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優秀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09K

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我們必須認真制定好自己的教學教案,不管我們寫的是什麼樣的教案,都要先明確好自己的教學目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優秀7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優秀7篇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引導學生估算結果的大致範圍。

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為一、二、三年級教學班配備了多媒體講台,為現代化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都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們班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説、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

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評析 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幹什麼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説給大家聽聽。

生1:媽媽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媽媽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媽媽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交流一下你的調查,好嗎?

(小組交流。)

師:有一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説: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剛的爸爸説: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剛的媽媽説: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980元。)

師:看到這裏,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餘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後,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説一説你的估算結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對,786元接近800元,應該是600+800-1000=400(元)。

師:哪位同學的結果更接近精確結果?

生:第2位同學。

師:同學們這麼快就估算出來了,那麼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餘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説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説:我想用節餘的錢買一台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機的價錢減去一個月的節餘,還缺522元,再減去一個月的節餘,還缺84元,因此需要攢3個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2:我們組是這樣想的,兩個月的節餘是876元,要買一台洗衣機是960元,還少84元,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3:我們組的想法和第二個同學説得差不多,先求出兩個月的節餘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生4:我們組的想法是先求出兩個月的節餘,是876元,買洗衣機還不夠,再加一個月的節餘是1314元,這就足夠了,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説什麼?

(屏幕顯示:小剛高興地説:謝謝同學們幫我解決了問題,你們的好方法我已經學會了。再見。)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於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蔘與,課堂氣氛熱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並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教學反思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調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課堂上,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幫小剛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我為之一振。由於取材於生活,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達起來非常流暢,把一個理財計劃説得井井有條。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這節課,我感到學生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並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問題情境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並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由於學生的差異,個別學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組的討論,因此就乾脆放棄。另外,雖然在課前,我強調是近幾個月內的計劃,有些學生在計算時才知道要攢8~9個月,這樣在計算時就耽誤了時間。

通過反思,提醒我在今後備課中要關注每個細節,努力提高自身教學以及處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案例點評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節課還注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在充分讓學生合作探討的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環節的時間,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2

教學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四年級第七冊p83-85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熟悉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2、熟練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主動探索過程,靈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標

通過主動操作,使學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體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義,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善於使用工具,善於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學重點:

熟悉量角器,會用量角器畫角。

教學難點:

量角器上有兩組“零刻度線及其讀數”,學生應正確尋找與使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 同學們,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角的度量”,我們先來聊聊兩句成語:“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磨刀花費時間,但不耽誤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準備,就能使工作加快。

3.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4. 就我們即將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來説,我們也必須準備好合適的工具——量角器。

説明:通過成語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 請你仔細地觀察量角器,然後做一個介紹。

2. 羅列量角器的相關知識:(請學生介紹)

(1)量角器是一個半圓,這個半圓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箇中心點,叫做“中心”;

(3)從“中心”向左右兩邊,分別有兩條直線,都叫做“零刻度線”;

(4)兩條零刻度線分別對應兩組讀數;

(5)讀一讀量角器上的刻度

説明:通過對量角器的認識,讓學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構成,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準備,並且由學生自主觀察,獲得新知,這樣對於學生正確使用量角器度量會有所幫助。

三、自學課本,嘗試操作

1、請先獨自思考,再看書自學如何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學

(2)彙報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讀數是0°,的是180°,説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測量出從0°—180°的角。

2、完成書上第84頁的量角,並總結出量角三要點。

3、請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尺的角,並記錄下來。

4、交流評議。

説明:通過學生自學,初步瞭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過課件的演示和教師的口述相結合,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確過程,最後請學生自己通過操作,總結出量角的三要點,這樣學生對使用權用量角器量角的過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經歷了自主嘗試,親歷學習過程,老師又能夠及時巡視,點評糾正,這樣學生就能少走彎路。

四、分層練習,及時鞏固

1、填空

量角器是一個 ,從中心向左右兩邊各有一條 。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應角的大小是 ,記作 。

2、獨立完成書p71的第1、2、3、4、5題。

(1)小組合作交流。

(2)小結。

説明:通過這部分的練習,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讓學生更明確量角的方法。

五、課堂總結,收穫評價

師:説説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發現了什麼,對我們有何幫助?你對你今天的學習評價如何?

説明:二期課改強調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能夠通過自我的評價,相互的評價和教師的評價有機結合,能夠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狀態。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認真審題,正確計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學法:

合作學習法

教學用具:

掛圖、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遊樂園嗎?都喜歡玩什麼?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去公園玩,好嗎?

二、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目標

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出示自學指導

1.自學課本第54頁內容

2.請學生獨立看圖,先自己説説圖意,再給同桌講一講;

3.提出數學問題,説給你的同桌聽一聽,互相解決提出的問題!

三、反饋交流

1.誰願意把自己的問題説給大家聽?

2.誰願意解決她剛才提出的問題?

