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教學反思感受可能性的教學反思5篇 探究可能性:一位教師的反思和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7W

從教學反思中可能發現錯誤,但更重要的是發現改進的可能性。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我們可以推動教育方法和課程設計的創新,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教學反思的意義和可能性,以期為教育的未來作出更有建設性的貢獻。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感受可能性的教學反思5篇 探究可能性:一位教師的反思和感悟

第1篇

師: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盒子,盒子裏放有9個黃球和一個白球,如果讓你從中摸一個,可能摸到什麼球?先把你的猜想寫下來(師發紙)。想不想驗證你的猜測,每個小組選出1名組長負責。遊戲的規則是:先請第一個小朋友摸出一個球,看準顏色後在記錄單上作記錄,如果是白球,就在記錄單上寫a,如果是黃球,就寫b。然後放回去,再讓別的小朋友摸,摸的次數要達到20次。注意:一個同學摸完要做好記錄,再放回盒子;摸的時候,輪流來,不要爭,更不要把球掉在地上,要團結協作,互相謙讓。

師:當遊戲停止時,各組統計一下黃球、白球分別摸到了幾次,填在記錄單上。看看通過摸球,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

(一)、小組活動開始,學生輪流摸球,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師:通過剛才的遊戲,我們發現了盒子裏因為黃球與白球的個數不一樣多,摸出來黃球與白球的可能性就不一樣。黃球多,摸出來的次數就多;白球少,摸出來的次數就少。也就是説,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書------大小)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感受可能性的教學反思5篇 探究可能性:一位教師的反思和感悟 第2張

第2篇

11月中旬一天,紀校長放學後對我説:“12月初在我們學校將舉辦一次新秀班區公開課,你和孫倩各上一節課。”當時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鍛鍊的機會的.。第二天我就找師父熊老師幫忙選定課題,最後決定上《可能性》,這是一節活動課,以前沒有上過,心想對自己也是一個挑戰,每一次我上學校公開課或者片公開課,我都會選擇不一樣類型的課,因為這樣會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數學課程標準降低了第一、二學段關於可能性的教學要求,第一學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學要求,第二學段刪去了“會求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為了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套教材對原實驗教材有關可能性的教學內容作了比較大的調整,第一學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學內容,第二學段不再安排用分數描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教學內容,並把相關的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個單元,只要求學生能對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讓學生了解簡單隨機現象的特點,感受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點。所以這節課之前學生沒有學過關於可能性的知識,僅僅只是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準備很多學具,於是我在網上買了很多球,圓片,大的撲克牌等,還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讓學生將摸到球用對應顏色的圓片貼到板子上,然後再貼到黑板上,再根據摸球的情況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試上,結果課都沒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動課,課堂的氛圍很活躍,所以學生對於摸球等活動都很活躍,課堂紀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來感覺很糟糕。

經過幾天琢磨,總結在四(1)班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決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這次請來師父幫我聽聽,這一節課是上完了,但是課還需要磨,課的設計不怎麼好,特別是開頭和最後,下課後師父一句一句幫我磨課,這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每次我上公開課,師父都會幫我很用心的磨課,所以我很幸運,遇到這麼好的師父,雖然我上的差,但是師父還會給我鼓勵,再磨個兩三次就可以了。這節課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課的開頭和結尾。

這一次,我決定找來呂主任和紀校來聽我的課,上完了發現問題還蠻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問題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他們聽過後就給我提了一些建議,我也對着這些建議去改我的教案。

教研員戴主任要聽我的課,當時就覺得很害怕,感覺自己上的不好,還是硬着頭皮堅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學生還比較配合,主要是我的設計方面的問題,比如沒有將可能性與生活相結合,從四張撲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張,可以先讓學生用剛才學過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説一句話,複習學過知識點,本來最後我設計的是根據生活情境讓學生製作轉盤,但是我怕時間不夠就將最後改了,所以導致我這節課剩下5分鐘的時間,於是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總結了很長時間。

我又聽了一節孫倩上的課《解決問題的策略》,聽完她的課我就能明顯感覺到我們倆之間的差距,她的課會讓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層次越來越高,講解特別細緻,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他們班學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邏輯思維能力,最讓我佩服的是這節課是她自己設計的,因為這節課很多人上過,我也聽過很多節,但是我都覺得別人上的課太注重形式,根本沒有達成目的,而這節課非常能夠打動我,雖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導學生理解。

接下來,戴主任的評價讓我特別有壓力,他先評價的是孫倩的課,而我的課評的很少,我能夠意識到我的課上的不是很好,所以這無形之中給我製造了不少的壓力,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什麼都做不好一樣,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紀校星期一和我們講,請來了詹明道特級老師知道我們的課,當時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們班紀律不好,之前上過課學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當時很有信心,覺得自己會上好,因為週末的時候沒有出去玩,一直在練課,為了更好地練習上課,我還自己週末去學校班級裏去練,這樣會更有感覺。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後,我徹底崩潰了,整節課都是我在拖着學生走,學生不講的話我替他們講了,學生該答到的點完全答不上來,而且時間還不夠,當時真的有種不想上的感覺,完全沒有想到會這麼差,一般我上完一節課如果自己覺得還不錯那就上的比較好,但是如果自己覺得很不好,那實際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師在點評我的課與孫倩的課時,着重講了孫倩老師的課,因為她的課很打動人,符合生態結構性課堂的特點,我當時也感謝他能給我評個良,但是這樣的評價讓我覺得很難受,因為我這個人太好強,或者説太好面子,不喜歡比別人差的感覺,所以晚上在家我會想很多,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鬱悶。接下來的幾天裏,我一直是在高壓狀態下,因為上完那節課,我開始懷疑自己,怎麼會上那麼差,我最後一次能上好嗎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飯不吃,坐在電腦前看教案和ppt,以前從來沒有過不想吃東西的時候,而這段時間真的什麼也不想吃。

