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傳遞的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9W

寫好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師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教學反思是對以往教學的回顧分析,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具有針對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熱傳遞的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閲。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6篇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篇1

?熱的傳遞》一課,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的,從實驗到概念的教學,我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得到結論的。

我一開始問學生:“你們吃飯用的不鏽鋼勺的勺部浸在熱水中,過一會兒,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覺怎樣?”學生分組做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勺柄也熱,有的組覺得勺柄慢慢得熱起來。有的學生用手摸了摸不鏽鋼勺的每一部位,發現勺口最熱,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熱,知道了熱是從勺口慢慢傳到勺柄的。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弄明白了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熱是從温度高的一端傳到温度低的一端,這種傳熱方式就是熱的傳導。

接着,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準備在燒杯裏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熱燒杯,發現水被加熱後,木屑運動起來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個環流。知道了水加熱了會上升,冷的水下降來補充,不久整杯水都熱了,熱在液體中傳遞的方向是從下往上循環流動的。當學生做好了這個實驗後,我問:“古代,我國有一位軍事家,他發明了一種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成的指揮工具,你知道是什麼嗎?”“孔明燈”大家異口同聲地説。學生也慢慢明白了熱在液體、氣體中的傳遞方式就是熱的對流。

最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冬天,曬太陽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我們在火爐旁也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的原因。有的小組通過課前上網查資料瞭解:物體因自身的温度而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能量的過程,是熱傳遞的方式之一。物體所輻射的電磁波波長隨温度而變。温度較低時,主要是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在500℃以上,則逐漸發射較強的可見光,直至紫外輻射。此外,物體温度越高輻射越強。這樣,學生對冬天,曬太陽、在火爐旁取暖……方式來獲得熱也瞭解了,這就是熱的輻射。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篇2

科學學習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過程。本節課,需要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分析熱傳遞過程的共同點,形成粗淺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認識。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給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平台。

本課內容是圍繞“熱傳遞的方向”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並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確。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熱傳遞的方向他們已經具有很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用實驗驗證並不是一件難事。所以,我提供一組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學生根據這些材料進行實驗設計。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設計出了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案,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2、正確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

在科學教學中,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關係非常重要。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穫,能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比如:當學生在完成第一個實驗活動之後,我讓學生來説説從剛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離酒精燈火焰最近的牙籤先掉落,離酒精燈火焰最遠的牙籤最後掉落”你能得出什麼結論?結果很多學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熱是從酒精燈火焰的這端向另一端傳遞的”這一層面上。這時我通過圖示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離酒精燈火焰近的這端温度怎樣?離酒精燈火焰遠的那一端呢?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就得出:熱是從物體較熱的一端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

3、問題的.設計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

一個好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探究的慾望,指明方向,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探究學習的領域。比如: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金屬棒的這端並沒有浸入熱水中,它怎麼也變熱了?”“你為什麼這樣猜測?”這些問題的設計,很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學環節。又如:在第一個探究活動結束之後,我出示了一塊金屬圓片,並提出問題“熱在這塊金屬圓片上又會怎樣傳遞呢?”“你為什麼這樣猜測?”這裏問題的設計不僅能使環節之間銜接自然,而且通過“你為什麼這樣猜測?”這一問題,能使學生對前面探究活動進行回顧,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想出:熱在金屬圓片上也是從較熱的部位傳遞到較冷的部位。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篇3

我所執教的這節課《熱的傳遞》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冷和熱》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課在設計上分為三個環節:

首先,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動畫片導入,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提出問題:熱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都是怎樣傳遞的?由此引出本課的重要環節:研究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傳導、對流和輻射。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嘗試解釋生活中的熱傳遞現象,使知識源於生活,迴歸自然。

在研究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這個環節中,傳導、對流是有介質傳遞,是教材的重點,由於時間關係,我就本節課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傳導這個實驗的設計,結合課堂所呈現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選擇:

教材中,傳導這個實驗只對金屬匙進行加熱,無論是從材料和形式上都比較單一,另外,金屬匙作為實驗材料,可能是為了考慮更好地體現生活化,但是,沒有必要非得選擇我們的餐具作為實驗材料,用金屬絲完全可以代替。還有,用金屬匙進行實驗,會使學生認為:熱在固體中是沿直線傳遞,從一端到另一端。為了體現熱在固體中是沿着自身形狀傳遞,我們在備課時,曾經想到用多種不同形狀的材料,如直的,彎的,圓的,方的,長方體等等,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最後從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直的和彎的金屬絲,和圓形金屬片。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眾多的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熱在固體中的傳遞規律。從本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目的雖然達到了,但是材料的增加,使課堂的時間有些緊。

