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的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1W

教案的編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價值觀,編寫教案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遺傳的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遺傳的教案7篇

遺傳的教案篇1

課程分析:

本課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認識生物不僅有遺傳還有變異現象。教材是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認識變異現象,沿襲上一課的思維形式。首先從我們自己身上突破,讓學生從家人、從同學中找差異,感知變異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像遺傳現象一樣是生物的一個特性。接着對動物的觀察,進一步拓寬深度。

最後,從植物身上加深對變異現象的理解,並引向更深層次,為下一課研究做好鋪墊。針對六年級的孩子來説,遺傳現象能夠有深刻的認識,變異現象也不難理解,方法和思維都是相同的。

當然方法還是觀察-分析-判斷。通過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在比較辨別中,完成特定的活動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將學習所需要的信息篩選出來,從而認識變異的一般特徵。通過對植物的資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變異的兩種特性:可遺傳性變異,不可遺傳性變異。這樣較好的達到課標提出的以下目標:通過觀察現象,蒐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僅有遺傳的特性還有變異的特性。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對現象作合理的解釋,並能對同一現象作不同探索。從科普資料中吸收各種信息。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同時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關注身邊的科學技術,形成積極的科學熱情。從本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看,對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從而認識生物的變異現象,並能對一些變異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為重點。關於遺傳與變異在生物中的應用的瞭解為難點。關於應用的主要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感受科學的無窮魅力。

也許由於上一節課的教學,學生還沉浸在生物的遺傳中,甚至還在各種動植物中尋找生物的遺傳信息,忽然這節課就提出一個相對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有些不適應,怎樣讓學生自然的認識到這個差異,需要我們注意。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和辨認活動,認識遺傳的一般特點;

●通過有針對性的探討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變異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通過資料獲取相關的信息。

●通過觀察和推測,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知識與技能

●能領會生物變異現象研究的方法,並能進行持續研究;

●運用所學的方法能對一些變異現象作出解釋和推測;

●能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理由拒的研究和表述習慣;

●養成濃厚的生物科學研究興趣,並能關注科技前沿的信息。

●有生物學科學研究勇於創新的熱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回顧導入

?説明】提前為學生準備好要觀察的金魚,不過是精選一個家族中差異比較大的和其它家族中經過人工繁殖的,把這些有相似的放在一起。

1.談話:請你們觀察這魚缸裏的金魚,看看哪些是一家子。

2.學生分組觀察尋找並回答

3.提問:你為什麼這麼分?

4.學生討論回答。

5.老師告訴他們真正答案。

?評析】讓學生處在矛盾中,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正所謂: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在教學中,有意設置這樣的障礙,使課堂帶來活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

二、引導尋覓

1.提問: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2.學生回答。

3.提問:你們覺得可以怎樣來回答這些問題呢?

4.大膽的猜測,回答。

5.談話:如果要想得到較準確的答案,單從一個角度研究是不夠的,像上節課一樣,我們也來從人類、動物、植物中尋找答案,如果都有你們所猜測的這一特點,我們才可以認可這個結論。

?評析】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任務之一。這兒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推理的方法進行思考和研究,真實而自然再現科學家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對學生影響深遠。

三、篩選解疑

1.談話:把你們上次看的照片重新拿出來,再從他們身上尋找不同點,我們看看這些不同點有哪些。

2.學生觀察、比較、篩選。

3.學生彙報。

4.師生總結。

5.提問:動物和人我們都觀察和分析過了,下一個是觀察分析什麼啦?(生:植物)

6.談話:對,是植物。你們打算怎麼觀察研究呢?先討論一下。

7.學生討論,引導拿出操作方法。

8.學生室外觀察,並做好記錄,採集樣本。

9.師生討論總結,得出結論。

?評析】這一環節真實而自然的引導和經歷,使學生感受深刻,同時體驗到研究的快樂。最大限度的放手給學生,學生擁有自主研究的主權和時間,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學生的合作也異常活躍,積極性很高。

四、學生輕鬆經歷變異的奇異

1.談話:生活中生物產生的變異現象很多,並且還有一些科學家在這方面作了研究,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請大家留心,看哪些變異現象可以往下一帶遺傳,那些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2.學生觀看有關變異現象的資料。

?説明】這裏的內容是經過精選的視屏信息或者電腦製作的動畫或幻燈片,內容是有關變異現象的,應該有的可遺傳性變異和不可遺傳性變異的現象。

3.學生討論自己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4.師生總結這兩種變異現象。

?評析】我們研究往往也會疲倦,雖然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單一的活動形式,會引起人的倦怠。在這部分就是讓學生輕鬆一下,並通過今天的媒體獲得更多的信息,這可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並且印象深刻。

五、課後調查活動

談話:經過兩堂課的研究,我們對遺傳和變異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我們會發現遺傳和變異的特徵可以互相轉換,並不固定。請你們回去將課本45頁書上的調查表帶回家和你的家人比比填寫好,或許你們你還會發現很多的祕密。

教學片斷賞析

“引導學生尋覓”的教學片斷

師: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生:老師你確定它們是一個家庭的嗎?

