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學設計5篇 "教學設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關鍵步驟"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6K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依照課程目標、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情境等因素,有目的地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什麼是教學設計5篇

第1篇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資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取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資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取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資料包括學習資料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資料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6、開發和選取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準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樑科學”,橋樑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教學實踐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發展的軌跡和成果,提倡學生創造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構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構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説新手了。我們能夠看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帶給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師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帶給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教員的專利,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規模效益。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透過教學目標分析能夠確定所需的教學資料;透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學習活動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説,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能夠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所處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問題空間。

構成探究思路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有些時候,能夠思考與學生一齊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説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分析問題,收集信息材料,構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實驗、資料收集、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類型能夠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能夠根據問題的性質來探究的程度選取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構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能夠是實驗報告、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能夠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什麼是教學設計5篇

第2篇

1 、結合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並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創新的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獲得對周長的認識與理解。

3 、能積極地參與到認識“周長”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感性體驗,理解掌握“周長”,增強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獲得對周長的認識與理解。

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學習也是一樣,動作和思維密不可分,學生親手操作感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根據本節內容和特點,在教學中我們主要採用了直觀演示法、實驗操作法,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周長,在操作中運用周長知識,感受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的動手操作得到充分的實踐,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秋天到了,秋姑娘帶着禮物來到了我們身邊。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

師:對了,片片落葉像蝴蝶展開了翅膀,紛飛在我們的身旁,這就是秋姑娘送給我們的禮物,而且已經輕輕地飄落在你們的桌子上了。你們喜歡嗎?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舉起來!

師:秋姑娘還託這件禮物給大家捎來一封來信,想知道這信的內容嗎?秋姑娘知道大家都很聰明,想讓大家自己動手找到這封信的內容,你們有信心嗎?那就請你把手中這片葉子的輪廓用彩筆描在白紙上。注意,在描的時候,可以同桌兩個人合作,筆畫不要重複。好,開始吧!

小結:其實,不論大家剛才用的是什麼方法,我們都是描出了這片葉子一週的長度,也就是這片葉子的周長。(板書:周長)這就是秋姑娘信的內容,我們這節課就來共同研究什麼是周長。

師:小螞蟻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課件),它在做什麼?(它也描出了葉子完整的一週,也就是描出了這片葉子的周長)它又完整的描出了這個蜻蜓圖形一週。

師:像這樣,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師:我們已經接到了秋姑娘這封來信,就讓我們快點打開看看吧!

按照秋姑娘的要求,老師先來摸一摸。(找到例子)你能像我這樣,找到一個物體,選一個這樣平平的面,然後細心的摸出它的邊線嗎?

師:剛才我們摸出的這些面的邊線,它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現在就請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想想辦法,同桌合作,測量填表吧!

生活中,我們買帽子要知道頭圍,那麼買衣服的時候,除了知道身長,還要知道些什麼呢?那就合作再量一量吧。

四、師:我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看是什麼?老師把份禮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在你們的桌子上。既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圖形的周長了,咱們描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咱們進行比賽,請你把邊描直,描完就立刻起立,看誰描的又快又好!

思考:都是長方形,為什麼這些同學描的這麼快呢?想知道原因嗎?(打開)你有什麼想法?

生:因為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周長就不一樣。這樣不公平。

師:看,這還有兩個平面圖形,哪個的周長長呢?猜一猜。其實,這就是數學書上45頁的第3題。大家可以量,可以觀察,還可以動手操作,來親自驗證一下。為了方便同學們的操作,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粘板,這上面的小棒都是可以挪動的。好,開始吧!

師:周長就在我們的身邊,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身邊的物品,確定它的周長,並想個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呢?

五、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收到了秋姑娘的來信,讀了這封信,我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現在,把你們的感受和收穫用一句話寫下來,作為給秋姑娘的回信好嗎?那麼在信中,你想對秋姑娘説些什麼呢?

師:是啊,同學們,你們現在就像春天的幼苗,希望大家能夠吸收更多的知識,快樂的成長,在每個金色的秋天裏,都能有更大的收穫,好嗎?

