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精選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8W

教案的編寫能夠展示教師對教學過程和時間管理的能力,優秀的教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探索的慾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閲。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精選6篇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説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閲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説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閲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並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閲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製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後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製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複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説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説,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説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説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説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説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説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閲一手卷”可知船行並不快;第二,從“舟尾橫卧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藉助作者細緻的觀察。 看來,寫好説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脱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脱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閒適心情,二人共閲一手卷,顯得那麼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緻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悦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説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説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説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台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餘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説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説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a.嘗貽餘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於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閲一手卷

(2)舟尾橫卧一楫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又用篆章??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隻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麼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着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兩邊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户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着花紋的欄杆正好相對,把窗户關上以後,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着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

(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於: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於定語後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後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麼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着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杆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塗染上色的。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説: 奇巧

分説: 船尾---------船頂

總結: 通計 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着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説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餘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四、開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鳳寫的一篇文章,與《核舟記》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作比較閲讀,想一想兩文有什麼異同。

核工記

[清]宋起鳳

參考答案:

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説明對象,又兼有人事。兩文都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主體部分採用空間順序介紹雕刻品,先整體後局部。兩文都有觀察細緻、説明生動的特點,在客觀描述中不乏作者豐富的想像。

不同之處在於:説明對象有別,一為核舟,突出“蘇軾泛舟赤壁”的主題;一為桃墜,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篇2

一、教材簡析

?祝福》是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學習中外小説,小説在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人物、情節、環境是傳統小説的基本要素。學習小説,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説語言。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現代小説中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可以説是現代小説中的經典形象之一,研讀這篇文章,有助於學習小説這種文學樣式,有助於學會鑑賞小説的基本方法。

?祝福》寫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説集《彷徨》,而且是其中的第一篇。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干將之一,他寫了很多具有反封建意義的小説,如學生熟知的《孔已己》。這篇小説把筆端指向了婦女,通過祥林嫂的悲劇一生,深刻地揭露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魯迅的反封建精神,在邁向文明社會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二、學情分析

三、説教學目標

高中學生對小説並不陌生,相對也比較喜歡讀小説,但學生閲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説的故事情節,並沒有上升到鑑賞的層面,所以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第一感知入手,從情節出發,讓學生深入小説文本內部,學會人物形象分析,把握文章主題,總結出鑑賞小説的基本方法。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原有基礎、現存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根據教材上的單元提示我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説三要素及小説情節結構;瞭解小説中人物描寫的幾種方式。

2、學會鑑賞小説,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

3、認識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四、説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而且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必須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為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我採用以下教法: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講授法——歸納總結,明確要點

當然,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古人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個好的老師會教學生如何發現真理。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新知的思路方法、積極討論交流、思想碰撞的必要,因此,我採用的學法有:

預習法——自覺閲讀,主動學習(培養學生閲讀的自覺性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圈點勾畫法—翻動筆墨,有效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的習慣)

討論法——積極參與,思想碰撞(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交流碰撞)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五、説教學過程

考慮到教材和文本特點,再聯繫學生實際,我將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作為重點,將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品味人物語言作為難點,採用多媒體,將本課分三個課時來進行:

第一課時——檢查預習,整體感知。除了完成常規的字、詞外,進行信息整合、篩選,歸納、概括小説的情節結構。

第二課時——精讀細讀,重點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探討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等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影響;引導學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課時——選點探究,品味語言,討論、合作學習,深化對小説主題的把握。

重點説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

情節是小説的三要素之一,瞭解小説的故事情節,利於學生對小説的整體把握,利於細節問題的進一步展開。因此,從回顧上節課的情節梳理開始,進入新課的內容,能夠達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採用點撥法,由《孔已己》中作者對孔已己“手”的分析,啟發學生對祥林嫂“眼睛”的關注。然後採用提問法,通過預設問題,讓同學們圈點勾畫出祥林嫂的“肖像要點”(眼睛),進而歸納出小説對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畫。這一個小環節為學生自己課下分析祥林嫂的臉色、服飾,為下面對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的考察,搭建了知識平台、方法示範。同時,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最後,從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方面來考察,讓學生討論、探究,老師點撥,歸納總結祥林嫂的“三不成”: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的悲劇一生。

設置話題:魯迅是如何刻畫祥林嫂的?找出描寫她眼睛的句子,看看祥林嫂眼神有怎樣變化?

