?它們分別是誰?它們都畫了些什麼?(生分別回答各問題)

c、老師:咦!老師現在就有一個疑問了,小雞畫竹葉,小雞畫的真的是竹葉嗎?有哪位小朋友能為老師解決這個疑問呢?(引導學生回答,那些竹葉其實是小雞的腳印,以些類推,梅花、楓葉、月牙也分別是小狗、小鴨、小馬的腳印,然後用多媒體演示出小動物踩出腳印的全過程。)

d、老師:大家都知道了那些畫是小動物的腳印,現在誰上來認一認這些腳印都是誰的,並將它貼到黑板相應的位置上,下面的同學就做一做課後的連線題。把小動物與它們的腳印分別連起來。(老師在黑板貼出四個小動物的圖片,學生上台貼腳印。)

e、老師:這裏還有一些漂亮的圖片,請小朋友幫老師貼到與它們相似的腳印下面。

(多媒體演示小動物腳印與四種自然物重合的過程,然後老師與學生共同小結出四種小動物的腳印的形狀特徵。)

[設計意圖]:一年級的國小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竹葉、月牙、楓葉、梅花”這四種自然物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繫存在着一定的思維距離,這個環節的設計藉助貼圖和多媒體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把這四種自然物與動物腳印聯繫起來。

在上一句學習的基礎上理解這些小畫家畫畫是用腳在雪地裏踩出來的,畫得又快又好。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讀出小畫家們的自豪感,突出“幾步就成”這個詞。

a、老師:小狗説,今天它一個最好的朋友沒來,它呀,從不在雪地裏畫畫,小朋友們,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他為什麼不來?現在小朋友們自由朗讀最後兩句然後回答老師的問題。(生讀後回答)

b、老師:青蛙睡着了,是不是和我們平時睡覺那樣第二天就會醒來呢?(引出冬眠,老師向學生解釋冬眠與睡覺的不同。)

a、老師:除了青蛙會冬眠外,還有那些動物會冬眠呢?(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回答,老師一旁點撥)

b、學習了這一課,你還知道有那些動物還會來雪地裏畫畫嗎?它們畫的畫又是怎樣的呢?請你當個小詩人也來寫一寫好嗎?

1、讓學生自己説一説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有哪些收穫。

2、作業;按課文的形式來寫一寫,雪地裏還會來那些小畫家,它們又會畫出些什麼作品?

一年級語文下冊《雪地裏的小畫家》教學設計7篇 創意湧現,探祕《雪地裏的小畫家》——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這是一篇韻文,講的是一羣"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小畫家"們在雪地上留下不同的"作品",而青蛙和他們不同,正在"睡覺"呢。課文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幾、用、魚"3個字。認識2個偏旁"蟲、目"。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四種動物腳趾的不同形狀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1、冬天到了,小朋友們喜歡下雪天嗎?雪後,小朋友們在雪地裏玩些什麼?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課文,出示課題:22、雪地裏的小畫家。齊讀課題

讀課題,你想到了什麼?(下雪後,地面上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走在上面會留下一串串的腳印)

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小畫家?(年齡小,但畫畫本領很大的人。)

4、雪地裏的小畫家指的是誰呢?它們畫的畫什麼樣呢?我們來談一談課文。

⑵下雪了,小朋友們高興嗎?小動物們要在雪地裏畫畫,看到下雪,心情怎樣?(非常高興)

過渡:一羣小畫家都有誰呀?他們畫了些什麼呢?(自己讀一讀第三句,小組討論答案)

⑵出示小動物在雪地上跑來跑去的投影片,再觀察插圖,看看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在雪地裏畫的是不是與圖片上的畫很相像?

⑷小動物們畫了什麼?(教師引讀,男女生對讀)反覆練習記住?

4、我們平時用什麼畫畫?這羣小畫家是怎麼畫畫的呀?誰來讀第四句話?

⑵小畫家們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是什麼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

小結:原來這是幅美麗的圖畫,就是小動物們走在雪地上,爪子或蹄子留在雪地上的腳印呀!