第3篇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並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於科學研究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本課教學根據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2、瞭解“好奇心”對於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3、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瞭“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海水是藍色的這一常識性的問題導出課題,引出印度物理學家拉曼,並介紹拉曼的資料,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 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説説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後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在學生充分自由讀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的條理性。】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裏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説説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麼”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並着手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現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由男孩的問題切入,引導學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這為學生步步深入學習全文奠定基礎。】

1、教師範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於探明瞭“海水為什麼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麼説“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

2、小組討論。交流彙報:預設:(1)探究“男孩的問號”,瞭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麼關係?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為什麼”,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學生讀句,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麼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説明了什麼?

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幾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認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麼”而感到愧疚。

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傢俱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麼重要。

c、小結:正是由於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感悟好奇心對拉曼的作用。對課文中的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質疑,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a、讀12自然段,説説拉曼研究“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接着,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

後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現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鍵的是什麼?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麼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最大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後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學生研讀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時,通過默讀、思考,讓學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還有他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之後,舉例説明科學家失去好奇心帶來的後果,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對文本內容的領悟。】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第4篇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並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於科學研究的精神。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根據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瞭解“好奇心”對於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2、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瞭“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簡介拉曼的資料。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説説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後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裏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説説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麼”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並着手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現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1、教師範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於探明瞭“海水為什麼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麼説“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麼關係?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為什麼”,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學生讀句

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麼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説明了什麼?

學生聯繫上下文談感受。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幾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認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麼”而感到愧疚。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傢俱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麼重要。

c、小結:正是由於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a、讀12自然段,説説拉曼研究“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接着,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後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現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鍵的是什麼?結合課文最後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麼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後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第5篇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是促進教師自我專業成長的途徑,提升設計與觀察評價潛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對象與條件對“新教材”的加工與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文化再造)

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和教案不能混為一體,對這三個概念要正確地區別。

教學案例:一般是用來交流或者是自我經驗積累,是指包內含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生動的故事加精彩的點評。

教案: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導老師上課用的,同時也是備課的依據。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課前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説明,寫在教之前;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總結,寫在教之後。

教學設計一般包內含下列5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任務及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潛力,是現代教學思想的一個基本着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如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取教學資料和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資料是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以往我們僅關注教材分析,在這種分析過程中,教師將教科書作為主要依據,教材分析基本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考點方面,比較注重顯性教材的運用而忽視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較少關注與學習教材資料有密切關係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潛力的要求,而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只是闡述其資料,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資料分析既要求對顯性教材的運用,也要求對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學生是分析教學任務務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忙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我們教師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了解教學活動開始前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已經到達了什麼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標誌着學生已經能做什麼,説什麼,想明白了什麼等等(即學生的學歷和學情)。這是學生掌握新的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學活動結束後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務必到達的狀態。對這種狀態的把握最終會轉化為確定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習目標。只有當教師的心中對教學前和教學後這兩種狀態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確定真正恰當的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達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在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陳述上,與以往傳統教案相比就應有較大變化,具體體此刻目標的維度、目標陳述的主體等方面。

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向性,同時還能夠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所以制定準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教學目標的主體顯然就應是學生。而傳統的教案對於目標的設計中,所體現的主體是教師而非學生。從教學目標設立的維度來看也更加全面,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這是發展性教學的核心內涵,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此刻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潛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傳統的教案中,目標的設置較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缺少對於潛力和情感領域的設計。

由於教學目標是具體規定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在認知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夠到達的新水平。因此,在陳述教學目標時要具體明確,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在陳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質和量規定的“瞭解”“理解”、“掌握”等詞,務必用可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要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陳述詞要具體、鮮活。二是對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具體、明確。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習過程、改變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因此,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明確具體。三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陳述要明確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的資料,通常只明確規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資料,而不具體規定學生應從活動中獲得了什麼結果。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以思考: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研究、自主體驗、自主交流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可見,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自主參學習活動已成為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途徑。因此,貼合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要求的新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成為教學設計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教無定法;教學有規。應對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哪些是教學設計中應優先思考的方法?這些方法又該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齊這些都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基本問題。就應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來選取教學方法。

我們既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動機的激發,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潛力和創造潛力的培養,更要思考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能夠從以下幾個策略來思考學法指導。

(1)制定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即把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置身於民主的、愉悦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潛心探究、快樂創造。