1、肖像描寫(眼睛,臉色,服飾等)

讓學生重點研讀祥林嫂初到魯鎮——再次來到魯鎮——臨終前的。肖像描寫極其變化,自己歸納出來。

第一次來魯鎮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着眼。(善良温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閒着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們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來到魯鎮: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眼睛: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表現:不愛説話的祥林嫂不厭其煩的向周圍人説阿毛的故事。

臨終前:

肖像:頭髮已經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

眼睛: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表現: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空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討論:作者肖像描寫的特點,你覺得作者這樣寫效果怎樣?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説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着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着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絕境的,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無聲的控訴。

2、找出祥林嫂的語言描寫,説説他反映了祥林嫂怎樣的`心理?(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人物語??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下的矛盾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恐懼

3、動作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祭祀時不讓拿東西——受了炮烙似的縮手

4、其他細節描寫:運用了反覆的描寫手法。

讓學生討論四次“我真傻”,三次“你放着罷”的表達作用。

明確:這是寫作手法中的“復筆”技巧,形式特點就像音樂中的三重奏或四重唱,反覆出現,濃重的表現人物命運中的無限悲哀。

三次“你放着罷”不僅僅是表現四嫂,更是從側面表現祥林嫂的命運已經臨近死亡了,她的精神已經一步步的被扼殺了。

三、尋找“兇手”—祥林嫂悲劇原因探究

上一環節圍繞人物形象展開,這一環節則從親人、主人、眾人三類人對祥林嫂的態度方面進行探究,採用老師提問、學生圈點勾畫讀書、自主探究的方法,通過一系列有內在邏輯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撥開,透過現象看本質——魯四、四嬸、柳媽、婆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化身),找出祥林嫂“非死不可”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四、佈置作業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進而學會借鑑運用。

課文中作者沒有寫出魯四老爺的肖像,請你通過想象,選擇一個場景,刻畫魯四老爺的肖像,特別是眼睛。字數為200字左右。

?祝福》反思

第三單元是小説單元,在教學中,希望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把握分析小説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的方法,學會歸納小説的主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經典篇目,幾經版本修改,依然保留着,可講的內容非常多。學生對這篇文章也很感興趣,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講給學生,但由於時間所限,我只能想法子“忍痛割愛”,把教學重難點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勢必要分析祥林嫂的遭遇,串聯起故事情節,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分析魯鎮的眾人形象,則會由“誰該為祥林嫂的死負責”引起,涉及到社會背景,使學生深切體會到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勞動人民的毒害;最後分析“祝福”這一標題的含義,串起文本中環境描寫的作用。這樣安排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能完成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現將教學過程中的收穫和不足總結如下∶

第一、堂氣氛活躍,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這與寬鬆的課堂氛圍離不開,平日裏我就鼓勵學生多討論,多提自己的見解。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我多次回顧基礎模塊上、下冊中小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知識遷移,並培育按他們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通過“一個日子”“二次微笑”“三樣眼神”“五張賬單”的分析,使學生意識到封建社會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對祥林嫂的無情壓榨,小説主題呼之慾告。學生感觸深刻,多為祥林嫂的遭遇抱打不平。

當然,這節課也還有不足之處。

首先,課堂上有學生提出對文本中第一段,第二段中反覆出現的‘‘沒有大改變’不是很理解,這裏涉及到社會背景-----1911年的辛亥革命,由於我對歷史不太熟悉,導致無法給學生做詳細講解。本來想讓學生用手機上網查找,當堂解決,但又擔心違犯課堂紀律,最終作罷。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自己仍需努力,打好文史知識的基礎。

其次,由於內容較多,部分學生預習的不到位,對文本不熟練,分析時為了節省時間只能讓個別學生提示文本內容的位置,比利於下一步學生預習的主動性。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檢收學生的預習效果。

再次,學完本課後,學生強烈要求觀看電影《祝福》,但由於擔心影片過於老舊,學生不能觀看到最後,破壞學生原本對課文文本的感受,所以沒有安排觀看。但有經驗的老教師告訴我,擔心有些多餘,學生己是高二,應該有自己的鑑賞能力,如果他們覺得電影拍的不好,還可乘機讓他們談談哪裏不好,應該如何拍,這樣又是對文本的不理讀。

總之,教學時間越長,越感覺教學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路漫漫其收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3個字,認識兩個筆畫和3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美麗、富饒的地方,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2、理解江南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風景如畫,所以説小小竹排是在“畫中游”。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口、日”,3個偏旁。

2、正確朗讀課文,讀通課文。

【課時重難點】

認字寫字,讀通全文。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出示課件)你們知道它是什麼?(示:竹排)小朋友們坐過竹排嗎?