⑴提問:青蛙為什麼不到雪地裏和小動物們一起畫畫呢?(他在洞裏睡着了)

6、練讀全文(配樂朗讀,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讀了這篇文,我們知道了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腳趾形狀不一樣,還知道了青蛙冬天在洞裏冬眠。

幾:第一筆是豎撇,寫在豎中線的左邊,第二筆"乙"起筆與" "起筆相連,兩筆的底部要擺平。

用:外連接的"冂"不能寫得太大,也不能寫得太小,最後一筆豎要壓在豎中線上。

魚:中間的"田"不能寫得太大,"田"的第二筆" "要橫壓在橫中線上,第四筆" "壓在豎中線上,最後為長橫。

第3篇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童詩。

1、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是兒童詩有別於成人詩的最顯著的藝術特徵,這首詩的作者程宏明是一個成人,但他仍是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描寫生活。

2、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為了與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方法相適應,這首詩就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印的形狀特徵,因此這篇課文十分符合《語文新課標》第四條教材編寫建議:“選文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具有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韻律。這是由兩方面的要求決定的;一是兒童詩語言的表達需要,即它必須是詩的語言;二是兒童詩還承擔着語言訓練的任務,即它必須規範、得體。《雪地裏的小畫家》文質優美,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1、這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韻文,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羣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學生一般比較喜歡讀。

2、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這篇課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頻字”,例如“啦、用、幾、為、加”等字,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觸過,“認讀障礙”不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防止“識字教學零起點”現象的發生,即預先假設所有學生都不認識這些字,要求所有學生統一經歷教師設計的“識字步驟”。

3、在內容方面,由於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自然物學生雖然熟知,但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繫似乎還有一段思維的距離,因此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加以啟發引導。

1、實現學問性知識向體驗性知識的重心轉移:新課程強調在語文閲讀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教學實踐,本課的教學就是要強調通過圖畫、表演、想像、朗讀等多種形式增加學生體驗的頻度,加深學生體驗的深度。尤其要強調讓學生通過“朗讀”這種語文形式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本的直接接觸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

2、實現內容性知識向方法性知識的重心轉移:“新課程標”明顯提升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本課的教學志在讓學生在盡情的朗讀中體會“雪地裏的小畫家”的喜悦;通過“觀察”等方法理解為何“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副畫”;通過“查閲資料、討論”瞭解動物冬眠情況和冬天更多的特點。後面的結果固然要緊,但“朗讀、觀察、討論、查閲資料”等得出結果的方法和過程更是凸現在我們的教學視野之內。

3、實現學科性知識向綜合性知識的重心轉移:新課程標準倡導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體現為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本課的教學鼓勵學生提出“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地收集資料,到大自然中觀察,進行討論。

1、知識與技能:認識11個生字以及“蟲、目”這2個偏旁,會寫“幾、用、魚”3個字,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在盡情的朗讀中體會“雪地裏的小畫家”的喜悦;通過“觀察”等方法理解為何“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副畫”;通過“查閲資料、討論”瞭解動物冬眠情況和冬天更多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內心喜歡這種朗朗上口的兒童文學作品,願意主動背誦;嚮往冬天,有一種要發現冬天更多祕密的迫切願望,渴望到大雪紛飛的冬天,到雪地上去盡情地嬉戲、玩耍。

師:學習小組請注意了,這裏有11個字,每位同學在小組內“驕傲”地讀

一讀自己認識的字,要多讀幾遍,並且要讀得響亮,讓小組內的其它同學都能聽清楚。

師:這麼多字你們都認識了?我們沒學過啊,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生:我在爸爸吃的“洋蔘丸”裏看到過這個“參”字。

生:我發現所有的學習小組,都有同學全認識這些字,那麼請學習小組內的同學相互幫助來識字。

師:同學們,《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兒童詩,你們是希望老師一句一句教你們讀呢?還是自己把它讀會。

師:老師非常欣賞你們的選擇,你們自己試着讀讀看。

師:在讀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碰到了“生字寶寶”,誰到黑板上來,把“生字寶寶”畫出來?

師:老師要強調,當自己確實沒有辦法時,可以及時請教別人。但老師不喜歡,自己一點也不努力,馬上就去麻煩別人。

師:下面同學們就以自己的方法去認識這些“生字寶寶”吧!