二、介質的選擇

因為熱傳遞的過程,我們看不到,而且還不能摸,這樣在實驗中,就需要藉助其它材料在熱傳遞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推想出熱傳遞的規律。教材中,採用的是在金屬匙上滴蠟油,等蠟油凝固後,再對金屬匙進行加熱,觀察熱傳遞的現象。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滴蠟油時,弄的到處都是,加熱時,蠟油在匙上很快融化後,到處流,分散了學生對實驗現象觀察的注意力,效果不理想。後來在姜老師的啟發下,我們採用了在金屬絲上套蠟環,不但易於操作,而且效果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於蠟環的製作,我用自制的模具10多分鐘可以製作幾十個蠟環,用起來很方便。從本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實驗效果還是十分明顯的。

三、實驗的設計

為了體現熱在固體中是從温度高的地方傳到温度低的地方,只在金屬材料的一端加熱是不能説明問題的,所以我採用了一端或者中間加熱兩種方式,這樣,學生實驗後所看到的熱從一端向另一端,從中間向兩邊,或者從中間向四周傳遞的現象,顯然不能説明熱傳遞的規律,進而引導學生從温度上加以區分,從而得出熱在固體中傳遞的規律。由於是三種金屬材料,並且有兩種加熱方式,學生會出現六種不同的猜測,在此,我引導每個小組驗證不同的的猜測,這樣可以從眾多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熱傳遞的規律。

本節課,我在實驗設計這個環節中,用了大量的時間,目的就是讓學生弄清楚幾個問題:

①為什麼用蠟環?

②用幾個蠟環?

③蠟環怎麼放?

④怎樣使用酒精燈?

⑤為什麼先放蠟環後加熱等等?

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在設計實驗時,能夠説出操作的基本步驟,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欠缺,對於藉助蠟環來觀察實驗現象這種方法,大多數同學都能想得到,這也為後面在水中放入鋸末來觀察熱在液體中是怎樣傳遞的打下了基礎。

四、課件的設計

因為熱傳遞的過程,即使是通過實驗學生也無法看到,只能根據實驗的現象推想出熱傳遞的規律,所以我採用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大家請看,這是一個flash動畫,任意單擊一個按鈕,就會出現相應的實驗現象,這樣做其目的有三個:

第一,它可以幫助學生在肉眼無法看到的情況下,通過課件揭示熱傳遞的實質。 第二,它可以幫助學生看到其他組的實驗現象。

第三,在學生彙報實驗現象時播放課件,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描述實驗現象。 從本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課件的運用確實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對本節課的反思就到這,希望各位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篇4

?熱的傳遞》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分析熱傳遞過程的共同點,形成粗淺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認識。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及對科學課的理解我有這樣一些思考:

首先,我覺得要給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平台。我希望以後我的科學課堂上學生能在開放的、沒有教師“束縛”的環境中,展開思維、發散思維,設計出很好的實驗來進行驗證。但是就這節課來講由於我對學生的不瞭解同時又擔心時間的問題,我並沒有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理想的空間,而是在出示了相關材料後讓學生自己根據這些固定的材料設計實驗。雖然學生設計出了實驗並且也驗證了自己的猜測,但我總是覺得在某種成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其次,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在科學教學中,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關係非常重要。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穫,能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覺得設計好的問題是引導的關鍵。一個好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探究的慾望,指明方向,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探究學習的領域。比如: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鋁棒的這端並沒有浸入熱水中,它怎麼也變熱了?”“你為什麼這樣猜測?”等等這些問題的設計,都能夠很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篇5

這節課共涉及到了三個實驗,我考慮到這三個實驗的目的都是讓學生明白熱傳遞的方向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的做完三個實驗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缺乏探究精神。經過一番認真思考,我打算先給這三個實驗一個定位:第一個實驗為導入,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熱是可以在物體之間傳遞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主題“熱究竟是怎樣傳遞的?”第二個實驗為探究部分,讓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知道熱在銅棒上的傳遞方向是從温度較高的一端逐步傳遞到温度較低的一端。第三個實驗是進一步研究,通過觀察金屬片上蠟的熔化情況,進一步總結出熱傳遞的這個重要性質: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並且認識到熱傳遞是一個從熱源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逐漸擴散的過程。