3.重點講解一道乘法題: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12 ×3 =36(元)

4.引導學生討論算法,彙報算法。 (小組交流、組際解疑)

四、精講點撥

結合學生自學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加以點撥。

五、當堂訓練:(小黑板出示)

1.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1 2

× 3

12

× 4

12

× 5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

12×518×315×627×343×3

(組內檢查、全體交流)

六、總結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4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p43。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等多種能力,培養數感。

3、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

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的含義並能運用詞語表述。

難點: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詞語間的差別。

四、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老師在紙上寫一個數字,由一個學生當小老師點幾個學生的學號來回答老師問題,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回答來引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示數的大小程度的詞語。

(二)講授新課

1、説一説,對比感悟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寫字嗎?今天動物王國裏面有幾個小動物也在寫字(分別是小青蛙、小老鼠),看看他們有什麼問題要我們解決的。

小青蛙寫了14個字,小老鼠寫了12個字,誰寫的多?誰寫的少?你知道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是怎麼樣的嗎?(在這裏引出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識點)

小青蛇看見他們在寫字也加入他們的隊伍,它寫了72個字,那現在小青蛇和小青蛙、小老鼠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這裏引出多得多、少得多的知識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交流,加深瞭解

動物王國裏面的國王看見他們那麼愛好學習,於是給他們頒發了獎品(彩筆),獎品設為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讓學生根據提示來説出答案,理解詞語(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

(三)舉一反三,鞏固應用

1、出示課本43頁做一做

2、課本45頁第4題

(四)闖關(運用知識)

咱們班的小朋友真聰明,老師看見你們表現很棒,給你們設了兩個個難關,你們相信自己能闖關嗎?

第一關比較時間

第二關比較價格

(五)做一做課本45頁數學遊戲

(六)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新知識?你能用今天的知識説一説身邊的事物嗎?

五、板書設計:

x比x多一些x比x少一些

x比x多得多x比x少得多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 能力目標: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長(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換算。

2、聽故事,曹衝稱象(大象的質量轉換為石塊的質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體積轉換成水的體積)。故事對於我們的這節課學習是不是會有所幫助,有所啟發呢?

3、觀察(石塊土豆)的形狀,與長方體或正方體比較引出不規則物體(並板書)。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規則物體嗎?

石塊和土豆再比較,哪個物體更不規則,指出今天我們就來測量石塊的體積。(板書)

二、實驗操作,測量石塊體積。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測量工具,根據給出的測量工具,各小組想好測量方案,該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協作:

方案一 ,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後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塊的體積。(注意點:水的量應適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剛好能讓石塊浸沒而升高的水又不至於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滿水,然後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出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2. 小組彙報各自做法,老師邊聽學生彙報邊板書。(適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相當於石塊的體積)(加滿的水: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於石塊的體積。)

真不錯,大家測出了石塊的體積,請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組交換一下測量工具,重新測量石塊的體積,來驗證一下測量的結果是否大致相同。

3. 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説説看, 我們班是不是會出現曹衝第二呢?

預設一:小物體---直接有量杯測出體積。

預設二:把石塊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撈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預設三:當裝的水過高時,我們可以把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加水溢出的水的體積也能求出石塊的體積。

預設四:有稱重的辦法求石塊的體積,把我們量出的石塊稱一稱,看重多少,再根據這對數據求出任意大小石塊的體積。

預設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塊放入長方體空器,往容器內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滿為止,取出石塊,再塞入橡皮泥(壓平,測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積乘容器高度與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三、鞏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現真不錯,有些方案老師也沒能想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來看看小黑板的題目怎麼做。

1. 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後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生獨立完成。)

2. 測量一顆跳珠的體積。

數25粒跳珠,放入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據水面升高的情況測量出水的體積,再算出一顆跳珠的體積。(學生實驗並計算出體積)

四、總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我學會了求石塊的體積,我學會了怎樣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我學會了把一個物體轉換成另一個物體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課時學習的是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例題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替換,發展解題策略。解題的關鍵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數量關係進行的替換活動,把較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教學的任務是把學生潛在的、無意識的方法喚醒,使隱含的思想清晰起來。

學情分析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徵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瞭解和學生前面的學習表現而做出的。

?學生是合肥市區六年級的學生。

?學生有良好的小組合作進行探究的學習習慣。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二、能力目標:

使學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去分析數量關係,並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和選擇相應的解題策略。

2、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感受替換策略對於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教 學 內 容教學活動學習方式教學策略

一、複習

引新。1、提問:

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列表、畫圖、列舉還原)、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知識。組織學生回憶舊知、交流、彙報。以舊引新複習引新

二 、探究

新知

(一)用替換策略解決倍數關係問題

1、出示例題(圖文結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題意

(1)你從題中獲得哪些信息?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根據回答完成板書:

小杯6個

小杯的容量 720 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個

你認為哪個條件是解題的關鍵?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們的關係還可以怎麼説?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現在根據已知的條件能直接求出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不能!

