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8篇 柴靜《看見》:我的自我反省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4W

《看見》是中國著名女性記者柴靜的一本暢銷書,該書剖析了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包括空氣污染、教育問題、政治腐敗等,引起不少爭議。本文旨在就作者個人對《看見》的反思進行探討。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8篇 柴靜《看見》:我的自我反省

第1篇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思維的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教材中安排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進行計算後引出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按這樣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我們很難找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幫助,也就很難幫助學生學會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

教無定法,好的教學方法無疑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從目前情況看,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停留在灌輸、填鴨、教師講學生聽的初級階段,教學效果較差。

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説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後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説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係,然後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解答,並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裏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這裏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於溝通知識間的聯繫,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比例解應用題,同學們回顧一下: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師:很好。同學們把解答比例應用題的步驟歸納得很好,確實我們在用比例解應用題時要先判斷題中的量成什麼比例,再按比例的方法列出比例式,然後解答和檢驗。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幾道題。(出示準備的練習題)

我帶領學生把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方法整理、歸納得天衣無縫,這樣的小結對學生的當前解題確有幫助,或許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應用題時是不會出錯的。但新課程強調的是面向學生的未來,試想想,這樣的小結會給學生的將來帶來什麼?

由於把用比例解應用題歸結為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儘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靈活開放了。更不用説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8篇 柴靜《看見》:我的自我反省 第2張

第2篇

始終覺得詞語教學是閲讀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理解詞語的過程是詞彙積累的過程,也是閲讀理解的過程。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一向重視詞語教學。如果從公開教學的角度看,感覺今天的課堂上可能在詞語學習上化的時間有些多,但從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看,感覺比較滿意。

如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麼有關?孩子們馬上説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説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藉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麼特點?隨着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本節課在詞語教學上最大的失誤是多音字的學習,這課多音字比較多,如果把多音字列成一行,引導學生讀一讀,可能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

第3篇

備課之前,自己先讀課文。我注意到了課文的中心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就自然而然地認為文章是圍繞白鵝的高傲來寫的,上課時就應該着重幫助學生感受學生的高傲。可是果真照着這樣的思路上課,不斷地讀“厲聲喝斥”“厲聲叫囂”,不斷地學“引吭大叫”,不知不覺地,連我自己都覺得白鵝真的成了一種高傲的甚至讓我們覺得有點陌生和遙遠的動物,更何況學生呢?我們感受到的白鵝顯然已經不是豐子愷先生筆下和心中的那隻白鵝了。

上完課,我注意到了寫在這一組課文前面的話:“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把動物視為朋友,親近它,喜愛它,這不恰恰就已經體現編者選文的意圖了嗎?或許,編者就是被豐子愷先生對白鵝的那份由衷喜愛打動,才選了這篇文章吧!我回憶起了楊老師提醒過我要注意的一句課文:“養鵝等於養狗,它也能看守門户。”狗多麼忠誠親切,而養鵝竟然也能如養狗一般,不正恰恰説明了養鵝的喜和樂嗎?再看課文第一段“雪白的‘大鳥’”,白鵝在豐子愷的眼裏多美呀!沈莉老師告訴我,她小時候被鵝咬過,但她印象最深的卻還是鵝那傻呆呆又傲氣十足的樣子,現在想起來都還是覺得很好玩,很可愛。

這就是真正接觸過鵝的人才有的那份由衷喜愛!現在,我猜想豐子愷先生是十分喜歡他養的這隻白鵝,於是鵝走路時的傲慢,吃飯時的古板也就令他忍俊不禁,使他用調侃幽默的筆調寫就了這篇文章,一如一個滿懷慈愛的父親談起自己調皮的孩子。

如果課前就能嚼出課文的這個味兒,那麼,今天的白鵝在孩子們的眼裏會親切可愛得多吧!