師:為什麼這麼問?

生:你看這個金魚頭上有個小突起,而這一個卻是平平的。

師:還有什麼發現嗎?

生:顏色差別很大。

生:尾巴也不太一樣。

生:嘴巴也有不同。

師:它們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也很多,這兩條魚頭部形同。

生:這兩條尾巴相同。

師:剛才不是説尾巴不同嗎?

生:那時那兩條,這是這兩條。

師:你們觀察很仔細,值得表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值得表揚,不過老實告訴你們它們是一個媽媽生的。

生:喲――

?片斷評析】當學生的發現和理想的答案有反差時正是產生疑問的地方。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見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性,老師抓住學生這一點,並深入的引導他們去比較遺傳和變異的內容特徵,含而不露,自然而生動,讓學生理解遺傳和變異的真對動物發生的部位特徵,有其相交和重疊的地方。層層深入,學生也被帶入一個深思的境地。

遺傳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舉例説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2、過程與方法:以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為主線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什麼是性狀、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性狀、相對性狀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投影展示家庭成員性狀調查表,學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調查表。

師生互動:統計數據,發現規律。提出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和概念。指出調查表中的各項調查內容,在生物學上屬於生物的性狀。

設計意圖:課前安排的調查活動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藉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供了學生與家長的情感交流,促進親子關係。同時為本節課的問題探討提供了很多較好的素材。

觀看錄像:瞭解人的各種遺傳性狀。

提出問題:什麼是生物的性狀?

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思考,總結出性狀的概念和相對性狀的概念。

學生活動:觀察幾種生物的性狀。

小組討論:

1、僅憑肉眼的觀察或簡單的測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狀嗎?

2、嘗試概括什麼是生物的性狀。

3、通過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説出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形式。

小結: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

提出問題:性狀能否直接傳給後代?它又是誰控制的?

學生活動:資料分析――轉基因鼠的啟示。

教師應較詳細介紹此項生物技術的基本過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這是一種世世代代都是小體型的鼠,人們在對它做了一些特殊的處理之後,看看它的後代有什麼變化。在雌雄小鼠 2-3倍,體積大一倍。

小組討論:

1、在這項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狀是什麼?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是什麼基因?

2、轉基因超級鼠的獲得,説明性狀與基因之間是什麼關係?

3、由此推論,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小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教師播放錄像:轉基因技術的運用。

學生活動:觀看錄像,加深對基因決定性狀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實驗分析和觀看錄像,以學生非常關注的話題,可調整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內容上看,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狀的事實,確信無疑,相信科學,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還能利用此片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提出辯論話題:轉基因技術的利弊(是讓學生課前準備好素材以確保效果)。

學生活動:展開辯論(可臨時組隊)。

小結:轉基因技術和其它許多科學技術一樣,都似一把雙刃劍……。

設計意圖:既訓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應該為人類造福,而不是帶來災難的道理,科學研究的過程應該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另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力求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等其它各方面的綜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性狀、相對性狀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等知識,關於這些問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既然我們知道了生物在傳種接代中傳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那麼你還想了解基因是怎麼傳下去的嗎?是通過什麼傳下去的嗎?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保持生物學習的興趣,養成對科學追求無止境的精神)。

課堂練習:p28(及時反饋並矯正)

課後作業:配套練習《學習與評價》。

遺傳的教案篇3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

理解性狀與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性狀的調查和圖片、圖示的觀察,培養學生運用調查、觀察等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嘗試運用遺傳學知識解釋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深層次地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熱愛

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性狀與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1。區分性狀與相對性狀;

2、理解性狀與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 □自學輔導法

什麼是遺傳?什麼是性狀?什麼是相對性狀?請舉例。

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是什麼?dna dna與染色體的關係是怎樣的?存在與染色體上。

