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計劃模板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18K

老師們忘乎所以、自強不息,老師啊,我生命的火花裏需要明天一個您。那麼關於相關的教學計劃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計劃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釣魚的啟示》教學計劃模板三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計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字詞能正確抄寫描寫月夜美麗景色的句子和課文的重點句。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4、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抓住細節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體會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領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

3、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在課前尋找、查閲關於魚類生活習性的資料,初步瞭解定時禁捕對保護鱸魚繁衍生長的意義。

2、蒐集有關道德休養的名言警句。

3、觀察生活中或蒐集課外閲讀中遵守規則的事例,舉

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他為我國廣大讀者所瞭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築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回憶自己小時侯釣魚的事,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為《釣魚的啟示》(板書課題)

2、讀了課題,你認為課文應該寫什麼?(寫了一件事釣魚,並從中得到啟發;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寫作者小時侯釣魚的事,第二部分寫成年後得到的啟示。)

3、“釣魚”是哪些自然段寫的?“啟示”是哪些自然段寫的?(1—9,10—11)

4、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受到了什麼啟示?

(二)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1—9自然段)

1、寫一件生活小事並從中得到感受或啟示是我們國小高年級作文、日記最基本的要求。我們大多數同學缺乏的不是可供我們寫作的事例與感受,而是苦於不知怎麼寫才能把這件事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把自己的感悟寫清楚。作為五年級學生,你怎麼理解這個“怎麼寫”?

(事情真實、完整,有起因、經過、結果;經過要寫出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經過最好有點波折,不要過於平淡„„)

2、把剛才大家談的寫作方法融到課文裏面去,讀讀課文1—9自然段,聯繫自己平時的習作,看看作者的哪些寫作方法是你喜歡的或值得你學習的。

3、默讀,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A、人物的語言、神態寫得具體(分角色讀對話,同桌練習,不讀提示語,用動作演示,表演)。整個晚上,父子倆是不是隻説了這麼幾句話?為什麼不全寫出來?——與主題無關,要適度。

B、注意細節描寫,如動作的描寫具體、細緻,找出相關語句,自由讀。 C、有多處的心理活動的描寫。

D、三處寫到“月光”,環境的描寫,月夜的描寫很美,月夜很寧靜,給下文作鋪墊——“我”釣到大鱸魚的事“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通過你的讀把美與靜表達出來。

E、如果父親讓我把魚放了,我就毫無異議地放了,接着就寫出啟示,你覺得怎麼樣? 具有情節性:釣魚——不肯放魚——放魚。

隨着情節的發展,“我”的心情也是變化的,再次默讀有關的段落,找出“我”心情變化的語句。

根據提示 :PPT 當“我”釣到大鱸魚時,__________________;爸爸要“我”把魚放回湖裏時,__________________ ;當我發現四處靜悄悄,無人知道時,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隨即發現爸爸的話沒有商量的餘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___;此時此刻,我覺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

誰來完整説説“我”的心理變化歷程,(板書: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捨、沮喪)有沒有同學查字典,沮喪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我”的心理變化是真實的?

(三)重點解疑

1、自由放聲朗讀課文,欣賞你喜歡的片段。

2、還有什麼問題沒解決?

(父親為什麼堅持要“我”放魚?)

PPT: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3、對於放魚一事,父親是經過一番思考的,從他的神態、動作看出。你認為父親的做法是不是小題大做呢?

(四)小結

就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就是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也給予我終生的啟示。那是怎樣深刻的啟示呢?留待下節課來學習。

(五)作業設計

1、積累本文中好詞佳句

2、回家把課文的前半部分讀給爸爸、媽媽聽,然後採訪他們,如果遇到那種情況會怎麼做?然後在班上交流。

板書設計

釣魚

啟示 釣魚

得意

不願放魚

急切、乞求

嚴格的教育 放魚

依依不捨、沮喪

《釣魚的啟示》教學計劃

【課前談話】

1、學生介紹自己。

2、瞭解學生學情:

你讀了幾篇課文?

(大部分學生説6~8遍)

【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指名讀,及時糾正學生錯誤。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學生質疑,瞭解學習需求:

(師導:有位人曾説過:有大問題有大的進步,小問題有小的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進步。)

你提了什麼問題?

4、研讀品味,聚焦核心問題:

為何作者記住了34年前的那個夜晚?

(這次釣魚和以前釣魚有何不同?)

⑴ 學生默讀思考,播放音樂。

⑵ 反饋。

研讀重點句:

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腮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着。

⑴ 你覺得有多大,用手勢比畫一下。學生朗讀

⑵ 如果此時此刻,你是作者,你最想幹什麼?

⑶ 此時此刻,你是怎樣的心情?作者的心情怎樣?

板書:

遇到鱸魚,得意洋洋。

可是不會再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

⑴ 父親讓我把大鱸魚放掉,我願意嗎?從哪裏看出我不願意?

⑵ 朗讀指導,抓住大聲爭辯。

⑶ 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樣跟父親説,來留住這條魚?