因為沒有嚼透教材,課堂就顯得生硬,少了點兒滋潤,少了點兒自然。許多細節都暴露出了這個毛病。

課始出示了白鵝的照片,與學生一同領略了它高傲的姿態後,我便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可沒想到的是孩子們似乎都有些不知所措,課堂忽然靜寂了幾秒鐘。我只有掩飾自己的尷尬,再次提醒學生趕緊讀書。孩子們這時才像回過神兒來似的。課後,楊老師敏鋭地指出了這個問題,幫我一起分析:很有可能是孩子們因為剛剛演了“伸長頭頸、左顧右盼”,對這個高傲的動物產生了興趣,興奮勁兒還沒過去,這時簡單機械地下指令叫他們讀課文,他們的情感就產生了斷層。經過這一番點撥,我才恍然大悟,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課堂正因為微妙才成為藝術,才需要每一個上課的老師用慧根去體悟!

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白鵝叫聲“嚴肅鄭重”時,我請學生圈一圈直接描寫白鵝叫聲的詞語。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生圈了“狂吠”,就問孩子們這個詞是不是描寫白鵝的,大家都説不是,於是我就把正確的三個詞大在了大屏幕上。現在想來這個環節的生硬恰恰反映了我的教學機智還很不夠。其實彙報的時候完全可以就請這個學生來説,他的答案一定會引發同學們的思考,這是問題就不是我拋出的,而是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的。這不恰恰是我們需要孩子們養成的能力嗎? ——有疑,有思。説到底,課堂本來就是這二者的結合。

第4篇

1、 關於知識點的勾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識點有很多,而且這些知識點之間有聯繫。要在一、二節課內複習完所有的概念,並要求學生記住運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採取用聯想方法,從一個知識點出發,引導學生聯想,把有關知識點串聯成線。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數的關係;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簡比,最簡整數比;由求比值和化簡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有序聯想,勾通知識間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2、我先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這部分知識,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動腦的方式來活躍他們的思維。這樣做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3、在複習課中,練習設計要根據平時教學反饋情況而定,具有針對性。判斷成正反比例關係是本單元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在解題中出錯率高的地方。通過學生討論正反比例異同和一組習題進行訓練,達到鞏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練習,舉一反三突破知識重難點,起到層層反饋實效。

總的來看,我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當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設計上有些地方還不夠完美,如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可安排在下節複習課中,這樣教學效果就好了,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着力改進。

第5篇

反思《白鵝》一課教學,我着重考慮了朗讀、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想象能力的培養以及語文素質的內化等幾個方面的訓練。本着着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對學生整體素質的終身發展考慮,我在本課採用如下教學方式。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善於挖掘教材語言的魅力,點燃學生對語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為了表達喜愛之情把白鵝稱作“雪白的大鳥”。我抓住這個語言的訓練點,先引導學生自悟,再激趣引讀: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豐子愷老爺爺,從好友手中抱過這“雪白的大鳥”,捨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覺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覺得那羽毛的爽滑,那該是怎樣一種喜愛啊!讓我們腦中邊想象邊再讀讀。

“想象”是學生學好語文的翅膀。我多次設計學生髮散思維,積極想象的環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找出一個能表現白鵝叫聲特點的詞,從這個詞,你能想象白鵝在幹什麼,好像在説什麼?把你想象到的在詞語旁寫一寫,或者用圖畫來表示。“厲聲大叫”“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狂吠”等詞語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白鵝叫聲的特點。我引導學生邊讀邊勾畫詞語,動手批註或畫畫,調動形象思維參與解讀文本,從形態、聲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既培養了學習方法和習慣,又豐富了語言積累。實踐證明,學生對想象的環節是喜聞樂見的,這從他們樂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內化是形成語文素質的心理機制,外因都要通過學生主體這一內因來實現。在課堂充分學習閲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出本文的寫作特點,然後問學生你願意把自己當作一隻高傲的白鵝,向別人介紹自己嗎?

