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行動策略4篇 打磨學生獨立思考:行動策略

來源:巧巧簡歷站 8.33K

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並提出相應的行動策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

淺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行動策略4篇 打磨學生獨立思考:行動策略

第1篇

長期以來,我們的聽力教師只憑借信息輸入或其它教學技巧進行聽力教學,

而對於學生策略能力的培養沒 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實驗證明,聽力差的學習者

通過訓練是能夠掌握聽力策略的,以下是我們設計的幾項訓練 的方法,用於指

導聽力策略能力的訓練。這些方法曾在我們的學生中加以使用,實踐證明它們是

1.預先提示或提問法。從對策略的探討中,我們得知聽力差的學習者缺乏自

我監控能力。尤其表現在遇到 生詞或難題時,不能立刻放棄,把注意力集中到

新的信息上。為提高他們的自我監控能力,我們採用了這樣的 做法,即在聽音

前首先給出生詞,提示難點和關鍵詞,然後再提出一些要求學生聽後回答的問題。

這樣以來, 對於聽力差的學生來説,一方面幫助他們克服難點,另一方面能督

促他們集中注意力。通過這樣的訓練,聽力 差的學習者的自我監控能力逐漸得

2.聽寫法。聽寫是培養學生聽力策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聽寫一些意

義連貫的短小文章,不僅有助 於培養學習者處理長篇文章把握全文關鍵的能力,

而且還會使他們有機會注意以意羣形式聽出語段,以便在需 要快速處理語言時,

能迅速而準確地抓住時機,對輸入的新信息作短期記憶處理,進而更好地理解??

聽內容。 實踐證明,聽寫訓練能增強聽者記憶和切分話語的能力。

訓練聽者選擇要點的策略是很 有幫助的。這是因為它能啟發聽者的思維,使他

能準確地預測要聽到的內容和所涉及的問題,進而正確地理解 口頭語篇。對於

這一策略的訓練,我們要求學生在聽音前搶讀選擇項,並根據選擇項所提供的信

息,對即將聽 到的問題作出預測。通過多次這樣的訓練後,學生很快就能學會

依據選擇項中提供的時間、地點、人名、價格 、頻度、原因等分別預測出問題

可能會是以when, where,who,how much,how often,why等疑問詞開頭的問

句。 對於較長的選擇項,我們建議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去領會選擇項之間意義

上的差別,這樣在聽完錄音後, 就能迅速作出正確的答案。

4.代碼速記法。面對稍縱即逝的句子或語篇,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儘可能多、

快、準地掌握新的信息並加以 記憶呢?代碼速記法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想手

段,我們建議學生在作記錄時,對關鍵性的詞及連接手段,可 採用數學代號、

縮略語、頭字語或一些其它符號來代替。甚至有時還可畫簡圖和簡表來記錄語篇

5.擴充知識法。背景知識在聽力理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減少聽者對語聲的依賴,增 強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進而正確地

理解聽音材料。聽音材料的內容往往涉及英、美等國的政治、 經濟、文化、歷

史、地理、風土人情以及生活常識。在聽力教學中,我們一方面有計劃地介紹東

西方文化的差 異、英美國家文化背景,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博覽羣書,用心去了

解、掌握、積累多方面的背景知識,以增加對 所聽材料的熟悉度,進而更準確

著名語言學家rivers指出:“聽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技能,甚至並不像人們

傳統地認為是一種接受的技能, 聽是一種創造性的技能。”這種創造性技能,

正是上文所探討的聽力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 者在聽音過程

中不僅需要語言能力,而且還需要這種策略能力。因此,策略能力的訓練應在我

?5〕鄭錫良:《聽力課的趣味性和強制性》,《外語電化教學》,1991年第四

淺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行動策略4篇 打磨學生獨立思考:行動策略 第2張

第2篇

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國小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充盈着想象,對於培養學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麼,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朗讀,不僅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更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讀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來。朗讀課文時,首先要求學生讀準(要動手),其次要讀暢(要反覆讀,達到熟練),接着要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情感基調),最後是讀境(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讀境作為其中的最後一步,它強調了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使學生實現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最終達到入情入境地朗讀。如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這課時,就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小鹿的心情歷程,由“開心dd難過dd又開心起來”,感受小鹿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美好品質。在教學小鹿因為聽到黃鶯和微風的話後又開心起來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如果蝴蝶來到小鹿的玫瑰花前,會看到什麼?又會説些什麼?小鹿聽了蝴蝶的話,又會怎麼説?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藉助自己的生活、知識和體驗等,發揮自己的想象,豐富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一來,讓學生再讀課文就更聲情並茂了。

