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2篇 璀璨文學,閃耀萬曆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8W

萬曆十五年是明朝萬曆皇帝年號為“萬曆”的第十五年,也是明朝晚期的一個重要時刻。在這一年裏,明朝政權的腐敗日益加劇,社會動盪不安。與此同時,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備受關注。在這樣一個動盪的背景下,讀書成為了人們追求智慧與力量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將探討該時期讀書的心得及體會,從中尋求對當代教育的啟示與思考。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2篇 璀璨文學,閃耀萬曆

第1篇

天子之重任,在於其肩上也;天子之任命,在於其臣下也;天子之無奈,在於其內心也。—題記

記憶中的天子,記憶中的皇帝,是穿着嵌着玉龍的皇袍,帶着串着一條條珠子的皇冠,高高在上地坐在列主列宗所傳下來的皇位上。他的一個指令,所有人都要聽之任之;甚至他的每一句話都是聖旨,代表着上天的指令。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去,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深藏其中的懸祕,是他才能無法施展的無奈,是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他人的關注,是他的私生活受到他人的干擾。

皇帝,這兩個字眼讓人聯想起的.便是“九五之尊”這四字。那麼,你肯能會問,即是九五之尊,那麼他會受誰牽制?有怎樣牽制呢?其實,皇帝受臣下牽制在過往朝代中不少,但是過往朝代的皇帝好像都能選擇出正確的決定。李世明之時,雖有多數官臣進諫,但那隻能算得上是建議與指責罷了,李世明也會聽從臣下正確的建議而採取措施。而萬里在任時卻與之不同,萬曆很小的時候就上任了,受着臣下的輔佐,所以官臣進諫已經算不上是建議,而是帶這威脅之意。

明朝時代是極重視禮儀和儀式的,明朝時也是主張以道德、倫理治國,而不是以法制國。早朝和午朝是明代以來特例獨行的,早朝過往的舉行是風雨無阻,禮儀也極其講究,到了萬曆之時才被罷免了。而經筳是皇帝不可免去參加的一種儀式,經筳是通過講歷史來勸諫皇帝。雖極為繁瑣,但萬曆皇帝仍作為學生未缺席過。

轉折發生在張居正死後以及立嗣問題上。作為皇帝的老師兼首輔張居正先生,生前有着功名,用自己的權利壓制一切反對他的勢力。死後,各種污名被清算,受賄賂,動搖皇帝的決策,各種罪名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連一點的敬仰之情都不剩。立嗣的爭執,萬曆想要“廢長立幼”卻不能直接提出,萬曆便一拖再拖,最後不得已,只能聽從文官的安排。經歷了各種變故使萬曆看透一切,本對生活無熱情可言,現在只對生活充滿厭倦,他開始消極的方式對待,以無為治國。最後他連經筵也不出席。受阻之後,他便不再出紫禁城一步。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文官集團出現了“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小事倒有人誇薦”仗權欺人的形式。最後受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以致出現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種局面。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羨慕,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作為老百姓更為好些。雖沒有九五至尊的權利,但有着柴米油鹽簡單的樂趣:雖沒有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霸氣,但有着自己內心的自由。雖被稱為庶民,但也有着貧窮的快樂。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羨慕,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九五之尊,並不是最好最完美的,因為皇帝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九五至尊卻是處處受絆。

權力與羈絆,永遠都是關聯在一起的,當你想要擁有權利識別忘了還有約束在你身旁,“簡單就好”,“且行且珍惜”,這兩句話是我們經常所説的,這兩句話也是在告誡我們滿足當下的生活。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2篇 璀璨文學,閃耀萬曆 第2張

第2篇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第一次是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那時候看的是電子版的。當時因為“久仰大名”就去找了電子版的資源讀。結果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不忍卒讀”。對當時的我來説,這本書像百年孤獨一樣難看,常常的篇幅,堆疊的術語,還有複雜的人物關係、敍述的風格讓我望而生畏;加上我本人也比較急功近利,靜不下心來看這種難看的書,所以那時候的我看了十幾頁就失去了繼續看下去的慾望。

然後到了這學期,由於我參加了讀書分享會,加之有前車之鑑,我下定決心要把這本書讀下去。於是花了差不多4天的時間,每天閲讀四五十頁,終於把這本書啃完了。期間為了能更加了解其中歷史,我還在b站上找了關於張居正的百家講壇。看完這一遍之後,對本書有了一些瞭解,對明朝的歷史也是,甚至對於整個中國兩千年來的歷史都有了一些思索。也算是讀了這本書的一些收穫吧。

這本書之所以難讀,我覺得正是它的優點吧——正經、堆料十足。裏面所敍述都有章可循,大量引用史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且言辭中肯,極少有不正經,片面的言辭。這是一本暢銷的學術性著作——欠缺暢銷書的通俗易懂,不能像暢銷書那樣一目十行那樣就能懂得其中所寫,反之你應該一行一行地認真去讀;但是這本書又比其他的學術性著作容易讀的多,像看小説一樣。我覺得書名也取得不錯——萬曆十五年。取一個年份來當書名,裏面有什麼奧祕嗎?説實話我也是被這個書名吸引的。

説到書名,就要提到書的內容了。我覺得,萬曆十五年是一個引子,引出了書中故事的前因後果。書中所講的人物,有六個,分別是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出來萬曆皇帝做兩章來論,其他五人各做一章。但是每章並不是脱節的,相反,者些人只是相應章節裏的`主角,其他人充當配角。書中講述了這些人,這些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宿命般的結尾,餘韻悠長。

作為一部歷史性著作,它的寫作是成功的。作者考究了很多史料,詳實得記敍了當時的情況,然後又由此引發出自己的歷史觀,即是:“中國官僚體制以道德代替法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人們理智上的自由被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宗教上善良也無法彌補技術上的不足,這便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大失敗的主要原因。”且不論這種觀點對不對。不過這本書確實試圖提出一個理論對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做一個原因。歷史上也不止他一個人試圖提出一個理論可以全面籠統地對中國歷史做一個適用的法則。如金觀濤在《興盛與危機》中根據系統的控制論得到的“超穩定結構”社會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