我是一隻_______的白鵝。 該練習題很靈活,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練習,既可以靈活運用本課的詞語,進行語言重組,又可以拓展思維,有創意地表達。我讓學生充分經歷閲讀教學的 “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語言學習過程。課文是讀與寫的例子,創設這種由內化到外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地學好語言和表達方法,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總之,本節課我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增強了積累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某些環節處理得過於細緻使後面時間不夠;課堂氣氛雖然較好,但有時目的性不強。

第6篇

我從事國中思品課教學工作接近十年。回顧教學經歷,有苦也有樂。現結合自我工作實際進行反思,回味成功與不足。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依據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用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主動提問,有重點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疑難,到達教學相長的效果。我做到:1、深刻把握教材,依據課本設計問題;2、密切聯繫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既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又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潛力;3、教師注意從小處着手,從大處着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將課本讀薄,深刻把握課本,把課本放入教學的“大環境”——時代背景和“小環境”——教學背景中,把課本讀厚,賦予課本以豐富的,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獲取知識和技能。課堂上,我做到了:1、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問題互動,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本;2、不失時機,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我的學習、生活實踐,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內化教學資料,深刻領會課本,讀懂課本;3、及時帶給時光、空間,趁熱打鐵,讓學生儘快記憶、理解,將課本納入心中;4、展示必須數量、質量上乘的練習題,與新課標接軌,與會考銜接,限定時光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千差萬別,學生參差不齊。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學習“自主、互動”六步教學法,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武裝自我,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跟上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以先進的理念引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教學要因教師的個性、潛力而異,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

第二、教學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一樣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使層次不一的學生不一樣程度上得到發展,對每個學生進行自信教育、感恩教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中學思品課;鼓勵每個差生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一樣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取適宜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注重過程管理,提高課堂效益,做到堂堂清。每堂課要紮實、高效。做到知識、潛力的全面提高;及時“温故”適時“知新”防止遺忘,做實做細複習工作,建立學習備忘錄,全程監控,努力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第五、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人文關懷,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優勢,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為學好其它學科打好思想基礎,做好思想支持!

總之,思品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7篇

回顧自己任教15年級以來,反思得與失,發現自己對於某些別人總結的真理與決定,理解和體會的總有些遲頓,就如整理“錯題本”一樣。以前,我總以為學生整理“錯題本”僅僅是留於形式,把錯題一抄就完事大吉,所以,我沒有讓學生整理“錯題本 。 隨着課程的推進,我越來越發現,以前凡是學生易出錯的,就是老師再講,下次還照樣出錯,以前凡是學生不會做的,下次考試時肯定有一大部分依舊不會做。我坐下冷靜分析,發現我班前三名中,有兩人學習較好,一人不太好,不論成績的好壞,他們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錯題本”整理的相當好,在上次考試中,就有老師講過的易錯的原題,所以,他們三人考的不錯。我又翻開學生近幾次考試的試卷,發現好多學生照着同一種類型題會出錯好幾次,平時老師越是強調的,越怕出錯的,他們越是出錯,真是讓人心痛,而整理“錯題本”的學生出現此類現象卻很少。直到此時,我才感受到,整理“錯題本”的方法真是法寶,因為據記憶效果,後期的保持和再認是達到良好效果的保證。接下來,我針對性的向幾個學生提出必須整理“錯題本”,同時又做了具體要求,每天都把自己做錯的題分門別類整理好,複習時,最七年級定要多回頭看,以後隔一段時間可以加長一點,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時間間隔自己決定,比如一週,也可以兩週或一個月,複習時對完全弄懂的題劃掉,還沒有明白的題做上標記,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作為以後複習的重點對象。另外,可以及時借鑑其他同學“錯題本”中的優點,注意相互之間的交流。亡羊補牢,未時不晚,我想,經過規範強調“錯題本”學生成績定會有所提高,“錯題本”對於每個學生來説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我對這種學習活動開展時間較短,效果一時難以體現,但我想,中招考試中的成績一定會檢驗出錯題本的正確性的。

1、由於新教材數學教學的特殊性,我的講解基本上還拘泥於教材的信息,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比例還較小。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缺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部分課時過於注重講授,沒有以精講精練的要求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係,導致教與學不合拍,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的關注。

2、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實際,缺乏“備學生”、“備學案”這一必要環節;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仍然拘泥於教材,沒有進行有效地取捨、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會考熱點和會考難點的滲透,學生原有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適時地活化;課堂密度要求不足,學生參與機會少、參與面小;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