提出問題:生物的性狀與遺傳物質間有什麼關係?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如何傳遞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樣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過什麼途徑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將具體的性狀傳給孩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閲讀資料,尋找答案。

3、認識基因與染色體

(1)染色體: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時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很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將這種物質稱為染色體。科學家還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每種生物的染色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展示人的染色體和果蠅(雌)染色體圖:不同生物染色體形態不同。

展示幾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不同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

提問:從以上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各種不同物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種又是相對穩定的。

——體細胞染色體數是生殖細胞染色體數2倍,或者説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1/2。

進一步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現體細胞中總有每兩條形態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對,所以人的體細胞中有染色體46條,配成23對,玉米體細胞中有染色體10對。

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叫做核酸。同學們在廣播、電視和報刊上聽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種。

提出問題:每種生物都有許多性狀,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怎樣控制這些不同的性狀?

(2)基因:

“基因”這一名詞,同學們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它與生物性狀有什麼關係?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不同性狀是由不同的基因決定。我們常説的基因是指位於染色體上的分成若干小單位的遺傳物質,這些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小單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紅色、白色,莖有高、矮,人的上眼瞼有雙眼皮、單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決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與染色體相同,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

4、分析基因的傳遞過程

提出問題,討論:在生殖發育過程中,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

怎樣才能使孩子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父母相同呢?

分析圖21—3基因在親代、子代之間傳遞示意圖。

我們在瞭解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時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每個受精卵又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從生殖發育的過程看,聯繫父母與子女的結構是生殖細胞。所以,我們可以説父母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傳給後代的。同樣,各種生物也是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只有這樣,孩子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與父母的相同了。就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來説,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

提出問題:人們為什麼這樣重視染色體的變比?

——這是由於染色體數目規律的變化與生物的遺傳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遺傳物質又主要存在於染色體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受精卵經過發育形成的孩子的細胞中就具有了父母雙親的染色體或者説父母雙親的遺傳物質了。父母的遺傳物質就是這樣傳給了子女。由於成對的基因位於成對的兩條染色體上,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是 ( )

a.染色體又叫基因 b.染色體位於基因之中

c.一條染色體上由許多基因 d.一對染色體上有一對基因

2)每個人都是由________發育來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見,父母的性狀是通過他們的___________遺傳給他們的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 ( )

a.改變生物體的形態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狀。

c.遺傳給後代。

d.發生變異,產生新物種。

4)、下列説法不正確的是( )

a、人的受精卵裏有46條染色體,肌肉細胞裏也有46條染色體。

b、控制生物性狀的成對基因在形成生殖細胞是要彼此分開。

c、受精卵內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遺傳現象多與變異現象。

遺傳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説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係,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伴性遺傳的概念以及伴性遺傳的特點。

2.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規律。

(二)能力目標

1.運用資料分析,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特點,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伴性遺傳傳遞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閲讀發現人類紅綠色盲症的小故事,學習科學家——道爾頓勇於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並且將自己的發現公之於眾的這種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

2.通過紅綠色盲家系圖譜的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學習態度。

3.在瞭解常染色體遺傳及伴性遺傳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近親婚配對人口素質產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國家為何要禁止近親結婚。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遺傳系譜圖的識別和判斷。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遺傳的特點。

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以人的色盲為例瞭解伴性遺傳。在教學中可把色盲遺傳的四種主要婚配的遺傳圖解歸納成一個總圖解,這樣就把知識化繁為簡,便於學生掌握色盲基因的傳遞方式,歸納色盲遺傳的特點,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

1.通過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總結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分析色盲遺傳圖解,根據各種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現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律。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索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現實情況,確定本節教學模式:“教師創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創設的情境有:故事,圖片資料,系譜資料及問題情境等.每一種情境,都包含有“矛盾衝突事件“,即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相矛盾的事件,激發主動探索的慾望.