師:剛才很多同學在自己不認識的生字寶寶下面劃了線,現在如果認識了,就請上來把這條線給擦去。

師:既然都認識了,我就請一位同學讀讀這首兒童詩。

師:我還是不相信你們都會讀(表情誇張),因為讀整篇課文容易,讀不出的字可以順下去讀。

師:這些詞語誰會讀。(老師把詩中的有些字擦去,剩下了一些詞語和短句:下雪啦梅花幾步青蛙為什麼參加睡着)

師:如果誰能認得這些單個的字,那真叫有本事了。(老師把詞語中的有些字擦去,留下單個的字:啦梅幾蛙參加睡)

師:我不得不佩服你們,你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認識了這麼多“字”朋友。但是你們誰又能為這幾個字找朋友呢?

(老師和學生玩起了“一字開花”遊戲,例如讓學生給“參”這個“花心”組詞:“參加”、“參謀”等,學生每組一個詞,老師就增加一個花瓣。

學生在學習生字時起點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學習《雪地裏的小畫家》這篇課文,甲同學面對的可能是生字表中列舉的11個生字,乙同學面對的可能只有5個生字,因為其餘他在課外閲讀的過程中已經認識了,而丙同學可能面對的是15個生字,因為有些字雖然已經學過,但他已經忘記了。第一個識字教學片段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甚至巧妙的利用這種差異,讓學生互助識字,課堂識字效率就比較高,至於教師追問學生“為什麼這些字沒教過你卻已經認識了?”志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識字,例如看招牌識字,剪報識字等。

但是,第一個識字教學片段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即注重了識字的結果,卻淡化了識字的過程,淡化了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識字主要以“聽讀”的方式實現的。而第二個識字教學片段在識字方法的指導上就比較注重,那種教學程序讓學生意識到可以通過“讀拼音、問同桌、請教自己信得過的朋友、聽讀、查生字表、查認字表、猜一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生字寶寶”。而且,第二個識字教學片段在識字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上也比較落實,即讓學生識讀單個的字,因為對字真正的認識應該是脱離具體語言情境的。

總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前面兩個例子都是集中識字,有的老師要採用分散識字也當然可以;識字的程度也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定,不能一概而論,具體情況應具體對待。

生:老師,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為什麼會畫畫呢?

師:哎,這倒是個問題,但老師不回答。我要先看看大家課外收集的動物腳印。(老師在幾天前就佈置了一項有趣的作業,將小動物的腳塗上墨汁,把它們的腳印印在白紙上。)

師:聽説有同學把自己的手印、腳印也印在了紙上,讓我們看看好嗎?

師:你用手、腳畫畫的時候開心嗎?(生答開心,笑)同學們別笑,真有畫家有手畫畫呢,那叫指畫。

師:對了,剛才你提了一個什麼問題?(面向剛才提問的學生)

師:既然明白了,那我們就來讀讀它們師怎麼作畫的。

他們為什麼能在雪地裏畫畫?他們是怎麼畫畫的?——這些在我們看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對於缺乏相關生活經驗的小朋友來説,卻是需要探究才能得到答案的“為何”一類的問題。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建議教師用簡筆畫分別畫出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的腳印,再畫上竹葉、梅花、楓葉合月牙圖案,請學生觀察,瞭解腳印與圖案的相似之處,連線理解為什麼稱小動物們為小畫家,最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筆畫一畫。上面這個課堂實錄中的教師,由於在備課時已經“預測”到學生會提這樣的問題,因此,他指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顯得由為巧妙,具有藝術性。整個過程教師都沒有作正面的解釋性回答,而是讓學生描述直觀的自己收集的小動物的腳印,在言語實踐中自然感悟問題的答案。

當然,一旦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問題就會五花八門,但學生的問題出來了,我們就必須重視,不能搪塞。因此,學生提的問題不同,教學過程就會有所改變,下面是對各類問題的教學建議,僅供參考: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誰?他們畫了哪些畫?——一年級的小朋友經常會問這些能在文章中直接尋找到答案的“是何”一類的問題。當學生問出這類問題時,教師最好温和地請他再讀讀想想,讓他自問自答。