(2)制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創設必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帶給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發展自主學習的潛力。

(3)制定促進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中要思考讓學生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會探究,樂於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會評價,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和獨特的見解;學會反思,敏於分析自身學習的得失,探索學習的規律。

媒體能夠是作為教學環境設計的一個部分,也是教學活動中教學呈現的一種載體,他們不是獨立地存在於教學之中,而是與教學方式結合在一齊成為教學策略的主要因素。

隨着多媒體這一新型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媒體的設計比起單純板書設計多了豐富性和生動性,因而,設計也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須的專業要求。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對媒體運用設計存在的問題,如,所選取或制定的教學媒體與本節課的主題聯繫不當、華而不實、喧賓奪主引起注意的混亂,從形式上看很生動、很美觀,而資料卻無助於學生認知潛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呈現教學資料時的節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當造成學生認知的脱節。

個性要指出的是,粉筆加黑板的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就應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運用,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取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值得我們探討。

現代教學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純粹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教學不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教學更趨向於多維的、開放的教學形態的呈現。在這樣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的設計與以往教案編寫那種單一、線性、主要設計教師教學步驟和方法的思維形式和編寫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同時思考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教學行為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所以在必須的單位時間內對於教學的活動過程是呈立體或網狀思考狀態,教學諸因素不是沿“教”這條單行線前行,而是在學與教中交錯朝着教學目標進行着。

教學過程思考的因素,活動的主體對象更加具體、明確,除此以外,設計中增加了預期效果這一因素,因為設計的引進是為了將一個現存的情境改變成為所期望的情境,謀求這種變化正是教學設計的目的。教學設計是以目標為導向的,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對於目標的達成與否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反饋調控來實現的。而預期效果的設計便是實現反饋調控的一個關鍵的手段。另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能夠使教師在目標指引下理性地進行教學,因此,對於每一環節中的教學目的也就應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在過程設計中,增加了教學目的這一要素。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潛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功能,教學設計的自我評價是教學設計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來看的話,它是一個在開發、設計、利用和評價四個方面全面研究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理論與實踐”。在時間上,教學設計分為了三個時間段,即課的準備的設計、課的實施中的再次設計(即生成)、課後的反思性的設計修正。因此,教學設計除了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分析,策略制定和過程設計以外,最後就應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這是教師的一個不可缺的元認知活動。

教學設計的評價,能夠透過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在設計完成之後設計實施之前,對自己的設計進行預測,這樣能夠幫忙設計者在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教學事件,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設計的二度創造。二是在教學活動之後進行的教學設計的評價,目的在於總結設計的得與失。因為,任何一個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況且設計與實踐活動本身會存在必須的誤差,理論上再合理的設計只有經過實踐檢驗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過這樣的反思性評價的設計,才是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設計,從與傳統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們還能夠看出,它與傳統教案不同的是,教學設計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時空上都更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也更具有先進性。

②確定學生的起點狀態,包括他們原有的知識水平、技能和學習動機、狀態等;

③分析學生從起點狀態過渡到終點狀態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或應構成的態度與行為習慣;

④思考用什麼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呈現學習資料,帶給學習指導;

①教學設計説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③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④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

(1)書寫的形式。教學設計的書寫能夠是文本的,也能夠是表格的,也能夠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夠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資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教學環節教學諸因素的整合。

(2)教學設計書寫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根據具體的資料要求靈活展現,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意,寫出風采。

(3)教學設計資料和形式就應根據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則應選取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為主要資料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能夠相對淡化理論色彩並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

(4)教學反思評價作為教學設計來説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我們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能夠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標題要具體、明確。通用格式為“**版**年級**資料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能夠設計一個課時,也能夠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繫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組或多人合作,應説明誰是執筆人或第一作者。

簡要説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1.分析《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資料的要求。

2.分析本課資料的組成成分和在教材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課資料與(國小、國中、高中教材)相關資料的區別和聯繫。

3.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用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行為語言,描述本課的知識、技能、潛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問題及方案要求。

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要着力於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2.寫出每個教學步驟(含設計目的和意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原則: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資料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資料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資料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散、擴展、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複習鞏固方案。

(五)課後作業部分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討論的問題

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