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備課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主題概述】

本節《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教學本文,應着重引導學生弄清故事的內容和故事之間的關係,初步瞭解文中任務特點。新的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課設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儘可能大的閲讀空間內,自主感知閲讀材料,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相關信息,學生有更多自主權利,學生、教師、廣義教材之間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語文素養。本節課設計以下幾個環節:(一)交流蒐集的相關信息。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對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讀、思、查的方法,獲取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信息,課堂交流後,有助於進一步的閲讀。(二)課堂自悟感知。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材料深入領會。不強求領悟所呈現的全部語言材料,也不強求對部分語言材料達到一致的領悟深度。這一環節中學生閲讀的方法大致有:朗讀體味、默讀揣摩、點線勾線、文字筆記、圖畫再現等。(三)課堂討論。討論性閲讀是自主、開放式閲讀教學最主要的形式。學生經過準備性閲讀和自悟性閲讀兩個階段,積累了一定的閲讀體會,他們急於把自己的閲讀所得呈現出來,一方面檢驗自己所得是否正確,一方面又要提出疑問求得解決,這時,教師竭盡全力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方式,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討論狀態。本堂課先是小組討論,每一個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或讀或説,人人發言;接着小組間交流,每組組長可自己總結髮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學總結髮言,對某一問題哪位學生見解深刻,再請那位學生闡述;最後是自由發言,哪位學生還有獨到的見解,再在全班交流。討論中學生有補充,有糾正,有爭論,真正體現閲讀課堂的自主開放。

《將相和》備課教案

《將相和》

一、交流資料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將相和》。大家對歷史故事特別感興趣,希望同學們在今天的課上有突出的表現。先請大家把收集到的有關本課的資料交流一下。

生:我從《歷史簡明》上查到了關於藺相如的資料:藺相如,趙惠文王名臣,奉命帶和氏璧入秦,當庭力爭,使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澠池之會,使趙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頗出言不遜,揚言必辱之。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處處忍讓,終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隨成至交。

師:你的這段材料選自《歷史簡明》,含有文言文的內容,我們把文章學完以後,你再來把這段材料介紹給大家,會讓我們感受到漢語的魅力━━這麼長的課文,用你這幾句話就概括了。

生:我從《中華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關於和氏璧的簡歷: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玉璧,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採到的,所以被人們稱為“和氏璧”,此璧幾經坎坷才被發現是一塊世上無雙的無價之寶。玉璧到了惠文王手裏更是被萬分珍愛。

師:你讀了課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麼東西,是不是?

生:我從《新編中華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顏色光澤、純潔無瑕,夜間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爐;夏季涼爽,百步之內不近蚊蠅。

師:哎呦,很長時間以來,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還不知道這塊璧有這麼奇妙的特點!你今天找到相關材料了。正因為剛才三位同學説的,和氏璧這麼好,還含着這樣一個故事,所以文中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它,哪個詞?

生:無價之寶!

師:還可以用書上沒有的哪一個成語來形容?

生:還可以用“價值連城”來形容。

師:從課文中什麼內容可以看出來?

生:我從“秦王寫信給趙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這塊璧”看出來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關於藺相如和廉頗的資料,由於比較長,我就不讀了,下課的時候大家可以找我來了解一下。

(學生還蒐集了時代背景、文章出處、和氏璧如何到趙王手裏等資料,可見課前學生檢索了大量的資料信息。)

二、初讀了解課文

師:下面進行第二項,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哪幾個小故事?

生:三個故事可以分別用三個小標題概括。第一個小故事可以用“完璧歸趙”概括;第二個故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第三個故事用“負荊請罪”概括。

師:怎麼概括出來的?説説看。

生:請大家把書翻到64頁第十自然段,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從這裏可以看出第一個故事是“完璧歸趙”。(師:從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來的。)“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澠池是這次會見的地點,所以可將第二個故事概括成“澠池之會”。(師:是根據地點來概括的。)根據“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這句話可將第三個故事概括成“負荊請罪”。(師:根據人物行動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樣的三個小標題概括這三個故事的。“讀寫例話”中的 “……也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了……”這句話直接説出了三個故事,我是從這裏看出來的。

師:你很聰明,方法很快捷,不過最好能通過讀具體的課文內容來概括。這樣更有助於提高你的閲讀能力。

三、自讀思考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同學們提的一個問題,就是“藺相如為什麼能做到‘完璧歸趙’?”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你可以是朗讀,可以是默讀揣摩,也可以勾勾畫畫。如果你覺得不吐不快,可以在書上作筆記。

(學生各自讀課文並思考)

師:同學們都讀過了,想發言的舉手示意一下。

下面,請你圍繞剛才思考的問題,將自己想要説的內容在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相機瞭解、指導。)