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裏畫畫的時候高興嗎?——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教師千萬不能簡單化處理,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下雪天的“幸福生活”,從而進入“小畫家”的情感世界。

青蛙為什麼在洞裏睡着啦?哪些動物也會像小雞、小狗一樣,來雪地“畫畫”呢?(你還見過哪些小動物的腳印?它們像什麼?青蛙為什麼在洞裏睡着啦?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冬眠的動物?)——這是一類需要學生查找資料或者到生活中親身觀察以後才能獲取答案的“為何”一類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肯定這些問題的價值,利用這些問題把學生引發到大自然中去認識更多的事物,並且把認識事物與理解課文結合起來。

這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朗讀時,要激發學生的朗讀情趣。讀前兩句可啟發學生回憶,下大雪了,你們怎麼做的?由此想象出“小畫家”們和我們一樣興奮地跑向雪地,邊走邊歡呼,朗讀時要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讀第三句的四個分句語速可稍快,語調一起一伏,表現出生動活潑的畫畫場面。第四句要表現出“小畫家”們的自豪感,突出“幾步就成”這個詞語。最後一句中“睡着啦”要讀得輕鬆、稍慢,突出青蛙在冬眠呢。

當然,可以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趣味,例如領讀、輪讀、邊讀邊欣賞、配着歡快的兒童舞曲讀等等。

指導背誦應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看着課件或者課文的插圖來背誦;可以採用引讀的方式幫助學生背誦,如:下雪啦,( )。小雞畫竹葉,( ),小鴨畫楓葉,( )。不用顏料( )。青蛙為什麼沒參加?( );也可給學生一個順序:“一羣小畫家來了——小畫家們畫畫——青蛙呢。”

一羣 一副 一隻 一片 如果學生讀出“一羣可愛的小鴨,一副美麗的圖畫”

小雞 小鴨 小狗 小馬 鼓勵學生連好後創造性地有個性地讀,例如“小雞在

楓葉 竹葉 月牙 梅花 雪地上畫竹葉”,“小雞的腳印像竹葉”等。

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動物類:小羊、白兔、松鼠等)

竹子、梅花、楓樹……(植物類:白菜、桃花、樟樹等)

3、你能將下面的詞語從新排列説一句話嗎?相信你能做到!

(2)非常腳印小狗梅花像(小狗的腳印非常像梅花。)

(3)腳印楓葉像小鴨紅紅的(小鴨的腳印非常像紅紅的楓葉。)

(4)月牙在雪地小馬留下腳印像(小馬在雪地留下的腳印像月牙。)

你的家鄉下雪嗎?如果下雪,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吧!

你的家鄉下雪嗎?如果不下雪,就和小夥伴一起去收集雪景的圖片吧!

小朋友,你聽説過指畫嗎?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來畫畫。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試試看。對了,用手指畫畫之前,你可以請教你們學校的美術老師,她一定會給你很多建議的;畫好之後,不妨向你的朋友説説,你畫了什麼。(如果有必要,可以插一兩副指畫作品)

第4篇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教科書中第一冊的一篇課文。同時也是一首優美的兒歌。文字既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是一冊教材中不多見的一篇美文。文字不多,現將全文摘錄如下:“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麼沒參加?它在洞裏睡着啦!”本課的教學要求是:1.理解本課所學六個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學會一個部首“竹”;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馬、小雞、小鴨、小狗這四種動物腳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特性;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第二課時着重完成二、三兩個教學要求,並且鞏固所學生字。課文的第三句是本課的重點,講雪地裏來了哪幾個小畫家,以及他們都畫了些什麼畫,也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是為什麼小雞畫的是竹葉,小狗畫的是梅花,小鴨畫的是楓葉,小馬畫的是月牙。

