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洋教學反思3篇 海洋教學反思:探索自然、引導未來

來源:巧巧簡歷站 4.43K

海與洋教學反思是從教育的全球視野出發,倡導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文化元素來促進教育教學的創新和多元化。它旨在提高學生對海洋環境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海與洋教學反思的現狀和未來發展。

海與洋教學反思3篇 海洋教學反思:探索自然、引導未來

第1篇

在活動的開始,我彈奏歌曲《拉個圈圈走走》分組讓8名幼兒上來表演,請幼兒聽我彈奏的速度來決定他們走圈的速度。剛開始的一組幼兒有點模糊,我於是也參與其中走了一邊,於是接下來的幾組相當成功。明顯幼兒的興趣已經引起了,而且效果是不錯的。

趁着幼兒的興趣正濃時,我提議讓幼兒從聽走的遊戲變為聽説的遊戲,當然,幼兒是相當的配合。“你們剛才聽到錄音機裏唱了什麼呀?”“咚鏘咚鏹的聲音”“那麼誰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呢?”在提問同時我出示了“鑼”和“鼓”兩種樂器,而小朋友之前已經認識過這兩種樂器的。然後,我進行敲鑼敲鼓。當時幼兒一看到鑼和鼓可來勁了,不約而同的拍起了手,積極性非常高。我就趁機讓幼兒認真聽講以至能把後面的節奏能準確的念出來。

“下面老師要來敲鑼和鼓,但老師也不會亂敲,我呀!會跟着剛才錄音機裏面的節奏來敲,就跟你們剛才走圈的時候一樣,請大家仔細聽哦!等下我還要請小朋友來敲呢”。敲出鑼和鼓的'節奏讓幼兒來熟悉,之後再通過簡易的圖譜讓幼兒認識節奏並學會打擊,幼兒掌握節奏之後。我再教整首歌曲,在歌曲的節奏部分用鑼和鼓來表達。

活動下來,我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反思了幾點:剛開始學節奏的時候我可以讓幼兒用數字來數數或用拍手來代表,以至後面有幾位幼兒還是不清楚節奏。另外,在鑼和鼓單敲的時候,幼兒能夠很好的敲出來。但當鑼和鼓合奏的時候,幼兒之間的銜接並不是很好。之間的合作並不是很完美。但慶幸的是孩子還是比較清楚是否是自己敲的時候。

海與洋教學反思3篇 海洋教學反思:探索自然、引導未來 第2張

第2篇

通過語文主題閲讀教學,學生還可以間接地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覆體味、咀嚼,從中不斷髮現、豐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開展語文主題閲讀教學可以説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語文主題閲讀教學,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閲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閲讀,以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於課外的“漣漪效應”。在語文主題學習閲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與生活之間實現着多種視界的融通,並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着閲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語文主題學習閲讀教學能豐富學生的閲讀量,閲讀的目的是為了在大量的閲讀中使學生接觸它們沒有經歷過的生活和體驗,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間接的獲取了生活經驗,從而獲得了對生活的豐富的認識和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説閲讀是一種生活的學習,是一種生命的成長。此我們提倡要與文本,要與作者進行對話。為什麼要進行對話呢?因為語文學習更多的是對文學的一種解讀,在解讀中真正的走進文本。

走進作者,走進人物,這樣才能體會他們的思和情感。同時,大量的閲讀積累下來以後,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形成流暢的語感。這個時候學生的閲讀、表達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樣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水平、語文素養也就得到了提升。學生在大量閲讀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接受真善美、鞭笞假惡醜,使其心靈受到薰陶的一個過程。美的的東西總會在我們的頭腦中留下印記,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顫,使我們的靈魂得到淨化,進而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在大量的閲讀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薰染,感悟豐厚了,他們的鑑賞能力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時鑑賞能力提升了,他們就能夠從讀書中得到一種享受,得到一種樂趣,從而才能做到如蘇軾所説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我們教師也應該讓學生把這種審美鑑賞活動的所得及時的進行交流,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最大的享受。

總之,語文主題學習閲讀教學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閲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主動閲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尊嚴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並通過與文本、同學的相互交流、影響,汲取一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經過自我組織,不斷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促進自我發展。久而久之,自己的語文閲讀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將近一年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我做了一下反思,其中的優點是:

第一、運用課內知識,閲讀同一主題的文章,鞏固課內閲讀的成果。從任何一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一般都要經過反覆多次的學習,才能理解得深,記憶得牢。而反覆、多次的學習,通過語文主題閲讀的形式來獲得是最便捷的途徑,主題閲讀是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智能、提高表達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不僅不會影響課內語文學習,反而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鞏固課本教材上的知識,語文學習效果會更明顯。通過主題閲讀,學生從中汲取精華,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才能收穫很多。這樣,語文主題閲讀就起了促進課外閲讀、強化課內閲讀的作用。

