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通用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6W

生命在醫生的微笑中一直創造奇蹟,張開温暖的雙翅,送於人間一片祥和,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通用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1


最近讀了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是一本讓你增長智慧的書,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反反覆覆去讀的好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 《黃帝內經》 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調節情志有很大的幫助,由於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難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人對事。《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要“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

《黃帝內經》要求人們要順應四時休養生息,而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隨時能找到。比如,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它表現在我們每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只有做到了這些,並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才會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黃帝內經》是我國的國學瑰寶,是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鉅著、中醫養生學之源。通過這部古老經典的學習,我們能夠洞察生命規律,從根本上把握健康養生之道。《黃帝內經》中有關健康養生的論述比比皆是。

養生之道

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瞭解自然,瞭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 “ 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 ” 的智慧。《黃帝內經 》 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我覺得《黃帝內經 》 可以用三個 " 第一 " 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 》 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 》 。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 》 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 》 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着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 》 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黃帝內經 》 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 》 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這就是《黃帝內經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黃帝內經 》 中説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就是説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你想,乾脆就不得病了,這來得多麼徹底 ! 在當今社會,這種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黃帝內經 》 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 》 以生命為中心,裏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 》 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 " 經 " 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 》 ,第二部是《道德經 》 ,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 》 。現在,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

《黃帝內經 》還有很多的觀點是非常經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學説、精、氣、神、經脈等等,雖然我的知識水平還沒有到達研究《黃帝內經 》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這本書之後對我怎樣在生活和工作中調節情志、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有很大幫助。

人體的各機體內部的各臟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也是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臟腑的各項活動並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認識一下:

1.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

2.機體與環境的統一。《黃帝內經》 明確提出 “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這説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古代醫學家總結出內臟生理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變化有關。 “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 《素問 · 生氣通天論 》。又如 “ 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生熱 ??” 並認為 “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 ??” 這都強調到了整體觀念。這種整體觀念與現代一些醫學的局部觀點截然不同。

看完《黃帝內經 》 ,我對於中國人民千百年來順應四時休養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説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 》 説道: “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 ”“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況下,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有度、有序、適時當位,則陰陽和諧,反之則陰陽失調,而人體疾病的本質就是陰陽失調。《黃帝內經 》 不但在健康上給我們提供了辯證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給了我們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現實社會中,工作壓力大,社會關係複雜,都會給我們的情緒帶來影響,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喜怒悲憂恐等精神情志活動,也是五臟功能的表現,也就是説,五臟出現疾病同樣會給人帶來情緒上的疾病,反之,情緒的失常也會影響五臟的健康。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憂思傷脾。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處。

雖説我對此書只是讀的這麼淺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內涵不僅僅而次,所以我以後還會慢慢品味。不過讀此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古文好爛,所以此書還能鍛鍊我的閲讀水平。 飲食、起居、工作和勞動、精神,這四方面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的。 所以養生説到底就是在説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只要這四個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黃帝對話當中所説的這樣,人人都能活過一百歲。所以説活到一百歲並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這四個方面貫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做到這四點,不是一天兩天就行了,而是一輩子,每時每刻都這麼做,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2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這只是經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時讀經典後,運用經典的幾個病案寫出來,與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有一天,我的一個同事過來找我鍼灸治療頸椎病,因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針就能明顯減輕,有時一針就可以了,今天又來了,説昨天科室有個事挺氣人的,領導安排給他做,又沒地方發泄,實在不想接那個活兒,晚上想着這事,沒睡好,早上起來,頸椎部位疼痛,頭暈不適。因為我很瞭解我的同事,平時蠻有性格的,脾氣較大,又急躁,聽他説完,心裏明白了他的頸椎病是因為肝鬱化火,想起內經的原話: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針刺肝經原穴太沖,用瀉法,1分鐘後拔針,頭暈頸痛消失。

省公安廳一領導,上班期間辦公室突然感覺心好像要跳出來了,很難受,自己摸脈,每分鐘接近150次,持續了近30分鐘,打電話諮詢該怎麼辦?問起病因,説最近因為國慶60週年慶,因安保工作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大,自己火氣很大,經常對下屬發脾氣。我比較瞭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牀上,用手重按左手內關穴處,他照做了,開始壓上去疼痛難耐,很想放棄,電話中一再囑咐直壓到內關穴處無疼痛為止。20分鐘後電話告知心跳如常。這也是來自於學習經典的體會,內經原文: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選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指壓治療,療效確實令人感到驚奇。如果病人沒經驗的,肯定會急診叫120送去醫院,其實這也是中醫鍼灸在急診臨牀應用的典型案例。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3

