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7W

當我們認真讀完一本作品後,肯定會有不少值得分享的感受和收穫,靜下心來,抽出時間寫一篇讀後感很有必要,事後我們可以拿出來回憶和思考。讀完《中國人的精神》,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3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那麼他們有哪些表現,或者説在那些細節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説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説,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現它。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着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祕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説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温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説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總之,我從這本書的閲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2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為《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於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於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並以此為榮。

當時,飽經戰火的中國正處於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並折服於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象進行討論,認為納妾並不與夫妻之愛衝突,也並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説?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讚賞,武斷的認為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於“無私教”的時候,已經將男女置於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為。“道德綁架”下,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着鋼琴唱着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於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於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願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個人意願而各在其位,對於提高生產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於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説,儒家文化薰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並不在於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為晚清之後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才是我們應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3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這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裏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裏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麼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典到國外,在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説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説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看這本書應該要把自己置身於寫作品的那個年代裏,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於是1915年被稱為“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於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説明,是當他過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沒有的”,這些過於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辜老先生還認為孔子為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恆的、絕對的基礎,而且藉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其實我不是很懂這句話,類似這樣的有很多,所以看這本書有點艱澀。

或許是新時代下思想的轉變,身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書中講述的在中國,是由於妻子的無私和責任感,允許中國的男人們擁有侍女或妾,我認為一夫多妻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也是一種制度的畸形,三從四德束縛了女子,許多的緣由致使現在的男女依舊不平等。思想產生碰撞才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講述了諸多碰撞,但整本書還是很富有哲學色彩,值得一讀的。這本書在討論“精神”二字時着重講述的是中國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種微妙而靈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種信仰。瞭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整本書透露的一種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是轟動西方的大作,極大的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