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華頌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9W

一篇好的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愛上閲讀,寫讀後感是記錄我們讀書感受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中華頌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

讀中華頌讀後感通用6篇

讀中華頌讀後感篇1

這幾天我讀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我們大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從書中讓我知道了甲骨文是這樣被人發現的。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秋天。北京國子監祭酒,王懿榮不幸患病,看病的大夫給他開的藥方當中有一味“龍骨”的藥材。家人買回來后王懿榮一看,心中大為驚異。他見這“龍骨”上佈滿奇怪的痕跡,既不像本身的紋路也不像圖畫。王懿榮生平愛好研究古物,出於直覺他猜測這可能是一種古老的文字。經過他認真研究“龍骨”上文字,終於確定了那些文字就是殷商時代的人用來占卜的文字,即甲骨文。因為王懿榮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所以被後人譽為“甲骨文之父”。

從書上我還知道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七月初七是七夕節……

我國的傳統文化每個都有一個感歷史背景或者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讀中華頌讀後感篇2

我是家裏的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對我百依百順,一家人總是圍着我轉,漸漸的,我的身上有了驕嬌二氣,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只考慮對自己好不好,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管別人的感受。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本書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就是自私!

這本書告訴我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無私地關愛與照顧我們,使我們健康成長,對此,我們要感恩;朋友帶給我們真摯的友情,給了我們無私的幫助與鼓勵,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與快樂,對此,我們要感恩;挫折磨練了我們的毅志,使我們更加堅強地迎接生活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也想到了我的老師。她總在我迷惘時,指引我方向,她的一個笑容,一次誇獎,總是給我前進的動力。在我生病時,她總細心地照顧我,並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長。在我犯錯時,她總是既嚴厲而又耐心地教導我,使我及時改正缺點,做一個優秀的學生。我曾經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學生大學聯考前,他在英語課上看武俠小説,老師很生氣,便對他説:“你真是沒出息,不僅糟蹋爹孃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他簡直要氣炸了,“噌”的跳起來,指着老師説:“你不要瞧不起人,我一定會考上大學的!”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名校錄取。四年後,他回到自己的母校,得知那位老師患了骨癌。他懷着複雜的心情去看老師。老師對他説:“有的學生,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是用鋒利的刀子去做他們心靈的手術。很多時候,別人的歧視能使我們激發出心底最堅強的力量。”他這才真正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淚流滿面。兩個月後,老師離開了人世。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生命因愛而美麗,愛因感恩而昇華。”我以後要努力學習,報答他們的愛,報答給予我愛的所有人。

讀中華頌讀後感篇3

“助人為樂,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我讀《中華美德頌》中《生命在互相幫助中延續》這篇文章所感受到的。20xx年7月4日18時,湖南的一個大型煤礦挖掘基地,一場突如其來的煤礦透水事故發生了,在惡劣的條件下,仍然有三個人在暗無天日的礦井下活過了整整三天,他們就是因為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才共同度過難關的。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就是靠着互相分吃各自身上所帶的食物存活了下來。

這個人世間好比是佈滿無數支蠟燭的大廳,這些蠟燭就好比一個個人,有的在燃燒着閃耀良知和博愛的光亮,照耀着大廳,有的卻熄滅了這種光,熄滅的越多,大廳就越暗淡。相反,如果人人都閃耀着這種光亮,就能讓這個大廳永遠光輝燦爛。

人人都需要幫助,人人都應該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公認的最可讚賞的品質。一個助人為樂的人,是一個真正的人。他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碼最重;在歷史的明鏡前,他的身影最長。助人為樂是美德,它盪滌了私心雜念的塵垢,像金子一般,像水晶一般,它的光輝永不磨滅。助人為樂的光輝,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是閃亮的。然而卻有不少人,不願讓它的光輝滲入自己的言行舉止。那些在急需幫助的人的身邊悄悄走開而熟視無睹者,會不會自慚形穢?明明那感人的光輝就在面前,卻依然在灰暗中藏身。為何不肯讓自己也成為這燦爛光輝的擁有者?是害怕讓別人的麻煩事來麻煩自己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念卻實支配着一部分人的思想。然而助人為樂是不嫌煩的,也許你助一臂之力,正可以化麻煩為順利。助人之後,至少自己的心裏是愉快的,個人的靈魂獲得了一次洗禮,個人的情操獲得了一次昇華。

