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教案7篇 古代名將的治軍遺訓——《雁門太守行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3W

《雁門太守行教案》是宋代名官呂祖謙為了挽救太原教化荒廢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教育改革。他在任期間深入貫徹推行法教制度,通過重視師資培養、創新教材、強化管理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案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政策創新之一,也為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借鑑和啟示。

雁門太守行教案7篇 古代名將的治軍遺訓——《雁門太守行教案》

第1篇

1、理解詞義和句意;背誦默寫課文;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教學方法1.誦讀感悟法 2.聯想想像法 3.探究學習法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1)、“黑雲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賞析“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描繪的悲壯的戰鬥場面。

戰局像烏雲重壓要把城牆摧垮,鎧甲在陽光照耀下像魚鱗般閃耀着光華。“黑雲”象徵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徵的手法,誇張的`手段,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3)、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一景象入詩,要表現什麼?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爭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雁門太守行教案7篇 古代名將的治軍遺訓——《雁門太守行教案》 第2張

第2篇

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事,描繪悲壯的戰爭風雲;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看他們在十七歲的年齡寫出了什麼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2.品味詩歌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詩人抒發的愛國情感。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5、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畫面?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20分鐘左右)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鬱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加劇 ,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2. 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錢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5、描繪了三個軍旅生活畫面: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在黃昏前,寫戰場的廝殺,血流成河的'悲壯畫面;一個在夜晚,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其中“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彷彿戰士的鮮血染成。

這是一副壯美的畫卷,作者用濃烈凝重但並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鬥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一方面謳歌了將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自己誓死報國、建功立業的情懷。

1、詩人以( )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 )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第3篇

?雁門太守行》是唐朝詩人李賀借用樂府舊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雲,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本校位於城鄉結合部,大多數學生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語文能力普遍不強。尤其對詩歌不感興趣。因此,引導他們認識詩歌的魅力,感受詩歌的豐富內容與情感,激發他們熱愛的詩歌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知識與技能:反覆誦讀,體會詩歌韻律,理解詩歌內容。

過程與方法:1、結合詩人生平和詩歌創作背景,理解詩歌中寄寓的情感。

2、抓住意象體會意境,想象畫面,感受戰爭的悲壯慘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寄託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抓住意象體會意境,想象畫面,感受戰爭的悲壯慘烈。

由李賀帶詩拜謁韓愈的`故事導入,引出《雁門太守行》。

(1)知人論世:①7歲天才,名動京師②宗室後裔,無緣仕途

(2)解讀題目:“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內容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表達愛國之情。李賀用它創作了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

在李賀生活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嚴重,叛亂此起彼伏,發生過多次重大的戰爭。此詩以朝廷和藩鎮的戰事為背景,通過歌頌守邊將士殺敵報國的愛國熱情來寄託自己為國立功的壯志豪情。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同桌之間相互指正。

1、“黑雲壓城城欲摧”描繪了什麼畫面?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

運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描繪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洶洶的情景,渲染了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運用比喻的修辭,描繪了我軍將士披堅執鋭、嚴陣以待、士氣高昂、準備迎擊的情景。

3、請大家閉目聆聽朗誦,想象緊張的畫面和氛圍,然後用語言描繪畫面。(教師吟誦,學生感受詩歌畫面)

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摧城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披堅執鋭,雄姿英發,士氣高昂,準備迎擊,氣勢十分的威武雄壯!

過渡語:儘管敵我力量懸殊,但我軍將士士氣高昂,奮勇殺敵,終於突圍。戰爭從白天到傍晚,激戰過後氣氛從緊張到悲壯蒼涼。

從聽覺和視覺描寫戰場,嗚咽的角聲、紫紅的血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陰寒悽慘的氣氛,使人感受到戰場悲壯和殘酷。

5、時間從傍晚到深夜,官軍“半卷紅旗臨易水”,偃旗息鼓是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偷襲敵軍。“易水”點明兩軍交戰地點,讓人聯想起《易水歌》,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壯烈豪情。同時也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6、設想“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情景並將它演繹出來,體會戰事的緊張。

“莊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反映出戰爭形勢的嚴峻。

引用黃金台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點明主旨,歌頌了守邊將士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同時也寄託了詩人渴望為國立功的壯志豪情。

這是一首以戰爭為背景和主題的抒情詩,詩人以極其凝練的方式概括了這場戰爭的艱苦性,讚美了將士們奮勇殺敵、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寄託了詩人渴望為國立功的壯志情懷。

狼煙之下,冰心一片,詩中鬼才,可敬可歎!有了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讓我們再來朗誦詩歌,相信同學們的情感一定會更加飽滿!