1、教師要有課堂效益意識。有效的媒體手段有助於課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複習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並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其次,課堂效益意識還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中要充分為學而教,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設計教學。課堂設計要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助於他們有效內化知識與信息,複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恰當地滲透會考的信息,拓寬教學內容。

2、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有效獲取學情反饋,有效地進行課前回顧,課堂小結等環節的落實。為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還可以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激勵性的英語學習效果評價制度,堅持對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等方面進行跟蹤,及時瞭解學生的學

習、複習狀態與狀況,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3、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要切實抓好備課這一環節,即備課要精,練習要精,作業要精。同時,我們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由教師自己及時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要突破現行教材的侷限性,在重點內容上有系統的強化訓練。在句法上不能拘泥於傳統的計算層面,要蒐集材料,適當加以拓展延伸。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最大的感受莫過於作業批改的頻繁與枯燥,在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老師上課教,課下批改作業;學生上課聽,課下做作業。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教學改革的熱門課題是如何改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等;其實數學教學的改革應包括作業批改的改革。因為批改作業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1、工作強度大,事倍功半:教師花費在評改作業上的時間過多。國中數學作業天天有,學生天天做,教師天天改。如果一個教師任兩個班,每班按50人計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業;若每次留4個題,一次要批改400道題,若每本作業平均用2分鐘,就要花去3個多小時的時間。尤其是批改幾何作業,還要花費更多的一些時間。而真正用於課堂結構設計的時間就相應地減少了,再加上平時小測驗、單元測驗、班主任工作、備課……忙得團團轉。探索教學改革的時間難以保證,當然教學改革也難以付諸實施。

2、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素質教育下突出的特點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可是作業的“全批全改”是在學生頭上的“緊箍咒”。使他們天天忙於按時完成作業,不管對與錯。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受到壓抑。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作業的“全批全改”教師很辛苦,束縛了教改的手腳,又束縛了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所以,改革數學作業批改方法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佈置作業,批改作業不僅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還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設計,佈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達到做作業和批改作業的目的,批改作業的方法應多樣化。但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為此做了以下嘗試:

1、隨堂批改作業。新課後,簡單的作業可當堂完成,採用集體討論答案,當堂集中統一批改。

2、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後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上課前5分鐘由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並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或信息小組彙報典型範例及錯題情況。

3、教師抽查和麪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後的作業要進行抽查,瞭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

上述幾點嘗試,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師變獨角演員為導演,充分發揮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也使自己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自己有了更的時間去思考課堂教學與結構的設計。

前不久,我班進行了數學測驗,成績出來,學生考的成績非常不令我滿意,我簡直不明白為什麼付出那麼多,學生還是學不會呢?課間,我找了十多個學生“談天”,班長首先説話了:老師,這次我們沒有考好,請您別生氣,以後,我們會好好學的。張____説:老師,我這次沒考好是由於我太馬虎了。還有幾個學生也談了自己的心裏話,一向不愛説話的李____仰着頭説:老師,我想對您説件事,您讓我幫______,可是每天的作業太多,我得做完作業再

幫她,而我讓她寫,她説作業太多,昨天的還沒寫完呢。“我讓你們課下抽點時間幫他們不是嗎?”“我們還有語文、英語、物理作業呢?”班長接過來説“每科都佈置有作業,累的我們喘不過氣來……”這件事讓我深省和思考,是啊,學生各科作業佈置的太多了,以致於學生們沒有時間進行互相幫助,長此以往,差生的成績是愈來愈差,作業也步步跟不了,從此以後,我佈置作業變得少而精,儘量能充分發揮學生“一幫一”的優勢。

第8篇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以前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透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構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必須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潛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

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狀況”,“出現這些狀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能夠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能夠進一步改善”,“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潛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就應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能夠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透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潛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能夠幫忙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能夠透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能夠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透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能夠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能夠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能夠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透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思考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透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就應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這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善;學生的用心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帶給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熱門標籤