學法: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解釋摩爾根試驗中,學生已經開始學習有關伴性遺傳的知識,因此,在開始進入本課題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説明了説明?(薩頓的假説——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於什麼染色體上?(性染色體——x染色體上)

果蠅紅眼和白眼性狀的遺傳與前面所學的其他性狀的遺傳有什麼不同之處?(果蠅眼色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

在這基礎上,教師可導出“伴性遺傳”的概念——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也就是説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的現象,就叫做伴性遺傳。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然後導出:通過研究紅綠色盲來學習伴性遺傳特點是本節課的主幹線,為了瞭解人類紅綠色盲,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幾幅有關測試紅綠色盲的圖片,讓學生判斷一下自己是否屬於色盲患者,並簡要指出紅綠色盲對於人類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類紅綠色盲的發現過程。

教師講述:在我國,男性患者的比例高達7%,而女性患者只有0.7%,為什麼男性色盲的發病率遠大於女性呢?請同學們帶着這樣的問題學習新課。

新課學習

1.簡單地介紹人類紅綠色盲症的發現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教材呈現的英國著名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十分生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師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遺傳的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l過程與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家發現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步驟。培養學生向專家型思維的轉化,對相關項目問題及知識點能夠運用知識解構的方法進行初步的探索;培養其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表達信息的能力。

l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遺傳信息的瞭解,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懂得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l教學重點: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l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l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三、教學流程圖:

課前準備(課件製作、學案設計等)

項目情景展示佈置任務(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引??

(直接導入法)

練習,鞏固及拓展

指導學生解構知識、質疑。解答學生的疑問。

小結,形成性評價

四、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行為目的

設疑引入問題項目

1、俗話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顯示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遺傳。那麼什麼是遺傳物質呢?

2、科學家是怎麼知道dna是遺傳物質的呢?從而引出經典實驗——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學生根據以往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從媒體上獲取的信息都會回答:是dna。2、學生閲讀課本。

引入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一、經典實驗

(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三)煙草花葉病病毒感染煙草的實驗(簡要介紹)

1、教師用多媒體分別展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三個經典實驗過程的圖片。

2、教師針對學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補充,將實驗的過程表格化或圖示化,用多媒體展示。

3、教師針對每一實驗各出一組思考題,用多媒體展示

4、教師深入小組成員中參與討論。

5、教師提供學生煙草花葉病病毒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證明rna也是遺傳物質(該部分內容參見後面的附註)。

1、學生觀察用語言描述實驗過程。2、學生觀察、分析、討論。3、學生結合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進行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然後彙報交流實驗方案和實驗現象、分析原因,最後歸納小結得出結論,最終轉化為自己設計實驗的基礎。

1、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歸納總結能力

4、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5、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教師讓學生根據以上實驗思考問題:①以細菌或病毒作為實驗材料具有哪些特點?②分析作為遺傳物質應具備哪些特點?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什麼?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分析、觀察、總結能力。

三、課堂鞏固

請學生思考並回答學案中習題。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本節內容。

完成學習性評價。

讓學生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板書。

佈置下節課應準備的內容;提供進一步研究的方法與途徑,如參考書目及相關網址等(附在學案後面)。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

完成學習性評價表格。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帶着新的問題離開教室

五、作業:

1、關於格里菲思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轉化實驗敍述正確的是

a、r型細菌有莢膜,因此它無毒性

b、s型細菌無莢膜,因此它無毒性

c、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注射到鼠體內,鼠死亡

d、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後,可轉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

2、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轉化因子是

a、莢膜b、蛋白質c、r型細菌的rnad、s型細菌的dna

3、用dna酶處理從s型細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就不能使r型活細菌發生轉化。

a、該實驗是格里菲思轉化實驗的主要環節

b、該實驗反面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

c、該實驗證實dna分解產物不是遺傳物質

d、該實驗證實dna分解產物不是轉化因子

4、噬菌體在繁殖的過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身的核苷酸和細菌的氨基酸

c、細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身的氨基酸和細菌的核苷酸

5、下列關於噬菌體敍述正確的是

a、有細胞結構

b、是一種寄生於細菌體內的病毒

c、是一種專門寄生於動物體內的病毒

d、是一種細菌

6、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然後用被標記的兩種噬菌體分別去侵染大腸桿菌,()

進入細菌體內的成分有()

a、35sb、32pc、35s和32pd、不含35s和32p

l拓展性練習:(課後完成,形成知識遷移)

1.

六、教學後記與反思:(略)

遺傳的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説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並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着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徵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徵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活動

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

師:老師這裏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着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麼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麼動物呢?

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徵。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徵。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同學們能説説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徵嗎?

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幹粗壯······還有説話的聲音。

師:那麼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徵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麼什麼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説明了什麼?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通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最後沒有人站立,這説明什麼?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徵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遊戲:比眼力!(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着引導大家分析為什麼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説明什麼呢?請大家閲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並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學生快速閲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活動4:欣賞漫畫,並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

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

1、漫畫中表達了什麼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鈎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麼不同?