其實,在水鄉,竹排就像我們平時乘的汽車、輪船一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讀“竹排”,你用什麼辦法記住“排”?

預設:加一加的辦法

陸戰棋中的排長

電影票“幾排幾號”

利用圖形記憶……

2、師:今天我們就乘着小小竹排遊遊如詩如畫的江南魚米鄉。(指名讀課題,正音。學習“遊”)

二、看圖説話訓練,自主識字。

1、(出示課文圖片)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江南魚米鄉,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有些什麼感受?

2、這麼美的地方,真該去看看,(示文章)這麼美的文章就更不該錯過。趕快讀讀課文。

3、能試着讀好嗎?先把不認識的字用筆畫下來,藉助拼音或請教別人讀準字音,再把課文連起來讀準確讀通順。

4、請小朋友看看上面的這些生字朋友,你都認識它們嗎?趕快和它們打個招呼吧!(帶拼音)

5、現在請四人小組合作,你們想想好辦法來記住這些字,看哪組記得最多。

小組交流識字情況,快把你的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6、遊戲:釣魚(課件出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朗讀課文:誰願意來讀一讀這篇課文?

3、小組合作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4、小組交流彙報

5、全班齊讀課文

四、書寫指導,掌握結構

1、談話導入:小朋友,我們已經會寫了好多字,今天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學寫幾個新的字,你們有信心嗎?

2、出示“口”,學生認讀並組詞

3、仔細觀察,掌握結構

師:觀察“口”這個字,我們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怎樣寫才好看?

4、師範寫,生書空

5、學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6、展示學生作業,生評議

7、繼續寫,爭取比前一個有進步

8、同樣方法學寫“日”的漢字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複習鞏固生字詞,會寫“中”。

2、知道祖國的江南十分美麗、富饒,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課時重難點】

朗讀課文,理解“江南魚米鄉”。

【教學過程】

一、創設語境,回顧舊知。

1、出示生字詞;

2、開火車讀、小老師帶讀;

3、閲讀短文(把本課生字編成閲讀材料,換環境識字).

夏天,我坐上小竹排,去江南遊玩。看,小河兩岸的色多美。樹木茂密,花兒開,綠色的禾田,唱歌的小鳥,河水清清的,水中的魚兒游來游去,這就好像一幅畫,江南魚米鄉真美啊!我們愛江南。

二、品詞析句,朗讀體會無限美感。

1、自讀:你都看到了那些美麗的景物?

2、彙報:先用書上的詩句説一説。如“兩岸樹木密”等。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的鳥兒,()的魚兒……

點撥:看着這麼美麗的景物,“我”的心情怎麼樣?

3、美讀:讓我們懷着高興、快樂的心情讀課文,把你的美麗心情讀出來。學生練讀

(1)彙報讀、指讀、對讀.。

(2)交流討論:大家的朗讀使人心情舒暢!看着這美景,你想説些什麼?用一句話讚美江南。為什麼説小小竹排是在畫中游呢?

(教師要充分了解各小組的討論情況,注意引導、誘導、輔導,使學生主動思考、學習。)

4、寫字:中

1)出示“中”字。讀一讀,你怎樣記住這個字?(書空)

2)引導觀察田字格中的“中”字,你發現了什麼?(“口”寫得要扁一點,最後一筆豎寫在豎中線上。3)教師示範寫字,讓學生注意扁“口”的寫法

4)練寫。先描紅,然後自由練寫。

5)評議。(展示學生作品,教師和學生共同評議。)

5、誦讀。

(1)教師配樂詩朗誦;

(2)生模仿練讀;

(3)指讀、輪讀;