在設計導入實驗的時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學生把鋁棒放入熱水中加熱,這樣的設計感覺是老師在牽着學生走,會禁錮他們的思維。於是我想到了先問同學們:誰能使我手裏的鋁棒熱起來?這一問同學們果真踴躍回答,接着問鋁棒為什麼是熱的,這樣很自然地引入新課題。

第二個實驗是讓學生能看到或感覺到熱的傳遞方向。在設計這個實驗的時候,老師也費了不少功夫。因為書上的實驗是用兩個鐵架台中間拉一根鐵絲,在課前我動手試過,發現這樣做有幾個缺點:第一,用兩個鐵架台桌子小不好擺。第二,鐵絲拉在中間很不容易拉直,會影響到實驗效果。現用細鐵絲,效果不行,然後改為粗鐵絲,效果還是不明顯,最後決定粗鐵絲換成了銅棒,因為銅棒較粗夾在一個鐵架台上就行了,然後自制臘環,,發現改造後的實驗裝置效果很不錯,我就事先為每組準備好了這些材料。為了讓學生既動了腦筋又能圓滿完成實驗,我提出讓孩子們先小組討論怎樣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使我們能觀察到熱的傳遞方向?通過前一個實驗,同學們已有了較濃厚的興趣,這次更是積極地想辦法,在彙報中,我並沒有直接指出他們的不足。讓其他組的同學更清楚地意識到做實驗時還得更加細心,我覺得孩子們的收穫不小。

第三個實驗是通過觀察熱在金屬片上的傳遞方向,進一步研究熱傳遞的方向,書上設計有兩個實驗:1、從金屬片的中心處加熱。2、從金屬片邊緣的一個點加熱。,觀察蠟的熔化情況,並思考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有前面實驗做基礎,我充分相信孩子們能很圓滿地完成實驗,在輕鬆、愉快的交流中,學生很輕鬆、自然地就總結出了熱傳遞的這個重要性質: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熱傳遞的概念。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個實驗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特別是第二個實驗先讓學生充分預設在加熱後,哪一個臘環會先掉下來?然後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測,得出科學的結論,起到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仔細觀察積極參與其中的樂趣。通過實驗結果與之前猜測的異同,使學生真正獲得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達到了感性到理性的昇華。通過學生親自實踐,能最終總結出這一課所要揭示的科學概念,可見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已經“消化”了。

2、在上本節課之前,由於教師作了較充分的準備,幾個實驗都親自實踐了一下,所以發現了實驗裝置的一些不足,及時做了修改,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也更便於學生實際操作,因此本節課的三個實驗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在實驗中,老師充分考慮到安全因素,及時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酒精燈的安全及加熱時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師還提示學生不臘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紙接注。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4、整堂課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實驗中學生敢想、敢做、敢説,達到了實驗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處:

由於實驗桌擺成一字形,不利於兩邊的學生參與實驗。整個過程時間沒把握好,先鬆後緊,教師的語言表述不夠精練。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問題,效果會更好!

熱傳遞的教學反思篇6

整堂課以學生自己探索為主,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思考等方式,對熱的傳導、熱的對流的感知,又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熱的輻射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掌握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我一開始問學生:“你們吃飯用的不鏽鋼勺的勺部浸在熱水中,過一會兒,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覺怎樣?”學生分組做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勺柄也熱,有的`組覺得勺柄慢慢得熱起來。有的學生用手摸了摸不鏽鋼勺的每一部位,發現勺口最熱,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熱,知道了熱是從勺口慢慢傳到勺柄的。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弄明白了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熱是從温度高的一端傳到温度低的一端,這種傳熱方式就是熱的傳導。

接着,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準備在燒杯裏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熱燒杯,發現水被加熱後,木屑運動起來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個環流。知道了水加熱了會上升,冷的水下降來補充,不久整杯水都熱了,熱在液體中傳遞的方向是從下往上循環流動的。當學生做好了這個實驗後,我問:“古代,我國有一位軍事家,他發明了一種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成的指揮工具,你知道是什麼嗎?”“孔明燈”大家異口同聲地説。學生也慢慢明白了熱在液體、氣體中的傳遞方式就是熱的對流。

最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冬天,曬太陽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我們在火爐旁也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的原因。有的小組通過課前上網查資料瞭解:物體因自身的温度而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能量的過程,是熱傳遞的方式之一。物體所輻射的電磁波波長隨温度而變。温度較低時,主要是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在500℃以上,則逐漸發射較強的可見光,直至紫外輻射。此外,物體温度越高輻射越強。這樣,學生對冬天,曬太陽、在火爐旁取暖,方式來獲得熱也瞭解了,這就是熱的輻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