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應該發揚光大,而不可拋棄。它是一顆不隕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社會舞台上,永遠熠熠閃光。助人為樂是永恆的美德。

讀中華頌讀後感篇4

從猜測黃帝,問卜殷墟,到走進魏晉田園,最後對明清的鬱悶,餘秋雨先生用一篇篇散文優雅地敍述着中華文化的興衰變遷。其實都是樸素的語言,讀起來確是字字珠璣,你會被他帶到另外一片世界,會對高雅而特異的魏晉人士而嚮往,會對盛唐海納百川的文化而驕傲,也對明清文化專制統治而扼腕歎息。

然而,我最喜歡的卻是餘秋雨先生對當代文化的一系列論述。

“清代結束之後的近代和現代,實在一言難盡。文化信號很多,而文化實績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論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壞很多,而文化創造很少。”餘秋雨先生如是説到。

一百年前,正是兵荒馬亂,國運維艱的時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化的這種狀態尚可理解。

幸在它只有十年!

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隨着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文化也開漂洋過海,走遍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遠跟不上了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滯後,越來越迷亂,越來越失去了公信力。

餘秋雨先生引用了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話,中國文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做事的人,一種是不讓別人做事的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後一種人的力量大得多。例如,巴金説過,中國存在着某種人物,那種人物數量不多,影響極大,平日不知道藏在哪裏,一有風吹草動就冒出來,在報刊上一會兒揭發這個,一會兒批判那個。看到這家院子裏的花草茂盛,就大聲咒罵;看到那家陽台上的鳥聲動聽,就掄起棍棒。正是這批人,使中國作家一直處於恐懼之中,無法寫出像樣的作品。

時至今日,尚有人打着言論自由的口號批評他人,譁眾取寵,網上看見一則新聞,一位八零後作家竟炮轟魯迅偽大師。我想,魯迅先生是否大師尚不重要,可先生當時的作品背景是為了喚醒沉睡的國人,單憑這一點,兩人層次一下區分開來,至於你怎麼貶低踐踏,魯迅先生也是看不見,聽不到的了。

難道,現代的文化就限於這種怪圈了嗎?不是的,真正的大文化,不是藏於隱世著作,而是人民大眾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價值,滲透於千家炊煙萬家燈火之間。

有一個漁村的漁民出海打魚,一定會在出海前走很遠的路,到一個讀書人家裏求得一大疊字紙,壓在船底。他們説,天下沒有比文字更重的東西了,就靠它壓住風浪。他們不認識文字,卻尊重文字,這大概是人沒接收教育而體現出的最原始的狀態,這便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所在。

我相信,總會有這樣一種人,出現在中華文化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而中華文化也與世界親密相容,偶爾閃現出千年積累的高貴,亦如生活在這種文化下的子民,品行善良,思想豐富,道德高貴。

讀中華頌讀後感篇5

我們中國有着優良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節省節儉、道德修養……無不讓我敬重。為了我們更深入地瞭解美德,於是學校發放了《中華美德小故事》這本書。當我翻開第一篇故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古人的精神所吸引了。

在這眾多故事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張良拾鞋》、《胸懷大志》了。這兩個故事分別讓我懂得了兩個很重要的道理。《張良拾鞋》講述的是兒時的張良在橋上散步時,一個老人走了過來,把鞋子往下一扔又叫張良幫他去撿,還要給老人穿上。當這之後,老人又讓他五天後天剛亮時來這裏,並傳授給他《太公兵法》。從此,張良刻苦鑽研,成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謀士。而《胸懷大志》講述的,則是韓信青年時所受的胯下之辱。一個流氓讓韓信把他的頭砍下來,要不就從他的跨下爬過去。韓信選擇了第二者。原因是,他胸懷大志,不屑與那個沒有教養的年輕人爭鬥,殺了他也沒有任何意義。從這兩個故事中分別可以看出謙虛和修養的存在。張良可以選擇不幫老人撿,並轉身離去,但他並沒有這樣,他認為尊重老人是做人的基本,為老人撿一下鞋子也是應該的。而韓信則是有着遠大志向的人,那些小人是不明白的。

?中華美德小故事》真是本好書,不但讓我懂得許多道理,還坦平了我人生的路……

讀中華頌讀後感篇6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

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説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痴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