(4)你問我答:引導學生看板書回答。師問:什麼順水流?(小竹排順水流)誰在唱?(鳥兒唱)兩岸有什麼?(兩岸樹木密)什麼綠油油?(禾苗綠油油)……

(5)背誦:注意學生自己悟出背誦的方法,如看圖背誦、看板書背誦等,引導學學會巧背。

(6)朗誦會:評選未來的主持人。

6、説話

播放課件,小竹排載着大家到了江南的其它風景區,你能説幾句讚美的話嗎?(進行情境説話練習,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做到講話完整通順,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7、小結。

三、課後拓展

收集有關江南風光的圖片和照片或詩詞,課後交流。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國小數學教材中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三角形的認識,清楚了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是在先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再安排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掌握,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着直接的關係。

2、學生分析:五年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進行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絕大部分學生願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範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來提出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但在學習中,教師必要的引導與幫助也是他們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學生已經掌握的平行四邊形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二、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

基於對課標的理解和對教材學情的把握。我確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和探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數、剪、移、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探索能,。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三、教具準備

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方格掛圖。

四、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教師應激發學生餓學習積極性,想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於這個理念,並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究討論”,“適當運用,體驗成功”,“總結反思,拓展昇華”這四個環節進行展開教學,以數學活動為線索安排教學內容,結合講授,演示,練習和小組合作等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和交流。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綠化校園,各班都承擔了些校園的平整任務,這是五(1)班接受到的任務,掛圖出示: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不規則的地,“你能幫忙計算出這一塊綠化區的面積是多少嗎?説説你的想法?”學生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求面積,接着引出探究的問題:如果很大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數不過來的時候,怎麼求面積呢?

2、合作交流,探究討論

在操作之前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你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什麼圖形?

(2)想象一下轉化後的圖形的樣子,你打算怎樣轉化?

(3)通過比較轉化成的圖形和平行四邊形,你有什麼發現?

同位之間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後彙報。這個時候可以分發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的卡紙,運用“割補法”能把平行四邊形分割成什麼圖形?學生邊演示邊彙報。有的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將其剪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後通過平移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有的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將其剪成了兩個梯形後通過平移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還有的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高將其剪成了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後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且可能發現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和轉化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等。在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後緊接着追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那你能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想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嗎?”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適當運用,體驗成功

(1)結合課開始的那個求平行四邊形綠化區面積的題,運用公

式再次求出面積,體會公式運用的簡便之處。

(2)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請你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各應是多少分米?看誰猜出的答案最多。並説明等以後學習了分數,還會有更多的答案。

4、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説説你這節課的收穫,鼓勵學生先回答,然後再總結,使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從知識、技能等方面加以歸納,有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再次體會學習的方法。

六、對於本節課設計的説明:

首先運用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要恰當評價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評價,針對這一理念,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説出自己的見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都要找出其閃光點,及時肯定,給予鼓勵和讚揚,對於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也要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解決。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鶴、孟”等個生字。

.正確、通順、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兩首古詩。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想象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初步地學會探究性學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會讀中有思、讀中有悟、讀中

有得。

.學會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古詩句,發展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初步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體會詩中豐富複雜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

.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難點

.體會“西辭”“煙花”的意思。

.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導入學習,理解詩題。

由本單元專題“人間真情”入手,進入送別詩的學習。

出示第一首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解釋詩題,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讀古詩,理解生字。

1.指名初讀。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讀。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學詩句。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難點:西辭煙花

①理解“西辭”。

通過了解“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辭”的意思。

②理解“煙花”。

理解煙花的古今異義。

4.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四)三讀古詩,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點體會:離情、深情。

①體會“離愁”。

通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理解離情。

②體會“深情”。

通過“唯見長江天際流”,理解深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一)總結學法。

(二)學習交流。

1.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點:兩首詩的相同和不同點,瞭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盡”“故人”四個相同的字詞,但具體含義不同。

②瞭解作者。

蘇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③感受深情。

通過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感受深情。

3.配樂朗讀。

三、佈置作業

閲讀其他的送別詩,感受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維

黃鶴樓畫

?古詩兩首》教學實錄

年級:四年級

整理:印記(三河市皇莊國小 米濤)

師:咱們準備好了?

生:準備好了。

師:上課吧!剛才背的一些送別詩,在動腦過程中,相信你們一定感受到了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説自古重離別,可以記載流傳下來的作品,可以説不可勝數。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們,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讓我先來看一首詩,這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這個詩題用現在的話怎麼説呢?