《黃帝內經》很多篇章理都在講一些我們生活中的道理,寓治病於日常生活中,如《五常政大論》篇雲…..故適寒涼者脹,之温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這句經文的大致意思是西北寒涼的地方多脹病,東南方温熱的地方多瘡瘍。脹病用下法可消,瘡瘍用汗法可愈,這是氣候和地理影響人體腠理開閉所致,天地陰陽的太過與不及所致。

具體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還得從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來理解。首先把人地球化,地球人化。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冬天井中的水是暖的,剛打出來的井水還冒熱氣,而冬天氣候寒涼,當然地表是涼的;夏天剛打出來的井水很涼,但夏天氣候炎熱。也就是説冬天地球的表面冷,地心熱,夏天地表熱,地心寒,放到中醫的整體觀裏可以表述為:冬天地球為表寒裏熱,夏天地球為表熱裏寒。把人地球化,東南方是不是氣候炎熱,西北方氣候寒涼,那麼東南方表熱裏必寒,西北方表寒裏必熱,根據天人合一,取類比像的原則來思考,生活在東南方氣候炎熱的人,腠理開泄,陽氣易外泄,容易形成一種外熱裏寒,內臟相對以虛寒為主;生活在西北方氣候寒冷地帶的人,腠理密閉,容易形成一種外寒裏熱的格局,內臟相對以裏熱為主;理説透了,法和方藥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內經雲:適寒涼者脹,之温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真正理解了這句經文的含義,在東南方治療皮膚瘡瘍病,你應該是高手。作為廣東省中醫院的一名肛腸外科醫生,感悟了內經這句話的一點內涵後讓我在皮膚病的治療領域大獲豐收,真的。

經典的內涵很深,我深深的感悟到,只要你真正理解了哪怕是一句話,在某一類疾病的治療上,肯定會有很大的突破,比如只要你理解了《陰陽印象大論》篇雲:…..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簡簡單單八個字,學中醫的我們都讀過,也許都能背出來,但並不代表理解了經文的含義。我也只是從中感悟到一些道理,並把他運用於臨牀,在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中療效明顯提高,以後還有很多很多的路走,對我而言,也許中醫藥攻克腫瘤只是萬里長城才開始邁出了第一步,但我深信不疑,通過傳統的中醫藥、針、刺絡及灸療,腫瘤的治療效果應該上幾個台階,有些患者治癒並非不可能,而不是處於目前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現狀。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六經是指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陽明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少陽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太陰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少陰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厥陰經(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腸為手陽明大腸經,胃為足陽明胃經,腸胃均為陽明經;經雲: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川為江河,海為大海,在自然界中,江河的水最後均匯入大海。那麼六經的病變可不可以通過一定的法,疏通經絡,把病變通過經絡引入腸胃之海排出體外呢?我想能,因為海納百川,上善若水。關鍵在於怎樣把六經的病變轉變為陽明經的病變,也就是説把六經的病變通過中藥或針刺或灸法或情志治療,通過經絡的內聯臟腑、外絡四肢百骸引入腸胃之海,從而排出體外。

《黃帝內經》被奉為中醫學的經典,為歷朝歷代中醫學大家奉為準繩,説內心話,目前我們談中醫,離創新還太遠,首先應該面對現實,好好的繼承,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來不得天馬行空,來不得半點馬虎,更來不得“大躍進”。而臨牀上,很多人批評中醫不科學,《黃帝內經》不科學,其實很多人根本都沒讀完過內經,更別説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內核,更談不上繼承和創新了。《黃帝內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書的作者是誰,有過很多爭論,我們暫時擱置爭議,看《五運行大論》篇黃帝與歧伯的對話,帝曰:地之下為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讀到這句經文,我的內心為之一震,幾千年前的作者岐伯競能看到地球在大氣中,是大氣托起來的,我坦誠,我看不到地球在大氣中,我只知道地球在我的腳下(地為人之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