那麼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我們可以:

把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

或是

把3個小杯換成1個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換策略

同學們想到了兩種方法來解決,下面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

(1)先畫出換杯子示意圖。

(2)然後根據圖再列式計算。

4、彙報交流

請個別學生回答解題的方法

生A、大杯換小杯

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

13=3(個)

6+3=9(個)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換小杯

6個小杯換成2個大杯

63=2(個)

2+1=3(個)

7203=240 (毫升)

2401/3=80 (毫升)

5、檢驗結果

怎樣知道我們計算得對不對呢?

我們要來檢驗一下。

這題怎樣檢驗?

生: 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這條件就行了嗎?

生:80240=1/3 或是

24080=3

還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重要的條件才行。

都符合了題目中的條件才説明我們做對。

請大家寫上答語。

6、比較方法,提升策略

在剛才的探究中,我們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換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在這個過程中怎樣來替換,又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完成板書:

小杯6個 6+3=9

1/3 720毫升

大杯1個 2+1=3

仔細觀察這兩種方法,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是把兩種不同容量的杯子換成同一種容量的杯子,來計算的。

7、小結方法,揭示課題

也就是把兩種不同的量換成同一種量。

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策略。

(二)用替換策略解決相差關係問題

1、理解題意

出示變式題(圖文結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滿。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還是剛才那道題嗎?

與剛才的題目有什麼不同?

已知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各是什麼?

關鍵句是什麼?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還可以怎麼説?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會解答嗎?

2、自主嘗試

請自己試一試,用我們學習解答例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自主畫圖列式計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換小杯

1個大杯換成1個小杯

720-20=700(毫升)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小杯6個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個

生d、大杯換小杯

6個小杯換成6個大杯

206=120 (毫升)

720+120=840 (毫升)

8407=120(毫升)

120-20=100 (毫升)

小杯6個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個 6+1=7 720+120

4、檢驗結果

互相檢驗結果.

生: 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120-100=20 (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們就做對了。

4、小結變式題思路

仔細觀察,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也是把兩種不同的量通過替換變成同一種量,這樣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

組織學生畫圖、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學生充分感知替換策略

引導學生利用兩種量之間的關係,想到不同的解決方法,同時發現它們共同的特徵。組織學生討論,再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豐富學生的感知。

組織學生自己嘗試根據兩種量之間的關係,繼續運用替換策略解決相差問題。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替換中,總量變化的疑惑點。

引導學生比較發現替換策略能解決的兩種不同情況的問題的特徵。充分體會替換策略的價值。

通過自主研究,彙報交流,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發展,學生通過畫圖計算感知替換策略。

觀察比較、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通過嘗試算法,彙報交流,進一步理解替換策略,體驗它的實用性。

通過比較集體研討發現問題的不同類型的特徵。

畫圖彙報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通過相互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合作學習,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取長補短,增強合作意識。

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替換策略解決相差問題,充分體驗策略的真正的價值。

引導觀察比較,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比較例題與變式題

例題與變式題都是運用替換策略解決的,它們有什麼異同?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這兩道題目我們都是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的。

倍數關係,杯子個數變化,但總量沒有變。

相差關係,杯子的個數沒有變,而總量卻變化了。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1、紙盒問題

2個大盒,5個小盒裝滿球,正好100個,一個大盒比一個小盒多裝8個,一個大盒裝多少個?一個小盒裝多少個?

(1)先畫出替換示意圖

(2)再交流自己是怎樣來解答的

2、門票問題

六(3)班43名同學和王老師、楊老師一起去秋遊,買門票一共用去470 元,成人票的價格是學生票的2倍,每張成人票和學生票各多少元?

3、練習十七的第1題

鋼筆和鉛筆的問題

4、機動練習

小明原來有一些郵票,今年又收集了20張。送給小軍30張後,還剩52張。小明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5、生活實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獨立分析習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獨立完成,交流反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五、板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 替換

小杯 6個 6+3=9(個)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 變了 沒變

大杯 1個 2+1=3 (個)720ml

小杯 6個 6+1=7 (個)720-20

大杯比小杯多20ml 沒變 變了

大杯 1個 6+1=7 (個)720+120

國小數學9加幾教案篇7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第3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

第4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

課本5頁及練習一第7、10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

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為了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當每次接到任務時,為什麼他們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比較快)為什麼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觀察體驗,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裏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

絲等。

學生彙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堅持誰拿對了,誰拿錯了,並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現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沒兩點連結起來。

教師在黑板出示:

學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兩個點用線連起來。

師:同學們畫的這些線都有什麼特點?

學生彙報。

師:大家説得好,請同學們看看、想想教科書第頁“做一做”的圖下面那句話和三條線。

小結:我們就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並説一説、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量度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第頁上面線段的長度,並説説量法。

小結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量度,發現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不太長的線段通常用釐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另外,同樣出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會,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釐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釐米長的線段,並説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後彙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並邊畫邊説。

教師出示斷了3釐米多的斷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斷尺畫出3釐米出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彙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三、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師: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麼一接到任務後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活中運用這個原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能説説看嗎?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五、課外作業

完成第5頁的做一做,用捲尺量一量周圍環境,量跳遠距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