在語文教科書裏常出現看圖學文、看圖説話、看圖作文等教學內容。我就巧借課文中的看圖作文訓練,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啟發他們大膽想象,進行看圖作文訓練。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習作二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把看到的、想到的內容寫下來。圖上畫了幾個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一旁坐着些觀眾在觀看足球比賽。教學時,除了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我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從多個角度寫場內的選手以及場外的觀眾。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有的同學説,守門員後邊站着一個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補的,一心想着快點兒讓他上場,好顯一顯身手。還有的同學説,大個子叔叔面帶微笑,看得津津有味。孩子們踢得太精彩了,也許引起了他對小時候踢球的美好回憶。話題一打開,同學們的想法就更多了。再讓同學們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也就水到渠成了。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讓學生不再害怕寫作時無話可説。

寫文章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此,作文最能激發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但令人頭痛的是學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 一律,毫無鮮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有三:其一,我們沒有很好地引導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生活處處皆佳作;其二,農村的學生閲讀面窄,寫作語言匱乏;其三,我們沒有設計好的題目,留給他們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如,《二十年後的家鄉》、《未來的......》、《假如我是科學家》......這樣的題目對於愛好想象的學生來説真是如魚得水,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態,爭奇鬥豔了。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又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我們應該抓住文章“疏可走馬”處,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發揮想象,動動筆。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一課,最後寫到高爾基交代祕書“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小男孩到底有沒有再來?作者沒有寫,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間。我利用這一能夠發揮想象的因素,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合理想象“小男孩到底有沒有再來?如果來了,他會怎樣拍照?”學生各抒己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説的慾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像這樣留有藝術空白的課文,教材中還有許多,關鍵要看我們能否積極地挖掘,為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

教學應融會貫通,讓音樂、美術製作等活動參與語文學習來培養想象力。如把一些課文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就促使學生通過想象把文字還原成圖畫。文畫結合,畫中有文,文中有畫,引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一課時,讓學生通過文本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文中作者描寫的六個鄉下人家獨特的畫面畫下來。學生們興致都很高昂。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有“院落晚餐”圖、“瓜藤攀檐”圖、“雞鴨覓食”圖等。我們圍繞着同學們自己繪製的插圖,開始我們的課文學習。同學們個個精神飽滿,積極的發言,各抒己見,在充分享受着鄉下人家的獨特風景。

再如,我在教學古詩《絕句》時,先讓學生把古詩讀透,然後讓同學們一邊在頭腦裏想象詩句裏的畫面,一邊跟着音樂唱《絕句》這首歌,同學們興致高漲,語文課還能唱歌?同學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和着音樂把詩唱出來。還蠻好聽的!課堂效果出奇的好。

總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多角度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們在想象中創造求新,展翅高飛吧!

第3篇

策略研究的興起,人們逐漸意識到聽者處理輸入的方法,對於他的聽力也起着重

要作用。本文從對聽力過程的 分析入手,對學習者在聽音過程中所採用的策略

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並提供了五項聽力教學中訓練策略能力 的方法。

正如對學習策略的研究不能脱離學習過程一樣,對聽力策略的探討同樣也不

能孤立於聽力過程之外。因此 ,探討聽力策略,我們有必要先剖析一下聽力過

程,聽力過程是一個積極且複雜的心理過程,聽力理解水平的 高低完全取決於

這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話語作為構成基本意義的.主題陳述的基礎,使這些陳

述先在短期記 憶中得到鑑別,然後儲存於長期記憶之中,按照安德森(anderson)

