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寬和窄的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8W

沒有教案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學會制定教案是很關鍵的,保證了教案的質量之後,我們才能讓課堂更生動,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數學寬和窄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7篇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複數的幾何意義,會用複平面內的點和向量來表示複數;瞭解複數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的幾何意義.

2.通過建立複平面上的點與複數的一一對應關係,自主探索複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重點:

複數的幾何意義,複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難點:

複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問題情境

我們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實數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那麼,複數是否也能用點來表示呢?

二、學生活動

問題1 任何一個複數a+bi都可以由一個有序實數對(a,b)惟一確定,而有序實數對(a,b)與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的點是一一對應的,那麼我們怎樣用平面上的點來表示複數呢?

問題2 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的點a與以原點o為起點,a為終點的向量是一一對應的,那麼複數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嗎?

問題3 任何一個實數都有絕對值,它表示數軸上與這個實數對應的點到原點的距離.任何一個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長度,那麼相應的,我們可以給出複數的模(絕對值)的概念嗎?它又有什麼幾何意義呢?

問題4 複數可以用複平面的向量來表示,那麼,複數的加減法有什麼幾何意義呢?它能像向量加減法一樣,用作圖的方法得到嗎?兩個複數差的模有什麼幾何意義?

三、建構數學

1.複數的幾何意義: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以複數a+bi的實部a為橫座標,虛部b為縱座標就確定了點z(a,b),我們可以用點z(a,b)來表示複數a+bi,這就是複數的幾何意義.

2.複平面:建立了直角座標系來表示複數的平面.其中x軸為實軸,y軸為虛軸.實軸上的點都表示實數,除原點外,虛軸上的點都表示純虛數.

3.因為複平面上的點z(a,b)與以原點o為起點、z為終點的向量一一對應,所以我們也可以用向量來表示複數z=a+bi,這也是複數的幾何意義.

6.複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可由向量加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得到,兩個複數差的模就是複平面內與這兩個複數對應的兩點間的距離.同時,複數加減法的法則與平面向量加減法的座標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數學應用

例1 在複平面內,分別用點和向量表示下列複數4,2+i,-i,-1+3i,3-2i.

練習 課本p123練習第3,4題(口答).

思考

1.複平面內,表示一對共軛虛數的兩個點具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2.如果複平面內表示兩個虛數的點關於原點對稱,那麼它們的實部和虛部分別滿足什麼關係?

3.“a=0”是“複數a+bi(a,b∈r)是純虛數”的__________條件.

4.“a=0”是“複數a+bi(a,b∈r)所對應的點在虛軸上”的_____條件.

例2 已知複數z=(m2+m-6)+(m2+m-2)i在複平面內所對應的點位於第二象限,求實數m允許的取值範圍.

例3 已知複數z1=3+4i,z2=-1+5i,試比較它們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兩個複數都可以比較大小嗎?

例4 設z∈c,滿足下列條件的點z的集合是什麼圖形?

(1)│z│=2;(2)2<│z│<3.

變式:課本p124習題3.3第6題.

五、要點歸納與方法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以下內容:

1.複數的幾何意義.

2.複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3.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正數和負數的初步認識,數軸的相關知識,相反數的相關知識,絕對值的相關知識。

教學目的:

1、 教學正數和負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會初步運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2、 能將學過的整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説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3、 瞭解相反數的概念,掌握相反數的表示法,能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相反數。

4、 掌握絕對值的表示法,給一個數,會求它的絕對值。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是為進一步學習正數和負數加減法打下基礎,為國中數學學習做準備,是銜接國小數學和國中數學的重要環節.教學的重點是相反數和絕對值,難點是正數和負數及數軸概念的理解。

教學課時:

約6課時。

教學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1、 正數和負數

教學內容:完成例題,“試一試”及練習一a組的1-7題,b組的1-3題。

教學目的:

1、 認識正數和負數,會用正數和負數表示一些常見的數量。

2、 培養學生對相對的理解,培養創新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負數的認識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我們已經學過哪些數?

出示氣温圖,説一説各數字表示的意思,找一找哪些是沒有學過的?

二探究新知:

1師:你會讀這些數字嗎?試一試.

師:像-1、-4、-8……這樣的數都是負數。

師:為了和負數相對應,我們把以前學過的除零以外的數叫作正數,並可在前面加上符號“+”,讀作正。

2自學課本第二頁的內容。

師:你還能舉出一些正、負數的例子嗎?