國家有難,災害來臨之際,熱血男兒從來不曾退縮,赤子之心從來不曾動搖。千秋家國夢未斷,世代赤子心依然。3月30日17時,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境內發生森林火災。消防員們義無反顧闖進高温與驚險,他們默默無聞為社會運轉搶險。他們用熱血書寫忠義,用脊樑撐起國家,何等的豪氣干雲,又是何等的悲壯蒼涼。在此,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將來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能夠心繫天下,心懷家國!

第4篇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領悟詩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採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着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上課開始,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教師播放一段關於《雁門太守行》的小動畫視頻)

師:當然叫李賀為詩鬼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長相,更因為他的詩奇特瑰麗,想象豐富,是個鬼才。看了這個視頻,那《雁門太守行》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七歲能詩,文思敏捷,很早便享譽京洛。十八歲,詩名遠播,本可早登科第卻遭父喪。二十一歲,通過河南府試,獲得“鄉貢進士”的資格。他一心想要建功立業,但遭對手毀謗,終身不得舉進士。二十七歲由於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病逝在家鄉昌谷。

唐代中期,各地藩鎮擁兵自重,不服從朝廷。於是朝廷派兵討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諸鎮為禍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祖孫三代擁兵割據39年之長。此詩寫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鎮之間的戰爭狀況。(藩鎮割據)

1、雁門關位於山西省,是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如《兵車行》、《琵琶行》等。但《錢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的曲名,後多用題面意思,寫邊塞征戰之事。李賀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

1、朗讀詩歌可以理解詩意,而理解詩意也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朗讀水平。請結合課文的註釋和補充的註釋理解詩意。(個別學生分享)

敵軍像烏雲般來勢兇猛,彷彿城牆也要被摧垮;鎧甲迎着(雲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如金色鱗片般閃閃發光。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裏響徹整個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寒風捲動着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握寶劍甘願為他血戰至死。

2、詩人分別描繪了哪幾個場景,請按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3、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戰爭的詩,在我們的腦海裏,一般都會想到雙方是如何的廝殺,血流成河,屍體遍陳,但是這首詩歌裏它並沒有直接去描寫雙方去如何的廝殺,卻能讓我們感受到戰爭的凝重,緊張與慘烈。你試着去找找看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戰爭的緊張、凝重與慘烈?可在文中做批註。(學生小組合作找出答案,按詩句順序舉手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詩歌,每賞析完兩句都叫學生有感情的齊讀一遍)

“黑”:使氣氛沉重,“黑雲”既可理解為寫景(天上的烏雲),也可理解為敍事(敵軍壓境)。

“壓”:一字傳神,形象寫出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的'懸殊,守軍將士處境的艱難。

“開”:是依次排開的意思,形象地展現出了將士們飽滿的情緒,高昂的鬥志。“開”與“摧”相對,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的精神。

一二句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敵軍的來勢洶洶和守邊將士鬥志昂揚、誓死抗敵的決心。

“滿”:寫出了交戰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狀態,號角聲在各個地方響起。“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

“秋色”:秋天能讓人聯想到蕭瑟之景,萬物凋零,在這樣的環境中號角聲響徹整個天際,的確會讓人感覺到更加的悲壯。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皆形容戰場血跡,從“凝”可以感受到血液凝固的一個過程,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李賀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描寫蒼涼悲壯、陰寒悽慘的戰地氣氛。

“半卷紅旗”:一方面是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援軍高度戒備,不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

易水:當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大家穿着白衣白帽,一同相送。高漸離擊築,荊軻合着音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運用典故表現將士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豪情。

黃金台: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築黃金台,置千金於台上,以延請天下名士”。一時間,天下英才競相奔赴燕國,燕國成了當時的“人才高地”。(運用好典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一是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煉,言簡意賅;二是可以避直就曲,使表達更加含蓄委婉)