四、小組彙報

師:圍繞同學們提的“藺相如為什麼能做到‘完璧歸趙’?”大家採用了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朗讀,默讀揣摩,勾勾畫畫,文中筆記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了交流,下面進行班級交流。請各組的組長先彙報一下。

生:我們組推薦李樂同學代表我們組發言。

生:我們組的同學經過討論,認為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歸趙,這完全歸功於他的機智和勇敢。我們在課文第八與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較多。具體有以下這幾處:“藺相如説:‘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用這麼巧妙的辦法從秦王手中理所當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師:要回了和氏璧。)第二處是“他理直氣壯地説了秦王一通,然後又用自己的腦袋和璧一塊撞碎在柱子上……”這種辦法來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換璧。(師:要撞璧。)第三處是“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這是藺相如用了“緩兵之計”,拖延時間,為的是讓手下帶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趙國。我們組的王若珏同學對這一點理解得比較深,下面請他説説。

生:我認為這一處充分體現出了藺相如的機智。當時,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藺相如看出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池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對他説這璧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藺相如用這麼巧妙的辦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認為藺相如對秦王説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一定是柔和的。

師:那你來讀讀看。(生朗讀)

生:我和王若珏同學有同感。但我覺得像藺相如這樣的愛國使臣,是不會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馬的。

師:也就是對王若珏同學朗讀的語氣不贊同,是嗎?

生:是的。我覺得應當是柔中帶剛的語氣。

師:那你來試試看!(生朗讀)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當時秦國最強,趙國實力相對較弱。藺相如説話的時候,只有用比較柔和的語氣,秦王聽了才會信以為真,聽得比較高興,才會把和氏璧交給他。

師:這樣,你們兩位同學再把這句話讀一讀。如果我們大家是秦王,你感覺自己更願意聽了誰的話後會把璧交給她。(生2、生3分別讀句子,其他同學認真聽。)

師:大家更願意將璧交給誰呢?

生齊:王若珏同學。

生:在討論的時候,我有一個疑問:藺相如在準備撞柱的時候,難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嗎?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會怎麼做呢?

師: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我們稍後研究。

生: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歸趙,有很多的原因,我們要為第一組補充。這一點在第六自然段,我們組的張元説出來的。

生:我認為藺相如能成功“完璧歸趙”,與他所做的充分準備十分不開的。他在還沒有去秦國之前就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對策:“我願意帶着和氏璧道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他想到了怎樣使秦國理屈,使秦國沒有動兵的理由。這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他對於能夠“完璧歸趙”顯得胸有成竹。

師:老師對你説的“深謀遠慮”這個詞特別感興趣,我將他寫在黑板上。

生:剛才他們兩個組談到的內容,我們組都談到了。而且我們還在課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關於這一點,李英傑同學談得比較透徹,我們請他談一談。

生: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在這句裏,“抄小路”很能體現藺相如的機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兩個原因:一是不讓自己的行動被秦國人發現;二是能儘快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師:我特別欣賞的是你抓住關鍵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生:我想就剛才的內容補充一點:藺相如叫人化了裝也很重要。否則,或許一出門就被秦國人抓住了。

五、自由發言

師:下面開始,圍繞“藺相如為什麼能做到‘完璧歸趙’?”這個問題自由發言。

生:我從“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藺相如的機智。因為從圖上可以看出藺相如身邊就是秦國的大將軍,如果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邊説這一番話,一定會被搶走璧,到那時,他自己的性命也會不保。而藺相如往後退了幾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這樣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讓秦王信以為真。

師:你這種讀書的方式很好。不僅讀了課文中的文字,還聯繫到文中的插圖思考。

生:我覺得藺相如説的一段話很有作用。藺相如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説璧的毛病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覺,才會讓藺相如指給自己看。否則秦王也許想我怎麼沒看出來,可能會對藺想如產生懷疑。而且藺相如對秦王説“指給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師:哦,你也是抓住文中關鍵的字詞理解的。

生:我從藺相如舉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機智。因為如果藺相如只説話嚇秦王,而不做動作的話,會讓秦王認為他是隻“紙老虎”。相反,當藺相如做出要撞的動作時,秦王才會真正被嚇住。我覺得藺相如對秦王説這段話時態度會非常堅決。

師:有一個詞已經告訴了你藺相如的態度。知道是哪個詞嗎?