胡克芙、呂敬先兩位先生在《國小教學簡論》中説:“我們把教師的教學職能,按其本質屬性理解為三件事:一是以全面發展的、科學的教育理想為方向,解放學生的自覺的能動性;二是培育學生的自覺的能動性;三是促進學生自覺地、能動地全面發展。”從這段精闢的論述中可以看到,施教和受教的理論結合點就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張結點都應放在這個“主觀能動性”上。改變學生僅僅作為“教學過程被動體”的狀況,讓學生在作為受教育的客體的同時,又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增強主人意識,使教學變成師生共同的“創作”,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準則之一,即“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雪地裏的小畫家》這篇課文位於第一冊教材的第七單元,也就是將近學期結束時講授。它在這冊教材中起着總結和提高的作用。學生通過一學期的拼音、字、詞及部分課文的學習、理解能力和朗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又出於這篇課文極富兒童情趣,形象生動可愛且都是孩子們喜愛的小動物,特別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這些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這一教學理論可以在這篇課文中實施,並且得到充分地體現,取得較好的效果。於是,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以這一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每一個層次都注意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課前準備四張小卡片,卡片上畫着竹葉、楓葉、梅花和月牙。另外再準備一幅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掛圖。教學時第一步是導入新課。師問:“小朋友,你們見過下雪嗎?下雪的時候,你見到了哪些景色?”這裏讓學生充分表達大腦中所儲存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描述雪景。既培養了他們的説話能力,同時又誘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接着追問:“下雪時,你們高興嗎?為什麼?”這一問題的出現,課堂氣氛一下子將被激活起來,學生的思緒立刻被拉到雪地裏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那熱鬧非凡的世界裏。接着指導朗讀課文第一句。師説:“小朋友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打開門一看,外面下了好大的雪,這時你一定會高興地叫起來喊爸爸媽媽來看,你會怎麼喊呀?”待學生模擬喊話後,出示課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讓學生齊讀。然後過渡到講解課文第三句,也就是最主要的一部分。首先出示掛圖説:“不僅僅我們小朋友喜歡下雪,你看,雪地裏來了一羣小動物,它們也喜歡下雪,它們是誰呀?你會用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嗎?”出示句式:①雪地裏有和。②和來到雪地裏。學生觀察圖用給定的句式説話。説完之後,教師範讀課文第三句,讓學生思考這些小動物到雪地裏來幹什麼。接着出示課文第三句讓學生自由讀這一旬。師提問:“小動物們畫了什麼呀?”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在板書時複習鞏固生字詞。教師寫“畫”字時讓學生説筆畫筆順,板書“竹葉”時,複習“葉”這個字的結構和讀音。還有“小馬畫月牙”沒有板書,這個留給學生在黑板上完成,讓學生自己把板書補完。然後指導朗讀這一句。這一句是個排比句,讀排比句要指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但“抑揚頓挫”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準備通過手腕的抬、壓進行暗示,以幫助學生提高感情朗讀的水平。指導了朗讀,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四張畫有竹葉、楓葉、梅花、月牙的卡片。讓學生把這些圖片貼在相應的板書下,當學生把圖片貼準確了,則重難點已解決了一半了。接着很自然地過渡到了課文第四句的講解,教師可以問:“小朋友,平時我們畫畫是用什麼工具的呀?”學生會回答:“顏料和筆”,這時又可以鞏固複習“筆”這個生字的字形。接着再問:“可是小動物們有沒有用這些作畫的工具呢?”同時出示課文第四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問學生:“從這句話中你知道它們是用什麼來作畫的?”然後指導朗讀。教師可以充滿感情地説:“小動物們可真有本領,它們靠自己的小腳就能作畫,多神氣呀!讀這一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呀?”通過這樣的提示和感染,學生一定能夠用驕傲的語氣充滿激情地讀好這句話。接着教師語氣一轉故作神祕地説:“老師有一個想法,我想請小雞、小鴨、小馬和小狗都來畫竹葉,你們説行嗎?為什麼呀?”讓學生討論討論。學生會説:“小動物的腳印有不同的特點。”那就順水推舟讓學生到講台上來指着黑板上的圖説:“的腳印像。”學生講完後,教師作一個小結:“老師明白了,小動物們的腳印不一樣,所以它們用小腳畫出來的畫就不可能一樣啦!”至此,本課的難點已經解決。由於教師採取了“難點易講”的方法,學生理解起來當然也就容易多了,而且會深刻一些。因為我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為了能夠突出重難點的講解,採取了“變序”的教學法。先拎出了課文的重點部分直接切入,所以故意遺漏了課文的第二句“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這也是一個點題之句。接下來就講解這一句。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講什麼是畫家;再講什麼是小畫家;最後問:“它們是在哪裏作畫的呀?”讓學生知道為什麼稱小動物們為“雪地裏的小畫家”。講到這兒,課文第一部分的教學已經完成。由於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所以在這兒可以安排一個課中操。