第二,擴大閲讀領域,培養閲讀能力。主題閲讀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課內閲讀的內容極為有限,遠不能滿足學生髮展閲讀能力的需要。如果學生閲讀範圍只限於課內,那麼他們的閲讀能力也就難以適應各種各樣的閲讀環境和需要。通過主題閲讀訓練,將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一種獨立的閲讀能力。這種獨立閲讀能力可以説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只有培養學生自主閲讀,自主蒐集、選擇、整理信息的能力,語文學習的目的才算真正達到了。這種獨立的閲讀能力與良好的閲讀習慣,為他們將來適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提高語言表達和感悟能力,發展智力。中國小生的智力發展主要是通過閲讀、寫作和計算三種基本訓練反映出來的。閲讀訓練在發展智力方面的作用,並不亞於數學課的計算訓練。通過主題閲讀,接觸大量新鮮活潑的語言材料,日積月累,讓學生的閲讀能力從量變到質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第四,陶治情操,提高人文素養。有人這樣説過:不閲讀文學作品的人,即使智商再高,那也是??高智商的野蠻人”。由此可知,大量閲讀文學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學素養和文明程度。語文教師不僅要發展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主題閲讀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作品中藴涵的豐富人文內涵,可啟迪人生、薰陶品德、塑造和淨化心靈。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老師在課堂上空洞的説教更容易讓學生信服。主題學習在實驗的`過程中,我有一些收穫,同時我又有幾點看法:

一、從時間安排上,我認為上課的主調應該以教材知識為主。

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課內內容,課外知識需要擴充,但時間安排上以5—10分為宜,不能喧賓奪主。學一篇文章要拓展三篇課外文章,這三篇文章就需要在閲讀課上完成,而一個單元的四篇文章要配一冊閲讀叢書,時間有點緊張。一節課時間是一定的,只有40分鐘。短短的時間內,有時完成課內內容就很緊張,課外內容怎麼樣來安排呢!我認為還是需要從學校、家長、課堂這三個層面上去共同解決。

二、從學生興趣上看,語文主題學習應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開展主題學習是符合語文學習的需要的。

基於這一點,在開展語文主題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以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為基本立足點,通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創設和諧、寬鬆、民主、自由的閲讀環境,在民主的師生交往與互動中引導學生髮現併發揮自己的潛能,促使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凸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很多的情況,如:在講四年級《成長的足跡》時,這本書的故事性很強,也很感人,學生在發到這本書時就很感興趣,並且問老師什麼時候發下一本。可當學到第六單元時,配套的主題學習叢書並沒有寓言故事,有的文章的內容有的太深,有的與生活沒有聯繫,有的語言太枯燥,沒有感情色彩,提不起興趣來。因此我認為在選定同一主題的學習材料時,應多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成年人的生活遠離他們而難以理解,同齡學生的好文章更貼近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更易於消化、吸收,不妨也選擇他們的文章,從而能更好的引導他們,把他們的興趣貫穿於整個主題學習中去,從而把他們培養成能夠自主、主動、創造性地的學習主體。

三、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

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積極地帶着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書本、與客觀世界對話,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又特別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生成,通過閲讀來獲得生活體驗,同時也避免了教師一味的苦講和機械性訓練,可以這樣説,自主學習是主題性學習的靈魂。一旦失去了學生的“自主”,主題性學習便成為一句空話,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一些課題的具體指導過程中,害怕重蹈傳統學習的覆轍,不願過多地介入學生的自主研究。雖然也做了閲讀指導,但學生的自主閲讀也容易產生盲目性,學生做的閲讀筆記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語文主題學習所涉及的內容多、範圍廣,學生的興趣不一致,同時學生的能力發展也是一個演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個從半獨立研究過渡到獨立研究,從對簡單的單一問題的研究過渡到複雜問題的研究的過程,這就更加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及研究內容的難度,幫助學生選擇切實可行的進行主題閲讀。語文主題學習有它的成功之處,同時在具體的實踐中又有一些困惑,畢竟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的語文學習就要儘量多地引領學生接觸語文材料,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積累文化知識,並從整體着眼解讀文本,在實踐中探索才能使其完美。

第3篇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為切入,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來給給大家表演,讓同學們猜猜你表演的`是哪一個兵馬俑。因為要表演,學生在閲讀文本時特別注意揣摩兵馬俑的特點,如將軍俑的神態自若,武士俑的嚴峻等等,變被動為主動。表演的同學對人物形象認識透徹了,得到了鍛鍊,觀看的同學也在閲讀、觀看錶演中對兵馬俑鮮明的形象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