3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讀題後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明確:海平面以上用正數表示,海平面以下用負數表示。

4試一試

完成試一試的相關題目。

三鞏固拓展

1完成練習一a組的1-7題。

第4題要重點訂正。

2完成練習一b組的第1、2、3題。

四小結

師: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算理,掌握其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知識遷移的學習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算理.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分別出示口算卡片:8+6= 7+9= 8+4=

20+15= 16+50=

2、説出口算步驟:20+(7+5)= 30+(5+5)=

3、演示課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出示:27+2=

指名口算,並説出口算的過程.(先算個位上的7加2等於9,再算20加9等於29.)

?繼續演示課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聰明的小猴子也來參加我們的學習了,它見我們都會算27加2,就把第2個加數“2”拿走了,換上了“5”,這道題就變成了27+5.你們還會算嗎?下面就請同學們來算一算這道題.

二、探索新知

1、自學嘗試

學生自己擺小棒,探索27加5的計算方法.

2、小組交流操作情況

3、集體交流計算方法

老師配合學生的發言進行板書.

(1)先算7加5等於12.再算20加12等於32.

(2)把5分成2和3,3加27等於30,30在加2等於32.

(3)把27分成22和5,5加5等於10,22加10等於32.

(4)從27起,1個1個地往上加,加到5是32.

4、比較

哪種方法更簡便一些?

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老師繼續演示課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學生隨着敍述口算的步驟.(27加5,先把7和5相加得12,再把20和12相加得32.)

5、小結

師:今天我們計算的題目和以前計算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題目有什麼不同?(個位相加滿十了)這樣的加法叫什麼?(進位加法)對,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板書課題: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

師:進位加法的得數有什麼特點?(原來十位上的數增加了1)為什麼?(個位相加滿十了,送給十位1個十,所以十位上的數就多了1個)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66頁做一做的第1題.

出示:5+35=

這道題與例題有什麼不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同桌互相説一説,然後指名回答

強調:無論是兩位數加一位數還是一位數加兩位數,都要注意先把個位上的數相加.

2、做一做的第2題.

48+6= 8+63= 74+9=

學生獨立完成後訂正:説一説口算的過程.

3、口算:7+6= 9+5= 6+4=

27+6= 39+5= 6+54=

同桌對比口算,互相説一説每組題有什麼特點.

4、開放題

下面的□填幾?

57+□=5□ 57+□=6□

小組討論後集體交流.

問:你是怎麼想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你是用什麼方法學會的?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作業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2題和第3題.

2.15+5= 9+62= 75+7= 23+8= 3+47= 4+89=

3.一個加數是67,另一個加數是9,和是多少?

板書設計:

數學教案-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瞭解球體的主要特徵。

2.比較、發現球體和圓形的不同,並樂意表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玻璃球、飛盤、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盤、圓環、硬幣、瓶蓋等及其圖片,筆和記錄表。

2.環境佈置:圓圓世界--擺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種球體物品及圓環、光盤、飛盤、硬幣、瓶蓋等。

活動過程:

(一)以"圓圓世界"導入活動,教師ppt展示圖片,引發探究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進入一個"圓圓世界",看看這個世界裏都有什麼東西?它們哪裏一樣?

(二)引導幼兒在"圓圓世界"裏邊玩邊探索,初步感知球體的特徵。

1.介紹玩法和記錄要求;老師把他們請到了教室,待會兒小朋友們滾一滾,玩一玩,看一看他們是不是都可以滾,如果可以滾的就在這個圖示下面"√",不能滾的就打"×"。

2.幼兒選擇"圓圓世界"裏的物品玩,教師觀察、引導他們;把玩的結果記下來。

3.結合記錄,交流玩的結果: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滾的?哪些東西是不可以滾的?

