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版《歌德談話錄》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9W

讀書千萬不能一知半解,這樣我們是寫不出走心的讀後感的,而走心的讀後感正是建立在認真閲讀的基礎之上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實用版《歌德談話錄》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版《歌德談話錄》讀後感範文三篇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1

在上週六的時候,叔叔帶我讀了一本德國作家的經典作品。這本作品的名字叫做《歌德談話錄》,這主要講述了哥德這位偉大人物在他晚年的時候的一些言行舉止和表達的思想,雖然説這本書並不是歌德所寫的,但是在這本書裏面我們可以看到歌德那無處不在的魅力。對於德國來説尤其是在文壇方向,歌德從來都是數一數二的大人物。其實我一開始對這些並不是很懂,我的叔叔非常喜歡文學而且對西方文學有着很深的見識。

他告訴我歌德是德國的古典主義文學的領先人物,其實從談話錄的內容裏面就可以看到歌德説的話都會具有很深刻的哲學思想。在歐洲好像每個國家都喜歡不同的主義文學,比如説法國人喜歡浪漫主義,即使到現在我們也都知道法國人是最喜歡浪漫的,德國人喜歡的是經典主義,英國人喜歡的是實用主義文學。實用主義文學就是貼近我們的生活,貼近大自然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除了這三個典型國家以外,在歐洲的其他國家還有一些不同的文學,比如説北歐東歐等等。歌德在當時用一種非常詼諧幽默的話語,道破了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其實歌德並不只是一位作家而已,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

這本書就是在歌德的指導下才撰寫完成的,裏面還包括了這位偉大的人物,對自己國家甚至是世界的經濟文化的分析。在這裏面可以看得出來,他對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都是比較看的透徹的,裏面説的話可以説任何一句都能夠讓人終生受用。對於現在的我來説,這本書對我來説還是非常的深奧我一時半會兒還是看不懂的。但是這裏面的思想卻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好處。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2

《歌德談話錄》是一本讓人受益無窮的好書。在書中,你會了解到精彩的論述和對白,還可以聽到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著名詩人、作家的細緻評價,以及他對政治、文藝、哲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人們應該感謝作者愛克曼的辛苦勞動,他用謙遜的獻身精神給世人記錄下了歌德這位偉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讀這本談話錄,有一種“體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滿足。歌德那些閃耀着智慧與學理之光的話語,雖説並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時時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解放、洗禮和提升。

歌德的智慧與學理之中有三種眼光,即:人道的眼光、藝術的眼光、世界的眼光。這三束眼光交相輝映,構成了歌德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與他的藝術眼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他強調文藝的崇高目的時,是想讓人們充分注意到文學藝術對豐富、淨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義。

歌德不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開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預視全球地理文明的發展。就在1827年,他發下了三大誓願:一、開鑿巴拿馬運河,打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歐洲的兩大河流多瑙河與萊茵河連接起來;三、開通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從西歐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説:“我想經歷這三大事件,所以為了它們值得再活幾個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辭世,未能見到這三大誓願的實現。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後的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了;又過了四十五年(1914年),巴拿馬運河也通航了;就在這期間,多瑙河與萊茵河也由一條運河連接起來。

歌德,這位大藝術家、大思想家,他具有穿透百年的預見性,這預見性又正是他那宏大、開闊的世界眼光的表現。

歌德臨終時對身邊的人説:“打開窗户,讓更多的光進來!”我們正處在一個“打開窗户”的時代。我想,認真讀過《歌德談話錄》的朋友,都會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進了腦海裏。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3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談話錄》是一本讓人受益無窮的好書,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到精彩的論述和對白,還可以聽到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著名詩人、作家的細緻評價,以及他對政治、文藝、哲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

讀《歌德談話錄》,是頗使我受感動的,這其中有一種“體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滿足。歌德那些閃耀着智慧與學理之光的話語,雖説並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時時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解放、洗禮和提升。讓我的對人生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愛國、人類自然、人生榮辱、宗教信仰、道德情操、個人集體、志向成才、讀書學習、文學藝術的真正內涵。我認為,觀覽現今,歌德的幾個觀點實在是發人深省。