在學生蹦蹦跳跳做完課中操後,引出課文的第二部分。教師説:“小動物們把畫畫好後在欣賞自己的作品呢!它們説着笑着,忽然發現少了一個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是誰呀?”出示句子“青蛙為什麼沒參加?”然後指導問句的朗讀。接着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圖説説青蛙在幹什麼。學生會回答“青蛙在睡覺”。這時師故意問:“它是不是在偷懶,睡懶覺故意不來呀?”這個問題讓部分知識面較廣的學生來回答,讓他們來介紹有關“冬眠”的知識。既體現了主體性原則,同時對其他不瞭解這一知識的孩子又是一個促動,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待學生答出後,教師板書“青蛙冬眠”。接着出示課文最後一句,指導朗讀。“青蛙睡得真香呀!小朋友我們一起輕輕讀課文最後一句,可別把青蛙吵醒啦!”在讀“它在洞裏睡着啦!”可讓學生做一個睡覺的動作,激發他們把內心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學生一定會朗讀得極富情趣,非常可愛。講到這裏可以進行課堂延伸,讓學生了解一下其它冬眠的動物。最後總結課文。

説到這裏,不難發現,《雪地裏的小畫家》第二課時的教學特色不僅僅是以學生主體性原則為教學思想,同時還是以朗讀中理解主線進行講解的。《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閲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閲讀能力。”而低年級語文教學則以朗讀為主。朗讀的最高境界即為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是以理解課文為基礎進行的,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薰陶;同時感情朗讀又反作用於課文的理解,當學生能夠把本來毫無生氣的文字符號通過朗讀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則説明已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調。感情朗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應當從低年級孩子抓起。但是由於低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故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就比較差,所以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困難較大。而《雪地裏的小畫家》第二課時中的指導朗讀則顯得比較自然有些特色。我採用了一些符合低年級兒童心理特徵的方法進行指導。一、生活經驗的遷移。就是把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遷移到我們所要指導的文本上來。我在指導課文第一句的朗讀時就採用了這樣的方法。課文的第一句運用了反覆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讀這個句子應該前一個短句語音稍低,後一個則高一些,方能表現激動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時,我就先問:“小朋友,當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開門一看,發現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是不是開心得想立刻喊爸爸媽媽來看呀?能喊給大家聽聽嗎?”學生在模擬喊話時,正是前一個“下雪啦”音稍低,而後一個則提高了音量。這時,再出示文中句子讓學生朗讀,不提一字學生自己就已經把生活的經驗遷移至此,一定會讀得很出色。二、體態語言的暗示。在課堂教學中,體態語言可以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生動地表情達意,而學生在接受信息時更為明晰、清楚。作為一種教學語言,體態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即為暗示作用。這主要是通過眼神和幅度不大的手勢來表達的。對低年級學生感情朗讀的指導較為適用。我在教這篇課文的第三句(排比句)採用了這樣的方法。此外,我還採用了“教師情感的傳遞”這一方法,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指導朗讀課文最後一句時,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徵,讓他們邊讀邊表演簡單的舞蹈動作,激發學生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以達到感情朗讀的效果。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複習鞏固字詞也突破了傳統的方式。不是把複習生字詞和講解課文內容割裂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隨機地自然地指導他們複習鞏固。此外,這一課的板書設計也有特點。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既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具體的板書如下:

第5篇

1,瞭解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四種小動物爪(蹄)的特點及青蛙冬眠的特點,體會冬天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第三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出示小黑板,師用濕的手掌印作畫,生上台作畫.師:你們畫得真不錯,老師送你們一個詞語:小畫家(板書:小畫家)

師:雪後的山村真美啊!引來了一羣小畫家!他們在雪地裏作畫,我們稱他們為:雪地裏的小畫家.(雪地裏的小畫家)

1師:小畫家們還為我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呢!(看動畫配音朗讀.)