生: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師:説的真好,在這裏有一個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師:“之”是什麼意思呢?

生:去。

師:是去的意思,還可以説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廣陵去了,那誰來給他送別?

生:李白。

師:就是本詩的作者,唐朝大詩人李白。

師:你們知道送別的地點在哪嗎?

生:黃鶴樓。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那我們先來看看“鶴”這個字。古人啊,將它這樣寫。我們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鳥”過去呀,人們把長尾巴的鳥叫做“鳥”。我們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誰認識這紅色的字?(que隺)對了,猜猜什麼樣的鳥叫 que呢?大膽的猜。

生:我覺得應該是(……)的意思

師:太對了,那説到這,你對這個鶴字有什麼樣的印象啊?

生:我覺得是既長又短。

師:既長又短,好像有點不太合情理,是嗎?你的意思是什麼?

生:左半部分(……)讓它尾巴很長,所以(……)

師:它的尾巴應該是不長不短。從字形當中我們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麗。它呀確實是一種讓人喜愛的鳥。它的鳴叫聲震九天,它的舞蹈雅緻翩翩,在咱們中國民間早就被定為仙鶴。黃鶴樓就留下了仙人乘鶴昇天的傳説。詩人最後還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就在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樓,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分別了,那我們再來自由的讀一讀詩題吧,

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好,讓我們把書打開。100頁,哪位同學願意給我們字正腔圓的讀讀這首詩?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不但字音準確,而且還頗有韻味。我們把這種韻味再來感受一下。

(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第二句。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第三句。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最後——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富有韻味啊!就這樣,我們來自由的練讀這首詩吧。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好這首詩,那只是剛剛觸到它的表層,通過這些詩句,你都瞭解了哪些詩意呢?説説看,平時你都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理解詩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話中的重點詞和重點句來理解這句話。

師:看樣子,從字的意思來理解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好辦法,你呢?

生:還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譯成現代的話,然後再看這句話。

師:不懂你怎麼翻譯啊?仔細的説。

生:。

師:好辦法。你呢?

生:我理解詩句第一種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註釋的話再看一下注釋。

師:非常好。你還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後看一下,然後可以再聯想一下。

師:他的意思聽出來了吧,誰能再説説,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理解詩句的?

生:(……)

師:你的方法是他説的這樣嗎?是呀?其實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説,是把會的先想一想,然後呢上下句聯繫聯繫,也許剛開始不懂的,一聯繫上下句就會了。非常好。有的時候,就讓我們來默讀這首詩,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詞語之間寫批註

生:(自學)

師:要不然咱們這樣吧,跟你前後左右的四個同學,小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問一問,也許,好不好?

生:(……)

師:再大點聲,讓我們都聽清楚

生:煙花為什麼像煙霧一樣?

師:哦,聽清楚她的問題了嗎?

生:(……)

師:你對自己能滿意嗎?她的問題是煙花為什麼是花,開的像煙霧一般。你怎麼理解?

生:形容花開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煙霧。

師:花太多,太繁茂了。這回你滿意了吧?其實對煙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別的組還有問題嗎?你們。

生:我們沒有搞懂什麼叫天際流?

師:這個剛才有的組討論過了,你們組討論的,你能幫他解答一下嗎?

生:天際流,流你應該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際就是特別特別遠,天邊。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長江水都往天際那邊流了,一直流向了天邊。

師:就是這個意思。不着急,你説的真好。還有問題,你有什麼問題?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碧是什麼意思。

師:哦。最後的同學能幫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藍的意思。

師:有一個詞叫做碧綠,碧極了,綠極了。你説的意思有點發藍了,碧空就是……

生:藍天。

師:説的多好。好了,沒有問題了,是嗎?還有問題,你説。

生:我不太明白西辭是什麼意思?

師:你看看xx馬上就舉手了,來,請你説吧。

生:因為黃鶴樓在西邊,然後人在東邊,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到廣陵,西辭的意思就是離開黃鶴樓到廣陵。

師:你説的真好,孩子,你怎麼了解他們兩個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麼知道的?説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資料。

師:他在學習之前就先查的資料。真是個好習慣。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大家來看一下。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廣陵是哪裏?