1828年3月12日的談話錄中,歌德提出: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輕一代受摧殘,理論和實踐脱節。他認為, “我們的情況太矯揉造作、太複雜了,我們的營養和生活方式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我們的社交生活也缺乏真正的友愛和良好的祝願……人們往往寧願生在南海羣島上做所謂的野蠻人,盡情的享受純粹的人的生活,不慘一點假。”歌德的話深深反映了現代人尤其是所謂的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虛情假意、矯揉造作。人們為了金錢、名聲、權利……而化作一副小人嘴臉,阿諛奉承,曲意逢迎。這是時代的痛苦,這是現代人遭受地祖先的罪孽的懲罰,而現代人還要加上自己的罪孽去貽禍後代。所以,我們所謂的朝陽、花朵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靈魂喪失了他們該有的本真,眼睛丟失了該有的神采,思維忘卻了他們該有的想象力。重複着加深着前人的虛偽,假情假意,被精神束縛,隨波逐流,以致後面的千千萬萬輩。所以,為了挽救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歌德提出:“少一點哲學,多一點行動的力量,少一點理論,多一點實踐,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拯救……人民通過學校和家庭教育可以從下面做出很多事來,統治者和臣僚們從上面也可以做出很多事來”。拯救我們的未來,必須需要大家的力量。歌德對近代文化病根的追究及探討給我們現在的社會的發展指引了一條明路。

再看看在讀書學習上,歌徳説,“他們在學校裏教的東西太多了,太多了,而且是漫無邊際的鋪開,遠遠超出聽課者的需要……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歌德針對當時的西方教育傳統提出的這些看法,雖説並非句句在理,但是在精學這個角度來説,確實是我們莘莘學子應該實踐貫徹的。學一定要致用,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符合實際的需要,專心致志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讀這本談話錄,歌德的自由觀是最直擊我心靈的東西。歌德説,“自由是一種奇怪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自由,只要他知足……一個人如果只要足夠的自由來過健康的生活,進行他本行的工作,這就夠了……我們大家都只能在某種條件下享受自由……市民和貴族都一樣自由,只要他遵守上帝給他的出身地位所規定的那個界限。”歌德還談到了他的好友席勒,指出席勒的送命就是自由理想害了他。依我愚見,歌德的自由觀實際上是一種節制的自由觀,且我認為而這種自由觀是現代人應有的自由觀。誠然,自由是我們畢生追求的東西,但是,如果是鑽牛角尖般追求一種絕對自由,是否就得要獨自一人不受任何工作、情感、區域的束縛,浪跡在天涯,一個人享受自由同時享受孤獨和寂寞,恐怕到時任隨多大的地域空間也只能更加的凸顯自己的孤零。所以,我們追求自由,但是我們還仍在這世界生活,我們應該知足,我們的日常的一般的行動是不受束縛的,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是自由,同時,我們還是得正常的與人交往,工作,吃飯。總之,我們得學會在某種條件下享受自由。

欣賞這些作品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嚮往着文學藝術的心,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學功底,時間的沉澱,和對作品相關文化環境的瞭解和理解。或許我們還無法汲取這些偉大作品中的精神內核。歌德作為魏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在《歌德談話錄》中,也有很多有關藝術和現實之間關係的討論。我們知道,歌德對光和色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十分自豪,艾克曼在記錄了他和歌德有關《顏色學》的談話,以及前篇提到的牛頓關於光和顏色的錯誤學説等,無不體現了歌德對自然科學的關心程度和他的唯物主義立場。與此同時歌德還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歌德提醒艾克曼説,我們對自己學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能在實踐中運用的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在大學中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對於教師在講課是説的話,只記住了按他的時間傾向可以用得上的那一部分,凡是不能在實踐中運用的東西全忘了。這些話體現了在歌德眼中實踐的重要性,也使得他在談論有關文學藝術和自然之間關係的時候,體現出辯證法的特色,即認為文學與藝術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對立統一的關係。他説,藝術家對於自然有着雙重的關係,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在我看來,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説藝術家要憑藉自身的修養來使自然成為藝術創造中的可用媒介。但我並不認為藝術家是自然的奴隸,藝術家的確需要藉助自然的物質材料來表現個人的藝術旨趣,但這並不應該稱作自然的奴隸。大自然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對其加以合理的運用是無可厚非的,更何況是用作藝術創作上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