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秀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8W

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們對閲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不少的收穫,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秀範文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秀範文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秀範文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無疑,劉鐵芳教授是屬於後一類型。

在教育學日益成為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着個人獨到的問題關注,關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懷,比如鄉村教育、社會弱勢羣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於一種低調的言説姿態,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説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在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時刻守護做人的尊嚴》,主要介紹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藝人,和藝人之間的一番對話,在對話中知道這位藝人因生活窘迫出來謀生,現在是要籌滿回家的路費才不得不出來賣藝,藝人的話中特別強調自己“不是要飯”的。

這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對尊嚴的渴望。“儘管現實的個人總是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差異,特別是生存樣式的差異,但每個人生存的底線,就是一個人作為人的生命的尊嚴,這是沒有身份之別的。我們在小心地守護自身存在的尊嚴的同時,也要小心地守護他人,守護我們身邊地每一個人,哪怕是流浪乞討者的守住他們做人地那條底線。”

説到乞討者,現在不管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甚至是全國的每個角落,都有不計其數的人以此為生。他們當然也有做人的尊嚴,可我就是看不到他們的尊嚴何在?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要過年了,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乞討者,也有吹拉談唱的乞討者,一個一個地從村前到村後,有時一天要來好幾撥人。每次他們來,母親都會抓一小把米給他們,而父親卻總是舀一小碗,我也會學着母親給他們抓一把米。後來聽説有的討飯人要打人、搶東西,所以看到他們來,小孩子們都會乒乒乓乓地關門,在裏面看着他們走過。有些人會很識相地走開,可有些人就是在你門口死賴着不走,鬧得你非得給他才罷休。再後來,那些乞討者對米已經不感興趣了,他們來要錢,給少了還會嫌少。

要知道你們不勞而獲已經不對了,鄉下農民辛辛苦苦一年能收多少糧食?能賺多少錢?你們還嫌這嫌那,真不識好歹。有的乞討者乘人不備還順手牽羊拿點東西,有的手裏拿着棒,你不給他還要拿棒打你,你説他們是在討?還是在盜?在搶?他們的尊嚴又何在?

現在城市裏的乞討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討者?像文中的這位藝人在我們這座城市好像沒有吧?天橋上,肯德基門口,飯店門前……有多少人在乞討,他們真的是無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嗎?有好多還都是孩子,這些孩子現在就乞討,以後怎麼辦?對那些生活的無奈者,“我們可以憑藉我們內心的尊重,而給他人、給這個社會多付出一點善良,一點希望。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但我們在給他人以希望和尊嚴的同時,我們也是在給自己的生命敞開一道人性的光澤。”可對另外那些人,我們又能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對於那些不尊重老師的家長,又把老師的尊嚴放在哪裏?而我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我又應該怎麼做?所以説真的很難……

“人類文明發展,一個重要的成就,就是人的尊嚴的確立。其經典意藴就是康德所説:人是目的。”小心地守護每個人做人的尊嚴吧!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秀範文

利用假期,把劉鐵芳教授所着《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幹着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説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説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説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説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説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侵潤着。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

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閲讀,留給學生閲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