⑷ 在作者的大聲爭辯下,在作者的苦苦乞求下,父親同意了嗎?你從哪裏看出父親肯定不同意?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⑴ 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他在想些什麼?請你寫下來。

⑵ 反饋交流,板書:

放回鱸魚,得到誠實。

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湖中。

⑴ 朗讀指導,讀出作者的依依不捨。

⑵ 你就是作者,你得到了什麼?

⑶ 作者的選擇題有沒有做完?

學生板書:

面對選擇,進退兩難。

我再也沒有釣到像三十四年前那個夜晚所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感悟:這裏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5、寫讀結合,內化學生行為:

⑴ 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如果現在你就是作者,你會怎麼做?

⑵ 出示父親曾告誡我的話,學生朗讀。

6、課堂延伸:

⑴ 你還有什麼新的問題?

⑵ 什麼叫啟示呢?

《釣魚的啟示》教學計劃

【教材簡説】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第九冊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分為釣魚、防魚、啟示三部分,重難點“啟示”部分説教味比較濃,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課。

【學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從十一歲的釣魚一事講到三十四年後的啟示,時間跨度大,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距離;尤其是作為課文的重難點“啟示”部分,三十四年後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讓國小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積澱,難度肯定很大。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引起情感共鳴,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從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板書“啟示”,理解意思。

2、板書“釣魚的”,展現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接觸難點

1、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課文,你最難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讀這段話,讀準,讀通。

三、探究難點

1、課文是用什麼例子來説明道德抉擇這個問題的?

(釣魚。)

2、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説説這裏的“是”指什麼?這裏的“非”又指什麼?

板書:

是 非

交流後得出結論。

(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着,就是錯誤的;放了就是正確的。)

板書:

放 不放

3、引:

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就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看來道德的確是──(齊讀: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就是這麼個簡單的放與不放的問題,究竟“難”在哪裏呢?

板書:

請學生找找,並相機出示。

⑴ 魚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

從哪看出“大”?

(“從來沒有”,感歎句的形式。)

⑵ 魚難釣:

(從第三自然段中“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的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傢伙上鈎了。”“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説明釣這條魚是經過漫長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讀讀這兩個句子嗎?讀出釣這條魚的不容易。

(從“像往常一樣”“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着。”釣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動作嫻熟,釣過不少條魚,但是從來沒釣過這麼大的魚,而且是鱸魚,這種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後文説“三十四年再也沒有釣過那樣大的魚,可見確實很罕見,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無人知:

環境的描寫:“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説明只有父子兩人,別無他人,“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

4、在這種情況下要放棄魚,真難啊:

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你願意不願意放了它?”

鼓勵學生説真話、説心裏話,帶着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孩子們展開讀書、對話,領着孩子們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可我最終放棄了,只因為父親的一句話,哪句話?

⑴ 出示這句話:

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⑵ 細細讀這句話,你又讀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關注“盯、好一會兒,得”。

(父親也很不捨得放這條魚,從“盯”、“好一會兒”可以感受到,同時父親又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選擇了放,從“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這樣,父親在“我”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選擇,就幫我擺正了標準,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是與非,如何去選擇,這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嗎?

讓我們再來齊讀父親的話。

四、深悟啟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會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投影出示這句話。

理解這個“魚”是什麼魚?

(就是誘惑自己的利益。)

2、在這34年中,“我”會遇到什麼樣誘惑的“魚”呢?

聯繫生活實際出示:

當“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卻發現老師沒有改出我的錯題時, 。

當“我”上學快遲到,過馬路遇到紅燈而沒有警察時, 。

當我買東西發現多找了錢時, 。

文中的“我”會怎樣做呢?

為什麼會毫不猶豫的這樣做呢?

3、出示:

“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理解“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是什麼?來自哪裏?

五、昇華啟示

1、小練筆:

34年後的我已成為美國著名建築師,當我又一次來到湖心小島釣魚時,想把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寫出來。我會寫些什麼?

2、齊誦:

一次擇善而從,在我們的記憶中會永遠地留下清香。這是一個足以讓我們自豪地講給朋友和兒孫聽的故事。

──詹姆斯·蘭費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

──孟德斯鳩

【板書】

13、釣魚的啟示

放──是 魚好大

難? 魚難釣

不放──非 無人知

【反思】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設計,不僅強調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獲得,還應重視學生情感態度的充分發展。而《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有比較強的實際指導意義,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在道德與利益之間應該做何選擇?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該怎樣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自覺講道德、守規則的人。

但是本文的課文的重難點“啟示”部分,説教味比較濃,學生也很難理解。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有質量、有深度的對話,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難題。於是我設計的教學從“啟示”──“釣魚”──“啟示”。一開始讓學生讀通這段話,因為這段話由兩個長句構成,讀來拗口,應要學生讀通順。接着結合具體事件“釣魚”理解“是非”的具體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內心活動,並説説自己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後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加深對啟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奧的啟示拉近學生身邊,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建構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將課堂上的閲讀活動化作成了一次師生共同參與的鮮活的“道德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