生:是“理直氣壯”。

師:試着這樣讀讀這句話。(生讀這句話)

師: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去體會藺相如的理直,用聲音來表現氣壯。因為藺相如説得越堅決,秦王才會對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們一起通過讀來感受一下。

(生齊讀體會)

師:剛才同學們説了這麼多。我們回到剛才一位同學提的問題就是:藺相如在準備撞柱的時候,難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嗎?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會怎麼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會讓藺相如撞柱的。從“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才會這樣要挾秦王的。

生:秦王肯定不會讓藺相如撞柱。因為秦王很喜歡這塊價值連城的璧,不會輕易就毀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換璧,並不是誠心的,只是相騙取和氏璧罷了。如果讓藺相如撞死在秦國,別人就會説秦王因為沒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趙國的使臣,到時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我也覺得秦王不會逼藺相如撞柱。因為從前面內容可以得知藺相如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會因為這個人給天下人留下議論的話柄。

師:你從哪裏知道藺相如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

生:我從“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説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有個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麼出名。他們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想到藺相如的。

生:老師,藺相如在典禮那天大大方方地對秦王説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他就不怕秦王殺他嗎?

師:就是,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嗎?

生:藺相如根本就不會怕秦王。因為璧已經回到了趙國,自己心中已經無牽無掛。

生:我想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禮,趙國就理屈了,作為使者,藺相如絕不會溜回趙國。否則,他就有辱趙國的顏面了。藺相如對秦王説的這段話也應當體現他作為趙國使臣的風範,同時也應當表現出他大無畏的精神。

師:那你試着讀一讀。(生朗讀)

師:同學們都聽出了一國使者的風範了吧!既有那種和氏璧被送回趙國後的了無牽掛,又有對秦王的毫無畏懼之情。嬉笑怒罵,皆在其中。

【説課與評析】

聽了劉老師的課,我覺得耳目一新。當今我們的課堂是沉悶的,是高耗低效的。我們大家都覺得要轉變,關鍵在課堂上怎麼體現呢?大家平時的討論也都形成了一個共識,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人的。但怎樣上課,學生才真正是課堂的主人呢?劉老師用他的課堂實踐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這節課我感到學生是主人,孩子們是興致勃勃,侃侃而談。學生是輕鬆的、愉快的,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是開放的,老師解除了對他們的一些封鎖,限制,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做他們樂於做的事情,而又在這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得到發展。從老師來看是灑脱的,輕鬆的,課上得如行雲流水一般。從師生之間來看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老師是引導者,合作者,又是鼓勵者。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組織和鼓勵中,一步步地獲取知識,一步步地向前發展。課堂上學生是主人翁體現得非常突出。

這節課之所以有這樣的突破,首先取決於劉老師的觀念。他的課明確地告訴我們,現代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怎樣的,教師要弄清所處的位置和作用。他很注意教是為了學的,順應學生的學習,真正為學生服務。他不是那種把“水”倒給學生的組織者,他是把學生組織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倒水”,去“找水”,一起去開掘叮叮咚咚的清泉。學生以這篇課文為載體,在生活中到處去搜集信息,他們有的找的是文章中講到的物,和氏璧是怎麼得來的,是什麼樣的,又是怎麼到趙國去的;也有人找的是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為什麼推薦他去出使的等;有人找的是事;有人找的是背景;有人找的是這篇文章的出處……學生到處“找水”,視野開闊,與封閉在課文中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組織和安排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化,不完全是接受性學習,孩子們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尋求。孩子們為了學習這篇課文去尋求各方面知識的時候,他們看到知識的海洋,當尋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后,他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了,對語文有興趣了,對尋求知識的活動有興趣了。今天的課展示的,學生想去找,想來讀,想來交流,孩子們興致勃,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境界嗎?

討論性的讀他分為三個小層次。先是小組討論,給每個學生有了一個發表自已意見的機會,孩子們在小組中各抒己見。他強調孩子們在別人説的時候認真聽,平常也是這麼訓練的。他反對假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第二個層次是把小組討論的在全班彙報。有推薦出來的代表説集體討論的概況,又推薦發言突出的同學作典型發言,有點有面,對在小組討論的學生拓寬了視野。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第三層次是自由論壇。有了前兩個層次的鋪墊,這時候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碰撞”,所以發言更高了一個層次。在這過程中老師是組織、引導並和孩子們一道去獲取知識。

劉老師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鼓勵者的位置。看一個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就是看教師是否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劉老師的鼓勵是誠懇的,是熱情的,是及時的,他的鼓勵又是有分寸的。而不是鼓勵學生就是一味地廉價地表揚學生,也不是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鼓勵應該是讓學生感覺到在某一個方面得到肯定,進而產生成功的歡愉。劉老師的鼓勵有的是對學生學習行為上的肯定,有的是對學生學習熱情上肯定的,有的是對學生學習態度上肯定的,有的是對學生學習思考後回答的結果上肯定的,而且用詞很具體恰當。

總之,什麼叫觀念轉變,什麼叫自主開放的課堂,劉老師在探索,而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既給了我們概念上的理解,又給了我們課堂實例。讓我們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