“霜重鼓寒聲不起”:暗示戰事形勢嚴峻。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爭。

“死“:可以看出將士們為了報答君主的厚愛與賞賜,視死如歸。寫出了官軍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這首詩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戰爭場面,色彩濃重,景物鮮明,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表現出將士們為國效力、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寄託了詩人忠君報國的愛國情懷。

像這樣的愛國詩人有很多,他們留下了許多的愛國詩篇,我們一起用那份熱情,用那份熱血去朗誦這一些愛國詩歌:

1.《雁門太守行》一詩中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而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志氣還很旺盛的的詩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2.《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奇異的邊塞風光的詩句是: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寫救援部隊不畏寒夜濃霜,夜襲敵陣的詩句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4、《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決心的詩句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a、這是一首抒情濃郁的山水田園詩,作者在詩歌中抒發了忠君愛國的真摯感情

b、全詩一共八句,既有聲音的描寫,也有色彩的描寫。

c、作者描寫戰爭的慘烈場景,並沒有進行具體的戰爭場面的刻畫,而是從顏色入手。

d、詩人運用了“黑”“紅”“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肅殺而悲壯的氣氛。

第5篇

李賀是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他一生應試難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壯志難酬,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27歲就英年早逝了。正因為應試遇挫,仕途不順,所以,他致力於詩。據説,李賀寫詩非常勤奮,外出時總背一破囊,得詩句便寫投囊中,暮歸再成詩篇。在李賀的短暫生涯中,給後人留下了兩百餘首詩。據史書記載,有一次李賀帶着詩卷求見韓愈,韓愈當時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門人把李賀的詩卷呈送給韓愈,韓愈也就隨手翻翻而已。不翻則已,一翻就拍案叫絕。原來詩卷的第一首詩就是《雁門太守行》,而這首詩,竟然就是李賀在17歲寫成的。李賀的詩非常有特色有個性,人稱“詩鬼”、“鬼才”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歷史長河奔流,千年詩篇生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看看這首詩究竟憑什麼讓韓愈拍案叫絕?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説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説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譯:敵軍似烏雲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譯: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裏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豔得如紫色。

譯:寒風捲動着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譯: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前句用誇張、象徵手法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用外貌描寫和環境烘托,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壓、摧”兩個動詞,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我方城池搖搖欲墜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

“甲光”與“黑雲”相對,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令人眩暈。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鋭,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金光來顯示守軍的威嚴和高昂士氣。鐵鍋遭遇銅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開戰,便覺殺氣騰騰,奇妙無比。

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

一個“滿”字,勾畫出戰爭的規模之大,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

“秋色”渲染淒涼悲壯的氣氛。“夜”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點明交戰時間之長。一個“凝”字表現力極強。胭脂是為了突出臉蛋、嘴脣自然紅暈的效果的紅色化粧品,這裏的泥土顏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從側面烘托,以泥土寫血,彷彿讓人聞到了戰鬥的血腥氣息。

作者告訴我們,血流遍野,染紅了泥土,從早到晚,鮮紅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這個“凝”字的特寫,妙在既表現了死傷慘重,又顯示了動態變化過程,還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

“半卷”二字含義極為含蓄豐富。戰鬥從早到晚那樣慘烈,可並沒有黑夜到來而停止。我軍勢弱,不能坐以待斃,而選擇主動出擊。“半卷”,為的是隱蔽突襲,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也體現了我軍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引用典故,顯示出將要有一場悲壯的生死戰: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接着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鼓聲不起,主將誓死。

“聲不起”三字,表面上寫天氣極寒,以至於鼓皮僵硬失去彈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戰場的壯烈,以至於鼓聲嗚咽,泣不成聲。這樣理解更能表現我軍將士的犧牲精神感天動地,撼人心魄。

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説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奇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寸土必爭,奮死抗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裏的“君”,不能一概解釋成皇帝或朝廷,準確的應當是國家。對於李賀來説,“君”或許是“昏君”。李賀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於仕途之外,而置個人私怨於不顧,仍乃以國家安危為重,這需要何等的氣量,實在難能可貴。