4.小結:原來,"圓圓世界"裏的東西都可以滾。

(三)再次探索,進一步感知球體的特徵。

1.師;"圓圓世界"裏的東西都可以滾,但可以隨便滾嗎?請小朋友們再去滾一滾,玩一玩這些東西。操作時請按照記錄表上的圖片指示進行,並且把玩的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再次探索,教師觀察、引導幼兒;把玩的結果記錄下來。

3.結合記錄,交流結果。

4.小結:從各個方向來滾、滾來滾去都不會倒的這些東西,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球體"。

(四)引導幼兒找一找生活中的球體物品。

1.師幼交流:找一找我們的周圍有哪些東西是球體(如櫃子上的地球儀等)。

2.師展示ppt,介紹生活中的球體及其作用,。

師:老師也找了一些球體,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它們為什麼要做成球體?。

3.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球體物品。

師:回家以後你們再去找一找球體的東西,看一看這些東西有什麼作用,會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5

一、創設情境

(1)展示主題圖

(2)讓學生説出從圖中獲取的主要信息

(3)揭示課題

二、師生共同探究新知

(一)再創情境,探案例1

1、中秋期間,我們的傳統習俗是閤家分享一塊大月餅,喻示閤家和美,團圓之意。小華一家也不例外。(示圖)

他告訴我們什麼?我分得這個月餅的1/4

誰能告訴大家,這裏的1/4是把()看作一個整體呢??

2、小紅家買的是盒裝月餅,每盒8個,她説:我分得這盒月餅的1/4。誰知道小紅所説的1/4是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呢?

分析一下他倆得到的月餅,你們發現了什麼現象?有什麼問題嗎? 小組交流,再全班反饋

(二):教學單位“1”、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

1、關於單位“1”

學生小組交流“議一議”

師讓學生小組“議一議”的3個情境,全班反饋(師對應板書)

歸納:一個物體或是由許多物體組成一個整體,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觀察板書內容,體會這裏單位1的量,及其所表示量的對應的分數的實際意義。(可以同桌交流)

2、關於分數的意義

理解了什麼是單位1的量,我們進一步認識分數的意義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拿出一些小棒,把它看作單位1

使它能平均分成5份,6份??

情況反饋

歸納分數的意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先説,再對照書上的概念進行鞏固。同時板書:分數

説一説,議一議,上面分數的實際意義

課堂活動:説一説生活中的分數;畫一畫(書上的第2題)

3、關於分數單位的認識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又叫做這個分數的單位。 讓學和舉例説一説:

再議一議:分數單位與分數什麼有關係?(分母)

三、全課總結

1、反思與質疑

本課我們研究了哪些方面的新內容,説説自己的理解。再針對主題圖的情境試述其中各分數的實際意義。

2、還有什麼疑惑的,或者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師生共同梳理

單位“1”——分數——分數單位

四、佈置作業

課本第25~26頁1、2、3題

分數

單位“1”:

分數的意義:

分數單位:

單位“1”——分數——分數單位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通過學生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認識,進一步發展長度觀念。

2、在活動中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利用統計表發展學生收集、整理數據,從統計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3、鞏固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

能力點:

1、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並通過實際的測量鍛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創新發展的能力。

德育點:

通過比賽,提高學生對測量的興趣,同時在測量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分工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認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米尺、長繩、皮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今天就要在這個教室裏舉行一次測量大比拼,決出一個冠軍小組。

測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測量的方法是什麼?

二、自主探究:

1、小組合作分別量出1米、2米長的繩子。

比一比哪一小組量的.又快又準。

學生動手操作。選出量得最快的小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長的繩子,對於不同的方法給予肯定。

師:測量時我們要選擇既簡單又方便的方法。這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

2、量出課桌的長、寬、高。小組分工合作。

3、分組測量身高、頭圍、臂長,並填表。

與6~8歲兒童生長髮育對照表進行對照。

男生女生

頭圍(釐米)43~5942~58

身高(釐米)99~13398~132

三、拓展運用:

1、大家還想測什麼?自由測量。

2、指導學生測量步長。

3、從你家到學校是多遠?怎麼測量?如果沒有工具又怎麼測量?

課後完成測量任務。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7

數據的波動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離散程度的探索過程

2、瞭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值。

教學重點:會計算某些數據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理解數據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38引例。

(通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查了20只雞腿,數據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的平均數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與其平均數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量與對應平均數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量更符合要求?為什麼?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裏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三、講解概念:

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記作s2

設有一組數據:x1, x2, x3,,xn,其平均數為

則s2= ,

而s= 稱為該數據的標準差(既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從上面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數據就越穩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計算器計算上述甲、丙兩廠分別抽取的20只雞腿質量的方差和標準差嗎?你認為選哪個廠的雞腿規格更好一些?説説你是怎樣算的?

(通過對此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回顧了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步驟,並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詳細步驟)

五、鞏固練習:課本第172頁隨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1、怎樣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

2、怎樣求方差和標準差?

七、佈置作業:習題5.5第1、2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