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前天晚上我9點多就睡覺了,但是半夜一點多又醒了,滿腦子全是上課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課,後來逼着自己睡覺。我是第一節課,本來計劃是在8:10開始上課的,但是第一節課聽課的老師沒有來全,所以等了20分鐘,在等待的過程中我一點也不緊張,可能是自己班的學生,或者在自己的學校,經常在這裏上課,所以很熟悉。時間到了,我開始上課,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導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摸之前不確定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紅球也可能摸到黃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課前也預設了很多,根據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對應的引導。

這節課上下來,我對自己比較滿意,語言也很簡潔,學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組合作也很有序,時間也差不多,與我之前上的課相比進步比較大,最關鍵是我上完課比較開心,就覺得不會太差,下課後我問了我們班學生,他們覺得這節課很有意思,還怪我沒有提他們回答問題,這也是我的遺憾,孩子們都很想表現自己,以後要多給孩子們去表現自己,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他們。

第3篇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首先是情境導入。由國際乒乓球比賽中,誰先發球的圖片導入,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讓學生操作、遊戲,並與同桌進行交流。學生以拋硬幣來試驗,體會可能性和公平,並以啤酒瓶蓋、小的長方體等物體進行測驗,讓學生明白: 可能性相等,遊戲才公平;遊戲要公平,可能性必須相等。

接着,我又拿出3支白色的粉筆和5支紅色的粉筆,提問學生:拿出白色的粉筆和拿出紅色的粉筆的可能性相等嗎?為什麼?要怎樣才能相等?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兩種結論。

最後以轉盤的方式出現例題,讓學生從公平原則考慮可能性,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但在課堂上,我高估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原以為:試驗的結果是好多學生認為是不公平的,但有的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出的結論把公平理解為絕對的公平;在轉盤這一環節中,推導受阻,浪費了一定的時間,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第4篇

感覺本課最大難點是例題教學,而例題教學中的最大難點又在於花落在每個人手裏的可能性與落在男生組(或女生組)手裏的可能性的關係。

嘗試分析了一下例題難在何處?主要原因是這裏男生組與女生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難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遊戲中只有男生組和女生這樣,所以男生組(或女生組)獲勝的可能性就應該是1/2。(因為有兩個組,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佔其中一份)。例題如果採用直觀形象的色塊幫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難點,但主題圖中人數太多,用轉盤畫圖示來表示不方便。針對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設計時首先將觀察人數由例題的18人減少為(6人),這樣繪製轉盤時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學生觀察探究了;其次,我將例題的等可能性事件。當我對第一排的同學宣佈完遊戲規則後,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時,我就緊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最終從教學可能性的角度發現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組表演節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為什麼教材例題要以擊鼓傳花為素材來研究男生組與女生組的可能性呢?學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組或女生組為單位來進行表演的,他們缺乏這樣的遊戲經驗。其次,為什麼不能直接採用直觀形象的轉盤作為研究素材呢。

學生們的疑問與爭議:在課後,要求學生將可能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他們談到了商場購物後的促銷活動等級常常是分散重複排列的,如: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如果把轉盤中所有一等獎的區域都集中到一起,那麼這時獲獎的可能性是不是會有變大呢?近1/2的學生指出:可能性變大。因為以往轉動轉盤時,由於獲獎區域較小,所以指針很容易因偏離獲獎區域一點而與大獎失之交臂。可如果將其放在一起後,發生偏離的可能性會變小,那麼或獎的可能性就增加了。還有近1/2學生從面積的大小來思考,認為可能性不變。當然也有少數“兩面派”,他們認為從理論上來説,獲獎可能性不變,但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可能性增加。通過討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獲獎可能性的大小應該不變。

第5篇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概率]裏中概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其中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數量越多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少發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對於這點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高於數學經驗,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説數量少的反而出現的次數多時,學生可能將生活經驗與之相聯繫,產生認識的迷惘,一旦處理不好會使整節課陷入混亂狀態。因此處理起來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球”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經驗要通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認知的關鍵之處。因此,我採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組織小組摸球,比較、分析數據,體驗概括出當摸球次數少時,是有可能發生小概率事件的,但當摸球次數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顯,從而使學生站在了數學的高度。最後,通過“摸獎”遊戲,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最終完成對“概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創設了“闖關遊戲”,讓數學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迴歸生活,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裏,主動的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 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 通過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初步體會頻率與概率的區別。

3. 通過猜測驗證感悟,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4. 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感悟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況,並能作出判斷,進行描述與運用。

教學難點:當小概率時間發生時,如何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知道“當試驗少的時候結果可能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不相符,但當試驗次數不斷增加時,結果會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課堂引入講究快、趣,需要用最少的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入課題。“猜球”引入可以既增加神祕感,引起興趣。又可以用最少的時間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1、小組合作驗證猜測結果:[這一環節的隨機性很強,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料定。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準備好比較合理的試驗材料,佈置好活動的具體要求。其次,就是預設好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備無患。不斷地引導學生將猜想和試驗結果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猜想的正確性。]

[這樣設計,可以加大全班學生參與面,激發興趣,培養髮散思維。除了可以體驗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還可以體驗到可能性大小中,質不變量變的情況。]

[這樣設計,除了調節氣氛,還可以預留懸念,為後面的思想教育打好基礎。]

1、在全班同學的努力下,我們終於闖過了三關。能説説你現在的感受和你的收穫嗎?

2、師小結出示:知識會帶給我們智慧和力量,有了它我們人類才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有可能的變成很有可能。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把獲取知識的可能性變為最大。加油吧!

[這樣設計,既可以總領全課,又可以將收穫延伸到知識之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