生: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

師: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其實詩句裏面已經告訴我們了。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既然是之廣陵,又説是下揚州,看樣子這個廣陵就是……

生:揚州。

師:他們呀真的就像這位同學所説的這樣,在我國的長江流域,而黃鶴樓在?

生:西。

師:廣陵在?

生:東。

師:也就是西辭的意思應該怎麼説比較恰當呢?你再説一説。

生:我覺得應該是離開西邊去東邊。

師:哦,離開了西邊的黃鶴樓道別了。沒錯,此時的孟浩然就要沿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中還説道煙花三月下揚州。説到煙花,我們現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裏,還經常放,見過嗎?

生:見過。

師:詩中的煙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意思嗎?

生:不是。

師:我們從註釋當中也看到了。此時的長江兩岸,那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百花盛開,春意盎然,使我們感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春色滿園關不住。(播放課件)

生:一枝紅杏出牆來。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就在這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兩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別了。望着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別詩誕生了,讓我們放聲讀吧!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黃鶴樓那塊送孟浩然去廣陵,第一句就是説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去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是説花開的很茂盛的時候,孟浩然要去揚州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只有一隻船在水中,遠方藍天就是沒了。

師:只有一隻船在江上行駛,是嗎?一直到這隻船都沒有了,消失了。看不見了。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説,只能看見長江,遠看就是天連着江,所以説是天際流。

師:江水都流向了天邊,是嗎?説的不錯。如果讓我們把這個分別記下來,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幾十個圖板。可是詩人李白用了多少筆墨呢?

生:28個字。

師:讓我們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領悟,透過這28個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了?用我們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時候那種依依不捨,還有那種憂愁的思想。

師:感受得真好,孩子。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種依依不捨的深情呢?接着説吧。

生:就是我是從後兩句詩感受到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還有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描寫的。

師: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會感到捨不得。這位同學不僅感受到了,而且還給我們讀了出來。誰還想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是從第一句和後兩句感受到的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捨的。因為,我覺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還沒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還能回來。

師:都消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孩子們,古時的長江可以説是“千帆駛過”,但也不會只載一隻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卻只有那一艘船,孤帆遠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嗎?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對孟浩然感情很深,因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視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揚州,一直陪伴着他,並沒有留意到身邊的船。

師: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師: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遠影都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卻還長久的駐足,你在想什麼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多麼想和他一起去揚州。

師:多麼想和他一起去,帶着你的感受讀讀詩句好嗎?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説的好,讀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會不會去了不會再回來呢?他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讀當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師: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還想説。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載不回來呢,是無比的思念。

師:無比思念,説的真好。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的真好,孩子們,我們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們倆個人的感情有

多深,讓我們看看李白寫的詩。誰來讀一讀?

生: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師:而此時,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聽不見了知己的話語。看到,聽到的只是在天地間流淌的長江水。望着這滾滾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麼?

生:多願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願意老朋友孟浩然趕緊回來呀!

師:眼看帆去遠,心如江水流。孩子們,能把這種感受再讀出來嗎?

生:(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他用自己的感受讀了這首詩。此時,我們真的能夠感受到李白多麼願意將自己的這番情意放逐江水,讓它泛舟遠去。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得真好,讓我們感動。我們看,全詩雖沒有一個字直接寫情,可我們在字裏行間卻分明看到了詩人的這顆心,感受到了這份情。自古離別多傷悲,“孤帆遠影碧空盡,”而不盡的卻是這濃濃的離愁,李白吟誦到,女生讀——

生:(女)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別中。這滾滾湧動的是詩人的情意,帶着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團錦簇的……想到這,又有怎樣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這麼好的機會不能跟老朋友去那麼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師:什麼時候也能像孟兄這樣飽覽壯麗的河山,那該多好!帶着嚮往的心情再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與故人的深情使得這次分別帶着一種離愁。而內心帶着對這次遠行的嚮往,又使得這離愁帶着一絲愉快。使得這首詩既情意綿綿又雄渾開闊,無怪乎千古流傳啊!讓我們也帶着詩人那複雜的情感再次吟誦一遍。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如果你要知道這正值開元盛世,年輕的李白剛從屬地……相信你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理解。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們先探討到這裏。請大家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怎樣步步走進古詩,層層感受到詩的內涵的呢?

