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廣角教學反思8篇 數學教育:從廣角視角出發的反思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在數學教學中,廣角教學(POGIL)是一種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實驗研究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本文將對廣角教學進行反思和探討,為數學教學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8篇 數學教育:從廣角視角出發的反思與思考

第1篇

集體備課活動我執教了《數學廣角》一課。課後,我根據自己的一些體會感受與本低年組全體老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現反思如下。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p108例1,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並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複部分的理解。數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做數學”。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着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感情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

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我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與創新的理解是這樣的:用好教學內容,並對教學內容從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學內容變為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髮展的信息資源。

?課標》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在以下幾個環節做了精心的安排:

讓三年級的學生理解集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一個情境,使他們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對教材做了改動,課前我調查了46中三(2)班喜歡語文、數學的情況,將例題改成三(2)班同學參加語文、數學小組情況,用統計表出示了調查結果。讓全班學生從統計表中收集數據。並統計一共有多少人蔘加。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共對多少人進行了調查?從而引發矛盾。

矛盾已激化,順勢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於是提出了:我們怎樣才能讓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一樣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遊戲:讓統計表裏有名字的同學站在兩個圈裏,一個表示參加語文小組的人,一個表示參加數學小組的人。“誰站的位置最特殊?”學生在明確目的之後,獨立思考、大膽設計。思維發生了碰撞,由此得到韋恩圖。這種集客觀性、多樣性於一體的調查其實是最好的數學資源,它既挖掘知識的內涵,體現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集合的各種情況:子集、並集、交集)和應用性,避免人為對知識的割裂,為學新知而學;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集合有初步的體驗,並從直觀的實際中感知解決問題的方法。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彙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網絡的建構。在統計這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蔘加時,有學生提出是6人,也有學生提出是5人,這時我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什麼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不一樣呢?”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這時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錯誤,讓學生展開討論,並比較

這兩種圖形的區別,從而更加深學生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不足三: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我自身認為自己在教學語言、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機智方面還需要學習,今後我將會努力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在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個台階。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8篇 數學教育:從廣角視角出發的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尤其是讓他們參與活動,他們的積極性都會很高。在開始時通過猜書遊戲引入新課,從最簡單的隨意猜測到簡單推理,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儘快進入角色,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最後設計練習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層次分明,有坡度、有新意,充分體現生活化、自主化、開放化。既鞏固了新知又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整節課下來我有以下幾點,需要和大家交流:

數學的課堂因體現簡潔性。這次我在備課時不僅僅要考慮這節課的流程設計,體會更多的是教師語言的細緻嚴謹,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並起着足夠的引導作用。比如我在教學探究“含有兩個條件的推理”時,就一句提問方式的轉變,更有果效的引導學生從兩種思維去得到兩種結論,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出示:他們分別拿着語文書和數學書,小紅説:“我拿的不是數學書”。

師:從這個線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所得信息,然後全班交流,教師再作適當的總結,這樣就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從而又能得到有效的結論。

在教學中,我通過三個活動教學環節來達成教學目標。通過“猜一猜”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先讓孩子任意的猜,再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瞎猜”很難猜得到,啟發孩子發現要想猜得準需要藉助一定的條件,使學生感知並明確有依據的猜才有效。接下來,通過簡單的猜一猜遊戲,給學生提供兩條信息讓他們猜一猜,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在寬鬆、愉快的遊戲氛圍中體驗簡單邏輯推理的過程,使他們感受邏輯推理的魅力,培養了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整節課學生參與慾望強,參與度廣,學生學的有趣又有效。教學過程層層緊接,環環相扣。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學生學得很輕鬆、很愉快,總的來説比較成功。

第3篇

課標中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學生經歷維恩圖的產生過程,瞭解簡單的集合知識,初步感受它的意義。

2.學生學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善於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事先準備好比賽邀請卡、學生姓名卡片和繩子圍成的圈(黃色的.圈和綠色的圈),創設了聖誕老人派發跳繩和踢毽比賽邀請卡的情境,帶領學生在站一站、貼一貼、畫一畫、算一算的過程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和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麼,教學反思《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

第一次上數學廣角的知識,整節課在活動體驗中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學生興趣濃厚。

在玩中學,既解決了數學問題,又知道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既學會了數學方法,又能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反思整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刻,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麼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在課中我也反覆帶領學生去説,最後學生也能自己知道維恩圖各部分的含義,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課後經過師傅的指點,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請卡的學生上台站在相對應的圈裏時,我就可以用邀請卡在黑板上貼一貼,學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繩邀請卡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就是是一個集合,然後在畫出圖後,再進行移動把比賽邀請卡換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維恩圖)。

2.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繩子圍成的圈裏感知集合時,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是一個整體,也知道了兩個圈有重複的部分,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請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貼一貼、移一移,師生互動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維恩圖來表示。

這樣學生自己在下面畫的時間就可以節約下來,足以完成後面的鞏固部分。

3.在經歷維恩圖產生的過程中,用繩子圍成的圈感知韋恩圖的產生即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就是比較直觀學生知道把同類的放在一個集合裏,屬於兩個共同區域的放在中間;缺點就是目的性太強,扼殺了學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學生自己畫的時候就只有一種

一次上課就是一種經歷,通過今天學校獨特的眾籌研討,以研促評的教學研討,帶給我們雛雁的不僅僅這節課的收穫,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思想。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想,多學,多思,多實踐,在實踐中進步。

第4篇

今天講六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抽屜原理,這個內容在以前的課本從來出現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我弄了一些課件,並把這個內容分成兩個課時來講,第一節課講抽屜原理,第二節講它的逆運算,讓這難懂的內容變得變得輕鬆愉快。