2,師:這份禮物就藏在課本里,我們快快把書打開吧!(學生自由讀課文.)

3 ,師:看你們學得這麼認真,一定學得很不錯,小畫家們説要考考你們.(檢查自學情況.)

師:你們的表現真棒,小畫家們太高興了,他們決定出來和你們見面了!我們一起請他們出來吧!和小動物們打打招呼啊!

1,你們知道這幾位小畫家最喜歡什麼時候嗎 (下雪的時候)你喜歡下雪的時候嗎 為什麼 指導讀出高興的語氣: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

2,師分別請幾個小朋友扮演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相機理解"一羣".

4,老師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小狗畫梅花,不是小雞,小鴨,小馬畫梅花 是啊!小動物們的腳印都有不同的特點,畫出來的圖當然也就不同啦!

6,現在我們知道了:小雞畫( ),小狗畫( ),小鴨畫( ),小馬畫( ).

7,小動物們是怎樣畫出這些美麗的圖畫的呢 找出文中的句子: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師:小動物們可真有本領,它們靠自己的小腳就能作畫,多厲害呀!指導學生用驕傲的語氣充滿激qing地讀好這句話.

這裏這麼漂亮,這麼熱鬧,這麼好玩,青蛙為什麼沒有參加呢 看錄像瞭解青蛙冬眠的特點.介紹還有哪些動物會冬眠.

10,生上台貼卡片,完成板書:小雞,竹葉,小鴨,梅花,小狗,楓葉,小馬,月牙.

想一想: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來畫畫 它們又會畫些什麼

第6篇

這是一篇韻文,講的是一羣“小畫家”在雪地裏“畫畫”的事,課文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蛙冬眠的特點,課文語言簡練,內容淺顯易懂,充滿童趣。

依據課標精神,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給學一提供充分的參與活動時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生字,自讀自悟課文,提高認字,閲讀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精神,以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出示小雪花模型,有小雪花的語氣説話)我是小雪花,小朋友們好,秋去冬來,我又回到你們身身邊了,你們高興嗎?那你們願意和我一起到雪地裏去玩嗎?快看,我們到了!(出示情境圖)

誰能説説你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學生看圖描述)

(師用小雪花在圖中飛舞演示)小雪花飄呀飄呀,飄在房子上,房子白了;飄在樹枝上,樹枝白了;飄在大地上,大地像鋪白色的地毯。在這白茫茫的世界裏,走來了幾位小動物,大家看是誰來了?(師在情境圖上貼上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的圖片。)

1、想知道課文中是怎麼説的嗎?打開書,看課文。説説,在讀課文時,遇見不認識的字該怎麼辦呢?

(1)比一比,誰是“火眼金睛”,找出藏在課文中的認讀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4)請你們來當小老師,提出容易讀錯的字,請同學們注意。

(6)想辦法把你不認識的字記下來,同桌間互相交流。

4、檢測自學情況:用小雪花出示不注音的字,讓生認讀。

(2)指名讀。a誰能勇敢地説,我讀得好!b誰能誠實地説:我讀得還不夠好!

(1)師用圖片在情境圖中進行演示。(發出小動物的叫聲,隨之留下腳印。)

(3)啟發想象: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到雪地裏畫畫呢?(引發學生想象)

小動物們在雪地裏跑來跪去,多開心呀,你們也喜歡下雪的天氣嗎?下雪後,你們的心情怎樣?你們都幹些什麼?