生:……

師:古詩和其它文章一樣,也是有很多層次的。剛才,我們就試着鋪開了這首詩的意思層。從而,通過它的語言文字觸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實,古詩的層次還是很多的,因為它的內涵是很難窮盡的。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學習下面這首詩,想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從中你又體會到了哪種情感。先請大家自己讀讀古詩,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讀)

師:能不能先和你旁邊的同學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師:經過咱們短暫的交流,咱們試着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

師:這次分別不知下次什麼時候再相會。因此,這次分別——

生:很悲傷。

師:有一點悲傷,想必兩位詩人説了很多分別的話,喝了不少離別的酒。又端起這最後的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包含着怎樣的話。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來呀!

師:哎呀!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覺得這杯酒中還有一份思念。

師: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生:這酒中還包含了詩人的悲傷,因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會在回來了。

師:事實真的是這樣,在這次分別後的兩年,王維就去世了。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真的是一次訣別。你還有怎樣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這杯酒中還有一份祝願。希望

師: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願。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首詩寫出了每一個送別人的內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首詩被收入《樂府》,作為送別歌曲廣為傳唱。也就叫《陽關三疊》

師:讓我們在《陽關三疊》中再次吟誦這首詩。

生:(讀詩)

師:這首詩還有很多內涵。其實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別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達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謝謝老師!老師們辛苦了!老師們再見!

觀潮設計優秀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脈絡,知道文章在敍述寫信的過程中,插敍了幾段回憶,並懂得回憶與當前生活的對比作用。

2、感受凡卡的悲慘生活,懂得舊沙俄社會的黑暗。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文,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1、介紹時代背景,引入課文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時,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裏有兩個國小徒,就常受他父親的。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國小徒的不幸命運,於是,它創作了小説――《凡卡》。這篇小説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請大家自己讀課文,從文章中,瞭解一個學徒的生活處境。

2、讀後交流

課文通過寫一件什麼事,來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慘?

(凡卡給爺爺寫信,敍述自己的悲慘遭遇,請示爺爺帶他回去。)

二、理清寫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

1、分段

課文按寫信的經過,可分為幾個部分?

(準備寫信,寫信,寄信)

2、讀準備寫信部分。

從這段話中,你能感受得出什麼來?

(害怕,傷心)

3、讀信

這封信的內容,文中是斷續出現的,你能找出來嗎?

把它合在一起讀一讀。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4、理解凡卡的悲慘遭遇。

凡卡為什麼要離開城市?他的悲慘遭遇集中哪個段落來寫?默讀第8自然段,歸納一下,表現在哪些方面?

(捱打捱餓,挨凍,睡不好)

5、理解凡卡想離開城市的迫切心情。

一個9歲的孩子,遭受這樣的,他是多麼想回到爺爺身邊啊!

他是怎樣乞求爺爺帶他回去的?你覺得哪些語句最會讓爺爺動情?找出來讀一讀。

(是啊,這麼小的孩子,多麼需要爺爺的保護啊!)

(多麼乖巧的孩子,爺爺怎麼捨得扔了他呢)

(他多麼孤獨啊,多麼需要爺爺的疼愛啊)

(是啊!爺爺怎麼捨得讓他受這樣的苦啊)

每一句,都會深深地刺痛爺爺的心,我想,爺爺看到這封信,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接他回去的。

三、讀懂插敍,感受鄉下生活的自在,體會其對比作用

1、理解插敍的內容。

凡卡,他如此嚮往回到爺爺身邊,他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呢?課文通過凡卡的回憶來寫的。

凡卡回憶了哪幾件事?

指讀守夜、砍聖誕樹。

如果單獨描寫回憶的生活,你感覺凡卡的生活如何?為什麼?

現在,與凡卡城裏的生活對照來看,你又有怎樣的感覺?

於是,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回憶。

一起讀一讀。

四、閲讀結尾,想象凡卡的悲慘結??

現在我們心裏產生怎樣的願望?

凡卡的心裏同樣充滿了這樣的願望。一起讀一讀凡卡寫完信後的表現。

這樣的願望,能實現嗎?

五、拓展想象

凡卡的夢終究是要醒來的,他的結局會是怎樣呢?請大家展開想象,把它寫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