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6W

作為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就一定要認真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寫作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6篇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篇1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務必的,那麼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到達“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一、“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能夠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齊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忙學生構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資料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二、“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能夠透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能夠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資料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潛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髮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繫,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三、“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能夠作為指導學生閲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此刻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閲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能夠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説,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並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不僅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資料,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裏,才能“任飛”“憑躍”!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篇2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接着寫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及廣場的情況;再接着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最後講了遊行隊伍。考慮到該文章篇幅較長,如果要在一節課內將這麼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兩節課都無法完成。因此,我讓學生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內容,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一上來就由課題導入中心的回憶,即文章的重點:開國大典的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這部分的提出由學生對大典這一詞的解釋的回憶展開,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是圍繞這一點來突出加以描繪的。因此一上來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點。其次就是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説明理由。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看一看。播放“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鏡頭,讓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帶到這感人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人們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比一比。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在第三段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展開想象,深刻挖掘。具體教學如下:讀熟課文,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的順序。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每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分別採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讀。語調要高昂,情緒要飽滿,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接下來與夥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啟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許多細小的地方學生都能獨具慧眼體察到。如:紅旗、紅燈籠、掌聲、呼聲、鳴炮、起早步行幾十裏參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學們就在這樣的一種相互協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達到最佳狀態。學生的語言訓練機會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讀起來由感而發,水道渠成。學生對於當時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的情感就會由衷地感悟到。

如果課後再添加一個“寫一寫”。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為題寫一個片斷。寫出節日夜晚燈火、焰花、彩旗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及觀眾的表現等,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的教學成功體此刻:以“齊”為切入點,層層推進,昇華情感。

1、發現“齊”的妙處:簡短導入後,進入典禮部分,以問題“這部分哪句話點明瞭‘開國’二字,聽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會是什麼情緒?”直接導入第7自然段的學習。在辨析“一齊”與“一齊”的區別中,一遍遍讀第7自然段,學生初步感受到這“一齊”背後的.情和意。

2、讀出“齊”的內涵:藉助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教師引入的資料,個性是一些醒目的數據及圖表,幫忙學生更好地認識解放前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狀況。課上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受到了觸動,進一步理解了為什麼人民的心如此之齊。此時我又播放了《開國大典》的片段,課堂尤如慶典的會場一般,學生個個莊嚴肅穆,情緒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讀第7自然段,那種激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尋找“齊”的所在:“一個‘齊’字讀出了百姓的心聲。你還能從哪些動作、語言中感受到萬眾一心?”我力求透過一個問題引領學生細細讀文,去尋找那體現出萬眾一心的句子。學生在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的過程中對“民心齊”的理解逐步加深。透過各部分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從而在讀第7自然段時,他們越發有感情,以至到達充滿感情背誦的目標。這一環節意圖明確,學生讀中悟情,讀中表情。

4、延伸“齊”的情感:這是我個人比較欣賞的環節。透過背景烘托氣氛,用教師的語言激發情感,我成功地將學生轉化為“遊行者”的身份,讓他們望着煙火表達心聲,藉此表達中國人民的自豪之情、興奮之情,及對共和國的完美祝願。就應説學生對“民心齊”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餘昇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選取了新穎的切入點,設計了富有激情的語言及情境。因為情境的帶動,學生的情緒得到了昇華,朗讀也漸入佳境。這就是不一樣的切入,不一樣的激情。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篇4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複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採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並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註”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閲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使生處於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並品讀優美詞句;最後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閲讀的最基本方法,並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篇5

?開國大典》是魯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就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盛況,表達了人們無比激動和自豪的心境。這篇文章算是第六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了。所以拿到這篇課文時,我無從下手,不僅僅是因為課文篇幅很長,還因為這篇課文知識點太多,並且還有很多的寫作點。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師們講完之後再着手講。上週三我就開始講這一課。把本課的生字進行了細緻的講解,可是一向苦於沒有思路,再加上運動會,另外自我也有點排斥,所以就這樣被拖延到今日才講。

詢問了對面的程教師,她説這篇課文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講,這篇課文就是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一步一步來進行的,只要理清順序一段一段地來講就能夠了。每一段的知識點讓孩子劃一劃、做一做筆記。上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書上記錄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點知識點被遺漏,因為畢竟是五年級了。還恐怕知識點教錯,今日在説課的時候,我就發現自我犯了嚴重的錯誤,率領的“率”的筆順以及畢業的“畢”的筆順,在教學生時竟然都寫錯了,還好嚴肅的“肅”和電鈕的“鈕”筆順總算教對了。五年級,知識的嚴謹性由不得我們有半點含糊。有詢問了辦公室的兩位老教師才着手講這一課。

今日這節課的上課思路我覺得還算清醒,可是還總覺得這篇課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當,但又想不出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補救。自認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級,這次稱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樣能更巧妙地教學本課,還需繼續努力探索。

開國大典反思教學反思篇6

?開國大典》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國小語文五年上冊的一篇課文,資料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情緒。執教本課之後,對照課前的教學設計總結本課成敗得失,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師要重視“紅色題材”課文,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儘管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但新課程標準並不否認任何課程的思想教育價值,愛國題材的文章更不可淡化。開是大典作為中國歷史永恆的經典已經過去了六十年,影視作品中雖然常見,但沉迷於網絡和動漫作品的新一代少年其實對“紅色歷史”已經感觸不多了,所以值國慶六十週年之際和學生一齊學習這篇課文,有更重要的好處,這能夠防止我們的下一代忘記自我歷史。

二、對話文本與創設情境要結合。

語文提倡要和文本對話,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來培養學生的“語感”,陶冶情操,但藉助必要的媒體手段創設情境能夠事半功倍。課前我和學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我製作了課件,準備了開國大典的視頻和一些圖片,也要求學生查找相關書籍或圖片等資料,因為課文資料對國小生來説畢竟年代久遠。

課堂上,當我播放電影《開國大典》中的片斷,個性是毛澤東和各位開國領袖走上天安門城樓,廣場人萬民歡騰的鏡頭時同學們都很興奮、滾動。看過視頻之後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讀一讀,同學們就讀得個性有激情。之後討論氣氛也更熱烈。

三、教師要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把握好自我的引導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而此刻的課堂逐漸轉變為師生的共同合作,更多的是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和學生一齊構成“學習的共同體”。

如在下方的教學片斷中,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句話,感悟句子的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可能傳到了什麼地方?

(抽生讀句子,餘生邊聽邊想象)

師:此時的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了黃河兩岸,岸上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河中的船上鑼鼓喧天,人人都在歡呼,人人都在吶喊。

生:這聲音傳到了青藏高原,到處彩旗飄揚,人們走出家門,歡慶新中國的成立,為人民能當家作主人而高呼。

生:這聲音傳到了西沙羣島,人人手捧鮮花,揮動綵帶,個個激動萬分,歡呼着,大喊着,彷彿讓全世界都聽到自我的聲音。

生:這聲音傳到了我們的家鄉山東,家家户户奔走相告,人人喜笑顏開,處處歡聲笑語。我爺爺對着天空大喊:“我們中國人最後當家作主了!”

……

這一環節的設計,完全由學生的豐富想象,大膽發言代替了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解,這樣一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增強了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慾望,更使學生將難點問題簡單理解。

四、注重學生閲讀潛力的培養。

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透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潛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