第7篇

一、教材簡析及設計理念: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兒歌設置下雪的環境,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的形狀特徵,以生動活潑的兒歌語言講述了一羣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兒歌后部分又用設問的形式,指出青蛙沒有參加“繪畫”的原因,介紹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兒歌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據新課程標準中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這三者間對話的過程。所以一年級的閲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閲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閲讀教學的第一要求,採用多種手段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閲讀的樂趣”。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所以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根據本教材的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做一做(做遊戲)、看一看(書、圖畫、課件)、比一比(比賽讀)、唱一唱(把課文編成兒歌唱)、畫一畫(畫動物的腳印)、編一編(創編兒歌)等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將美術、音樂等學科內容融入在本課教學內容中,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學習始終處於興趣盎然的最佳狀態,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觀察事物,通過學習感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在愉悦的氣氛中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1、認識“啦、梅、蛙、睡……”等11個生字,會寫幾、用、魚這3個字,認識2個偏旁“蟲、目”;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內容是識字、寫字和理解課文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第三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第2課時:鞏固識字(識記字形、在語言環境中瞭解字義),寫字教學。

遊戲導入:在撲有白粉筆灰的黑板上做手印板畫遊戲,引出“小畫家”再播放課件進一步引出“雪地裏”,學生齊讀課題《17、雪地裏的小畫家》

(抓住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以遊戲的方式導入課題併為學習感悟課文作下鋪墊)

1、師範讀課文:請小朋友們認真聽老師讀課文,注意字音,然後評評老師讀的怎麼樣。

(2)彙報自己勾畫的生字,教師隨機用多媒體顯示出注音生字。並請學生説説自己平時遇到生字,解決生字的辦法,小結方法:看、問、查、猜……

(3)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識字辦法學習生字、掌握讀音。

3、多種方式認讀注音生字:(1)學生自願認讀、教讀生字。

4、去掉拼音讀生字:(1)同桌比賽讀(2)師生比賽讀(3)全班齊讀。

整個過程按:讀了第句話,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生邊讀邊自我學習感悟、質疑的方式進行。

(注重過程、落實教學過程,給學生開放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語言、發展學生能力。)

(1)第一句抓住“!”看多媒體課件,引導讀出下雪了小動物們激動、驚喜的語氣。

(2)第二句聯繫課文和實際情況重點理解“一羣”(小雞來了是不是“一羣”?小狗來了是不是“一羣”?小雞、小狗、小鴨、小馬都來了來了是不是“一羣”?老師是一(個)人在講課,後面有一(羣)老師在聽我們上課)

a、教學時藉助課件感悟小畫家作畫,幫助學生理解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為什麼會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自然物學生雖然知道一些,但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繫似乎還有一段思維的距離。為了縮短這段距離,將學生帶入思維最近發展區,可適時播放課件:白雪紛紛揚揚落下,伴隨着美妙的輕音樂,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腳印”,學生看後再讀文。啟發學生,提問:你們讀懂了什麼?這時學生對第二、三句話的理解將豁然感悟:他們腳的形狀不同所以踩出的腳印也不同,小雞是爪子,所以踩出的腳印形狀像竹葉;小狗的腳中間和腳爪都有厚厚的肉墊,所以踩出的腳印形狀像梅花;小鴨的腳中間有腳璞,所以踩出的腳印形狀像楓葉;小馬的蹄子踩出的腳印形狀像月牙)

b、拓展教學: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還能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請你當小詩人來編一編、寫一寫。

(4)第四句在上一句理解的基礎上理解這些小畫家畫畫用的是腳在雪地裏踩出腳印,畫的又快又好。

(5)第五句聯繫上文理解“青蛙沒參加”是指青蛙沒像小鴨、小狗他們出來到雪地上畫畫。

拓展:什麼叫冬眠,還有哪些動物也像青蛙一樣要冬眠。(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

(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抓住本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4、背課文:(1)播放課件學生據情景背誦課文。(2)學生自編動作背課文。(在活動中學習、在表演中學習,學生用體態動作呈現課文,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使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鞏固知識,又發展語言。)

2、唱一唱:教師事先將兒歌編成歌曲然後讓學生跟音樂節奏一起唱一唱。

3、畫一畫:動手畫,感知本課或學生知道的其他“小畫家”的作品。(兒童好奇、好勝、好動,動手操作是最受兒童歡迎的教學形式,為此,在學生領悟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下“小畫家”的作品,重温課文內容。)

為了引發學生將思維的觸角引向新的領域,啟發學生思考:

(1)雪地裏還會來哪些新的“小畫家”,它們會畫出怎樣的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