第一課時,我先和學生做遊戲,以遊戲的形式導入新課,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把3根小棒放入2個杯子,並把放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後課件演示,讓有些同學方法不夠完整的補充好,得出:不管怎麼放,至少有2根小棒要放進同一個杯子裏,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再動手操作把5本書放入2個書包(抽屜)同樣把放的情況記錄下來,得出:不管怎麼放,至少有3本書放進同一個書包裏,板書5÷2=2……12+1=3

到這時,就有些聰明的同學發現規律了,我順勢提出如果是7本書放進2個抽屜呢,至少要有幾本放進同一個抽屜裏?9本呢?小組討論得出:7÷2=3……13+1=4

當學生髮現其中規律時我總結抽屜原理:要把a個物體放進n個抽屜,如果a÷n=b……c(c不等於0),那麼一定有一個抽屜至少可以放b+1個物體,也就是説有一個抽屜至少要放進b+1個物體。

應用原理讓學生練習課本中的做一做,此時我欣喜地看到學生已經很快就可以解答此類問題了!

此時學生對挑戰更難的問題興趣盎然,就很自然地導出課本中的`另一道題:向東國小六年級共有370名學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學生,六年級裏一定有兩個人的生日是同一天的,六(2)班中至少有5個人是同一個月出生的,對嗎?為什麼?

對有困難的學生我稍作提示:可把一年365天看作是365個抽屜,同樣的道理一年12個月看作是12個抽屜,學生就恍然大悟了。有了這題的鋪墊,在做“張叔叔參加飛鏢比賽,投了5鏢,成績是41環。張叔叔至少有一鏢不低於9環.為什麼?”學生很容易把5鏢轉換成5個抽屜了。我及時表揚了學生的聰明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第5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從學生熟悉的“放球”遊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麼放,總有一盒子裏至少放兩個球,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

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紙盒裏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裏,看每個抽屜裏能分到多少本書,餘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裏,總有一個抽屜裏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是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繫,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2題,學生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學生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遊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第6篇

這個內容是在學生二年級學習了簡單的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重在滲透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如下的體會:

1、創設情境,問題導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明白了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2、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並彙報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找出了搭配的不同方法,並從中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了思維能力,培養了數學符號感。

3、學生動手實踐拉一拉找出組成的`兩位數,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並進一步理解了要有順序地搭配才能保證不重不漏,從而培養了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4、鞏固練習時通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嘗試了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存在的不足:在學生活動之前語言不夠嚴謹交代不是很清楚明白,一部分學生沒弄清活動的要求,在活動時就偏離了主題,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 。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於提高,比如遇到學生回答出意外的答案時,應變能力差。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學習,細研教材,精心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7篇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版國小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通過這一情境活動的逐步深入,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1、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學生在完成這個活動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困難,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有一些困難,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

2、運用方法,引申練習。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重點讓學生説從配餐的`知識遷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難,但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特別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是怎麼走路的時候都是都非常有順序的。

總之,這節課我先從學生身邊的情景出發,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緊密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教師注意走進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第8篇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簡單的推理過程,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連線法。教材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猜測、操作、驗證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尤其是讓他們參與活動,他們的積極性都會很高。在開始時通過猜兩名學生手裏分別拿的是什麼小動物,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從最簡單的隨意猜測到簡單推理,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儘快進入角色,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本節課設計時,注意選擇合作的時機,讓學生合作學習。

在教學關鍵點時,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我選擇了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解決什麼問題。如在教例1時,在學生充分理解題意之後,在老師給出了提示條件後,有少數學生很快就能推出小麗拿的是《品德與生活》書,但這只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個別學生,並不代表全體學生都能真正明白,所以這時,我並沒有指名立即讓學生在全班上説一説,而是讓他們按着老師的學習要求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把自已的想法説給別的組員聽,然後動手試着擺一擺,最後才讓小組代表彙報説,這樣就保證了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探究的學習。讓學生人人都能在課堂上有思考,有動口,有動手的機會。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最後設計形式生動的練習,如電腦單價連線的練習,及時鞏固連線法在簡單推理中的運用,體驗連線法的簡潔性,猜圖形和猜三隻小動物賽跑的排名等等的.練習層次分明,有坡度,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地完成練習,既鞏固了新知又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基本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面比較廣,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我在執教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點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課前導入猜一猜的遊戲時間把握不好,花的時間過長,影響了新課的學習時間,造成了拖堂。同時學生猜完後沒有很好進行小結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瞎猜”很難猜得到,啟發孩子發現要想猜得準需要藉助一定的條件,使學生感知並明確有依據的猜才有效。2、在學習例1時,除了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並在組內嘗試擺一擺、説一説外,還可以讓學生上台分角扮演再展示彙報一下可能學習效會更好。3、在學生進行口述合理的推理過程時,老師只是追問得到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麼,認為只要學生説得有道理有依據就行,而沒有做到及時對學生的敍述進行規範化的敍述,放鬆了學習要求。導致後面出現明明是依據已知條件推理出來的結論,但説理由時又説我是猜出來的。應該給學生一個推理敍述範本,然後多讓學生依照這個範本來説説推理過程,可能就能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4、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與激勵做得不夠,缺少學生的互評互動活動與老師的課堂激情。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關注面不廣。對課堂突發事件處理缺少耐心。5、困惑:①本節課的學習到底是老師給學生一個統一模式來讓學生模仿説説推理的過程,還是隻要學生説得有道理就行,是要讓學生思維模式化,還是讓學生思維多樣化?②在猜一猜活動時,明明是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下,學生卻堅決肯定的説自己猜的是一定對的,而且恰好他真的又猜對了,面對這種情況老師該如何處理?③本節課的板書如何設計才更加規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