一個體弱多病的李賀,不像岑參陸游等人一樣有過沙場親身經歷,卻能完全憑想象描繪出高於寫生的戰鬥場景,歎為觀止。

李賀的詩,用詞新奇、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色彩斑斕、風格怪異。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場面:孤城被敵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增援部隊趕到,但敵軍強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將士們毫不氣餒,奮勇衝殺,表現了為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黑雲壓城城欲摧”常被用來形容邪惡勢力猖獗,形勢嚴峻。

主題: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場面,讚頌了戍邊將士的戰鬥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

一般説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這首詩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難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站。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特色。

第6篇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有“詩鬼”之稱。其詩多以奇特的想象、濃重的色彩和新穎詭異的語言,形成奇絕、穠麗和悽清的浪漫主義風格。代表作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曲名,多寫邊塞征戰之事。雁門,郡名,在現在山西省。唐人的這類擬古詩,不屬於七律,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説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行”,古樂府的一種體裁。

(所確認的方法可以是修辭手法、各種表現手法、字詞、內容等)

第7篇

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領悟詩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採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着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上課開始,我們先玩一個搶答遊戲。請聽題: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詩鬼”請根據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生抑鬱,27歲病逝。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説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死國的決心和立功的壯志。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他的代表作《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樂府舊題,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表現愛國之情。作此詩李賀僅17歲。

1、詩人構思大膽,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高度集中在一個晝夜的時間裏加以表現。詩中寫了三個時間段,請你找出來?

2、詩人分別描寫了哪三個畫面,請你按照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白天——首聯:敵軍壓境,官軍戒備森嚴;傍晚——頷聯:激戰後的慘烈;夜裏——頸聯:官軍夜襲敵軍陣地。

3、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話形容局勢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以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次句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鋭、嚴陣以待的情形,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

耀人眼目。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壓”是“逼迫”的意思,敵軍像黑雲一樣壓向城頭,想把城摧毀。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

“開”依次排開的意思,寫出了守軍披堅執鋭,嚴陣以待,雄姿英發,士氣高昂和以死報國的決心(與摧照應)與敵軍形成鮮明對比。

5.你能用你的語言,想象緊張的畫面和氛圍,描繪出“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展示的畫面嗎?

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迎擊。賞析:運用誇張和比喻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6.時間從白天到傍晚,激戰過後氣氛從緊張到悲壯蒼涼,作者從哪兩個角度表現了了激戰過後的蒼涼氣氛?

這兩句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描寫戰場,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渲染了戰場悲壯的氣氛和戰爭的殘酷,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

“塞上”泛指我國北邊地區或長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邊塞土地的顏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襯下凝成胭脂色。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7、作者是又通過什麼描寫來營造蒼涼悲壯的氣氛的?試作簡要分析。

——景物描寫。用嗚咽的“角聲”,肅殺悲涼的“秋色”營造了悲涼的氣氛。

8、能否用你的語言描繪“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這一畫面?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

9、時間從傍晚到深夜,官軍夜襲敵軍陣地。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麼?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顯然是潛師夜襲,一場苦戰。“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

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易水”二字使人聯想起戰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壯懷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寫日落前情景,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詩歌的後兩聯各用了一個典故,頸聯用荊軻《易水歌》,表現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尾聯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於黃金台上以招賢才的典故,“黃金台”,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所築,台上置黃金以招賢才,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表現了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12、李賀寫詩,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從這首詩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説説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卷。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了悲壯的戰爭風雲,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結: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鬥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

詩歌是想像的果實。現在請你就詩中“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進行擴寫。

①展開合理想像,適當加上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現戰爭的慘烈。②字數在150字左右。

秋高氣爽,萬木搖落,軍中的號角聲嗚嗚咽咽地響滿天空。暮色中,剛經過白天酣戰的沙場上,一片沉寂。有幾隻灰色的禿鷹在低低地盤旋,眼中射出貪婪之光。在屍身堆積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紅旗斜倒着,一匹瘦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時發出一聲悽慘的嘶鳴。土地已被鮮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濃豔,在夕陽的掩映下,呈現出一片紫色。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1.“可憐”句緊承上句,詩人似乎作為一個旁觀者對犧牲的將軍表示同情。但是,“猶是”一句宕開一筆另闢新境:在年輕的妻子的夢裏,這些枯骨還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們並不知道丈夫早已獻身疆場,詩人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將現實與夢境構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個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