3、漫畫裏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麼?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裏有些諺語大家來説説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生基本能説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説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裏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徵,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像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瞭解,你還能説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麼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餘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後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數據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佈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後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七、板書設計:

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

遺傳的教案篇7

一、教材依據: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教學設計思想:

新課標倡導科學探究的科學理念,這一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自主地學習。本教學設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科學結論出現在探究之後,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表達和交流等探究式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問題探討”,激發學習興趣→實驗觀察,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讓學生觀察“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以及四種脱氧核苷酸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動畫和四種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動畫,採用觀察――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問題式探究模式使學生認識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及其功能。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説出核酸的種類,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

1、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學會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並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形成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一絲不苟的科學探究精神。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到合作學習和小組團結協作的力量。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是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大燒杯、小燒杯、温度計、滴管、消毒牙籤、載玻片、蓋玻片、鐵架台、石棉網,火柴,酒精燈,吸水紙,顯微鏡,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吡羅紅甲基綠染色劑a液20ml,b液80ml。學生準備:查閲資料及互聯網蒐集dna和rna的有關材料。

六、教學過程簡述:

定向激趣,引入課題: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配音:指紋鑑定一直是探案破案的一個有力手段,但有些場合犯罪分子可能未留下任何指紋,或有些物品上的指紋難以取樣,而且一些犯罪老手往往在作案時小心避免留下指紋,這些都使利用指紋鑑定判案斷案顯得無能為力。dna指紋鑑定不但能夠克服這些困難,而且還具有其他許多優越性。世界上首次利用dna指紋圖成功地進行偵破的案件是英國的一起殺害少女案。由於作案者的狡猾,當時英國警察無計可施。後來在發案現場獲得了一些作案者的痕跡,通過對5000人的dna指紋圖進行普查之後,很快將殺人犯繩之以法。

提問:

1、為什麼dna能夠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還能説出dna鑑定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嗎?

3、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證據,是否還需要其他證據?

學生回憶國中知識,聯繫生活,思考、交流回答。評價學生的回答,引入學習內容: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主動探究,獲取知識:

提問:

1、你知道生物體內的核酸有幾種?它們在細胞中是如何分佈的?

2、如何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針對問題,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及相關實驗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上課之前就給學生分好組,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操作,兩位同學需要進行的是:討論,明確實驗原理、目的及方案,觀察、分析、記錄實驗結果。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後,選派代表就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小結,主動獲得結論:核酸包括兩類,一類是脱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學生在得出實驗結論後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作深入思考:第一次分離出核酸是1868年,瑞士的科學家米舍爾從外科繃帶上膿細胞的核中分離出一種有機物,它有很強的酸性,所以叫核酸。米舍爾分離的是哪種核酸?dna只存在於細胞核中嗎?rna只存在於細胞質中嗎?

原核細胞中的dna是如何分佈的?學生在思考後給出答案:米舍爾發現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細胞質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在細胞核中也有少量的rna。

給學生機會,參與學習過程,有利於對知識的感知和對科學研究方法的領悟,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共同探索,建構知識:組織學生閲讀教材並討論:

1、核酸同蛋白質一樣,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質,那麼,核酸由哪些元素組成?組成它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2、dna和rna的化學組成有何異同?

3、組成核酸的鹼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幾種?

4、dna和rna的空間結構是什麼?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以及四種脱氧核苷酸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動

畫和四種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動畫。引導學生閲讀教材,觀察圖示,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核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傾聽、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用列表比較的形式,説明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與功能。

在學生討論總結的基礎上投影dna、rna結構異同比較的表格:

比較項目

dna

rna

結構

大多為雙鏈、個別單鏈

大多單鏈、少數雙鏈

基本單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鹼基

A、G、C、T

A、G、C、U

存在部位

主要在細胞核內

主要在細胞質內

相同點

都是核酸,基本單位都是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鹼基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

1、本節的課題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核酸我們已經知道是什麼,那麼遺傳信息是什麼?

2、遺傳信息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什麼?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結論:dna中脱氧核苷酸(或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遺傳信息具有多樣性是因為dna分子具有多樣性,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具有多樣性。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hiv、sars的結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引導學生思考hiv和sars的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麼?

歸納總結,形成思維:最後讓學生總結兩個問題:

1、你體會到了哪些科學研究的態度或方法?

2、你認識到了哪些科學基本知識?

從上面探討分析中,學生對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已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對於知識的總結可以採用學生回答,最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法,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學以致用,形成思維: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適當地組織一些練習,既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符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規律。練習題的設置(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