的劃分,聽力理解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即感知――解析――應用。這三個

在感知過程中,聽者的注意力集中於口頭話語,而口頭話語是稍縱即逝的,

加之人的注意力有限,這就使 得聽者所聽到的聲音只能暫時保存在形聲記憶中,

如果此時聽者不採用相應的策略,那麼舊的信息就很快會被 新的信息所取代。

因而,聽力強的學習者,在注意力集中於口頭話語的同時,還會利用講話者的停

頓,不失時 機地採用記憶策略和選擇策略等將語篇中的關鍵性詞和短語,以及

支持全文意義的上下文因素,轉入其長期記 憶之中。

在解析過程中,聽者對口頭話語的解析是以意義暗示或結構特徵為基礎的,

而意義暗示和結構特徵則是由 單詞和信息構成的。聽者對信息單位的處理策略,

決定其聽力的強弱,聽力強的學習者比較熟悉語段分割

第4篇

長期以來,受各種參考資料的影響,很多課文的教學內容早已具有預定性,敍寫了哪些內容、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何種主題、體現了什麼情感,這些已成為教學的固定構架,而且所有的説法也口徑大致相同。因此在進行課文預習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模式也幾近僵化,缺少自己獨立的思考。這種感覺,在我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達到了極致。我要求學生各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總體感受,學生的回答普遍是:自由快樂的百草園,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讓學生提煉這篇文章的主旨時,學生的回答又幾近一致: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可是這裏的三味書屋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嗎?這篇文章真的只是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嗎?為了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了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語文閲讀習慣,我立即調整了上課策略,讓學生針對三味書屋是“樂園”還是“苦園”展開了辯論。下面就是這堂課上的教學實錄。

先要求學生朗讀三味書屋部分,按照學生自己的理解,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甲組認為是“樂園”,乙組認為是“苦園”.

甲: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還可以捉了蒼蠅喂螞蟻。這些活動都是非常有趣的。

乙:園子裏只能去玩一會兒。玩久了先生就會在書房裏大叫,大聲呵斥:“讀書!”先生還有一條戒尺,還有罰跪的規則。

乙:文中説“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從一個“只”字和“習字”“對課”這樣無聊的學習活動,可以看出三味書屋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甲:先生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了,“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説明我的知識增多了,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樂趣啊!

甲:“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其實我們現在有時候也會這樣:先發瘋一樣地讀書,然後突然都莫名其妙都停下來,你看我,我看你,有時候還會鬨堂大笑,很有趣。

乙:可是你看學生讀的內容,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東西,讀一兩天還好,可天天讀的話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包括老師讀的那段話,魯迅也説“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説明他也不懂,只是瞎猜的嘛!

甲:我覺得作者在這裏並不是為了寫老師讀的是什麼內容,而是強調那讀書入神的場面。“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拗過去,拗過去……”大家可以試着做做這個動作,看着是不是很滑稽,很有趣啊!

甲: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孩子們有的“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有的用半透明的紙蒙在繡像小説上畫畫。作者回憶自己兒時在課堂上的小動作,説明這些小動作很有意思,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上課做一些小動作,沒被老師發現,心裏也會偷着樂呀!(不好意思地笑)

乙:這其實不也正從反面説明上課沒有意思,很枯燥嗎?

甲:作者説“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説明那段讀書生活培養了他對畫畫的興趣,讓魯迅受益終生。

甲:魯迅説自己最成片段的繡像,“我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懷念,對失去童年的惆悵。

乙:作者在描寫三味書屋的時候,寫三味書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畫,“畫着一隻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這種行為是非常迂腐死板的。

甲:神聖的孔子和威嚴的先生變成匾和梅花鹿,接受一羣孩子的跪拜行禮,這場面很滑稽可笑!

師補充:“鹿”諧音“祿”,“肥大的鹿”就喻指高官厚祿,“伏在古樹下”,意即“祿在古書中”.説明那個時代讀書就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作者也是在藉此批判封建教育。

乙:封建教育下的老師也是要批判的。他是城裏極“博學”的,可他對“怪哉蟲”是怎麼一回事卻不知道,並且在學生問的時候,居然“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明顯的是老師不知道,卻不願意承認,有點古代讀書人那種死要面子的樣子。

甲:這個老師做得是不對。可是我覺得作者説先生“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説。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這段話是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寫出了孩子被責罵的委屈以及對大人的控訴,現在讓40多歲的作者寫出來,讓人忍俊不禁。

我在課堂上做了這樣的總結:關於三味書屋是“樂園”還是“苦園”,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我們既能讀出一個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藉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也能讀出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三味書屋,表現了作者追求新知識,天真、快樂的心理。希望大家在閲讀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的時候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不過,老師個人認為,這樣一篇回憶性敍事散文,作者用兒童的口吻敍述事物,以兒童的視角反映其主觀感受。在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在無味的冬天裏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有快樂,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這樣的童年,固然有遺憾,但更多的是快樂。

4前,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説過:“人只不過是一棵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因而他又説:“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因此,我們要善於抓住各種教學的契機,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標,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